•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研究擬以新北市微風國民小學(化名)作為研究場域,研究對象則以微風 國小英語教師、級任教師與兼任行政教師為主。茲就微風國小之學校背景、發展 現況與訪談對象作一簡介,並說明研究者背景、參與立場以及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一、研究場域

微風國小位於新北市,創立於民國 67 年,為一都會區大型學校,校內學生除 了學區內就讀學生外,更由於學風優良興盛,吸引眾多鄰近學區學生越區就讀,

每年新生入學開班人數都超越預期目標。目前全校班級數為 110 班,另有資源班 1 班與幼稚園 3 班,教師人數為 196 人,學生人數為 3378 人,但因校舍老舊且教室 不足,目前正進行第一期新校舍整建工程。

微風國小教育願景以關懷、卓越與活力為三大主軸,其課程核心概念則有樂 觀、感恩、超越、圓融和活力五個項目,學校發展特色主要為英語教學與資訊教 育,並以培養學生全人教育與終生學習為目標。英語教學的推展目前有繪本故事 屋、英語廣播 Cool Music、Cool Music 微風之星英語歌曲比賽以及自製英語電視節 目等。資訊教育方面則是有師生網頁製作競賽、校園資訊設備提升和資訊融入各 學習領域教學等,並且為新北市資訊種子學校代表。

微風國小除校長與職員外,一般教師平均年齡甚低,以年輕者佔大多數,但 亦不乏資深且優秀的教師,彼此教學相長,每年在各領域教學發表上皆有突出之 表現。由於學校教師年輕化,教學充滿活力且自我要求與教育專業素養高,教師 專業成長與在職進修風氣興盛,教師碩士以上學歷者約佔全校三分之二弱,而且 教師們會組織專業學習團隊,增進教學專業知能。另一方面,學校行政人員資歷 甚深,能充分掌握學校運作狀況,且都能秉持服務的精神,充分提供教師教學支

援,學校各項教學活動與事務的推行,都能順利進行。綜觀上述,微風國小實是 一所成長、進步、活躍的學校。

二、訪談對象

質性研究的樣本選取重點在於可以提供具有「深度」與「廣度」的資訊內涵,

期能具體呈現多面象的實際發展情形;質性研究對於樣本大小與規模並未有明確 的規定,其主要目的並非在建立廣泛的推論,乃在於深入了解「活化課程實驗方 案」帶來的效益或影響。因此,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的方 式,選擇對本研究目的具有代表性之人物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訪談對象設定為微風國小 99 學年度參與新北市「英語活化課程實驗方案」

之教職員,其中英語科任教師二位,任教於中、高年級,一位為任職於微風國小 有六年之正式教師,另一位為在新進代課教師;級任導師有二位,各任教於中、

高年級,一位為任職微風國小七年之正式教師,另一位為任職微風國小四年之正 式教師;教師兼行政職人員則以負責課程安排、教材研發與教學計畫設計等教學 事務之教務處組長為代表。

本研究中的國小教師年齡以三十至四十歲為區間,教師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教 學經歷與歷練,但仍具有教學熱忱,對於問題亦較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助於研 究之進行。由於研究者本身從事教職工作並非很久,教學資歷尚淺,在進行訪談 時,確實會因受訪者的資歷與教育背景而有某種程度「擔心」之情況,但在邀請 教師參與本研究時,即真誠闡明研究之目的,並坦然面對彼此之間的差異,虛心 求教、反省,被研究者往往樂於提供自身之經驗,侃侃而談,使研究者能順利蒐 集相關資料。

為嚴守研究倫理,並尊重研究對象的受訪意願,於研究進行前,先初步了解 受訪者相關背景資料,再說明本研究之性質與目的,且在取得研究對象同意後始

可進行錄音作業,讓其充分了解本研究所有訪談內容與進行活動,僅供學術研究

(一)研究者個人背景

研究者本身是自師範院校畢業,剛畢業後曾任教於新竹縣偏遠地區小學,在 該校亦曾兼任行政主管。由於該校僅有六個班級,全校師生數共不到 100 人,每 年校內教師流動率非常高,對於偏鄉地區的英語學習不利與師資不足等問題,感 受良深。

在偏鄉小學任教五年之後,研究者選擇調動至新北市微風國小任教,剛調動 至此,發現微風國小的學校規模與發展特色是明顯不同於偏鄉學校,不管在教學 或生活上,頗需一段時間去調適。所幸校內同仁發揮人飢己飢的精神,不吝引導 研究者認識新環境,並且常給予研究者教學上的關懷、包容與建議。目前,研究 者在微風國小任教已邁入第三年,擔任職務仍為高年級導師,常能深深感受到學 年教師間溫馨的相處氣氛,以及學校行政的組織效率。當研究者欲進行英語活化 課程現況之研究時,學校方面與受訪談教師大都能給予研究支持和配合,詳盡且 完整提供自己的觀點、建議,讓研究能夠順利進行。

(二)研究者角色意識

陳向明(2002a)指出研究中為達到研究目的的差異,研究者可能採取不同的 角色,如「學習者」、「鼓動者」、「研究者」,且其角色意識的不同對研究結果也會 產生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者本身對研究過程中「同理的中立」更應嚴加遵守,

「中立」意指研究者不應設定立場以證明一項特殊的觀點,或不操控資料以獲致 預先假定的事實;「同理」意即同理心,是指在訪談時能夠瞭解和考量他人的立場、

地位、感受和經驗等(引自吳芝儀、李奉儒,1995)。

個人欲採取「研究者」的角色,依據現有英語教學理論,發展出研究問題,

並秉持中立客觀的立場,進行研究場域與對象的描述與分析。研究過程中,以尊 重、學習的態度,深入瞭解研究對象參與「英語活化課程實驗方案」的想法,並 且真實呈現訪談稿和結果報告,完全依據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以達研究資料的 信度與效度。

(三)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研究者為微風國小的正式教師,目前擔任級任導師,平時除教授學生各項課 業學習外,更指導學生日常常規與心理輔導。由於校舍進行整建工程,各班級導 師所有活動範圍大都侷限於班級教室,因此就能仔細觀察在進行英語活化課程 時,學生日常與學習行為表現以及英語教師的教學情形。

然不可誨言的,在訪談過程中,有時因被研究者本身擔任學校的職位角色,

礙於工作倫理,對於某一事件的理解或看法,其真實態度有程度上的隱瞞。研究 者與受訪者是同事關係,平日除處理學校一般事務之外,與受訪者的互動接觸甚 少,研究者如何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確實求證於受訪者,亦是一大考驗。因此,

營造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讓受訪者能自然真實的談述自己的觀點,將有利於資 料的搜集與分析。

在此研究中,由於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身分職位都是國小教師,也就是屬於 所謂「局內人」,容易因屬於同一文化群體,享有共同的、類似的價值觀念、生活 習慣、行為方式或生活經驗等,對事物往往有較一致的看法(陳向明,2002a)。

有鑑於此,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應先理解被研究者的思維習慣、工作性質與情 感表達方式,跳脫既有思維框架,不預設立場,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才能 探究事件的全貌。

(四)如何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

研究者應和受訪者建立良好研究關係,共同成為合作夥伴。質性研究的成敗 取決於研究者的好壞,研究者不僅應掌握研究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耐心和智慧,

能夠獲取研究對象的信任,與其相處融洽;尊重研究對象的學術或教育觀點,謙 虛且認真傾聽,不過分急躁、妄下定論。

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會先向受訪者致上最大誠意,說明清楚研究目 的與方式,並完全尊重受訪者的時間安排,以取得受訪者的充分信任,才能讓研 究順利進行。正式進行訪談前,研究者會先和受訪者閒話家常,適時緩和彼此情

緒,減少因陌生產生的隔閡,讓受訪者能卸除心防、暢所欲言。平時研究者在校 亦秉持良善的態度,積極建立人際網絡,有助於本研究對象的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