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社會距離及接納行為之背景變項相關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六節 影響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社會距離及接納行為之背景變項相關分析

本節旨在瞭解原漢族群之人口學變項對特殊幼兒社會距離及接納行為之關 係。本節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來探討原漢族群內人口學背景變項各層面與接 納行為與社會距離之關係。其相關性分析,依據Cohen(1988)的建議,相關程度 高低之判斷標準方面,r<..3為低相關、.3≦r<.5是中度相關、r≧.5視為高相關。

家長對特殊幼兒之社會距離與接納行為各背景變項相關分析,其分析結果列於 表四-41 。茲分述如下:

壹、 社會距離與接納行為之相關分析

茲將家長之社會距離與接納行為相關分析結果摘要如下表所示:家長之社會 距離與接納行為呈現正相關,相關係數達.000的顯著水準,就社會距離與接納行 為的相關係數r=.903,p=.000<.05,顯示家長社會距離及接納行為具有高度正相 關。故支持假設五:探討社會距離對於接納行為有關連性。

貳、 社會距離與人口學背景變項之相關分析

茲將社會距離與接納行為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如下表所示:家長「社會距 離」分別與「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特殊兒共處經驗」、「接觸頻率」

之間皆有顯著正相關。其中「社會距離」與「教育程度」之間(r=.255,p<0.1),

顯 示 相 關 程 度 為 低 度 正 相 關 。 其 中 「 社 會 距 離 」 與 「 家 庭 年 收 入 」 之 間

(r=.178,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正相關。其中「社會距離」與「特殊兒 共處經驗」之間(r=-.208,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負相關。其中「社會距 離」與「接觸頻率」之間(r=.198,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正相關。

參、 接納行為與人口學背景變項之相關分析

茲將社會距離與接納行為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如下表所示:家長「接納行為」

93

分別與「職業」、「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特殊兒共處經驗」、「接 觸頻率」之間皆有顯著正相關。其中「接納行為」與「職業」之間(r=-.119,p<0.5),

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負相關。其中「接納行為」與「教育程度」之間

(r=.214,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正相關。其中「接納行為」與「家庭年 收入」之間(r=.152,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正相關。其中「接納行為」

與「特殊兒共處經驗」之間(r=-.193,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負相關。其 中「接納行為」與「接觸頻率」之間(r=.188,p<0.1),顯示相關程度為低度正 相關。

94 逐步迴歸分析(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進行原漢家長背景變項對特殊幼兒 之社會距離及接能行為之關係探究,茲將迴歸分析表摘要如下。

一、 家長背景變項對特殊幼兒之社會距離預測分析

根據上述社會距離與背景變項之相關分析,可得知家長對特殊幼兒之之社 會距離在「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特殊兒共處經驗」、「接觸頻率」

95

之間皆有顯著正相關,因此將此四個變項作為預測變項,以社會距離為校標變 項,進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探究,以考驗各變項對特殊幼兒之社會距離聯 合預測力。

一、 共線性分析

吳明隆(2006)認為從允差(Tolerance)及變異數膨脹因素(VIF)可檢核 自變項間是否有共線性問題,自變項的允差越接近0,表示多元共線性問題越嚴 重;而VIF的值如大於10,則表示變項間越有線性重合問題。由下表可知變異 數膨脹因素(VIF值:最大為2.272)皆小於10,允差為.753、.772、.446、.440,

因此自變項間的共線性並不嚴重。Belsley、Kuh與Welsch等人認為條件指標值 低於30,表示共線性問題尚可。(引自吳明隆,2006)

表 四-44家長背景變項與家長對特殊兒之社會距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共線性 診斷表

預測變項 特徵值 條件指標 允差 VIF(變異數膨脹因素)

常數 4.556 1.000

教育程度 .290 3.961 .753 1.328

家庭年收入 .079 7.586 .772 1.296

接觸頻率 .047 9.867 .446 2.240

共處經驗 .028 12.755 .440 2.272

96 於10,允差為.958、.975,因此自變項間的共線性並不嚴重。

將漢族群與原住民族群分別以逐步多元迴歸法進行預測力之考驗分析後,

漢民族背景變項由「教育程度」和「特殊兒共處經驗」被選入迴歸方程式中,顯 示此兩個背景變項可以預測漢族群家長對特殊幼兒之社會距離,進一步探究漢

97

族群之「教育程度」及「特殊兒共處經驗」此兩個預測變數發現,對社會距離其 總解釋量達11.7%。;原住民族背景變項由「家庭年收入」和「接觸頻率」被選 入迴歸方程式中,顯示此兩個背景變項可以預測原住民族群對特殊幼兒之社會 距離。進一步探究原住民之「教育程度」及「接觸頻率」此兩個預測變數發現,

對社會距離其總解釋量達9.4%。由此研究可發現,家長對於特殊幼兒之社會距 離雖以「教育程度」及「特殊兒共處經驗」為主要影響社會距離因素,但是原漢 族群卻有所差異,漢族群以「教育程度」為主要影響社會距離因素,原住民族群 卻是以「家庭年收入」為主要影響社會距離因素,是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

漢族群可能因為求學而有深厚的知識背景更瞭解特殊教育內涵,更能對特殊幼 兒有正向社會距離。但原住民族群可能因為生活困難,普遍上經濟水準不高,

因此家庭對於特殊幼兒的生活開銷負擔會成為家長考量的因素。

表 四-48原漢族群分別對於特殊幼兒社會距離之簡單線性迴歸模式

原漢族群 模式 R R 平

變更統計量 R 平方改變

F 改變 df1 df2 顯著性F 改變

漢民族 1 .295a .087 .087 20.483 1 215 .000

2 .341b .117 .030 7.166 1 214 .008

原住民族群 1 .263c .069 .069 10.692 1 144 .001

2 .307d .094 .025 4.005 1 143 .047

a. 預測變數:(常數), 教育程度

b. 預測變數:(常數), 教育程度, 特殊兒共處經驗 c. 預測變數:(常數), 家庭年收入

d. 預測變數:(常數), 家庭年收入, 接觸頻率

98

99

表 四-50家長背景變項與家長對特殊兒之社會距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共線性 診斷表

預測變項 特徵值 條件指標 允差 VIF(變異數膨脹因素)

常數 5.402 1.000

教育程度 .322 4.093 .722 1.386

家庭年收入 .151 5.983 .771 1.297

接觸頻率 .058 9.611 .445 2.249

共處經驗 .047 10.746 .440 2.273

職業 .019 16.805 .929 1.076

(二) 家長背景變項對特殊幼兒接納行為之預測分析

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中只有「教育程度」和「接觸頻率」被選入迴歸方程式 中,顯示此2個背景變項可以預測家長對特殊幼兒之接納行為。進一步探究「教 育程度」及「接觸頻率」此2個預測變數發現,對接納行為其總解釋量達6.9%。

表 四-51家長背景變項對特殊幼兒之接納行為簡單迴歸模式

模式 R R 平方 變更統計量

R 平方改變量 F 改變 df1 df2 顯著性F 改變

1 .214a .046 .046 17.383 1 361 .000

2 .262b .069 .023 8.797 1 360 .003

a. 預測變數:(常數), 教育程度

b. 預測變數:(常數), 教育程度, 接觸頻率 c. 依變數: 接納行為平均數

100

表 四-52家長背景變項對特殊幼兒之接納行為簡單迴歸係數

模式 未標準化係數 標準化係數 t 顯著性

B 之估計值 標準誤差 Beta 分配

1

(常數) 4.578 .105 43.477 .000

教育程度 .123 .029 .214 4.169 .000

2

(常數) 4.525 .106 42.826 .000

教育程度 .107 .030 .186 3.592 .000

接觸頻率 .050 .017 .154 2.966 .003

a. 依變數: 接納行為平均數

(三)

原漢族群分別對特殊幼兒接納行為之預測分析

在共線性分析中,由下表可知變異數膨脹因素(VIF值:最大為1.044)皆小 於10,允差為.958,因此自變項間的共線性並不嚴重。

將漢族群與原住民族群分別以逐步多元迴歸法進行預測力之考驗分析後,

漢民族背景變項由「教育程度」和「特殊兒共處經驗」被選入迴歸方程式中,顯 示此兩個背景變項可以預測漢族群家長對特殊幼兒之接納行為,進一步探究漢 族群之「教育程度」及「特殊兒共處經驗」此兩個預測變數發現,對社會距離其 總解釋量達9.7%;原住民族背景變項由「家庭年收入」被選入迴歸方程式中,

顯示此背景變項可以預測原住民族群對特殊幼兒之接納行為。進一步探究原住 民之「教育程度」此預測變數發現,對接納行為其總解釋量達4.7%。由此研究 可發現,家長對於特殊幼兒之接納行為雖以「教育程度」及「接觸頻率」為主要 影響接納行為因素,但是原漢族群卻有所差異,漢族群以「教育程度」、「特殊 兒共處經驗」為主要影響接納行為因素,原住民族群卻是以「家庭年收入」為主 要影響接納行為,是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漢族群可能因為求學而有深厚 的知識背景更瞭解特殊教育內涵,對於特殊幼兒的接納行為也更正向。但原住 民族群可能因為生活困難,普遍上經濟水準不高,是否該對特殊兒有所接納行 為,家庭年收入成為影響家長的接納行為因素。

101

表 四-53原漢族群分別對於特殊幼兒接納行為之簡單線性迴歸模式

原漢族群 模式 R R 平 方

變更統計量 R 平方改變 量

F 改變 df1 df2 顯著性F改變

漢民族 1 .259a .067 .067 15.449 1 215 .000 2 .312b .097 .030 7.168 1 214 .008 原住民族群 1 .218c .047 .047 7.158 1 144 .008 a. 預測變數:(常數), 教育程度

b. 預測變數:(常數), 教育程度, 特殊兒共處經驗 c. 預測變數:(常數), 家庭年收入

表 四-54原漢族群分別對於特殊幼兒接納行為之簡單線性迴歸係數

原漢族群 模式 未標準化係數 標準化係數 t 顯著性 共線性統計量

B 之估計 值

標準誤差 Beta 分配 允差 VIF

漢民族 1 (常數) 4.462 .135 32.953 .000

教育程度 .147 .037 .259 3.931 .000 1.000 1.000

2 (常數) 4.300 .147 29.341 .000

教育程度 .127 .038 .223 3.354 .001 .958 1.044 特殊兒共處經驗 .158 .059 .178 2.677 .008 .958 1.044

原住民族群 1 (常數) 4.796 .100 48.043 .000

家庭年收入 .144 .054 .218 2.675 .008 1.000 1.000 a. 依變數: 接納行為平均數

102

103

研究假設 研究結果 研究比較

假設2-4「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會因家庭收入不同,

在接納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達顯著

「99萬~198萬 新台幣」、「37 萬~99萬新台幣」>「37萬以下 新台幣」

假設2-5「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會因家庭型態不同,

在接納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未達顯著

假設2-6「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會因與特殊兒共處經

驗不同,在接納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達顯著

「有特殊兒共處經驗是自己 所生」>「有特殊兒共處經驗 非自己所生」、「無特殊兒共 處經驗」

假設2-7「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會因與特殊兒接觸頻

率不同,在接納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達顯著 「天天接觸」、「一個月至少

接觸一次」>「從未接觸」

假設2-8「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會因信仰不同,在接

納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未達顯著

假設2-9「原漢族群對特殊幼兒會因職業不同,在接

納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達顯著 「服務業」、「公務人員教師」

>「金融業」

假設3「原漢族群對於特殊幼兒社會距離上有顯著差

異」 未達顯著

假設4「原漢族群對於特殊幼兒接納行為上有顯著差

異」 未達顯著

假設5「探討社會距離對於接納行為有關連性」 正相關 有高度正相關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