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數位落差之因素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數位落差之因素探討

前一節的文獻探討中發現這幾年來的數位落差議題研究,大致都將數位落差 的內涵經研究者整理之後歸結為「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

與「運用資訊學習的能力」三類,並且大部分研究均指出,這三大類數位落差內 涵會受到種族、地理位置、性別、年齡、學歷、收入、語言、職業等社會因素的 影響(陳敬如,2000;曾淑芬,2002)。影響數位落差的因素有許多面向 ,本研究 將從相關研究的調查中來探討影響數位落差的因素為何。

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及資訊委員會 (NTIA,1999)在「從網路中跌落-定 義數位落差」專題研究報告中指出由於美國早已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 ,在資訊 富裕的族群及資訊貧困族群間之數位落差已有日益擴大的情形。並且發現隨民眾 之「收入狀況」、「種族」、「教育程度」及「居住區域」不同而有數位落差的現象。

陳敬如(2000)對中等學小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收入」以及「居 住地區都市化程度」對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內容、資訊素養的影響,

其研究結果發現:(一)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在資訊科技與服務的使用趨勢上 , 與一般社會人士有相同的趨勢,但在資訊內容的使用型態上則有相當的不同,且 學生在資訊素養的程度上普遍不高 。(二)數位落差的現象存在於臺灣地區中等 學校學生間,因家庭收入與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兩因素的差異,而影響使用資訊 科技的機會、資訊內容接近使用、資訊素養的表現。(三)家庭收入越高或居住 於都市地區的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上較具優勢,在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 上較多元而廣泛,並且具有較優良的資訊素養 。(四)學生間數位落差的現象有 因襲社會結構不平等的傾向,在資訊社會下由於知識的分配承襲既有社會結構中 的不均等,因此使知識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而強化了社會結構中不均等的現象 。

曾淑芬等(2002)受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 ,研究主 要發現:(一)臺灣地區家戶電腦擁有率為 72.9%,家戶網路擁有率為 58.8%;

使用電腦的年資多為三到十年 、會使用網路的則為一到三年 。(二)大多使用電 話撥接的方式上網,其常使用的功能為全球資訊網 (WWW),上網最主要的目 的則為「搜尋閱讀資料」,而且通常在家裡連上網路。(三)年齡較低,學歷、收 入較高者,以及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愈高者,其家中擁有電腦的比例也會愈高 。

而家中沒有電腦的原因,「不需要」最多,其次為「不會使用」,接著是「無法負 擔電腦設備費用」。(四)家戶網路的擁有率呈現出地理區位間差異,電腦擁有和 網路接近使用率較高的地區大致集中在北部及西部,而東部和南部則有較明顯的 接近使用落差情形。(五)在資訊技能素養落差部份 ,性別、年齡、收入、教育 程度以及居住區域也會影響到有資訊技能的高低 ,年紀越輕、教育程度較高,其

「資訊技能」程度較高。而在資訊技能與職業聲望、收入關聯性上,「資訊技能」

愈高、曾經受過「資訊進修」課程者,本身的職業聲望與收入也會愈高 。(六)

在民眾所希望政府所實施的資訊政策中,整體希望政府能夠「降低電腦設備與網 路線的費用」,其次是希望政府能夠「提供電腦的職業訓練」、「協助建置社區電 腦中心」、「提供電腦的基礎使用課程 」及「設置公共電腦資訊站」。

項靖(2003)對社會一般民眾接近與資訊使用機會研究發現 :(一)不同性 別、年齡層、教育程度、收入間有數位落差出現。(二)居住地區為都市、郊區 和鄉村間之數位落差是明顯的 。

蕭佑梅(2003)研究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針對全台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 生為對象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地區國民小學學生之 間並無數位差距存在。(二)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國民小學學生在資 訊科技接近使 用機會、資訊素養方面有明顯的差距存在 。(三)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學生 有明顯的數位差距存在 。(四)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學生 在資訊科技接近使用及 資訊內容接近使用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存在 。(五)不同族群之國民小學學生在資 訊內容接近使用方面有明顯的差距存在 。(六)不同家庭資訊科技資源之國民小 學學生間有數位差距存在 。(七)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民小學學生在資訊素養 方面有明顯差距存在。以下將搜集相關研究歸納彙整於下表 2-11:

表 2-11 學者專家相關研究的調查發現

研究者 調查對象 研究發現

NTIA(1999) 美國民眾 民眾因收入狀況、種族、教育程度及居住區域的不同而有數 位落差的現象。

陳敬如(2000) 高中生 國中生

數位落差的現象存在於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間 ,因家庭收 入與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兩因素的差異,而影響使用資訊科 技的機會、資訊內容接近使用、資訊素養的表現。

表 2-11 學者專家相關研究的調查發現 (續)

表 2-11 學者專家相關研究的調查發現 (續)

綜合上述,從數位落差的學者專家相關研究結果中 ,可以發現影響個人之間

壹、個人因素

一、性別

曾淑芬等(2002)受研考會委託調查臺灣地區電腦網路擁有率的專案研究 中,對於一般民眾性別的調查當中 ,男女電腦擁有率皆為 73%,而網路擁有率 只相差約 2%。

蕭佑梅(2003)研究中發現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及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存在,在家庭中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方 面男生優於女生,且男學生在電腦軟硬體的認識和電腦應用優於女生 ,而女生在 電腦操作能力與電腦倫理方面優於男生 。

李京珍(2004)研究中發現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方面沒 有影響。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方面,不同性別學生對於其使用電腦主要目 的、上 網主要目的、上網時最主要的困擾與問題上有顯著差異 ,且有高度相關情形存 在。資訊素養上女學生得分優於男學生 。

楊雅斐(2006)對於高雄市國小男女學童間之數位落差研究中發現 ,在使用 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資訊素養上各有不同,研究結果顯示與 李京珍(2004)的研究相同,女生在資訊素養得分上顯著高於男生 。

羅志豪(2006)的研究發現顯示國中男學生比女學生 有更多使用網路設備的 機會;男學生對於網路物質與使用機會較女學生高;女學生批判性網路倫理與網 路使用技能較男學生高。顯示相較於男學生,國中女學生知覺自身對於網路事物 較能保持批判性的認知,並且較為遵守網路倫理,網路使用技能也比較傑出 。

劉碧雲(2007)對於苗栗縣國小學童進行研究調查發現 ,不同性別學生,在 使用資訊科技機會與資訊素養上無差異,但只有在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方面男女 之間會有所不同。男生主要是以「玩電腦遊戲」為主要目的;女生使用電腦則用 於「做學校作業交報告」為主要目的。

行政院研考會(2008)對於一般民眾調查顯示,電腦與網路接近使用情形之 性別落差仍然存在。惟性別數位落差只在 50 歲以上女性族群中特別明顯 ,落後 同齡男性 7-10 個百分點,至於 40 歲以下年輕女性,不論是電腦或網路使用率都 接近甚至已超越同齡男性 。

綜上所述,性別與數位落差之間的關係,尚無一致的定論,但性別仍會是影 響數位落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國小新住民不同性別學童在 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與運用資訊學習的能力上是否有差異 存在。

二、年齡或年級

羅志豪(2006)的研究中國中三年級與二年級學 生的網路使用技能比一年級 的高,顯示相較於國中一年級學生,三年級與二年級學生在網路使用技能較為傑 出。另外,國中三年級學生創發性網路使用比一年級的高 ,顯示相較於國中一年 級學生,三年級學生感受到自身較常利用網路進行創發性的應用 。因此,年級較 高的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技能與創發性網路使用的程度越高 。

陳相文(2008)研究發現年級會影響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 表現,在數位落差各層面的表現皆以六年級學童表現比五年級學童佳 ;六年級學 童接觸資訊課程之時間較長,使用資訊的機會使用的機會也比五年級來的高,因 此在資訊應用能力的各項表現也較五年級佳。

行政院研考會(2008)對於一般民眾調查顯示,不論就電腦、網路接近使用 或數位能力而言,大體上都呈現年紀愈大者愈少使用電腦 以及網路能力越弱。就 比率來看,40 歲以下民眾使用電腦的比率超過 92%,41-50 歲民眾是資訊社會的 過渡世代,73%曾使用電腦,至於 50 歲以上民眾,電腦使用者明顯降至五成以 下,形成年齡造成數位落差的分野。由前述研究中發現,年齡或年級與數位落差 之間的關係,仍會是影響數位落差的因素之一 。

三、居住地

NTIA 於 1999 年的專題研究報告中顯示 ,各項資訊設備的普及率在鄉村 、

都市上有差異,其中都市的普及率高於鄉村,城鄉地區之差異更大,整體而言,

都市化程度越高,資訊設備的普及率越高(NTIA,1999)。

陳敬如(2000)以中等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居住在都市地區的學生 , 無論是在擁有資訊科技設備、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或資訊素養上,都優於居住於 鄉村地區的學生。

鄭欽文(2003)以高屏地區國小學童研究中發現,學校不同都市化程度在資

鄭欽文(2003)以高屏地區國小學童研究中發現,學校不同都市化程度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