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位落差的意涵

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進步為人類 帶來方便的生活及提供更舒適的生活 境,但 卻因個人環境背景的不同而產生了數位落差,使原本資訊科技的進步帶來的美意 卻造成種種不公平。以下將探討數位落差的定義及相關因素 。

壹、數位落差的定義

資訊科技進步及網際網路興起,促成了生活、工作與學習的便利,但由於資 源分配或因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區、族群,甚至身心障礙人士 等對象而有不均,導致數位落差的問題產生。以下將以國內外相關研 究中來了解 數位落差的定義。

數位落差乃現今科技不斷進步所產生的社會現象,而數位落差一詞最早出現 於 美 國 , 1995 年 由 美 國 商 務 部 國 家 通 信 及 資 訊 委 員 會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NTIA)的相關研究報告裡,

NTIA 並陸續調查研究直到 1999 年 NTIA 發表「從網路中跌落---界定數位落差 (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專題報告中,才給予正式

的定義。根據 NTIA 的定義,將數位落差界定為「在擁有或沒擁有使用新科技之 間的落差」(NTIA,1999)。

2001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對於數位落差的定義:

「在現今全球數位化發展過程中 ,

不同國家、地區、企業、年齡、性別、所得及族群之間,因對資訊通信科技的掌 握與應用能力上有差距 ,以致參與經濟與社會活動機會的不均等 」(OECD,

2001)。

2002 年亞太經合會(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認為數位

落差是一種廣泛的認知概念,意指橫跨不同群體間在接近使用資訊設備的差距 。 這裡的資訊設備包括電話、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沒有這些設備人們沒有能力和 機會取得資訊來源(APEC,2002)。

2002 年數位落差組織網站(Digital Divide Network )定義為:

「在能或不能 有效地使用資訊科技的人群、社區之間,總存在著一條鴻溝,這種科技使用的不 公平現象,比以往排除了更多人想要享有新經濟的成果 (DDN,2002)。」

Mason & Dodds(2005)更進一步研究中指出不論是資訊強盛的國家或資訊

貧乏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數位落差的產生。可見資訊進步國家並不能阻止數位 落差現象的產生。由前述的國外學者發現一開始數位落差的定義在於能獲得資訊 與無法獲得資訊上的差異 ,比較不完整。Van Dijk(2001,2003,2004,2005,

2006)近年來致力於數位落差的研究,認為使用者是否有電腦與網際網路設備 ,

和個人收入、年齡、教育程度、種族特性有關。

數位科技會不斷增加,學習的方式也將隨之調整。來自各方的訊息瞬息萬 變,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電腦與網際網路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吸收資訊的必要設 備,但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資訊設備並利用資訊設備來獲得訊息 ,因此個人環境背 景不同,造成接收訊息的差異,就是形成數位落差的開端 。

國內研究方面陳敬如(2000)認為在數位落差的表現上絕非「全無」及「全 有」之間的分別,而應該是在全無跟全有之間程度的差別;在接受資訊的過程中,

我們不可能全然的獲取資訊,也不可能完全沒接收到資訊,因此個人接受資訊程 度的差別就是數位落差形成 。

彭慧鸞(2001)所謂數位差距是指網路訊息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化下 ,在 通訊技術、教育程度與實務經驗間的差距,將導致彼此的差距拉大,也使得貧富 差距被快速拉大。

曾淑芬(2002)提出「數位落差」是指數位科技的發展與使用可能因為性別 、 種族、階級或居住地等不同而有所差異,使得人們在接近與使用資訊的機會產生

差異,形成所謂的數位落差。

翟本瑞(2002)認為即使是資訊基礎建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數位落差的問 題也不會消失,有許多的因素造成人們在資訊使用的落差;且已經存在能夠造成 人與社會差異的因素,也都有可能造成在資訊使用上的落差 。

曾淑芬、吳齊殷(2002)透過檢視歐洲、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國家相關縮減 數位落差政策、實證調查,以及專家座談等三項分析,發現解決數位落差並須從

「量能」與「質能」二部分觀察。量能主要是在使用資訊的機會使用上的落差,

在此又可以從「電腦擁有」和「網路使用的機會」觀察出;而質能主要是在於個 人在資訊技能素養上的呈現 ,主要是觀察個人在資訊技能以及資訊素養上的落 差。

李孟壕(2004)認為以「訊息鴻溝」取代數位化落差更為貼切,機會落差似 乎考慮的只是經由訊息工具中的電腦(網路)所引起的漣漪,但是訊息鴻溝則是 更顧及到更廣的面向,包含大眾媒體、人際關係,以及個人在社會所特有的屬性 等等,各種管道都關乎個人接受訊息的強弱 、大小。

黃嵩傑(2005)「數位落差」在資訊社會中,因地理區隔、族群、性別、階 級、居住地區、經濟狀況、家庭因素,以及知識、技術及能力等因素的差異,使 得人們在使用資訊的機會與適切處理資訊的資訊素養上所產生的差異 。

行政院研考會數位化落差調查報告中對數位化落差所下的定義即為:由於資 訊和通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下,人類相互溝通已跨越了時空、距離的限制,資 訊素養與應用能力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智能,只要能掌握及運用資訊及通訊科 技所帶來的機會,便能進一步改善生活素質與社經環境 。然而因性別、種族、階 級或居住地理區域等社經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接觸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機會不同 , 使得台灣資訊社會產生了不平等現象 ,此即所謂的「數位化落差」(行政院研考 會,2009)。隨著新科技不斷的問世,數位落差所反映的面向也越來越廣 ,在我 們日常生活中有越來越多數位落差的現象產生 。網路的普及已帶來新的數位落 差,隨著年齡不同,民眾在網路上的互動方式、瀏覽資訊內容、看待網路態度已 呈現大幅度的迥異,新的數位落差儼然成形。

綜上所述,雖然數位落差的定義尚無統一的說法,但各方學者專家對數位落 差的定義中可以發現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及職業類型等因素,造成個

人、家庭或國家在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上或資訊科技的應用上產生落差 ,並且資 訊富有者越富有,資訊窮者越貧窮的情形產生,形成新的社會上的資源分配不均 的現象。依本研究所要為「數位落差」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則「數位落差」可謂 之「在數位化資訊社會中,學童因個人因素或家庭因素,而在資訊科技的使用機 會、資訊科技的使用內容及資訊素養等方面 ,有程度上的差異。」

貮、數位落差的內涵

數位落差所包含的層面相當廣泛,影響其原因也相當多,各方學者專家對數 位落差的定義上有分歧,但分析學者專家的研究中,對於數位落差的內涵包含資 訊科技的使用機會、資訊科技的使用內容及資訊素養等方面來做探討 :

依據曾淑芬、吳齊殷(2002)以「量能」問題與「質能」問題二部分進行數 位元落差之研究。量能問題主要為「使用資訊的機會」上的落差,其中包括「電 腦擁有」和「網路接近使用」、「網路行為」三項。而就質能問題而言,則主要為

「資訊素養」和「資訊進修機會」上的落差,其中在資訊素養部分包括:傳統之

「問題解決能力」、「語文數理能力」、「媒體素養」、「網路素養」以及「資訊技術 素養」等五項。

項靖(2003)對於數位落差的內涵:(一)取用(或使用機會)數位化資訊科技與工 具(包括電腦與網際網路 )之機會的差別;(二)應用數位化資訊科技與工具的技 巧、知識與能力上的差別,或稱為資訊素養;以及(三)取用適合的數位化資訊與 服務之機會差別(適合的數位化資訊與應用服務之存在與否 )。

鄭欽文(2003)認為知識的取得所必須倚賴的資訊科技 ,將會因每個人家庭、

種族、收入、教育程度、與地理區域的不同而產生差異,而產生所謂的資訊富人

(information rich)與資訊窮人(information poor)的不平等,即「數位落差」的現象。

其研究的內涵向度為:1.資訊科技使用機會現況又分為︰(1)資訊科技設備與服務 接觸時間,(2)連網地點,(3)資訊科技設備與服務普及率 ,(4)家庭未連網原素。

2. 資訊科技使用內容現況分為︰(1)電腦使用目的,(2)網路使用目的,(3)網路瀏

覽內容類型,(4)資訊搜尋來源與策略,(5)網路使用困擾。3.資訊素養現況︰(1) 家裡有無電腦,(2)家裡有無網路,(3)家裡使用頻寬數據機、ADSL 與社區寬頻

上網模式等。

茲將搜集文獻歸納彙整於下表 2-1:

表 2-1 數位落差內涵

研究文獻 研究者 數位落差內涵探討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NTIA(1999) 能否接近使用新科技的兩群人之間的差異 。

表 2-1 數位落差內涵(續)

劉碧雲(2007)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指在現代社會 中,擁有數位運用機會、資訊科技內容及資訊

郭展毓(2008)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可分為三部分:(一)

使用數位化資訊科技與工具之機會差別;(二)

是否具有應用數位化資訊科技與工具的技 巧、知識與能力的差別;(三)取用適合的數 位化資訊與服務之機會差別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可歸納整理出數位落差之內涵 主要包含兩大面向:「量」的方面主要 包含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質」的方面主要包含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 以及資訊 素養。李京珍(2004)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覺知、檢索、組織並利用資訊的能力 , 其中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尤為重要,不僅能將電腦和網路應用於生活之中,協助 蒐集檢索資料,並將資料分析處理組織成自己有用的資訊。本研究的對象為台北 縣國小新住民學童,所探討的資訊素養是學童運用電腦網路進行學習,定義為運 用資訊學習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數位落差的調查有三個主要方向:一、使用資訊 科技的機會,二、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三、運用資訊學習的能力。以下將從這 三個方向作探討:

一、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即是能接近使用資訊設備 ,若能接近使用資訊設 備,便可分配到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能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為數位落差重要關鍵之一。陳敬如(2000)所作的研究將其分成資訊科技設 備/服務普及率、資訊科技設備/服務接觸時間、連網地點、未連網因素等方 面。鄭欽文(2003)為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包括資訊科技設備/服務普及 率、資訊科技設備/服務接觸時間、連網地點、未連網因素。李京珍(2004)

對於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歸納至少可分為以下幾方面:資訊科技設備普及 率、上網地點等。楊雅斐(2006)認為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意指使用者在其 居住及就學的生活環境中能夠接近使用電腦 、網路設備的一種狀態 。2008

對於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歸納至少可分為以下幾方面:資訊科技設備普及 率、上網地點等。楊雅斐(2006)認為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意指使用者在其 居住及就學的生活環境中能夠接近使用電腦 、網路設備的一種狀態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