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 三節為重要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十年前研究者是未使用電腦的新手,而那時的電腦還不算是很普及,所使用 的是 DOS 作業系統,需要輸入許多指令來讓電腦運作 ,感到使用電腦是件不便 之事。意想不到經過幾年後,軟、硬體之進步飛快,e 化潮流已大幅展開,更是 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各行各業都與它脫離不了關係。科技發展使得人類生活品 質快速提昇,尤其是網際網路急速發展使得世界愈變愈小,使人與人的距離也相 對縮短。家庭生活依靠電腦的地方與日俱增,隨處可見電腦應用的必要性,如網 路掛號、網路報稅、網路銀行、網路購物等等,民眾對於電腦技能的需求 與重視 愈來愈高,儼然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隨著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興起,取得訊息的方法上產生巨變,透過資訊科 技傳播人們得到大量新知,因此擁有愈豐富資訊的人相對於擁有貧乏資訊的人有 較高的競爭力,此種現象將導致新的社會不平等的情形 (研考會,2009)。

美 國 商 務 部 國 家 通 信 及 資 訊 委 員 會 (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1995 年首次公布調查報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提出資訊擁有者

(have)和資訊欠缺者(have not)間形成的階級造成社會不公 ,並分析不同收 入、種族、教育程度或居住區域的美國民眾,使用資訊科技的差距(NTIA,1995);

1998 年公布的”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調查

報告,開始正式使用「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一詞(NTIA,1998),並 在 1999 年的報告中,將數位落差定義為「資訊擁有者與資訊未擁有者間的落差 」

(NTIA,1999)。有鑒於此,美國積極展開縮減數位落差工作 。美國聯邦政府 投注二十億美元,鼓勵民間捐贈電腦、辦理新進教師電腦訓練、設立社區科技中

心、擴充社區網路設施與頻寬、提供原住民資訊專業訓練等方面著手,整體改善 電腦及網路的使用環境,希望能將社會上存在的「數位落差」問題,轉換為「數 位機會」(吳清山、林天佑,2000)。

Mark Warschauer(2003)討論的焦點也提到必須從「數位落差」移轉到「社

會機會均等」,資訊時代來臨也帶來了諸多的不平等 ,不論是從單一國家或是全 球的角度來觀察,均可發現不平等的情況。因此,在科技日益發達之時,科技發 展程度不再只是經濟上的落後與否,而是全方位地被排除(或參與)在世界的網 絡之中。使用科技程度意謂著能否有均等機會參與社會,能夠接近使用資訊科技 就成為避免被排除在外的關鍵條件。資源與資訊傳播科技的有效運用是相互為用 的,亦即擁有資源可以幫助人們有效運用科技,而有效運用科技又反過來幫助人 們擁有更多資源。意味當這個循環過程是良性時,參與社會的機會將越來越多 , 當變成惡性循環時,則更會被排除在世界的網絡之外。

國內目前正陸續推動縮短數位落差的計畫 ,行政院在「挑戰 2008:國家發 展重點計畫」中的“E 世代人才培育 "“數位台灣 "-以建立 e 化生活,e 化商 務,e 化政府,縮短數位落差為願景。因此,縮短數位落差,並將創造數位機會,

是目前政府資訊發展施政計畫的首要任務 (行政院經濟委員會,2008)。

最近政府提倡「愛台十二建設」中“智慧台灣“-主要強調人才培育加強資訊 教育,消除城鄉差距及數位落差,鼓勵終身學習,並建設台灣為全世界第一的無 線寬頻國家,在全國主要都會區,全面建置無線上網設施。故當務之急乃是如何 培養完整的資訊素養能力,推展縮短數位落差,使得人人不僅要學會應用資訊科 技的能力,並更要通過資訊科技,有效地去學習、去解決問題和去創造機會(行 政院經建會,2008)。

對於數位化之重視,教育部提出「縮短城鄉數位落差」教學計畫,希望透過 電腦科技、網路資源的輔助,改善教學方式,以增進教師的教學品質以及學生的 學習興趣。更期望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使偏遠地區學校藉由科技的輔助、網路 工具的運用,彌補地理環境上的限制。

猶記得去年周末假期,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閒的生活,研究者在本校的電腦教 室正進行著台北縣縮短數位落差縣民免費電腦教學的課程。起初參與課程的人數 寥寥可數,研究者還需邀請班上小朋友帶著自己爸爸媽媽一起參加 ,但不久之後

參與課程的人數突然暴增許多,甚有遠從隔壁鄉鎮趕過來上課的民眾,後因民眾 需求增加,又陸續增開許多進階課程。而且每次開課都是座無虛席,民眾踴躍的 狀況,真是讓研究者甚為驚訝。民眾認真學習的態度,也是研究者教學這幾年來 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每個人上課充滿了無限的動力,即使是下課時間也不肯休息 拉著老師繼續問問題。

在這些參與的學員中有許多是嫁來台灣的外籍配偶,她們對於國字的拼音都 有問題,運用資訊的能力跟台灣的民眾比較起來的確有相當大的差距 ,相對的他 們的下一代在資訊力能的運用是否也有落差,讓研究者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 。 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對全球社會造成莫大的衝擊,改變人們原有 的生活方式。復因接受資訊科技的生活,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居住 地區、族群等對象不同產生不同差距 ,讓城市與鄉村因資訊科技發展造成了落 差。近年來新住民人口不斷攀升,已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

98 學年度就讀國小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高達 133,122 人(教育部統計處,2009)

。 截至 99年 5月止之統計資料,台北縣新住民人數約 7.8萬人而其子女數也已高達 近 2.6萬人均為全國之冠(台北縣新住民專區網站,2010)。國小學童部分也高達

19692 人,其中大陸籍及東南亞籍的子女高達 91.49%。有關新住民的研究截至 98 年 9 月底博碩士論文已達 40 餘篇,相關研究探討各階段新住民子女的發展 或

學習現況,唯獨北縣新住民數位落差方面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 。故本研究欲瞭解 台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現況 ,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根據歷年研究數位落差之相關研究,皆發現不同之學童個人背景對數位落差 的影響極大(李京珍,2004;楊雅斐,2006;陳敬如,2000;鄭欽文,2003)。

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新住民學童在生活適應與學習上可能面臨的問題不少(吳 清山,2004;吳錦惠,2005;張鈿富,2006;黃德祥,2006;黃秋玉,2006;陳 玉娟,2005;鍾文悌,2005;蔡榮貴,2006)。新住民學童的資訊能力是否也產 生落差,影響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的因素為何 ?故本研究欲瞭解影響台北縣國小 高年級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現況的因素 ,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

行政院研考會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中 ,調查對象皆為12歲以上之民眾。目前 僅有2006年之全臺國中小學童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是以國中小學童為 研究對象,其中對新住民學童的調查雖有所探討但並未深入 。加上調查距今已超

過三年,新住民人口已大幅增加,更深入的調查確一直未能進行。希望藉此機會 深入探討,作為降低台北縣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 策略的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 三。依據上述動機,因此本研究致力於了解台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學童數位落 差的情現況並找出其真正的影響因素,進而研擬出適當的建議,以縮小新住民學 童數位落差的現象,希冀由台北縣的現況分析著手,以提供其他縣市作為改進的 範本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