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影響環境教育教師能力之因素

前段提出了環境教育教師在環境學習中心工作,認為比較共通的 14 項重要能力。

接著研究者立基於受訪者的訪談資料,分成個人內在與認知因素,以及外在環境因素兩 個面向,歸納出有哪些影響能力因素。

一、 影響能力的個人內在與認知因素

研究者依據受訪者訪談回應內容,將屬於內在心理、或是個人的學經歷,歸納成影 響教師發揮環境學習中心工作能力的個人內在與認知因素,這些因素分為個人的人格特 質,對於工作職場上的感知(perception)以及個人的經歷三個部分。以下逐一說明之。

(一) 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方面,受訪教師大致上指出了外向和親和力夠的兩項,認為是勝任教 師工作的兩個重要特質:

還是覺得外向的人比較適合,起碼他基礎的親和力很夠,不會該表達的時候有 點猶豫。我們常常還是對內對外跟人的互動上,有時候如果比較內向的話,這 方面就會有點折扣。(訪-206-16)

不過多數的教師是以某種態度的展現,來說明教師任勝的條件,包括了忍耐挫 折、親和、不計較、堅持、願意溝通、願意分享樂觀、自我要求、耐心、細心、熱 心、開放、勤勞、好奇心、願意與人合作、主動、謹慎、願意學習等敘述。

(二) 個人背景與經歷

個人背景與經歷,包括學科背景、自然經驗、環境行為經驗三項。

1. 學科背景

其次影響能力的類別,研究者歸類成個人背景與經歷。這個類別以學科背

景的影響被提到的最多,雖然有些認為教師環境教育是跨科際的領域,因此環 境教育教師不一定要是具有特別學科背景的人。但從受訪者的背景來看,投入 到這個領域的教師仍是以自然學科背景為多,而且學科背景的影響也可以從前 一節所提到的能力要求上看出來,例如需要有特殊與環境有關的專長,如鳥類、

植物、生態知識等,雖然這些專長未必來自於學校的學科養成,但這似乎意味 著自然科學背景的人比較容易接觸到這些內容,也比較容易在工作中展現出來。

至於受過環境教育背景訓練的教師,則比較容易在環境教育工作上知道如 何有系統的推動:

我覺得[環境教育背景]幫助比較大的是,我可以比較系統性的去思考環 境教育怎麼做,我的關注點會是比較寬的,會是比較有系統化的。譬如說 我們現在有在推動的是我們在地的農民,怎麼樣鼓勵農民不要使用除草劑,

減少農藥。因為我的學習背景,我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背後會去 思考那他們為什麼會去使用農藥、除草劑,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他們去做這 件事情,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可以有哪些策略去做。(訪 105-08)

基於教師對於環境相關的專長,以及對於學科背景影響來看,研究者認為 學科背景對於能力的影響在於提供內容知識,以及提供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的系 統性的架構與策略。

2. 自然經驗

第二項被歸類在個人背景與經歷構面上的是自然經驗,自然經驗是受訪者 提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環境教育教師認為「過去有跟自然環境接觸的經驗 的話,當然會加分,……因為只少他已經對自然是有連結的、是喜歡的(訪 202-08)」,影響著個人對於自然的喜愛,而自然的經驗也能提供獲得前述與環境或 是自然相關的技能,即可以運用於環境知識轉化為教學工作上:

之前的自然經驗,去戶外的經驗,它就會變成我們在分享的內容的題材,

就會比較駕輕就熟一點。譬如說因為做過蝴蝶調查,所以當我在上跟蝴蝶 有關的課程的時候,可以陳述的內容跟方式就會比較多一點。(訪-207-12)

3. 個人的環境行為經驗

第三個項目是個人環境行為的部分,少數的受訪教師表示「自己的環境行 為能影響的很有限吧,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我(訪 212-11)」, 認為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卻可能影響到活動規劃與教學所演示的內容:

[不表現環境行為]會有生活上的罪惡感,但如果講到實質上教學表現的 話,我覺得沒有那麼直接,但是我相信假設你在你的實踐上面很徹底的話,

基本上你在你教學的用字用語上面,還有你帶學生出去的時候你的肢體動 作,我覺得就會有隱性的表現。(訪 217-11)

多數教師對個人的環境行為影響能力的看法表示肯定,這也回應到教師的 能力中需要展現個人的環境素養上,認為「如果對環境沒有關切,那就只是紙 上談兵而已,等於是說一套做一套(訪 215-09)」,而且這有可能形成個人的環 境價值,回應到個人能秉持對於環境和教育上的價值,來表達個人對環境的關 心,甚至認為「選這份工作就已經是表達我們對環境是關切的(訪 216-10)」。 依據前述所提到的學科背景、自然經驗、個人的環境行為經驗這三項個人背景 與經歷,對環境教育教師工作的能力具有影響性,而且主要是與教學有相關。受訪 者強調個人的實際經驗會讓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展現出來對環境的關心態度,

會讓學習者感覺較貼近真實的情境,也較能感受到環境教育教師在做與其職位相稱 的工作。

(三) 工作職場感知影響能力

第三個內在的影響因素為個人對於職場中的感知,包括環境教育教師對於工作 產生的幸福感、滿意感,以及自信心。

1. 工作幸福感

這個類別最多對能力影響的回應,是快樂或幸福的感受。主要因為外在的 正向回饋而感到快樂,例如做的事情被公眾理解,或是社區的居民、志工、參 與學習的學習者,願意做一些改變或對於教師的肯定,甚至一起投入從事這樣 的工作:

我覺得能夠去接待這些訪客,不管他是學生或參訪團體,經由我們的服務 之後,我相信他們都會是滿意的,我們做了對的事。還有……這個地方的 存在讓在地的居民也認同,……願意為這個地方奉獻一些心力。還有就是 你有一群固定的志工們,他們也有向心力,雖然一定會有一些紛爭,可是 你會看到一群人是願意一起在這個地方努力的,所以我覺得我是快樂的。

(訪 219-19)

另外一項教師快樂感來源,則是認為環境教育工作為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做環境教育工作會讓我快樂。就是覺得充滿了希望,對這個社會充滿了希望

(訪 212-12)」,讓人感到具有正面的力量。此外教師也指出快樂感的來源,源 自於他們能夠在此自我實現一些事情,並且能夠有所成長。綜合以上,教師的 快樂的感受來源為能自外界獲得正向回饋,其二為工作的意義感,以及個人能 夠自我實現與學習三部分。

2. 工作滿意感

能夠服務四年以上的教師,多半對於工作是表示滿意,所以才會讓他們持 續投入工作並不斷的專業發展。而教師對於工作滿意的主因,則是能夠自我實 現:

我想要做更多啊!我不想只教學啊,我在這個地方可以去實踐,我想要做 不只是教學,還有經營管理,還有社區關係這些面向。(訪 219-20)

還有一個[令人滿意的]部分是當你看到這個學習中心有慢慢朝你的藍圖 去前進的時候(訪 217-14)

其次是對於這個工作能創造某一些價值;對社會有貢獻,以及認為是有意 義的職位而感到滿意:

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然後,整體而言是讓社會整個層面是提升的。對啊。

雖然我們這個工作,在別人的眼中,經濟價值不是這麼的高,不是營利的 單位,但是雖然他不是很迫切的經濟層面提升的單位,但是這些事情,我 們不去做誰要來做。(訪 202-11)

以及這個是具有挑戰性的職位,能夠學習到許多不同的東西:

我覺得這份工作給我的挑戰性很剛好,不會像先前的一對經驗,我會覺得 沒有挑戰性,但是前一段經驗是福利非常好,就會掙扎在那裡說,這好像 是包著糖衣的毒藥,……我知道我不會成長,……好險我最後是選擇離開,

我還有些事情想做。(訪 216-12)

除了滿意感以外,教師也提及到對工作不滿意的部分,例如組織經營的不 穩定,以及個人在組織中發展的限制,或是長官、主管對於環境教育的不理解、

或是假日要工作等。不過教師也提及,雖然有這些不滿意的現象,但仍不至於 到影響目前對於環境教育工作的滿意程度,顯示出正向的工作滿意感,對於能 力是較具有影響性的。

3. 工作自信感或效能感

第三項影響能力的感受為自信心,受訪教師認為,當個人的環境教育內容 知識,以及教學準備不充分時,或是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回應學習者,或是無法 獲得學習者較佳的反應時,會打擊個人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必須靠學習、不斷 地經驗累積以及訓練來獲得與建立:

訓練也是一個,因為你從訓練裡面,你會學到原本不是你的專長、不是你 之前學過的東西,那這些其實是可以被實際用在現場上面的。(訪-203-17)

個人對於能力的自信,在社會認知理論之中,被視為是一種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即個人對於能力的信心評價(Bandura,1986),顯示環境教育 教師的個人效能感,影響著其能力的表現。

綜合以上,研究者再次整理影響能力的內在個人認知因素,以提供讀者理解。在人 格特質方面,審慎性與外向性傾向特質的人,也就是個人目標組織工作、教學、任務等 能力、以及人際互動特質,如良好的同儕溝通、積極主動等,是受訪教師認為可以勝任 環境教育教師工作的主要特質。

綜合以上,研究者再次整理影響能力的內在個人認知因素,以提供讀者理解。在人 格特質方面,審慎性與外向性傾向特質的人,也就是個人目標組織工作、教學、任務等 能力、以及人際互動特質,如良好的同儕溝通、積極主動等,是受訪教師認為可以勝任 環境教育教師工作的主要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