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環境教育教師的工作描述

前一節說明了受訪者的學經歷背景,聘用方式、薪資範圍、入行原因等,本節則從 他們的觀點,來瞭解受訪教師對於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和他們的職位角色之認知,

以及他們的工作類別。

一、 教師對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和職業角色認知

以下針對研究詢問教師,他們對於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和自身環境教育教師 職業角色的回應,說明研究之結果。

(一) 環境教育教師對環境教育的認知

受訪環境教育教師指出,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在促成公眾的在行動面上的改變,

運用教育方式去促使更多人參與保育與解決環境問題(UNESCO, 1978)。雖然有時 運用立法產生行為改變的驅力,較能在環境行為上獲得成效,不過還是期望運用教 育這種內在觀點來促成。因此環境教育被解讀成是一個解決環境問題的工具:

有很多實際的經驗證明,其實政府單位帶頭做或是立法都很快,但是單純靠立 法的話,民眾的覺醒沒有經過教育手段,是比較難從人的意識裡頭去改變,他 可能只是照著那個去做,環境改變達成了,但是他腦海中是沒有改變的。(訪 105-03)

另一個觀點則是認為環境教育要回歸到生活層面上,當公眾在運用自然資源時 能多思考一下對環境的衝擊,對環境做出較為溫和的回應。因為環境教育是「一個 生活的態度(訪 202-03)」,每一個人對環境友善的想法和行為,要在日常的生活之 中落實:

我覺得它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或生活的一部份的話,這樣子做才健康,……環 境的保護就是你生活的一部份,……[環境教育]就像一種生活,或一種實踐 的東西來說服別人。(訪 103-05)

環境教育也可以被視為,是我們認識自然、環境、與土地,或是把人類與環境 連結起來的媒介,是一個動作、一個動詞,引領公眾從不熟悉到熟悉,把人與環境 連結起來。這是因為工業化後所造成人與環境的斷裂:

人本來是住在一個很 nature 的環境裡面,或是隨手就可以接觸的。可是現在人 可能太多了,可能有太多的建設,一些很奇怪的想法,譬如說怎樣蓋才是美,

那種很固著的概念進來之後,那個[與自然]連結就突然不見了。(訪-207-06)

所以藉由環境教育的推動,「傳遞環境跟人之間的訊息(訪 218-06)」,可以「教

[參與者]技巧,去讓他們知道環境很美好、很重要,需要被保護(訪-203-03)」, 或是「[成為]生物的發言人,因為這些生物不會說話,你可以幫[生物]介紹他 們的生態環境(訪 220-06)」。還有幫助學習者探索和理解我們的土地:

環境教育是多元的想法,很簡單講就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分享的方式,讓更多 人認識台灣這塊土地,當更多人認識的時候,就能夠產生很多的效應,社區能 有營業的行為、大家能夠安居樂業。(訪-106-02)

因此環境教育的面貌多元而廣泛,幾位教師以 David Orr 的「所有的教育都是 環境教育(Orr, 1992, p.90)」來闡述這種多元性。認為自然學科、生態環境、文化、

環境議題、社會議題,都可以納入在環境教育意涵之中,把這些面向議題和背景,

「可以用環境教育融括在一起(訪 202-03)」。如此,環境教育不能視為是單一學 科而是科際整合的,這也回應到先前所提到,環境教育需要落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自然而然就培養出生活習慣(訪 216-04)」:

我後來發現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耶!連品格都是。……人沒有教好,你講 幾百個垃圾不要亂丟、那個東西不要吃、不要噴[農藥都]沒有用。……應該 是從生活中、教育中融進去。你不可能跟他說環境很重要,又要他賺錢、不要 噴[藥],這樣他會錯亂。所以應該要有個穩定的價值觀,而不是讓他在這個 錯亂的環境,最後又罵他沒有環境意識。(訪 214-05)

所以環境教育被解讀成為一種要自平常生活做起的生活教育,以及整合不同學 科與全整性學習的教育方式。

(二) 環境教育教師對於環境學習中心的認知

環境教育教師對於環境學習中心的描述與看法,是將之比喻為「非編制內的學 校,……目前的規模它就像一個偏遠的小學(訪 103-04)」,是一個實體基地:

環境學習中心應該是有一個有特色的場域,它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跟 當地還要一些配合,所以我覺得人還是要有一個家,一個場域很重要,可以提 供活動比較穩定的場域。(訪 212-05)

除了基地外,還需要由專業的人員和教育方案所構成,並藉由環境教育方案推 動達成理念,因為「環境學習中心是環境教育的一環(訪 218-06)」,是實踐環境 教育的一種方式。因此在功能性與目的性上,多數的受訪者認為,環境學習中心成 為人與自然環境接觸的媒介,藉此瞭解生物、認識自然,重新看待自然並學習與自 然相處、學習謙卑的地方。這些觀點呈現出環境學習中心是連結人和自然的重要功 能,然而受訪者似乎在人與自然斷裂的假設下,使得環境學習中心位在一個建立關 係的功能上。

不過有兩個環境學習中心的任務是以議題為導向,受訪者因而認為中心是一個 地區整合資源與傳遞環境資訊、累積資料的地方。目的在照顧好地方,而從關係的 連結擴充到解決環境問題與獲得地方認同。因此環境學習中心成為一個傳遞理念、

生活實踐和解決問題的平台:

環境學習中心的確在幫這個地方,累積它的環境資料,的確會變成是一個小型 的資源中心、小的博物館,它不只帶著社區的人在改變環境、讓環境變得更好,

因為他是環境學習中心,所以也包括了對外的功能,當這個地方自己本身基礎 穩定了,也就是社區認同的基礎穩定了的時候,我們就會把他的走向變成是對 外,……讓人家來認識我們這個社區、這個地方,我們是怎麼把我們的環境照 顧好的,把這樣的經驗跟大家分享。(訪-210-02)

然後藉由這個接觸自然的平台、建立關係、交換資訊、分享經驗的過程,環境 學習中心可以形成地方的優質案例,幫助公眾覺察環境議題,解決環境議題,以及 提供生活示範。

(三) 環境教育教師的角色認知

環境教育教師如何向公眾解釋職位身份,受訪教師認為並不容易,然而因為 2011 年環境教育法推動後的大環境條件,讓公眾對於環境教育比較有概念:

真的好難解釋[環境教育教師],不過還好拜環境教育這個詞這幾年用得兇,

一般民眾多多少少對環境教育還有一點感覺(訪-206-08)

雖然公眾有感受,但環境教育教師這職位並不如其他能夠想像,或是眾所皆知 能立即反應的職稱受到關注:

同學會的時候,機師的同學就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啊!竹科工程師的同學就受到 大家的關注啊!問你在幹嘛?說完就繼續往下個話題,沒有人想要了解我們到 底在山上幹嘛,……他們是覺得你的工作在山上很棒,你的工作好像很重要,

可是沒有很想了解你到底在做什麼。(訪 107-05)

部分民眾對此職業的不理解,以及觀察教師帶領活動的樣貌及表現,似乎尚未 有這個職業具有專業角色的認知,而是覺得「我們在帶小孩而已。(訪 107-05)」:

[環境教育教師]不過就是辦辦活動,把原本只是講解兩小時變成是八小時,

[讓人]來玩一玩,[把活動]寫成教案給別人用。(訪 219-07)

公眾的這種陌生感與非專業性的觀感,顯示環境教育教師職位仍有讓民眾理解 的努力空間,因為公眾對某職位的理解與認可,代表的是該職業領域專業化的條件 之一(魏惠娟,2000)「當有天你跟大家說你的職業,大家可以直接明白,這就是這 個行業成功的一種指標(訪 104-05)」。因此在社會尚無法清楚認識教師職位時,

為了解釋工作職稱,教師通常會以「解說員」和「教師」來說明:

我就會跟他說,我就是在山上解說環境的人,但是我除了解說之外,我還希望 可以教民眾一些如何保護民眾的知識。(訪 104-05)

通常我就會用解說員,這個詞是他們比較熟的,……跟民眾介紹說這個環境有 什麼、要注意什麼、可以看什麼。現在就不是只有解說,還會更多元化一點,

比如說,會帶你用遊戲的方式、用唱跳的方式,……在自然、環境裡面用各種 方式讓你去認識這個環境。(訪-206-08)

另外一個環境教育教師會提出的職業別則是「教師」,「但不是在學校當老師

(訪-207-27)」,強調自己的工作是非體制內的教師:

我是沒有國家執照的自然老師,就比較能夠想像,……但是我教的不是課本裡 面的東西,我教的東西是自己去編的,可能跟環境、大自然比較有關的。(訪 217-06)

至於環境教育教師的角色認知方面,最多回應指出教師所處的位置,處在介於 自然與公眾之間,扮演「轉介者」或「轉譯者」的角色,把自然內涵和個人所服務 的中心想要傳達之議題內容,傳達給公眾:

自然在這裡,人在這裡,我是中間的聯結。這個角色。不管是要創造感動、創 造機會,都好。(訪 213-04)

應該是個轉介者吧!他把這個中心想要傳遞的環境議題,……傳達給沒有接觸 到、外界的學員,或是給生產者。就是轉譯,因為很多人,他忙於自己的工作 領域,他不一定能接觸到那麼多,當一個環境教育教師,他的責任就在此,他 可以將它所學、認為大家應該知道的事,轉化出來,讓他人能夠接收到。(訪 -206-05)

這個轉介也可以擴充到組織理念的傳達因此從組織的立場來看時,教師也在協 助所服務的單位與公眾溝通。特別是政府部門,需要這種媒介來減少民眾對於施政

的疑慮,以及促進公眾對環境保育的支持。

的疑慮,以及促進公眾對環境保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