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發展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的探討焦點,整理相關理論與前人的觀點,提供研究者執行研究的背 景和脈絡基礎。文獻回顧分為以下幾節,首先說明環境教育與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接 著論述環境學習中心的環境教育功能,這三節說明了現行對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

環境教育預獲致的結果預期觀點,提供了整體情境脈絡。接著研究者提出環境教育人員 的工作與角色,來說明實際上的工作項目,為能力提供一個具體的情境。然後探討目前 環境教育者需要的相關能力、以及影響能力的可能因素。藉由這些文獻的內涵,研究者 得以架構整個研究,以回應研究設定的目標。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發展

環境學習中心的演進其實與環境教育的歷史發展相當類似,早期受到自然教育、戶 外教育、保育教育思潮的影響,而在 1960 至 1970 年代因為環境議題與環境教育的興起,

逐步地變為能因應與體現環境教育目標的機構(周儒,2011)。環境教育的歷史脈絡提供 環境學習中心養份,因此本節將針對國際之間與台灣的環境教育的發展做簡要的說明。

一、 國際間環境教育發展脈絡

環境教育起於 1960 年代的環境品質損壞的威脅(Gough, 2013),而在此之前,環境 教育受到相關的教育思潮影響而逐漸的成形。一般認為環境教育的演進受到自然研究思 潮(Nature Study Movement)、保育教育思潮(Conservation Education Movement)及戶 外教育運動(Outdoor Education Movement)的影響,這些運動在環境教育的演進過程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環境教育也受到資源使用教育(Resource-use education)、進步

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資源管理教育(Resource management education)、人口教 育(Population education)和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影響(Disinger, 1983; Palmer, 1998;楊冠政,1997)。其後於 1960 年代末期又有要一新的要素,如能源教育、海岸及 水域教育、公民教育等,可以視為是環境教育的特別關切或是子系統(Disinger, 1983)。 上述教育思潮基本上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時間點,而混雜在一起形成多元的型態,在 這些思潮影響下,環境教育演進有以下幾個時期。

(一) 1970 年代為環境教育的養份期

環境教育的發展於 1970 年代相當關鍵,但其應當追溯到 1960 年代科學家對環境 問題浮現的提醒,特別是 1962 年美國生物學家 Rachel Louise Carson 出版的《寂靜的 春天》,描述殺蟲劑 DDT 對空氣、水質及野生動物的迫害,公眾開始覺察到土地、水和 空氣汙染、世界人口成長與自然資源耗竭等逐漸地增長的環境問題,因而需要更多的環 境現狀資訊以及教育資訊,認為要運用教育的方法,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成 了環境教育發展的基礎(Gough, 1997; 2013)。

許多相關會議在這期間討論環境教育的基礎,例如 1970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的內華達會議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定義(楊冠政,1997)。而 1972 年 6 月聯合 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大會提出《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人類有享有良好環境與為後代子孫保護環境的責任,要 明智地使用環境以提高生活品質,因此必須對年輕一代和成人進行環境問題的教育(UN, 1972)。據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1974 年擬定、實施國際環境教育計畫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IEEP)(楊冠政,1997),成 為全世 界第一個大規模推行的環境教育工作。

但環境教育是什麼?可能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處。於是 1975 年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 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提出《貝爾格勒憲章》擬訂了環境教育的目的、目標、 處理原則等 項目,但仍為綱要式呈現。直至 1977 年於蘇俄伯利西召開國際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

提出伯利西宣言(Tbilisi Declaration),不但對於貝爾格勒提出的目的、目標、 原則有調 整 ,更明確的提出 41 項行動建議(recommend-action for Action),針對環境教育的任 務、課程、教法、推動策略、各國合作辦法,提供各國及國際機構改進與展環境教育。

為世界各國建立起完整的架構(楊冠政,1997)。

(二) 1980 年代永續發展的出線

不同於 1970 年代面對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或是享有環境權力的思維,1980 年 代的關切著重在維持人類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資源之上,顯見當時對於為工業化發展資源 利用與分配的全球狀況,過度的使用自然資源,將影響人類發展的福祉。1980 年國際自 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及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共同發表《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該報告中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認 為各國若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維護生命與非生命資源的之上(IUCN, 1980)。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又稱布倫特蘭 報告)中,為永續發展下了一個定義:「滿足當前世代需求又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自我 需求能力之發展。」(WCED, 1987),這個概念普遍性地被國際所接受,也在此時為環境 教育發展埋入了一個轉向的伏筆。

(三) 1990 年環境教育轉向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這個概念自提出之後便廣受國際接受,環境教育似乎進入了達成永續發展 這個目的的脈絡之中,因為國際之間的趨勢,即是要重新導向永續發展埋入各國的政治、

經濟、教育系統之中。特別是 1992 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重要的不 僅是提出如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遷綱要等重要公約,還有《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這個永續發展的行動方案。議程分為「社會與經濟」、「保存及管理資源以促進發展」、

「強化主要團體功能」及「實施手段」四部份,規劃「永續發展」的推動藍圖。其中在

第 36 章特別強調教育、公眾覺知與培訓,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因而期望將各 國的教育重新導向永續發展教育上。廿一世紀議程提到教育是環境教育與發展教育的基 礎,也是達成環境與倫理覺知,價值與態度,技能與行為符合永續發展,有效公眾參與 決策的重要關鍵(UNCED, 1992)。

為了盤點廿一世紀議程的施行狀況,聯合國於推動議程後的五年,即 1997 年召開 Rio+5 會議,將教育、公眾覺知與培訓的部分,定調為「為永續發展而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SD),確立了永續發展進入了各(會員)國的教育系統之 中。雖然環境教育與永續教育間的關係仍然有討論的空間,但因為環境教育在歷史的發 展上,強調以環境保護為主體,以致在永續發展的強勢脈絡之下,環境教育容易被視為 是「為永續發展的教育(EfSD)」的一個重要部分(Sarabhai; Pandya & Namagiri, 2007)。

(四) 2000 年代的環境教育:永續發展教育的十年

在全球高峰會議的 10 年之後,聯合國於 2002 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全球永續發 展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SD, WSSD),以《約翰尼斯堡宣言》重申對於永續發展的 承諾,並於同年由 UNESCO 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提出 2004 年至 2015 年為永續發展教 育的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D)(Sarabhai et al, 2007;

UNESCO, 2014a)。因此環境教育的焦點,就落在永續發展教育的十年上。

(五) 2010 年代的環境教育:DESD 後的全球行動計畫 GAP

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十年後,於 2014 年對 DESD 做了一番檢視。其結案報告 中指出,各會員國都已建立了 ESD 的政策,並將之重新導向各層級教育系統中,部署了 新的學習途徑,測試了 ESD 的架構與工具,建構了夥伴與網絡,準備了教材,與發展了 能力。經十年的投入,所有的權益關係人一同工作,藉由教育與學習,為永續發展的推 進打下了相當強壯的根基。

在這個根基之下,聯合國提出全球永續發展教育行動方案(Global Action Programme, GAP),做為 2015 後(post-2015)推動永續發展的依據(UNESCO, 2014a)。GAP 認為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從教育中獲得機會,為永續的未來和正向的社會轉變,學 習價值,行為與生活型態。GAP 的目的為產生及擴大各教育層面的行動與學習,以促進 朝向永續發展的進展,並運用兩個交叉相乘的途徑,一為整合永續發展到教育系統中,

與整合教育到永續發展中。GAP 並辨別出將永續發展教育納入政策、轉變學習與訓練環 境(transform learning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s)、建構教育者與訓練者能力(build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trainers)、賦權與策動青少年(empower and mobilize youth)、加速地方 的永續問題解決(accelerate sustainable solutions at the local level)五個優先行動領域

(UNESCO, 2014a; 2014b)。

以上說明各個年代環境教育的發展,從 1960 年代受到環境問題的影響而在 1970 年 代紥下根基。但在 1980 年代受到永續發展概念提出之後的影響,而擴逐漸擴展到對於 資源利用分配和世代正義上。而自 1990 年代,永續發展教育成為主流,國際試圖將其 導入教育體系之中。2000 年代 DESD 的推動,經過十年之後永續發展被認為已置入在 各國的教育體系之中,後續也規劃了 GAP 作為 2015 年 DESD 推動的行動方案,永續發 展教育似乎已與環境教育融合在一起了。

二、 台灣環境教育發展脈絡

關於台灣的環境教育發展,和一些議題的發生有關。曾華璧(2011)認為民國 68 年 台灣中部的米糠油多氯聯苯污染事件,釀成上千人中毒悲劇,使得台灣進入風險社會的 時代,讓環境保護運動有新的發展和契機。尤其以促進環境管理體系改制,和民眾因為 環境問題產生的自力救濟活動,環境運動變成了新的社會運動之一。此外也因為毒油事 件的發生,媒體開始重視,當時《中國時報》的生態環境專題係列,引介了環境學知識 和概念,對民眾的環境意識有幫助外,也看到了環境教育也有了學校層次以外的可能性,

對台環境教育具新里程的意義。

不過這是從食安問題來檢視環境教育,並未真切地回應到生態環境上。而從政府角

不過這是從食安問題來檢視環境教育,並未真切地回應到生態環境上。而從政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