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影響開放收養相關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影響開放收養相關理論

養父母從不孕到收養子女為一連串連續且動態的過程,每一個決定均承受內 在因素與外在環境交織影響。在本節中,首先介紹「社會角色理論」,探討開放 收養家庭中養父母及被收養者的角色定位,再以「壓力與因應理論」討論開放決 定對收養家庭之潛在影響,最終以「家庭系統理論」分析家庭互動經驗。

壹、 社會角色理論

Kirk(1964)率先針對收養家庭成員的社會角色進行分析,他的觀點被視為現 代收養理論與實務發展的重要論點,Kirk 認為收養關係中的養父母及生父母的角 色不同於一般家庭,故養父母能否「承認自己與生父母的差異(acknowledgment of differences)」極為重要。Kirk(1964)指出養父母有必要「主動告知(telling)」孩子 被收養的事實,並積極處理真相揭發後的感受;在開放收養關係中,收養家庭的 成功與否,主要由兩大關鍵要素判斷:收養家庭具備因應能力,且能夠坦然面對 許多與一般家庭不同的問題;收養家庭成員之間必須開放地討論收養議題。基本 上,「開放溝通」是成功收養的關鍵,因為家庭成員的關係建立在信任和誠實溝 通的基礎上,故Kirk 的觀點假設收養家庭關係建立於失落(loss)的基礎之上:對 養父母而言,是面對不孕及渴望親生子女的失落;對被收養者而言,是面對原生 家庭的失落。

對收養家庭而言,養父母面對許多兩難問題,包括:一、「迷惑對解惑」養 父母是否必須假裝自己就像其他生父母一樣?或是承認自己的特殊地位?二、

「整合對分化」養父母是否要告知孩子收養事實,是否與孩子討論收養議題,使 孩子自覺與其他人不同?或是為了整合而不告知?三、「忽視兒童的背景對認識 兒童的背景」,是否為了否認孩子與自己親生的不同,而刻意忘記孩子的出生背 景?或是在家庭中討論並面對收養的現實?四、「生育的倫理對尊重個人人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如何告訴孩子有關他的出生可能是非法、或是無力被扶養,且不對其原生父母予 以負面評價,這些都是養父母必須經驗到的額外任務、挑戰、衝突及角色的不一 致;這些考驗將導致壓力形成,養父母必需採用一些策略—「承認收養與親生的 差異」或「拒絕承認收養與親生差異」來因應。

Kirk 指出若養父母能夠「承認差異(acknowledgment of difference)」,即願意 以某種儀式標示自己成為養父母、不在意孩子像不像自己、公開宣佈收養、訪問 其他養父母、慶祝週年慶,承認自己和其他養父母都有共同的挑戰,此種做法對 於兒童的適應有正面的影響,此觀點允許被收養童能夠更有機會、更自由、公開 的討論收養議題,而養父母不會防衛,能接納被收養童對過去的好奇及探索。相 反的,「拒絕承認差異(rejection of difference)」的養父母營造封閉的家庭溝通環境,

禁止在家中公開討論收養,認為收養家庭與一般家庭無異,被收養童視同親生孩 子,故不須與其討論收養相關議題(Brodzinsky,Smith, & Brodzinsky, 1998)。

Kirk 所提出的「真相告知(telling)」、「承認差異(acknowledgment of differences)」

等觀點已成為今日強調開放收養及公開收養記錄的理論依據。然而,由於Kirk 的 論點缺乏實證支持,且過度簡化收養成功與否的原因,忽略收養家庭關係的複雜 性及社會服務介入的影響,故後期受到諸多批評,相關文獻結發現在開放收養關 係中,「過度強調差異」或「拒絕承認差異」將增加家庭互動失功能的危機,且 對被收養童收養適應產生不良影響,「適當的承認差異」較能促進生活適應 (Brodzinsky et al., 1998)。

貳、 壓力與因應理論(stress and coping theory)

Barth和Berry(1998)以「壓力與因應理論」解釋家庭經歷收養的影響,說明 收養關係中的被收養童及養父母都有各自的壓力與任務;Barth與Berry(1998)引 用 McCubbin和Patterson(1983)提出的「個人在過渡期的因應行為」(Individual coping within a transitional task)模式來解釋收養家庭如何因應壓力及生活適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圖2-1)。壓力與因應理論的模式認為「壓力」(stress)是個人和環境的對應 關係,如果個人的資源無法使其在環境中有良好的生存條件,則會感受到壓力;

收養家庭相較於一般家庭,同時面臨許多壓力源,除了所有家庭都需面對的發展 問題,如撫養小孩、家庭團結、個人成長,以及學校和工作的問題之外,他們還 必須處理收養特殊議題,如與原生家庭間的關係、被收養童的姓氏及其他家庭成 員對收養的看法,這些額外的任務導致「密集的變遷(transitional density)」或「壓 力累積(pile-up of stressors)」,可能對收養家庭資源造成過度負擔的情況。因此,

「壓力」是個人對所處環境的評價與個人資源的運用;而「資源」(resources)可 能是有形的或無形的,包括金錢、時間、無形的友誼,甚至一個擁抱,會隨著時 間而改變,也可能被耗竭或補充,有些人擁有較少的資源,需要透過協助來取得 自身(如耐心和自我管理技巧)或環境(如正確的期望)中的資源,若個人感覺資源 不足時,例如生病、工作一整天或剛付完帳單,即使家內有益的情況,例如擁有 一個好奇的小孩,也可能被認為充滿壓力。

在此模式中,「可運用的資源」會影響個人對壓力的評估,包括家人、朋友 的支持、機構提供的非正式服務,都能協助預防潛在壓力產生,家人之間經常仰 賴彼此提供資訊、物質或情感上的支持,並在面臨壓力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學校、工作場所等社會機構也提供成功的個人及家庭生活之範本。至於「因應」

(coping)則包含運用認知及社會措施以降低壓力的行為,這些措施受到個人可運 用資源及壓力源本質的影響。而「個人的期望」則是因應措施中的一個強烈決定 因子,「期望」主要與個人希望有效因應問題的能力,以及有效因應後所應得的 回報有關。因此,收養家庭不僅需認清他們能夠教養難以相處的兒童(difficult child),也必須對建立一個幸福家庭所需的時間有合理的期待,若兩者無法兼顧,

則會面臨一段充滿壓力的關係。實際上,個人的努力將受資源的多寡和壓力本質 的影響,收養家庭在適應階段的因應行為將使收養結果產生融合(integration)或失 敗(disruption)的情形。

Appraisal

2-1、壓力與因應理論示意圖

資料來源:Barth & Berry (1988), Adoptions and disruptions: rates, risks, and

responses, p.47.

預期 Expectations

選擇 Options

壓力累積 Pile-up 壓力分散 Diffusion 資源

Reaources

因應 Coping 壓力源

Stressor

收養失敗 Disruption

家庭融合 Family Intergr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父母 不當的期待

立即面對親職角色 全新的角色

經濟問題 缺乏社會支持

建立新角色 婚姻關係的 滋潤

正確真實的被收養童資訊 支持性、有利的安置過程 每一個階段的合理等待時間 津貼

持續的社工員 支持團體

學校、治療師和團體的協助 家庭 缺乏家庭記錄

缺乏社會模範 缺乏機構的支持

建立新角色 界線的建立 融合

依附

機構支持 技巧訓練 收養後服務

資料來源:Barth & Berry (1988).Adoption and disruption:

rates, risks, and

responses. p.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