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後殖民狀態下的現象思考

一、新的壓迫:政治和失語

韓流的團結反映在社群網路的高參與上,但韓粉逐漸失控的線上團結行動,

頻繁的散布不實謠言和網路出征,嚴重影響了外界對韓粉的看法。韓粉抨擊選舉 對手和年輕世代、提出反媒體、反民調、反網軍等行動,好似在台灣社會內部劃 設了多條隱形的分線,有以黨派政治取向劃分的,也有世代間、族群間、族群內 部的。這些無法清楚劃分的對立,顯現出組成多元並帶有不同邊緣經驗和失語程 度的韓粉群體,都成功被「庶民」這一形象操作吸納。

然而,當我們在現象上審視,「庶民」的內涵仍相當的不確定,韓粉似乎只 是套用、模仿韓國瑜的一套競選語言,在社群網路上出征、活動。從韓粉的社群 論述反被其他網路公眾認為是不理性的看來,這個群體使用的語言似乎不被社會 其他群體所理解和接納,而出現與主流社群不能適切對話的情況。

有報導指出美國亞裔族群的文化失語,是因為身為既得利益者的關係而在長 時間的政治沉默中,對社會抗爭、改革冷眼旁觀,對自身權益和進步價值的資訊 落後,致使他們面臨文化失語的代價(Jay Caspian Kang,2016 年 2 月 25 日)。 文化失語的相關研究顯示,失語的情況會在權力地位不對等和缺乏發聲管道時出 現,但無聲不代表人民無話可說,而往往只是因為經驗語言不同而不被聽見。來 自不同背景的群體在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由於雙方在認知體系、社會組織、

傳統理念、思維方式的文化共享性差,缺乏對對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容易無意識 地以自身文化作為價值標準,對對方文化形成成見,產生跨文化交流的阻礙和負 面效應(洪秀菊,2014)。

台灣社會的階級對立描述並不明顯,我們比較習慣於講族群分裂,這是由於 經歷了殖民與再殖民歷史,去殖民化過程中的重層殖民結構所致(邱貴芬,2000)。 獨特的權力分層造成以省籍、原住民血緣劃分的族群分裂狀態在社會內部持續存 在,藍綠和統獨分歧都和這種獨特狀態的延續有關。去殖民的過程在台灣是持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由於經濟環境的變遷,跨國產業鏈中一些新貴階級的興起也伴隨一些產業的 沒落,產生社會資源再分配刺激權力分層的流動;國際政治現實的改變,也使得 各政黨的政策主張和發展走向不斷調整;文化暨認同方面,新生代台灣人對新的 價值理念和身分認同持續展現追求進步、充滿彈性的特質,和中老年世代的價值 理念產生矛盾。

對韓粉而言,在社會環境劇烈的變動中,在經濟系統面臨相對剝奪感;在政 治系統面臨發聲空間和自身缺乏語言對應的困境;在價值認同系統又備受不同理 念文化的挑戰。政治團體需要價值理念相近者的群聚支持,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 黨的分裂和新創,往往也涉及價值理念的分裂和破立。近年來隨著國民黨的政治 影響力變弱,2014 年太陽花學運爆發,2015 時代力量等青年政治勢力紛紛創黨,

2018 年柯文哲以非典型政治人物之姿勝選,一連串的新面孔、新生態,讓許多人 縱使對國民兩黨失去耐性,但總能在新面孔中找到呼應他們理念的代言人。然而,

上述新政治勢力的興起和舊勢力的轉移背景,並沒有讓韓粉找到代言人,甚至成 為加諸其身的新的壓力。而新政治勢力擅長將理念主張透過社群和媒體強勢的覆 蓋和曝光,更促使在政治方面缺乏有力代言人的韓粉有感於受到價值理念上的殖 民,而將韓國瑜視為「苦海明燈」,是照亮了他們心聲,與他們共享同一套經驗 語言,讓他們有話能說,並能夠一同實踐傳統價值、找回過去榮耀的救世主。

二、新的契機:選舉事件和社群媒體

將本章前二節的四條線路收束,化約成韓粉在政治表達空間上的失語現象,

我們看到能以後殖民視角探問的機會。後殖民理論觀點將有助於本研究在台灣歷 經多層殖民的歷史情狀下處理人我對立的問題,觀察新壓迫底層的形塑和自主投 入,以及幫助看到在新媒介環境下壓迫關係間的持續變化。

真正的殖民已經發生許久,但是近年來藍綠政治勢力消長和路線調整,和上 述政治生態變化所帶來的邊緣化壓力,突出了韓粉的政治失語,以及分化出了韓 粉的對立敘事。當執政黨、第三勢力黨派、年輕人、主流媒體都被描述成一種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的壓迫者,用其所掌握的資源或權力行使壓迫或剝奪,韓粉則將自我投入「庶 民」的受壓迫位置,成為相對剝奪和新的壓迫敘事下的受害者。

在這裡作為發生契機的,首先是韓粉群體的政治體系失語經驗,期待有一個 政治代言人能引領他們發言。史碧娃克(Gayatri Spivak, 1999)提到,政治人 物只能通過象徵性地描繪出「他們」,來充當公民的代理人。但由於民主選舉是 由代議制度形成,使論述話語的「再現」和「代表」模糊,好似創造了「代表」

讓從屬階級的聲音得以被聽見。例如有研究者以尼加拉瓜總統選舉的「殖民擬仿」

(colonial mimicry)現象說明,殖民背景的特徵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 力失衡,並且由這一背景產生了:既要成為,又不要成為的混雜的身分認同8

就如同後殖民學者 Albert Memmi(1965)的經典定義:殖民化(colonization)

意味著經濟和政治的剝削。在台灣社會,不論直接的統治或者經濟和社會性的控 制,主要表現在民主選舉對政治事務權力的分配上,並影響了經濟資源和社會福 利的控制,進而在人的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體現。將現今韓粉所面臨的,和帝國殖 民情境下被殖民者為日常生存而抵抗的情況相比,可說韓粉對其政治失語的意識 和解除的渴望,是民主社會在面臨選舉活動時,會在短時間內衝破日常生息,獨 有而特出的情狀。

除了選舉限定以外,韓粉失語解殖的契機是特別發生在社群媒體上的,不論 是轉發假訊息、號召出征甚至世代對立,發生和衝突的主要場域都是先在社群媒 體上才延伸到家戶中。在失語狀態下,韓國瑜提供了內容範本,社群媒體則供予 了平台機緣。像是貼文「分享」機制的存在,使得人們能表達意見並被看見,而 從失語情境中解除所需付出的努力,相比過去容易達成。分享的容易除了動作本 身,更是意義層面上的。社群介面機制使得韓粉未必經過認知歷程但仍看似表意,

因為無須說話仍能表態,所以失語依舊卻得以佔據表達空間。

8 該論文描述的是,代表尼加拉瓜本土左派勢力的奧爾特加(Ortega)如何對抗美帝所扶植的候 選人,他的選舉風格、語言表現顯現的,正是後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擬仿

(mimicry)和混雜(hybridity)概念的象徵(Medovoi, Raman & Robinson, 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群媒體平台,提供受壓迫者看似能夠翻轉其劣勢處境、講述自己、重構認 同的發言空間。人們透過語言的表達、符號的溝通,不斷地捲入自我的敘事當中,

也不斷捲入他人所敘說的有關自己的敘事中。因此,敘事將按照某種情節設定,

利用本就存在文化中的元素,在充滿想像地排列組合的過程中,建構出特定角色

(e.g.庶民)的持久性質(Ricoeur, 1991,1996,轉引自 Venn, 2006∕謝明珊 譯,2011)。被殖民者透過模仿的過程,轉變、修正了自我先前的認同,這是一 種自我反身性的行動,然而如新聞話語或特定敘事來源(e.g.韓國瑜、韓粉直播 主),會限制人們可以如何重構他們的認同(Matar, 2006)。如今,網路社群作 為日常最重要的敘事來源之一,人們在社群上整理各種短小破碎訊息的過程裡,

逐漸形塑出自身觀點。面對「我們都在等一個人」的政治失語狀態,在社群平台 上發生的選舉事件,給予了韓粉認同敘事全新的契機,這是和過去的殖民和去殖 民情境最大的不同。透過在 Facebook 韓粉社團貼文中的集體現身,透過一種庶 民話語,「庶民」似乎正在發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