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韓粉不理性?後殖民狀態下的庶民認同敘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韓粉不理性?後殖民狀態下的庶民認同敘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韓粉不理性?後殖民狀態下的 立. ‧ 國. 學. 庶民認同敘事. ‧. Political Fans are being Irrational?Subalterns’ Narrative. n. al. er. io. sit. y. Nat. Identity under the Postcolonial Conditions.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劉慧雯 博士 研究生:張耕與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九 年 十二 月.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 謝誌. 終於還是走到了這一天。還記得剛剛開始做論文筆記時,在扉頁,我老派 的寫下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寫著時候手裡握得還是豁達、自信和僥 倖,我當然沒有料到多少個月後,我真的會走到窮處,又經常坐看日昇文山。 寫論文的過程像在放風箏,只不過當我以為我是風箏玩家我卻是箏,有時會掛 在樹上,有時會碰壁撞牆,但是起風了我就向前飛。 常語言,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韓粉有一盞明燈,我也有指導教授劉慧雯. 政 治 大 手就是煇影重重。我十分記得,在過程中無數個艱難想放棄的時候,總是能從 立. 老師總是在路的盡頭點一盞燈——奇妙的是,每當感覺燈火要熄了,老師一揮. ‧ 國. 學. 老師的話語中,找到努力的動機與方向。也感謝老師容我每回在那研究室裡, 獻上溫溫吞吞的我和蕪雜的文字,卻用捷思和精煉啟發的內容回報。. ‧. 感謝口委康庭瑜、倪炎元老師百忙之中前來,二位的分享、建議與指教,. sit. y. Nat. 於研究、於理論、於社會人生,對我良有助益與啟發。我也想感謝人生所有階. io. er. 段的師長,感謝每一位的智慧和引導,讓我在學習的路上繼續前進。. al. iv n C hengchi U 晚,感謝有你們的善良包容和嬉笑怒罵。我們永遠在傷口上灑鹽、在甜湯裡灌 n. 研究所同學莪、莼、遙、琪、昊……,在無數個自我質疑又自我重建的夜. 蜜,彼此說著最風涼的話,但對於一個風的孩子來說,這或許是最熟悉最溫暖 的相處。也感謝好姊妹們,偶爾把邊緣人我拉出去透透風;謝謝偉,總和我喝 平靜的咖啡和暖暖的訴怨。當然,還要謝謝在政大不論修課、活動、工作上遇 到的師長、同學、學長姐的幫助跟鼓勵,總是因為這些人讓日常成為不凡。 我親愛的家人,感謝老媽總是尊重我的任何決定,希望我們都能健康,向 著這個世界大聲地說出快樂和憂傷。我的妹妹弟弟,當我還以為自己是樹冠, 看向身旁,感謝你們已經如此長大。而對於那個給了我生命,卻在這時候永遠 離開我們的爸爸,謝謝你用人生教會了我該用什麼態度去追尋知識,要如何對 i.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 世界盡己所能,做一個有正義、良知、責任的人。寫著寫著……我總心想,下 輩子改當朋友吧,但許那樣我們能陪伴彼此,更久一點。 在他人眼中我是個不足一米六的瘦小女子,但我的自我意象一直是個小巨 人,因而我總要看著鏡像中並列的一米八五,才能感知到自己實體的渺小。 “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hat we don't know. It's what we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Mark Twain。在政大的時間,讓人 觀看這個世界,更大膽卻也更加小心,充滿驕傲卻也更加謙虛。面對論文也像 面對鏡子,一山又一山的文獻反照出自身的不足,一步步重建心中的小巨人。 然後到頭來我們還是成為風箏玩家 (或者至少是不錯的風箏本人),僅僅倚著細. 政 治 大. 線的張力飛行雖然不安恐懼,但些許時候,順著風,又充滿樂趣。. 立. ‧. ‧ 國. 學. 2020.12 耕與.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 DOI:10.6814/NCCU202100016.

(4) 摘要. 伴隨政治人物韓國瑜的競選活動,其支持者群體「韓粉」在「庶民」身分 認同下集結凝聚,他們獨特的價值理念、行動與言談內容引出世代對立、攻擊 媒體、假訊息等種種議題。由於面臨一種政治失語的邊緣化經驗,韓粉集結在 從屬底層的位置上,利用社群媒體平台集體發聲。這種以指出被壓迫來重拾話 語權的試圖,是在選舉發生時衝破日常生活的特出狀態,同時社群媒體上片段. 政 治 大 特性吻合。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提出關於認同重構的問題,針對 2020 年總統 立 破碎的言談,和庶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及後殖民狀態下受壓迫者的諸多. ‧ 國. 學. 大選前後的挺韓 Facebook 社團貼文進行論述分析。. ‧. 透過對社群貼文中人我區分和事實建構的敘事分析,後殖民理論可以解析. sit. y. Nat. 在新媒介環境底下形成的壓迫狀態。透過虛擬社群意識(SOVC)和庶民意識的對. io. er. 話,本研究歸納網路「政治社群」的論述特性,以及韓粉自主投入「回音式」. al. iv n C hengchi U 言特色和翻轉壓迫的慾望。同時,將「社群」作為庶民意識新的結構,也展現 n. 的自我他者化,以基於「我」的訊息來源佔據發言位置,展現擬仿、混雜的語. 社群同溫層敘事言談中的解殖困境。. 關鍵字:Facebook、韓粉、政治社群、後殖民、認同、他者、庶民、 Chatterjee、文化混雜. iii. DOI:10.6814/NCCU202100016.

(5) Abstract Rising along with the campaigns of the Taiwanese politician Han Kuo-yu (韓國 瑜), his supporters, “Han-fans” gathered under the identity of “庶民/subaltern”. However, their values, beliefs, actions and opinions on public caused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confron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Facing a marginalized experience of political aphasia, “Han fans” took the oppressed position and use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try to speak up. Han fans trying to regain the right to speak under oppression is a special situation that particularly happened. 政 治 大. during the election. Also, the incoherent, fragmented statements on social med ia. 立. nowadays is consistent with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oppression in the postcolonial. ‧ 國. 學. condition and the Subaltern studies.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study looks in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Han-fans’ identity”, and uses discours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 political community’s posts on Facebook around the 2020 Taiwanese presidential. sit. y. Nat. election.. n. al. er. io. By analyzing posts on social media, this study shows how Postcolonial theory. i Un. v. could interpret the oppressive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By the. Ch. engchi. theoretical dialogue between th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and the subaltern consciousness,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virtual “political community”.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Han fans voluntarily invest themselves into the oppressed position, showing the features of mimicry and hybridity in their discourse and their desire to reverse op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discourses expressed in echo chamber on social media also show the dilemmas of decolonization. Keyword:Facebook, political fans, political community, postcolonial,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subaltern, Chatterjee, hybridity. iv. DOI:10.6814/NCCU202100016.

(6) 目錄 第壹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6 第三節、後殖民狀態下的現象思考................................. 10 第四節、認同作為問題、敘事作為方法............................. 14 第貳章、文獻探討 ................................................. 16 第一節、後殖民理論............................................. 16 第二節、台灣、國族與離散....................................... 28. 政 治 大 第四節、社群媒體上的政治傳播................................... 51 立 第五節、本章總結與觀察重點..................................... 61 第三節、庶民研究............................................... 40. ‧ 國. 學. 第參章、研究方法 ................................................. 62 第一節、研究方法............................................... 62. ‧. 第二節、研究對象說明........................................... 67. sit. y. Nat. 第三節、研究區間與資料結構特徵................................. 70 第四節、研究設計............................................... 74. io. n. al. er. 第肆章、資料分析 ................................................. 76. Ch. i Un. v. 第一節、貼文中的人我區分和事實效果建立......................... 78. engchi. 第二節、建立人我區分:他者與我群類型........................... 89 第三節、離散國族:血緣的「中華民國派」........................ 106 第四節、「政治社群」和建立事實效果............................. 119 第伍章、研究結論、限制與未來建議 ................................ 134 第一節、研究摘要與結論........................................ 134 第二節、反思、限制與未來建議.................................. 140 參考文獻 ........................................................ 145 附錄 ............................................................ 156. v. DOI:10.6814/NCCU202100016.

(7) 圖目錄 圖一、FACEBOOK 社團貼文介面 ........................................ 68 圖二、「韓國瑜 VS.韓 粉」搜尋數趨勢 .................................. 70 圖三、貼文每日變化分析............................................. 76 圖四、「年輕世代」共現詞頻.......................................... 89. 表目錄. 治 政 大 表二、庶民研究下的從屬階級特色..................................... 43 立 表三、社群「庶民意識」分析面向..................................... 63 表一、與「韓 粉」有關的熱門搜尋關鍵字 ............................... 9. ‧ 國. 學. 表四、後援粉絲社團貼文表現比較..................................... 69 表五、《韓國瑜鐵粉後援會》貼文類別統計.............................. 72. ‧. 表六、論述分析類目................................................. 74 表七、文獻回顧分析概念............................................. 75. Nat. sit. y. 表八、貼文分析(1)................................................ 79. er. io. 表九、貼文分析(2)................................................ 80 表十、貼文分析(3)................................................ 81. n. al. Ch. i Un. v. 表十一、貼文分析(4).............................................. 82. engchi. vi. DOI:10.6814/NCCU202100016.

(8)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一、失控的團結行動 2018 年台灣九合一大選的焦點,令人意外的落在港都市長之爭上,國民黨 籍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在短短一年內異軍突起,戰勝長期執政高雄的綠營對手。 在當選高雄七個月後,韓國瑜輾轉宣布代表國民黨角逐 2020 年總統大選,又在 該年 6 月遭到高雄市民罷免。與韓國瑜的驚奇旅程一同浮現在公眾眼前的,還有. 政 治 大 極大的關注,並接續引出社會許多後續的討論和審視。不少評論將高雄勝選歸功 立 他的支持者群眾「韓粉」,他們共同掀起「韓流」浪潮,在兩個選舉周期內獲得. ‧ 國. 學. 於韓國瑜表現出能體民間疾苦、為基層民眾發聲的接地氣「庶民形象」,不只在 網路上喚起一群相當激情死忠的韓粉,這份團結凝聚更有效轉換到地面選戰的組. ‧. 織上。. sit. y. Nat. 「韓粉」的高團結、高參與是有目共睹的。空戰領域方面,韓國瑜在 Google. io. er. 熱門搜尋榜單中,蟬聯 2018 到 2019 兩個年度的快速竄升人物第一名,以及年度. al. iv n C h月e 29 月 11 日;網路溫度計,2018 年 11 2018 年後半 hi U n g日) c,韓國瑜的個人聲量從 n. 快速竄升關鍵字前十名;另外,根據網路輿情調查分析(聲量看政治,2018 年 7. 年開始,也在眾政治人物中相當突出,直到 2019 年 6 月宣布參選總統後才稍微 下降。在陸戰方面,高人氣反映在高動員,九合一選戰期間的「三山造勢」,主 辦單位號稱現場破十萬人參加;總統選戰「2020 新北出發」起跑造勢,現場人數 號稱突破 35 萬人;總統選前「凱道造勢夜」 ,韓粉更是大白天就開始聚集,匯聚 成最終百萬人潮(ETtoday 新聞雲,2019 年 5 月 27 日;聯合新聞網,2019 年 9 月 8 日, 2020 年 1 月 10 日)。 韓粉的團結不只發生在造勢場合,在社群媒體上也清楚可見。P#新聞實驗室 統計出各總統候選人的粉專,以「韓國瑜」共超過 50 個的數量最多,而「蔡英. 1. DOI:10.6814/NCCU202100016.

(9) 文」有 18 個、「宋楚瑜」有 10 個。P#並與社群數據分析公司 QSearch 合作,透 過資料庫工具,依照總統候選人姓名,追查遭臉書因「違反社群守則」刪除的粉 專名單以及其不實行為,篩選出近 3 個月內有 9 個被刪除的粉專皆指向韓國瑜後 援會(P#新聞實驗室,2019 年 12 月 17 日) 。另家媒體則發現,被刪除的 9 個粉 專間都有「重複操作1」的痕跡,貼文內容多關注在韓國瑜、國民黨,還有談論民 進黨的負面消息(READr,2019 年 12 月 14 日)。韓國瑜的社群粉專社團數量相 當地多且活躍,支持者利用網路平台群聚串聯交換資訊,除了響應競選團隊活動, 也自行發起不少號召行動,創造線下的見面機會。 然而,在這些社群頁面中流通的資訊和引起的行動,也引發社會各眾的關注. 政 治 大. 和質疑,主要是由於散布不實謠言訊息,以及頻繁的網路出征。例如,已被檢舉. 立. 關閉的《韓國瑜高雄市長》頁面,曾多次張貼「英國 LSE 正式否認蔡英文有提交. ‧ 國. 學. 論文!」的不實資訊;其他又如「台南鐵路淹水的移花接木照」 (2019 年 7 月 21. ‧. 日) ; 「指控蔡英文修繕官邸花了 1 億 2000 萬」 (2019 年 7 月 30 日) ; 「被蔡英文 們拋棄的國旗照片」 (2019 年 10 月 11 日) ; 「蔡英文帶他的貓去看醫生,大概有. y. Nat. er. io. sit. 百人陪那一隻貓去看醫生」 (2019 年 10 月 12 日) ; 「韓粉造謠中央社罷韓遊行畫 面 P 圖」(2019 年 12 月 22 日),這類針對選戰對手陣營的虛假和片面訊息不勝. n. al. Ch. i Un. v. 枚舉,相當密集的出現並在韓粉社群中大量被傳遞。經調查單位追查訊息來源,. engchi. 獲查的源頭韓粉多稱是輕信不知名來源的二手訊息而誤傳,這也使得外界種下韓 粉容易被假訊息影響並散布的印象。 頻繁的網路出征,意指韓粉群起到某一對象的網路公開空間、個人臉書、粉 專社團頁面檢舉或洗版留言。實際情況是,但凡有針對韓國瑜的反對意見被報導, 就會有大批的留言出現在該被報導人物的社群頁面上,情況出現頻繁、迅速且集 中。而除了攻擊執政黨對手陣營,韓粉的出征對象廣闊,還包含媒體機關、主持 人、名嘴、網紅名人、普通素人甚至同為藍營的政治人物。例如國民黨籍政治人. 1. 該媒體機構將「重複操作」定義為:一字不漏的重複貼文出現在多個粉絲專頁,且貼文時間都 只差幾分鐘。 2.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0) 物蔣萬安、馬英九的個人臉書都曾遭韓粉留言洗版,和蔡英文同框過的「愛貓粉 專」被大量檢舉而下架,藝人謝祖武個人臉書更被韓粉因錯認而出征,種種事件 顯示,韓粉在網路出征護主的匆促與積極。 衍生至線下,包含前總統馬英九站台時遭群眾鼓譟下台;泛藍媒體人趙少康 也曾因善意勸韓,引來韓粉圍剿;在北中南各地都有民眾自組車隊,自發性地集 結遊行「出征」大街小巷,引發交安疑慮。一些反擊自家人善意和逐漸失序的團 結行動,除了候選人韓國瑜不斷呼籲支持者要愛與包容,其競選總部並製作《韓 粉本善》網站宣導韓粉作戰準則,激勵和警惕韓粉2,其中包含「理性是庶民的底 線」、「各種訊息漫天飛舞時 請記得要先保持中立的價值觀」、「我們以行動捍衛. 政 治 大. 自己的價值和選擇 並且不以傷害他人為前提」、「用按讚取代暗箭」還提醒支持. 立. 者不網內互打、不攻擊詆毀、不造假誇飾。原本以支持候選人為出發點的行動,. ‧ 國. 學. 在韓粉的高團結、高參與的逐漸激化下,似乎有失控的跡象。. ‧. 二、隱然的網路對立. y. Nat. er. io. sit. 在各類的假訊息傳遞與團結行動中,有網友歸類出韓粉群體除了目的相對單 純在凝聚仇恨、造神,以及反美日、反台獨、反本土史觀等概念的打擊外,主要. n. al. Ch. i Un. v. 還有批評執政黨、打擊網軍以及主流媒體等三大攻擊的對象(雨蒼,2020 年 1 月. engchi. 10 日) 。在競爭關係中批評執政黨對手我們容易理解,然而一整個群體都對主流 媒體和其他網友抱有強烈的不信任就屬令人意料之外的現象。 媒體是其中顯著的攻擊目標。在年輕一輩責備中老年或韓粉不具良好的判斷 能力而被片面資訊蒙蔽的同時,「大眾媒體」也是韓粉極力反對的對象。由此來 看,各世代階層的台灣網友都具備媒體識讀的反省自知,有相當多的社群網路留 言皆能顯示,各方立場者都舉出各自的實例,認為相對方立場者被特定媒體的觀. 2. 《韓粉本善》網頁版權為「韓國瑜競選總部」所有,內容包含韓粉作戰八大準則、激勵指南、. 警惕指南。該網頁連結最早出現在韓國瑜個人臉書「叫屈韓粉被抹黑」的貼文文末(2020 年 1 月 6 日) 。網頁來源:http://hanfamilyfor2020.com/ 3.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1) 點挾持洗腦,而失去了辨別是非真假、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 然而,假訊息尤其在韓粉之網路社群和通訊軟體間盛行,相當程度顯現他們 傾向不信任媒體和官方所公布的訊息,而較相信人際間的資訊傳遞。例如民調蓋 牌事件,面對走低的民調數字韓陣營質疑特定機構「企圖利用假民調來迷惑人心, 打擊韓國瑜支持者的信心!」,並呼籲支持者「拒答假民調」甚至倒戈回答「唯 一支持蔡英文」。社群上不少韓粉對此表示「接受指示」、「此乃現代空城之計是 也!高招!高招!」。熱情韓粉還自辦「街頭民調」發布在挺韓臉書社群,參與 民調的韓粉表示,不相信各家媒體做出的民調「我們這麼多群組、這麼多人,問 來問去,都沒有人接到什麼民調電話,那民調可信嗎?」由於這些街頭民調的結. 政 治 大. 果多是韓國瑜大勝其主要對手,在選前令韓粉認為間接證明「所有綠營的民調都. 立. 是操作的別信它,唯一支持韓國瑜」、「真棒!可見綠媒假民調都抽偏綠區電話」. ‧ 國. 學. 以及「這是天意天意不可違」 ;在選後,民調結果又成為質疑對手灌票的例證(鏡. ‧. 週刊,2019 年 10 月 1 日;聯合新聞網,2019 年 10 月 12 日;中時電子報,2019 年 11 月 29 日;今日新聞,2019 年 11 月 29 日)。. y. Nat. er. io. 3. sit. 而韓國瑜在辯論會上點名痛批特定媒體素質,也獲得其忠誠支持者大力支持 ,BBC 就撰文〈韓國瑜與媒體的愛恨情仇〉描述韓國瑜從九合一大選時期的「媒. n. al. Ch. i Un. v. 體寵兒」逐漸與媒體「關係質變」的過程(BBC 中文網,2019 年 12 月 30 日)。. engchi. 新聞媒體向來作為政治支持者重要的訊息來源,然而在這一波政治攻防中,媒體 所扮演的功能角色本身也成為攻防要題。過去的經驗已顯示,選舉期間情緒性的 發言增多,資訊相對混亂,社群網路上的同溫層效應更使得對立情況加劇。但在 「韓流」這段期間,網路評論世界嚴重的敵我二分,從過去選舉主調的藍綠和統 獨對立,擴大或轉移到世代間甚至社經階級間的對立。 世代對立的情況,可從下列事件說明。一名韓粉在臉書社團《韓國瑜加油團》 貼出一張「被綠營嚴重洗腦的學校名單」,將數十所國內知名大學及高中羅列其. 3. 韓國瑜於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上(2019 年 12 月 29 日) ,以「可憐」、 「沒水平」及「造謠」 等激烈言詞,點名抨擊《蘋果日報》 、《中央社》、 《三立新聞》等三家媒體。 4.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2) 中,並宣導大家一起抵制,聲稱要對名單中學校的「畢業生永不錄用!」(自由 電子報,2019 年 4 月 10 日) 。而在成立於 2019 年 6 月的臉書粉專《韓粉父母無 助會》中,網友留言表示「這裡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該粉專每日都有大量 的年輕族群投稿面對身邊年長韓粉的見聞和心情,相互互動取暖。年長世代對年 輕世代祭出「永不錄用」 ,年輕世代則對父母是韓粉「感到無助」 ,世代間的摩擦 在選舉前後成為話題,不斷在家庭及社會中浮現。 相較年輕世代在社會變遷中所面對的相對剝奪感已被充分討論,在韓粉一連 串失控的行動和對立行為背後,他們可能沒有明確意識到,卻感受到自己也是在 社會體系轉變下「被壓迫和剝削」的一群。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在台灣特殊的歷. 政 治 大. 史脈絡和壓迫關係下,社會各系統背景環境的轉變,聚合在政治表達上,對此群. 立. 體認知、心理狀態的影響,是否構成一種新的殖民受迫壓力。.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3) 第二節、研究動機 一、庶民形象各自表述? 成功營造出「庶民形象」是高雄勝選的關鍵,也為韓國瑜爭取到一群死忠的 支持者。Hahn & Gonchar(1972)發現選民對於政治人物形象的認知,和群眾本 身的人格特質以及互動的模式是有關連的。陳世敏(1992)認為所謂的「候選人 形象」是指選民在主觀上對候選人各方面特質或條件所形成的認知和態度,此認 知有來自長久信念而相當穩定的部分,也有隨時變動的部分。韓國瑜的候選人形 象,可能相當程度反映其支持者本身的人格特質,或至少是代表他們對於一個值. 政 治 大 根據 2018 年選戰綜合資料,本文整理歸納出韓國瑜的支持者樣貌,可見三 立. 得追崇人物的人格特質和應具條件的期待。. ‧ 國. 學. 種主要族群:1.軍公教韓粉,以眷村外省後代、老軍公教族群等組成的深藍支持 者,在過去十年面臨藍營菁英權貴連番敗,政治表達空間驟消的焦慮;2.基層民. ‧. 眾韓粉,一般狹義所言的庶民韓粉,偏向保守派、且教育程度較低之中老年及中. sit. y. Nat. 下階層民眾,他們長期在台灣政經論述中處於相對邊緣化的位置;3.尋求改變的. io. er. 高雄市民,將城市產業轉型過程中所累積的焦慮和期待投射、寄託在選戰中,對. al. iv n C U。 h e n年g11c月h24 年 7 月 15 日;孔德廉、嚴文廷,2018 i 日) n. 韓國瑜的支持忠誠度相對不那麼強烈(王一芝,2019 年 6 月 1 日;今周刊,2019. 上述三種族群,皆在國民兩黨政治人物形象的逆轉生態中,處有長期的邊緣 經驗,造成一定程度政治失語。韓粉間流行的口號「我們都在等一個人」說明了, 韓粉期待一個和台面上政治人物不同的形象,而韓國瑜「說話直白、身段低、讓 人感覺真誠、為民所苦、局外人且反菁英的形象」正好喚起各路韓粉的共鳴,說 出他們的心聲。時任國民黨副秘書長杜建德表示「韓國瑜是非常坦率、耿直的, 年輕人、庶民就喜歡韓這一套,有什麼講什麼」 (徐子捷,2019 年 10 月 31 日) 。 又例如「挺韓五虎將」的鳥松里里長陳清茂、杏仁哥等人,不乏出身社會基層且 曾有挺綠的背景,都一致「認同韓的草根性,達到情感的寄託」,也有年輕韓粉. 6.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4) 表示「過去接觸那麼多的政治人物,很少人願意去幫忙我們年輕的下一代去做事 情」。不管是草根性、講話直白還是願意幫忙,支持者都在韓國瑜身上,找到某 種與自己「價值理念」的聯繫,寄託了希望和期待。 同時,也有網友提出韓粉思維方式的獨特。網友將韓粉「一邊說韓國瑜是『正 向能量、道德模範』 ,一邊又支持『能撈就撈、能混就混』」的情況稱作「雙重思 考」 :表示他們同時接受兩種相違背的信念或行為,明知信念或行為間互相矛盾, 卻仍說服自己照單全收。因此「正向能量、人格高尚」和「能撈就撈、能混就混」 , 「勤政愛民」和「默許韓國瑜宿醉曠職」 ,中間永遠有「韓國瑜真性情、不做作」 以及「韓國瑜做得好累喔!要好好保重身體喔!」的腦補空間(蕪菁雜誌,2019 年 4 月 19 日)。. 立. 政 治 大. 選舉過程中「庶民」一詞不斷被各方提起,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等人曾言,. ‧ 國. 學. 韓國瑜的庶民形象是一種包裝(程子威,2019 年 7 月 24);韓國瑜本人則解釋. ‧. 「庶民對他而言不是一種身分而是一種心態4。」可見各政治人物、媒體間使用 「庶民」一詞的意義各趣,形成一個「庶民」的各自表述。翻開字典,「庶民」. y. Nat. er. io. sit. 一詞是指「平民、百姓;一般民眾」 ,它的反義詞是「貴族、君主」5。在傳播領 域的有關研究中,「庶民」被概念化或被使用的意涵並不固定,大致可分成用作. n. al. Ch. i Un. v. 指一般民眾(common people∕ordinary people),以及各帶有不同程度位階感. engchi. 的平民百姓(plebeian∕civilian)兩大類型。 上述事例顯現,韓粉不反對以「庶民」自居,在人格特質、語言、行為互動 和思維模式,都有特定的偏向,基本是以候選人為學習模板,傾向對韓國瑜的所 言所行照單全收。有鑑於該群體對「庶民」形象認知的特殊性,以及該群體「我 們都在等一個人」的政治體系邊緣經驗,本文認為應該要從韓粉對符號的使用脈 絡中,檢視該「庶民」群體的和一般民眾間有無概念差異。. 4. 韓國瑜臉書貼文(2019 年 6 月 10 日) ,(全文見附錄二)。資料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twherohan/posts/2459747360929080/ 5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稱「庶民」為「百姓、平民」;漢典稱近義詞為「平民、百姓、一般民 眾」 ,反義詞為「貴族、君主」 。 7.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5) 二、庶民不理性? 國民黨籍立委的一段私下談話在直播影片中不慎被公開,影片中立委蔣萬安 提到:「其實支持韓的都是比較…比較沒理性的,就是他也說不出為什麼支持他 (韓) 。」立委李彥秀接話: 「我聽到的是…但是理性的都是不講話的…。」6這起 事件使得蔣萬安的臉書被韓粉灌爆,甚至接到網友恐嚇威脅,更使「蔣萬安」這 一搜尋關鍵字自此常與韓粉共同出現。利用 Google Trends 功能呈現出 2018/9/1 -2020/1/31(韓聲量開始上升-總統大選結束)這段期間「韓粉」一詞最常連 結的其他搜尋關鍵詞,結果顯示(見表一),其中有許多負面詞彙,以及部分指 涉特定身分的語詞。其中負面語詞包含: 【韓粉-】不理性、腦殘、崩潰、被告、. 政 治 大. 罵人、智商、垃圾、智障,顯現過去選舉期間就常被提起的愚民測試說,成為當. 立. 下主要網路輿論世界中,韓粉揮之不去的搜尋標籤。. ‧ 國. 學. 同時,拆分時段細看7,發現網友還搜尋了【韓粉-】結構、分析、五虎將、. ‧. 大媽、高雄林小姐、激動姊、外套(註:韓外套競標)等訊息,可見網友十分好 奇韓粉群體的組成結構,以及對該群體中部分的形象人物代表特別關注,例如「有. y. Nat. er. io. sit. 年紀的女性」韓粉和以五虎將為代表的「基層庶民」韓粉。實際搜尋這些關鍵詞, 並分析觀察其中人物之特徵:首先發現,這些語詞和韓粉輕信或散布謠言、以及. n. al. Ch. i Un. v. 造神行動、出征行動等事件和行為不斷的貼合而擴散;其次,透過「老人、窮人、. engchi. 老女人」加上「不理性、被告、崩潰」這組竄升關鍵字的呈現,能夠一窺台灣網 友是如何想像以及談論韓粉族群。 不論是主流媒體上的庶民韓粉形象再現,還是網友透過搜尋所構築的韓粉形 象、韓粉結構,都形塑出了一個異常的、不理性的負面形象。台灣過去選舉中, 不乏充滿激情、情緒化的選民時刻,但是「庶民」和「不理性」兩個標籤,同時 間大量且集中地出現在某個特定支持者群體上,是幾乎未見的。可見對於當前社. 6. 〈杯葛修法意外被收音 蔣萬安:支持韓國瑜都比較沒理性〉 , (2019 年 5 月 8 日) , 《鏡週刊》 。 資料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app/20190508inv002/ 7 以下列四個時間點切分細探資料,能搜到僅在短的時間區間內熱門的關鍵字:韓國瑜聲量始升、 當選市長、宣布參選 2020 總統大選、2020 總統落選。 8.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6) 會而言,「庶民不理性」似乎是件大事,社群平台的出現和於上發生的某些事, 使得這組標籤緊密黏著在這群積極網路參與的支持者身上。 表一、與「韓 粉」有關的熱門搜尋關鍵字 排序. 關鍵字. 相對分數. 排序. 關鍵字. 相對分數. 1.. 韓國 瑜. 100. 14.. 12 歲 韓 粉. 7. 2.. 韓 粉 ptt. 94. 15.. 鋼鐵 韓 粉 氣 氣 氣. 7. 3.. 鋼鐵 韓 粉. 55. 16.. 韓 粉 結構. 6. 4.. 韓 粉 崩潰. 46. 17.. 韓 粉 外套. 6. 5.. 韓 粉 垃圾. 20. 18.. 韓 粉 不 理性. 5. 6.. 韓 粉 出征. 17. 19.. 激動 姐 韓 粉. 4. 7.. 韓 粉 智商. 13. 8.. 韓 粉 女 學生. 9.. 覺醒 韓 粉 的 自白. 10.. 立. 治 王瑞德 告 韓 粉 政 20. 12 21. 韓大 粉 智障. 4 4. 韓 粉 分析. 4. 韓 粉 被告. 8. 23.. 韓 粉 多數 是 垃圾. 4. 11.. 蔣萬安 韓 粉. 8. 24.. 韓 粉 大媽. 3. 12.. 氣 氣 氣 氣 鋼 鐵 韓 粉. 8. 25.. 高雄 林 小姐 韓 粉. 3. 13.. 王瑞德 韓 粉. n. Ch. y. sit. io. 7. er. Nat. al. ‧. ‧ 國. 22.. 學. 10. i Un. v. 資料來源:Google Trends 關鍵字相關搜索分析。搜尋條件:2018/9/1-2020/1/31 期間,以台. engchi. 灣為範圍。*熱門的搜尋查詢:採相對分數制,最熱門的搜尋關鍵字為 100 分,相較之下搜尋頻 率僅最熱門一半的則為 50 分,以此類推。. 過去許多研究皆對網路和社群媒體所具的公民政治參與潛力有所討論,並對 媒介促進公共論述、數位民主化的發展立有樂觀與悲觀兩派立場。社群網路平台 平等、公開、包容的特性,供予了韓粉網路政治參與的機會。但是如今,韓粉積 極地在社群網路上進行政治參與,社會反響卻很差,甚至造成不同群體間的仇恨 和對立。. 9.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7) 第三節、後殖民狀態下的現象思考 一、新的壓迫:政治和失語 韓流的團結反映在社群網路的高參與上,但韓粉逐漸失控的線上團結行動, 頻繁的散布不實謠言和網路出征,嚴重影響了外界對韓粉的看法。韓粉抨擊選舉 對手和年輕世代、提出反媒體、反民調、反網軍等行動,好似在台灣社會內部劃 設了多條隱形的分線,有以黨派政治取向劃分的,也有世代間、族群間、族群內 部的。這些無法清楚劃分的對立,顯現出組成多元並帶有不同邊緣經驗和失語程 度的韓粉群體,都成功被「庶民」這一形象操作吸納。. 政 治 大 是套用、模仿韓國瑜的一套競選語言,在社群網路上出征、活動。從韓粉的社群 立 然而,當我們在現象上審視,「庶民」的內涵仍相當的不確定,韓粉似乎只. ‧ 國. 學. 論述反被其他網路公眾認為是不理性的看來,這個群體使用的語言似乎不被社會 其他群體所理解和接納,而出現與主流社群不能適切對話的情況。. ‧. 有報導指出美國亞裔族群的文化失語,是因為身為既得利益者的關係而在長. sit. y. Nat. 時間的政治沉默中,對社會抗爭、改革冷眼旁觀,對自身權益和進步價值的資訊. io. er. 落後,致使他們面臨文化失語的代價(Jay Caspian Kang,2016 年 2 月 25 日) 。. al. iv n C hengchi U 現,但無聲不代表人民無話可說,而往往只是因為經驗語言不同而不被聽見。來 n. 文化失語的相關研究顯示,失語的情況會在權力地位不對等和缺乏發聲管道時出. 自不同背景的群體在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由於雙方在認知體系、社會組織、 傳統理念、思維方式的文化共享性差,缺乏對對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容易無意識 地以自身文化作為價值標準,對對方文化形成成見,產生跨文化交流的阻礙和負 面效應(洪秀菊,2014)。 台灣社會的階級對立描述並不明顯,我們比較習慣於講族群分裂,這是由於 經歷了殖民與再殖民歷史,去殖民化過程中的重層殖民結構所致(邱貴芬,2000) 。 獨特的權力分層造成以省籍、原住民血緣劃分的族群分裂狀態在社會內部持續存 在,藍綠和統獨分歧都和這種獨特狀態的延續有關。去殖民的過程在台灣是持續. 10.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8) 的:由於經濟環境的變遷,跨國產業鏈中一些新貴階級的興起也伴隨一些產業的 沒落,產生社會資源再分配刺激權力分層的流動;國際政治現實的改變,也使得 各政黨的政策主張和發展走向不斷調整;文化暨認同方面,新生代台灣人對新的 價值理念和身分認同持續展現追求進步、充滿彈性的特質,和中老年世代的價值 理念產生矛盾。 對韓粉而言,在社會環境劇烈的變動中,在經濟系統面臨相對剝奪感;在政 治系統面臨發聲空間和自身缺乏語言對應的困境;在價值認同系統又備受不同理 念文化的挑戰。政治團體需要價值理念相近者的群聚支持,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 黨的分裂和新創,往往也涉及價值理念的分裂和破立。近年來隨著國民黨的政治. 政 治 大. 影響力變弱,2014 年太陽花學運爆發,2015 時代力量等青年政治勢力紛紛創黨,. 立. 2018 年柯文哲以非典型政治人物之姿勝選,一連串的新面孔、新生態,讓許多人. ‧ 國. 學. 縱使對國民兩黨失去耐性,但總能在新面孔中找到呼應他們理念的代言人。然而,. ‧. 上述新政治勢力的興起和舊勢力的轉移背景,並沒有讓韓粉找到代言人,甚至成 為加諸其身的新的壓力。而新政治勢力擅長將理念主張透過社群和媒體強勢的覆. y. Nat. er. io. sit. 蓋和曝光,更促使在政治方面缺乏有力代言人的韓粉有感於受到價值理念上的殖 民,而將韓國瑜視為「苦海明燈」,是照亮了他們心聲,與他們共享同一套經驗. n. al. Ch. i Un. v. 語言,讓他們有話能說,並能夠一同實踐傳統價值、找回過去榮耀的救世主。. engchi. 二、新的契機:選舉事件和社群媒體 將本章前二節的四條線路收束,化約成韓粉在政治表達空間上的失語現象, 我們看到能以後殖民視角探問的機會。後殖民理論觀點將有助於本研究在台灣歷 經多層殖民的歷史情狀下處理人我對立的問題,觀察新壓迫底層的形塑和自主投 入,以及幫助看到在新媒介環境下壓迫關係間的持續變化。 真正的殖民已經發生許久,但是近年來藍綠政治勢力消長和路線調整,和上 述政治生態變化所帶來的邊緣化壓力,突出了韓粉的政治失語,以及分化出了韓 粉的對立敘事。當執政黨、第三勢力黨派、年輕人、主流媒體都被描述成一種潛 11. DOI:10.6814/NCCU202100016.

(19) 在的壓迫者,用其所掌握的資源或權力行使壓迫或剝奪,韓粉則將自我投入「庶 民」的受壓迫位置,成為相對剝奪和新的壓迫敘事下的受害者。 在這裡作為發生契機的,首先是韓粉群體的政治體系失語經驗,期待有一個 政治代言人能引領他們發言。史碧娃克(Gayatri Spivak, 1999)提到,政治人 物只能通過象徵性地描繪出「他們」,來充當公民的代理人。但由於民主選舉是 由代議制度形成,使論述話語的「再現」和「代表」模糊,好似創造了「代表」 讓從屬階級的聲音得以被聽見。例如有研究者以尼加拉瓜總統選舉的「殖民擬仿」 (colonial mimicry)現象說明,殖民背景的特徵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 力失衡,並且由這一背景產生了:既要成為,又不要成為的混雜的身分認同8。. 政 治 大. 就如同後殖民學者 Albert Memmi(1965)的經典定義:殖民化(colonization). 立. 意味著經濟和政治的剝削。在台灣社會,不論直接的統治或者經濟和社會性的控. ‧ 國. 學. 制,主要表現在民主選舉對政治事務權力的分配上,並影響了經濟資源和社會福. ‧. 利的控制,進而在人的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體現。將現今韓粉所面臨的,和帝國殖 民情境下被殖民者為日常生存而抵抗的情況相比,可說韓粉對其政治失語的意識. y. Nat. n. al. er. io. 有而特出的情狀。. sit. 和解除的渴望,是民主社會在面臨選舉活動時,會在短時間內衝破日常生息,獨. Ch. i Un. v. 除了選舉限定以外,韓粉失語解殖的契機是特別發生在社群媒體上的,不論. engchi. 是轉發假訊息、號召出征甚至世代對立,發生和衝突的主要場域都是先在社群媒 體上才延伸到家戶中。在失語狀態下,韓國瑜提供了內容範本,社群媒體則供予 了平台機緣。像是貼文「分享」機制的存在,使得人們能表達意見並被看見,而 從失語情境中解除所需付出的努力,相比過去容易達成。分享的容易除了動作本 身,更是意義層面上的。社群介面機制使得韓粉未必經過認知歷程但仍看似表意, 因為無須說話仍能表態,所以失語依舊卻得以佔據表達空間。. 8. 該論文描述的是,代表尼加拉瓜本土左派勢力的奧爾特加(Ortega)如何對抗美帝所扶植的候 選人,他的選舉風格、語言表現顯現的,正是後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擬仿 (mimicry)和混雜(hybridity)概念的象徵(Medovoi, Raman & Robinson, 1990)。 12.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0) 社群媒體平台,提供受壓迫者看似能夠翻轉其劣勢處境、講述自己、重構認 同的發言空間。人們透過語言的表達、符號的溝通,不斷地捲入自我的敘事當中, 也不斷捲入他人所敘說的有關自己的敘事中。因此,敘事將按照某種情節設定, 利用本就存在文化中的元素,在充滿想像地排列組合的過程中,建構出特定角色 (e.g.庶民)的持久性質(Ricoeur, 1991,1996,轉引自 Venn, 2006∕謝明珊 譯,2011)。被殖民者透過模仿的過程,轉變、修正了自我先前的認同,這是一 種自我反身性的行動,然而如新聞話語或特定敘事來源(e.g.韓國瑜、韓粉直播 主),會限制人們可以如何重構他們的認同(Matar, 2006)。如今,網路社群作 為日常最重要的敘事來源之一,人們在社群上整理各種短小破碎訊息的過程裡,. 政 治 大. 逐漸形塑出自身觀點。面對「我們都在等一個人」的政治失語狀態,在社群平台. 立. 上發生的選舉事件,給予了韓粉認同敘事全新的契機,這是和過去的殖民和去殖. ‧ 國. 學. 民情境最大的不同。透過在 Facebook 韓粉社團貼文中的集體現身,透過一種庶. ‧. 民話語,「庶民」似乎正在發聲。.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3.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1) 第四節、認同作為問題、敘事作為方法 當新的壓迫和新的契機都到位,後殖民幫助我們深入政治失語的殖民結構中, 分析在社群媒體出現後的選舉狀態下感到壓迫,想要翻轉卻找不到適切語言,因 此混雜破碎的敘事內容。本研究意欲討論的是,在高度意識到政治的選舉情境下 意圖重拾話語權的過程裡,韓粉「庶民」是如何述說他們自己。在這裡,認同作 為研究問題,而敘事則作為分析方法。 後殖民狀態特別的地方,在於被殖民者敘事的資源常常來自於其所抵抗的對 象,或者是模仿被中介人物、媒介平台再現的自己。當韓國瑜以政治代言人的角. 政 治 大 黨、傳統政治菁英、資本家、年輕人、主流媒體位在自我的對立面。韓粉說的是 立 色發言作為一種敘事來源,當身處不同位置的庶民發言者,紛紛表示有一個執政. ‧ 國. 學. 和誰一樣的語言?他們怎麼在話語中使自身進入受壓迫主體的位置,同時也是畫 出殖民者的輪廓?. ‧. 在充滿對立和分化的後殖民現象場景裡,在臉書社群意識到他人互動的行動. sit. y. Nat. 邏輯下,透過主體一再地確認自我和他者的關係以建立自身認同位置,如何認同. io. er. 重構作為研究問題被提出。而為進一步理解在回答上述問題時,庶民透過哪些策. al. iv n C hengchi U 的分析將作為研究的方法。2018 年「庶民」敘事在高雄市長選舉運作成功,當它 n. 略來指認你我以圈定群體範圍,勢不可免對其話語論述過程的分析,因此對敘事. 歷經時間與選舉層級的考驗,在 2020 年總統大選前後又呈現什麼樣態?本文意 圖分析韓粉是怎麼依附在臉書社團這種高度同溫的社群架構上,集體挪用、混雜 哪些∕誰們的語言及文化資源,顯現出在成為主流的慾望驅使下,以指出自己的 被壓迫狀態來抵抗、創造新的政治表達空間。 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第一節將整理後殖民相關的重要概念,特別是關於「文 化認同」和對「被殖民者話語」的分析;第二節,將回顧後殖民狀態中,族裔離 散情境與混雜的家國想像;第三節,運用印度庶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 學者針對庶民(subaltern)的概念,試圖檢視韓粉的庶民政治和表述特性;第. 14.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2) 三節,將回顧社群媒體上的政治傳播與網路閱聽人的言說特性,以處理庶民在媒 介平台上的敘事特性及聲音再現的問題。待第二章文獻回顧結束後,我將會更具 體的敘述本文的研究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5.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3) 第貳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後殖民理論 後殖民(post-colonial)一語想當然和殖民主義(colonialism)有關係。 所謂殖民主義一般被描述為是有中心、有邊緣的。在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時期, 以西方、歐洲強國為中心,一個具有優勢的政治實體向邊緣擴張,使用和平或暴 力的策略,對於相較弱勢、不發達的國家、民族或地區,進行侵略、壓迫、統治 以取得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管轄權,對殖民地資源進行管轄、奪取、奴役和剝削。. 政 治 大 世紀以降帝國主義殖民型態的批判,多是集中在政治、經濟及軍事擴張方面;在 立. 在此殖民地指得是,被殖民宗主國剝奪了自主權力的政治體。後殖民主義對於 16. ‧ 國. 學. 20 世紀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全球化高度發展,西方先進地區利用跨國公司等 體制,產生掠奪落後地區經濟和文化資源的新殖民型態,1980 年代興起的「後殖. ‧. 民主義」文化批判,遂轉向文化領域。. sit. y. Nat. io. er. 一、「後殖民」:從去殖民化到一種論述解讀. al. iv n C U h e n g c h i ,是最早的後殖民專書,該書 等人出版《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n. 「後殖民」的意義向來分歧,在西方理論世界就相當複雜。1989 年 Ashcroft. 作者挪用了「後殖民」一詞,並將其定義為涵蓋「從殖民行動開始到今日,所有 受到帝國化過程影響的文化。」1995 年《逆寫帝國》的作者群延續對於「後殖民」 的解釋:「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策略,並指稱是殖民化以來到今天的全部歷史」又 再一次拓寬了後殖民的內涵範圍(Ashcroft, Griffiths & Tiffin, 1989∕劉自 荃譯,1998;Ashcroft, Griffiths & Tiffin, 1995)。 Stephen Slemon(1991:3)提到後殖民定義雖然廣泛,但概念最有用的地 方,是試圖在文化領域中建立一種「反叛」或「殖民之後」的論述支點(antior post-colonial discursive purchase in culture)。他提到這個支點起源於. 16.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4) 殖民者將權力刻印在一個「他者」的身體和空間。可見他將後殖民視為一種反殖 民的對立性論述,而且是起源一個持續但仍是從屬支配關係的傳統。 傑恩‧普拉卡希(Gyan Prakash)認為後殖民是作為一種殖民主義受害之後 的「後果」而存在的。對他而言,是後殖民和它所批判的西方歷史有著若即若離 的關係,迫使殖民關係兩方陣營必須或者能夠重新建構關係。普拉卡希的描述顯 示後殖民主義的兩項內涵:第一、後殖民是一種對統治關係及其歷史的反思,是 具備了在集體記憶上對抗自身記憶的一場自覺運動;第二、這樣的描述賦予後殖 民解構帝國論述的能量,因此普拉卡希以一種現代「知識體系的騷動」來看待後 殖民理論的形成(Prakash,1992;宋國誠,2003)。. 政 治 大. 關於後殖民中「後」(Post)的意涵,巴特‧穆爾-吉伯特(Bart Moore-. 立. Gilbert)等人(1997)認為由於文化本身的特性常是超越時代的,在時間上有. ‧ 國. 學. 確切劃分,會使後殖民宣稱的意義削減,因此後殖民主義難以避免在編年意義的. ‧. 切分上不能夠明確。但他們認為「後」 ,可以意指種族隔離、瓜分、佔領的終結, 一種已成事實的、和即將到來的終結,同時也隱含著撤退、解放、和重新統一。. y. Nat. er. io. sit. 中國學者張京媛(1995)認為「後」一指「時間上的完結」,代表從前的殖 民控制已經結束;二指「意義的取代」,代表殖民主義已經被取代而不再存在。. n. al. Ch. i Un. v. 宋國誠(2003)則認為,若殖民統治的不公還沒有被消除,宣稱殖民主義已經結. engchi. 束言之過早,就意識形態而言「後」應該意謂著一種替換。因此上述「時間上的 完結」和「意義的取代」之間應該是相關的—殖民關係仍然持續,殖民狀態轉化 成另一種形式存在,因此殖民時間並沒有真正完結,殖民意義也未真正被取代。 關於後殖民的時間和意義,邱貴芬(2000)的解讀認為,「後殖民」必須與殖民 經驗有關,但是似乎是一種抗拒帝國宰制的精神,而不必然用來標示殖民地脫離 統治的特定歷史階段。 Couze Venn(2006∕謝明珊譯,2011)則提到,「後」代表的並非前期的終 結,而是一種解放的歷程。他提到一個以拆解各種社會建制結構與價值的目標, 因此後殖民批判對他而言,除了是一種批判西方主義,更是一種解放的任務,讓 17.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5) 研究者能將研究對象擴展到更廣的架構和範圍上。 後殖民一詞似乎很難在單一的字義解釋上使用,Diana Brydon(2000)就建 議研究者,將後殖民看作是對一系列困難問題的提問,而不是一個形容詞。將後 殖民當作是一種「詮釋性框架」,思考是具備什麼樣的文化條件,使得所研究現 象得以用後殖民來閱讀分析。 致力於後殖民史研究的羅伯‧楊(Robert Young)在《後殖民主義──歷史 的導引》(2001∕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59-60,70)書中提到,「後殖民」 結合了兩個要素:一是後殖民時期的認知性文化創新,二是針對「後殖民情境」 種種狀況的政治批評。後殖民理論的語言具有一種片段性和混雜性:反映經驗分. 政 治 大. 析中核心客體不斷改變的形式,具有衝突的文化互動,而且也將繼續重複。Young. 立. 也提到,後殖民理論所關切的一直都是各種文化混合後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對他. ‧ 國. 學. 而言後殖民理論內容,貴在它是一整套拒絕統一形式的批判概念資源,研究者能. ‧. 夠將資源運用在不同社會和文化目標中。他鼓勵對殖民和反殖民語言的「批判性 重讀」,作為後殖民論述的實踐方式。. y. Nat. er. io. sit. 宋國誠(2003)將後殖民論述(postcolonial discourse)定義為在當代文 化、歷史、政治領域中的一種「文化抵抗」形式的批評,是一種策略性的書寫。. n. al. Ch. i Un. v. 對他而言, 「後殖民」一詞隱含著殖民的延續和尚未超越。. engchi. 不論後殖民的意義如何變化,關心主體性重建的問題始終都在。最早,後殖 民關心的焦點是,一種從屬的本土性,如何在論述過程中被建構。殖民宗主國總 是占有優先的主體,而相對,被殖民的、本土的這一方總是從屬的次要主體。但 逐漸地,在後殖民主義經歷了從殖民、新殖民到後殖民的轉化,重點更是在對去 殖民語言的「批判性重讀」,對於各種主體和客體間存在的從屬和依賴關係,進 行重新閱讀和書寫(Nicolas, 1994) 。也是如此,後殖民主義遂能夠進入第一世 界內部,在女性主義、種族、階級等各議題,廣泛的喚起各種對處於從屬地位的 他者的研究。例如朱偉誠(1998)針對台灣同志運動的研究,他嘗試發展一種「後」 殖民主義的批判思維,他提到以文化介入這樣「造就性(performative)」的語 18.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6) 言動作來進行研究,並認為他所謂的「後殖民思考」方案,能夠在文化政治的場 域中來促成新殖民主義的終結。 上述理論家並沒有放棄「解殖∕去殖民化」(decolonial)的工作,但是後 殖民狀態充滿矛盾而異質的特性,使得研究者除了要面對新、舊殖民主義的遺緒, 同時間也要注意,新興國家內部變異殖民形式的出現,因此後殖民並不可簡單等 同於「去殖民化」,而是緊跟在去殖民化之後的一場範圍寬廣的殖民狀態研究與 抵抗。後殖民始終是一種旨在對抗遺忘,面對殖民後果的理論性回憶,它關切殖 民時代雖然已經發生或者結束,但殖民現象和狀態卻尚未終結,仍然透過文化生 產、文學敘事、科技、符號甚至知識分子的代理而延續(宋國誠,2003)。因此. 政 治 大. 在韓粉面對失語壓迫狀態的背景中,本文將在後殖民寬廣範圍的研究視域下對主. 立. 體混雜、分裂的構成和政治反抗行動,進行以後殖民觀點現象重讀的批判性工作。. ‧ 國. 學 ‧. 二、後殖民理論:主題與歷史發展.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起初是跨學科、跨議題的,以文學和文化. y. Nat. er. io. sit. 研究為主要基地的研究領域。由於這個跨學科的性質,後殖民主義興起的時間點 和發展有眾多說法,但共識是肯定不晚於 1970 年代。而就時間線上的理論發展,. n. al. Ch. 後殖民主義可以略分成三個階段:. engchi. i Un. v. 第一階段:法農(Frantz Fanon)為非裔的精神病學家,被認為是後殖民研 究的奠基者,他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受殖民主義統治的人民所承受的心理負 擔,及產生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除了法農,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還有印度歷 史學者藍納吉‧古哈(Ranajit Guha)。 第二階段:以薩依德(Edward W. Said)為代表,他引用知識∕權力的概念和 文化霸權理論,分析西方與東方的互動關係,並熱心於對「殖民話語」的解碼。 同時期還有「拉丁美洲批評」和文學的後殖民批評也蓬勃興起。 第三階段:1980 年代後期,後殖民主義開始進入社會學、人類學、種族與性 別研究、國際關係、比較文學、藝術、戲劇、電影等各種領域(宋國誠,2003) 。 19.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7) Venn(2006)提到,後殖民的其他同源領域包括文化研究、政治經濟學、性別研 究、科技的社會研究以及主體性理論。這些研究領域本身就兼融各種學科的概念 和理論,因此「後殖民主義」所涉及的議題包羅廣泛,如殖民論述與文化再現、 文化與帝國主義、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身分,另外還有關於種族、階級、性別的殖 民關係研究等等。 張京媛(1995)所編的論文讀本《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認為後殖民理論 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分別是「批判東方主義」 、 「對民族主義的探討」 、 「文化認 同」以及對「被殖民者的分析」。在這幾個分析主線中,我將側重介紹後兩者中 的重要概念和其理論家:. 政 治 大. 立. (一)、批判東方主義. ‧ 國. 學. 薩依德代表著作《東方主義》 (Orientalism) ,被認為是後殖民理論的根源。. ‧. 他的基本概念立基於西方對東方的一種文化霸權,東方作為西方文化知識的客體。 因此東方主義是被製造的,主要依賴西方文化對它的虛構和再現。薩依德集中分. y. Nat. n. al. er. io. 知識編碼和製造。. sit. 析了殖民話語文本當中,西方對特別那些受殖民主義控制的地區和文化所進行的. Ch. (二)、對民族主義的探討. engchi. i Un. v. 後殖民理論認為民族主義是帝國主義的產物,由於理論興起的背景,一開始 的重要方向,是在批判如法西斯等狹隘民族主義,對反抗團結力量的影響的反思。 同時他們也關心,在真正的殖民狀態結束後,舊的殖民主義中既存的權力結構, 經常被新的民族主義形式所繼承,實際上是用新的剝削勢力取代了舊的殖民勢力。. 20.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8) (三)、後殖民主義文化認同 人們如何界定自己?怎麼看待我與他者的關係?由於身分和認同是社會和 文化的結果,後殖民主義提醒我們關注關係中特定權力結構的作用。他們也認為 發言的場所,以及講話的對象,都會影響表達的意思(張京媛,1995)。 殖民關係,是一種宰制的關係,不論是過去舊殖民主義,宗主國對土地或資 源的掠奪;或新殖民主義,殖民者對文化和意識型態的控制皆同。在討論任何的 殖民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力支配關係時,「他者化」是其中根本的問題。殖民關 係的兩端藉由他者化來顯示彼此的差異,以建構出權力關係。提到「他者」,就 有我和你,認同和他性,主體和客體等一系列兩兩相對的概念。後殖民理論基本. 政 治 大. 建立在再現他者,重建認同的問題上。被凝視的殖民客體被迫要面對解放、重建. 立. 主體,以及他者再現的文化政治問題,也就是認同重建的過程。. ‧ 國. 學. 後殖民論述本就兼融各種研究典範,對認同、主體性的討論,出現在多位研. ‧. 究者的思想論述當中。史都華‧霍爾(Stuart Hall, 1990)強調了認同的建構 特質。他提到,身分認同的兩種維度:第一層是「成為」(being),指認同將存. y. Nat. er. io. sit. 在和我們有同樣的歷史背景,或文化禮教習俗的人們身上;第二層是「形成」 (becoming),這種多重決定、不斷構連的身分認同,受到歷史事件、語言、文. n. al. Ch. i Un. v. 化資源的塑造,因而是建構的、生產的、變動的。對他而言,人將透過不斷的重. engchi. 新述說來建構我們的身分,以及不斷定位我們與社會的關係。江宜樺(1998)進 一步歸納一般提到的國家認同、政治族群的認同,偏重在「確認、歸屬」 (identification、belongingness)的認同層次上9:透過「確認」我他的特徵差 異進而肯定自己的個體性,或者個體辨識我他的共同特徵進而「歸屬」群體,兩 者經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認同」就是「指認出自己的特色,確認自己屬於哪 一種類屬、不屬於哪一種類屬的活動」。. 9. 認同意義的三層次還包括: 「同一、等同」 (oneness、sameness)是當指出某種事物與另一時地 的另一事物為相同事物的現象;以及強調主觀意願上選擇「贊同、同意」 (approval、agreement) 的認同層次(江宜樺,1998:8-12) 。 21. DOI:10.6814/NCCU202100016.

(29)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 1994)將混雜性(hybridity)引進後殖民 論述裡,他說明由於殖民認同經驗的混雜性質,當個體身處非自身的文化、非自 身習慣的語言當中,認同將以一個外來語之姿出現,力促認同重建的現身。這個 認同帶有敘事性質,每一個敘事的認同其實都是重新組成的認同,殖民認同論述 需要仰賴這一種經由他者性而固定化下來的過程。 Spivak 談到認同的問題時,回顧了「再現」 (portraiture∕darstellen)和 「代表」(proxy∕vertreten)的雙重運作。前者偏向修辭喻說,後者則是一種 說服,有強烈的替代意味,而政治上的代表(political representation)一般 是指後者這種10。而雙重性發生在於,政治人物(e.g.政治代表)往往只能通過. 政 治 大. 象徵性地描繪公民,來充當公民的代理人(proxy) ,但象徵性地描繪過程,是一. 立. 種描繪的再現(portrait),並不是代表(represent)。認同論述對他而言是一. ‧ 國. 學. 種再現,透過位居邊緣位置,去挑釁、挪用文化霸權,會隨著時間、地點而變化. ‧. (Medovoi, Raman & Robinson, 1990)。. 倪炎元(1999)在〈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一文中. y. Nat. er. io. sit. 探討語言如何建構他者。他引入傅柯觀點,提到再現問題是一種經由論述的知識 生產,於是乎更注重特定歷史、社會情境與權力支配。他者透過論述中差異的再. n. al. Ch. i Un. v. 現,從而作為論述實踐的產物,在這其中用來區分我群和他群的差異類目,往往. engchi. 是源自於各種文化脈絡。因此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語境會對「身分認 同」有所影響。此外,在壓制和反壓制、支配和反支配、收編和排擠、中心和邊 緣的循環變化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權力關係和新被生產的他者,主體遂必須 不斷地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在此幾項重點,包含他者論述生產的情境脈絡、動 態特性,以及他者論述中如刻板印象化等負面建構策略的操作,都讓我們警覺在 觀察被殖民者狀態時,分析其認同論述話語的重要。. 10. Spivak(1999∕張君玫譯,2006:295-301)對此概念的解析,引自馬克思的文本( 《流亡見聞》 : 239) ,他提醒讀者 vertreten、darstellen 這兩個德文中殊義的單詞,在其他語言經常被對應到 同一個字詞,如英文的 represent、中文的「再現」。 22.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0) (四)、對被殖民者的分析 對被殖民者的分析主要是關於其「殖民話語」。由於殖民關係和其中權力的 含混矛盾,使得被殖民者經常不自覺地認同殖民者的文化,進而套用殖民者審視 事物的標準,以及複製殖民者慣用的語言。但被殖民者在複製別人的文化語言時, 往往會滲入了個人異質的資訊而使得語言或文化變質走樣,因而喪失其正統權威 性(張京媛,1995)。 法農發表於 1952 年的《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關 心殖民地人民極端的異化狀態,分析黑人在殖民關係中的語言及自我異化現象。 他認為在一種「殖民和自我殖民」的關係中,語言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殖民地. 政 治 大. 黑人在法語的學習和使用上顯現了自身的異化。他以「刻在表皮上的種族標記」. 立. 來形容這種象徵意義的宰制邏輯,是如何被交流、認識、不知情、承認、情感投. ‧ 國. 學. 射,進而影響黑人主體以及他們的自我意象。. ‧. Bhabha(1986)的部分思想和法農有所延續,他將重點放在「自我再現的主 體」及其分裂特性。他認為黑人處在想像的空間中,因為一種渴望佔據外部位置. y. Nat. er. io. sit. 的「慾望」 ,使得黑人主體在慾望驅使的想像中分裂。當成功操弄一種目的在於, 模糊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身上能識別出關係的符號時,被殖民者就感到好像能重. n. al. Ch. i Un. v. 新奪回舞台,獲得了一張新的面具以及反抗的武器。Bhabha 進一步提出擬仿. engchi. (mimicry)與混雜性的概念,他形容有一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能夠交流、協商 以及轉譯符號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該空間具有模糊、偽裝的特質, 使得擬仿得以重複發生,而殖民關係中的混雜性也加劇。 蔡仲禮(2017)研究日治時期台灣反殖民運動中,政治文化宰制的敘事脈絡 及認同想像。他認為殖民混雜性的本質,就是身分認同問題,他以 Bhabha 擬仿 與混雜性概念,加以結構主義符號學二項式方法進行研究。發現當受壓迫者在絕 望情境下進行反抗時,會使用戲擬策略,而被殖民者經由擬仿與殖民者對峙周旋 所建構出來的第三空間,一方面使得統治者的殖民政策可以運轉卻又無法完全推 行,另一方面,被殖民者經由此空間間隙來避免失語,並對殖民者造成壓力。 23.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1) 在後殖民女性批評當中,貝爾‧胡克絲(bell hooks, 1994)提到白人女性 在爭取自身權益時,對非白人婦女產生壓迫關係,他形容這是一種針對男性對女 性壓迫的「回歸式模仿」。另外胡克絲指出,黑人女性在集體受壓迫的經驗中, 為尋求彼此之間共患難的團結情誼,會採取一種「回音式」的敘述,難以容下另 一種「個人的」黑人女性經驗,也就是他說的「(真正的)黑人女性的聲音只能 是一種痛苦的聲音。」這裡顯現的是,在對抗白人優越性的同時,所重建的黑人 女性主體認同,卻傾向於建構出一種「負面的自我」。. 三、後殖民研究中的主體、他者與認同. 政 治 大. 後殖民研究在廣泛的傳播研究領域中,較集中在文學文本而被其他部分忽視。. 立. Raka Shome(2016)提到雖然過去已有一些媒體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曾以戲劇、. ‧ 國. 學. 電影等主題在後殖民的研究中探討媒體文化,但至今後殖民研究仍集中在對文學. ‧. 和比較文學的研究上。Shome 認為,大眾媒體相比文學文本更能廣泛的傳播內容, 以後殖民視角關注媒體現象能處理當代社會許多問題,例如複製後殖民文學研究. y. Nat. er. io. sit. 中關於再現、能動者、聲音等等理論概念到媒體研究中。Shome 積極在社群媒體 時代展開後殖民媒體研究,他提到當一種民族文化被殖民時,「人民」是誰或在. n. al. Ch. i Un. v. 哪裡?在新的技術形式重新配置「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關係之時,這些問. engchi. 題通常超出了「再現」的邏輯,引起了人們對所知的技術新物質關係和權力流通 的關注。 台灣島經歷多個殖民階段,後殖民研究在國族認同、原住民、工人、同志、 女性等弱勢或邊緣族群主題上有所討論,分析的對象主要是文學文本,也有部分 是針對電影、戲劇和文化現象,利用後殖民論述探討主體性、他者化的概念進行 分析。除了前文提到的同志論述批判及日治時期反殖民研究,以下回顧數篇對本 文有所啟發的後殖民、認同相關研究。 林妙玲(2005)探討台灣平面媒體中的國族想像,分析「大陸配偶」被他者 化的情況。除了關切男女性別在公民社會中的不平等,透過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反 24.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2) 省,他提醒過於專注女人的一體性,將難以區分「女人」之中相對優勢的權力宰 制者,以及身處於國族、性別、階級多重邊陲位置的女性族群。他的分析結果顯 示,在國族認同意識形態的主導下,部分媒體會傾向建構負面的他者形象,將大 陸配偶描述為「外國人」、「敵國人」或者「本質低劣的他者」。 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以後殖民狀態下的身分建構為重點,其中文學書寫是認 同重建的重要方式。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曾言,一般對原住民文學的印象圍 繞在「被壓迫」並且「族群自覺」所產生的書面抗爭隊伍11。熊貴藍(2013)分 析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如何揭示霸權文化的話語權力運作,提醒族人洞悉「鏡 像」作用,避免陷入霸權「話語形構」圈套。他認為霸權文化為原住民代言,是. 政 治 大. 否如實「再現」原住民歷史面貌,必須深入到執筆者書寫詞彙的取捨、典故運用、. 立. 敘事模式及其觀看原住民的角度中,探究潛藏的話語∕權力運作。他發現統治階. ‧ 國. 學. 級會試圖以放大差異、非人化、本質化等手段,將原住民「他者」及其文化「排. ‧. 除」至邊緣。而透過霸權論述的鏡像作用自我觀看,原住民族群會不自覺的內化 鏡中「異化」的「他者」形象,自我矮化、扭曲形塑出較低的「自我」認知,引. y. Nat. er. io. sit. 發錯誤的認同與自卑情結。. 陳芷凡(2014)研究後殖民狀態的台灣族群現象,顯示「文化混雜」在殖民. n. al. Ch. i Un. v. 權力場域中的角力與位置,省思 Bhabha「第三空間」的能動性與可能的侷限。他. engchi. 認為語言與文化的混雜情境,使得擬仿、學舌的發生,成為被殖民者顛覆與反抗 利器的同時,有時候卻也因為意義的衍生,而讓此能動性的力度與方向有所偏離。 而面對原住民難以逃開「愈是邊緣,愈是突顯主流權力」之框架,他提倡解構「原 住民」 、 「漢人」的單一指涉—透過指認分析角色的語言混雜、身分混雜、部族之 間的互動等,以呈現弱勢族裔橫向切面的不同方式,來看見族裔內部的複雜多樣 與分化。 林雋永、陳素秋(2017)利用法農對被殖民者的分析,訪談學業成功運動員. 11. 瓦歷斯‧諾幹(2003)。 〈從台灣原住民文學反思生態文化〉。 25.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3) 校園經驗中的他者化現象,微妙的能和本文有關連。在升學主義價值觀或者優勢 階級師生的主宰下,校園中的運動員學生承受偏見而成為「被他者化」的群體。 透過將他者都是「成績差」等負面特質標籤「本質化」,研究發現為了應對這個 情況,運動員會出現「刻意成為他者」或者「努力抵抗偏見」兩種狀態。然而, 力圖擺脫他者同時,會強化主流的標準,學業成功運動員也可能反過來認同升學 主義,以主流標準評價其他運動員,或者在身分認同上傾向於與舊群體成員劃清 界線。此外,轉化的過程中學業成功運動員亦面臨運動員「群體內」的他者化, 出於自卑而反智的群體壓力,逼使學業成功運動員要對是否回歸運動員群體繼續 被主流群體壓迫做出選擇。並且,在面臨本質化歧視的狀況下,學業成功運動員. 政 治 大. 往往要滿足更高標準的要求才能擺脫「他者」身分。. 立. 張馨文(2018)以翻譯政治與菁英譯者階級的衝突來回答「何謂主體性?」. ‧ 國. 學. 的問題。在他看來「主體性」是屬於集體的,是在關係中相互拮抗、競相爭奪而. ‧. 成的,因此總與「有」 、 「沒有」 、 「誰的」 、 「是什麼」與「如何能有」的問題脫不 了勾。作者提到「話」永遠是在「他者」位置上說的,人在說話的過程中成為主. y. Nat. er. io. sit. 體,這是由於語言構成的「他者的慾望」,即人在面對他人的關係中尋找答案而 成為主體。就此,他提出「控白概念」作為解構主體的後殖民研究方法,認為「能. n. al. Ch. i Un. v. 指與所指間的意義落差」讓「主體性」的構成可見,進而產生分析價值,而落差. engchi. 所顯現的就是「他者」未言明的慾望。在其分析中, 「認同」就是一個控白概念, 後殖民的認同混雜充分容納能指替換、意義挪移的效果。同時顯示歧義性因為慾 望,在衝突與對立中被創造與維持。. 26.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4) 四、小結 第一章透過現象描述,顯現韓粉身上「混雜而矛盾」的後殖民狀態,是一個 特別在政治參與方面感到相對低落、剝奪的受壓迫狀態。這種壓力透過選舉事件 和社群媒介的再現,在民主社會賴以維生的政治系統中爆發。 後殖民論述致力於分析殖民話語中,殖民關係和權力的含混矛盾,以及在其 中看到,被殖民者對成為主流的慾望、對認同重構的需求。因此不論研究主題如 何流轉,種性制度、性別階級意識、日本殖民後的台灣或者原住民處境的後殖民 討論,都不脫分析階級關係下層對認同重構的需求以及認同本身的混亂現象。就 韓粉的後殖民狀態,本研究也對該群體提出身分認同的問題。認同涉及殖民關係. 政 治 大. 中我他的差異化,對於該怎麼看到「他者」,過去關於認同、他者的研究回顧能. 立. 提供本研究借鏡。. ‧ 國. 學. 就後殖民理論而言,他者是在被凝視中產生的,是在話語中相互形定的,同. ‧. 時也是在不經意中出現和不停變動的。以韓粉而言,他們在社群上的話話,總是 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認為的「他者」:批評綠營執政時,他者是握有政權的執政. y. Nat. er. io. sit. 者;在出征藍營政治人物的時候,他者是已經活躍政壇的政治菁英。同時,主體 的位置也在話語中被確定,相對於富豪企業家,我是窮人是庶民;相對於政府高. n. al. Ch. i Un. v. 層,我是軍公教是庶民;相對於北部人,我是南部人是庶民;相較於太陽花後年 輕人,我是傳統典範是庶民。. engchi. 社會文化總有習慣脈絡可循,主體和他者的分界常有一種約定俗成,例如傳 統上「官、民」的概念經常是對立的,但顯然韓粉在發展「庶民」認同論述時, 不完全是這樣依循操作的。本研究意圖透過分析韓粉的話語,指認出他們標定的 他者和主體的我是誰?怎麼劃定邊界,又邊界如何變化?如此一來應該能夠讓我 們看到,在一種後殖民狀態下,庶民認同敘事策略的混亂跟隨興。. 27. DOI:10.6814/NCCU202100016.

(35) 第二節、台灣、國族與離散 一、後殖民與國族 國族事蹟由敘事建構而來是後殖民研究的基本信條之一,現代國族∕國家 (nation)也是由敘事所建構,其中兩個經典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所著的《想像的共同體》及 Bhabha 主編的論文集《國族與敘事》 ;國族敘事是在 流動中,隨著新的敘事不斷產生而被不斷地修改、增補與刪減(黃山耘,2017) 。 與前一節提到透過分別我群和他者的差異以重建主體相同,敘事者在建構文化認 同,和建構國族身分認同的機制是接近的,都是在和他者的對話中定位自己,建. 政 治 大. 立一個想像的、流動的自我認同身分。. 立. ‧ 國. 學. (一)、國族敘事建構. 黃山耘(2017)基於國族和敘事間的關聯性,藉由分析兩部小說文本探討愛. ‧. 爾蘭國族想像的變化。值得參考的是,愛爾蘭共和國在 1990-2010 年代經濟快. sit. y. Nat. 速成長,而有了和亞洲四小龍呼應的「凱爾特之虎」之稱,然而有如台灣 20 世. io. er. 紀後半葉的經歷,經濟奇蹟總有轉衰之時。好在當時,藉著經濟逐漸擺脫英國殖. al. iv n C hengchi U 及處理建國時所擱置的種種問題。凱爾特之虎興起後,當地學者 n. 民歷史和過去貧窮落後形象的愛爾蘭,已自信地建構他們作為現代歐洲人的身分 12. 提出了後國族. 主義(postnationalism)的概念,認為應該「退一步來重新思考塑造當代愛爾 蘭公民政治意識的主流思想」,重新檢視、持續反思愛爾蘭人的家國想像。愛爾 蘭的例子顯示出,國家經濟轉盛又衰的變化,確實影響敘事主體的穩定性以及身 分認同的再塑造。 國族想像敘事的建構特質,不只是殖民實存所特有的,並有部分是文化延續 的。沈松僑(1997)研究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論述建構,提到該時期面對內憂 外患改朝換代的壓力,經由一套特定的敘事將「黃帝」轉化成爲「中華民族」的 12. 喀爾尼(Richard Kearney) ,愛爾蘭哲學家,曾出版《Postnationalist Ireland: Politics, Culture, Philosophy》 (1997)等書。 28. DOI:10.6814/NCCU2021000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李友錚【5】指出有關顧客需求特性的探討目前以 Kano 二維品質模式 最具代表。因此,可以利用 Kano

是當舖業的生存利基所在。典當人的信用借貸選擇,在一般效用

 在商業方面,乾洗店的乾洗油(主要是四氯 乙烯) 、加油站的汽柴油、瓦斯分裝及鋼瓶

另外,1970 年代起,美國推行最廣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中包括 Project WILD (野生計畫)及 Project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