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伍章、研究結論、限制與未來建議

第一節、研究摘要與結論

一、國族-失語-壓迫者

針對「我是誰」的敘事情況,整體而言韓粉將自己投入一種受壓迫的、利益 受損的、受害者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將分散在分析各部分的內容整合,大致 可從三個面向看到壓迫。首先在文化認同方面,前文已多處說明韓粉在家國想像、

文化認同上受到的壓力。檢視台灣歷任總統兩岸論述,相較於藍營總統(候選人)

多數相對一致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總統的國族 宣示,從「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台灣,走到了中華民國=台灣」的變化,讓擔憂 於血緣的中華民國消失的韓粉,產生了強烈的憂患受迫意識。

在政治方面,內部問題提到了韓粉對現時的國民黨高層不滿,他們崇敬並懷 念蔣經國時代,抬舉韓國瑜並期待他帶領眾人解除壓力;外部問題提到,年輕人 勢力、媒體、外國政治實體和反送中因素,一些位在主流的他者群體因與韓粉觀 點相左而被否定在對立面,並令韓粉感覺受到主流的霸凌。經濟方面的壓力,在 世代對立的論述中尤其明顯,年金改革、賺大錢、吃不飽、存錢出國等涉人我兩 方經濟力的論述,既談論我方受到的壓迫,也否定他方發展的可能性。透過這些 細瑣但明確存在的事件加總,在有一個文化霸權或者多個壓迫團體的存在下,韓 粉進入一個受壓迫的位置。

Bhabha 自我再現主體的分裂特性,認為主體因佔據受害者位置的慾望,而 模糊我群與他者身上可識別的符號,以癱瘓自身能力以求賦權於自己,以屈就自 己以換取尊嚴。韓粉在受壓迫想像的建構下,獲得受害者敘事舞台,獲得一張名 為「庶民」的面具作為批判抵抗的基礎。同時,好比黑人刻在血液裡的標記,韓 粉的自我再現將蔣經國時代記憶或者和家鄉血緣的、和中華民國的連結刻在表皮 上,自我投入被上述象徵意義的宰制當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韓粉嘗試透過社群上的學說來尋求失語的解除,他們不只重複韓國瑜的一套 庶民論述,也混雜著威權殖民時期話語和近當代的現代民主化修辭。韓粉時而召 喚蔣經國時代的經濟經驗,卻不召喚該時期的威權政治情境。面對新時代的進步 追求和舊時代的志得意滿,使得他們的說服同時要是訴諸情感經驗的描述,又要 是根據理性論據下的判斷。由於訴求中混雜對民主的嚮往和對威權的留戀,以前 現代觀點處理後現代議題,一方面韓粉成功的說起話來,另方面則無法和威權壓 迫切割乾淨,永遠的解殖不完全。

二、壓迫者:邊界-後殖民狀態

關於壓迫者是誰?由於庶民邊界本身的變動,壓迫者的輪廓遂也是隨敘事情 境帶入的,透過韓粉話語的指認,我們得到一個「變動的壓迫者」。如今壓力源 的多重樣貌,社會組成結構的複雜多元,使我們難以像在面對 19 世紀末的殖民 情境那樣,指出哪一個種族、國家或性別就是壓迫者。然而,縱使殖民者的輪廓 是隨敘事變動的,對韓粉族群而言,社會情境確實存有強烈的壓迫感促使現象的 發生。

對於「社群邊界」內外的話語交鋒,我們注意到論述中的壓迫者透過凸顯差 異,將韓粉排至邊緣,而韓粉也透過區別他者,內化邊緣化的他者形象。又有時,

韓粉也試圖成為壓迫者,將他者排至邊緣,這些皆顯現出後殖民場域中的纏鬥角 力,因為文化混雜和各種擬仿、抵抗的發生,而產生位置間轉換的可能性。在選 前,韓粉利用否定分化、收編整合他者來強化、壯大我群;在敗選後,韓粉同樣 切割分化,卻自我群逃逸,又利用收編整合,卻只是要純化我群既有範圍。在很 短的時間裡,韓粉對年輕世代同時存在切割、整合,以及翻轉位置對年輕世代打 壓,演示了韓粉在不同時間情況下策略性的使用身分符號以改變邊界,而在這些 邊界變化的背後,都涉及價值理念的纏鬥和對權力壓迫的慾望。

盧建榮在 1994-1995 年間進行後殖民國族認同研究,他將當時的中學青少 年描述成,因為相對成年人是弱勢又缺乏發聲管道,形同是處於被殖民的文化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境。但就算是位在當時黨國歷史教育的末端,還是有對時代和體制不滿的青少年,

他稱那些在變動格局中有著特殊身分認同的青少年為少年英雄。時過境遷少年英 雄都長成社會中堅,而年輕的 Y、Z 世代作為網路原生族群,後者熟悉社群媒介 的種種運作,追隨一種掌控變動的天性和對個性化的渴望,變動格局中的身分認 同不再追求一體性、一言堂。網路社群應用的普及,讓眾人都不缺發聲管道,韓 粉在社群上重組話語發言後,卻顯現出對新媒介運作邏輯的理解缺乏,對變動格 局掌握不佳。

後殖民抗拒菁英知識分子的敘事再現,透過庶民意識的重建,找回庶民敘事 權(宋國誠,2003)。我們在社群空間看見韓粉用庶民說自己,同時也發現社群 上的庶民主體敘事,受到媒介再現和意識型態的影響,傾向在同溫層內透過拼湊、

複製言談片段而放大原先的意識形態。雖然韓粉向過去召喚蔣經國經驗或強調一 個強大美國的介入,現階段在情感經驗上難以脫離因離散而混雜的後殖民狀態,

令社會各方難以對話,但在認同上他們並不是原地踏步或者走回頭路。在混雜的 當下,我認為韓粉已經向前。正視失語狀態並嘗試去除,韓粉現象的發生是台灣 在地新認同「正在、已經」重塑過程中的一種陣痛、剝離。

三、國族:混雜-多元社會

沒有國族還可以是後殖民?我認為國族認同僅是身分認同的一個部分,當殖 民壓迫情境發生在社群上時,有太多的可能性可以被攻擊,不僅不再專注以國族 為標靶,人們甚至可以選擇性地忽略國族,但失語的壓迫仍然存在。

韓粉抱持著保衛「中華民國」的國族目標,面對其他國族倡議聲勢逐漸凌駕 於他們的目標而位居主流。韓粉抵抗這種狀態,不願意回歸已被主流壓迫的價值 理念下被本質化的歧視,因而試圖重構認同但轉化結果混雜,同時也在社群上擬 仿報復的否定歧視他人。期待韓粉在這種狀態下理性決斷,帶給他們莫大壓力,

因而在面對改變且壓力調適的過程中,群聚揮舞保衛「中華民國」的這面大旗,

是令他們感到安定又紓壓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然韓粉將保衛「中華民國」視作重要任務,但其流於符號上的佔有,從「愛 台灣」跟「愛中華民國」在韓粉論述中無區別的混用可見一斑。韓粉正好在一系 列推行正名、去威權、去中國化的背景下,排除他人佔據「中華民國」的憲法、

國旗、國歌等認同符號的正統位置。韓粉不斷的從裡到外巡防其邊界,堤防不夠 純血的認同者入侵使用他們所佔據的認同符號。然而,當一個意識概念的象徵符 號獨佔且排他時,社會價值經常被攪亂而溝通困難。

「多元社會」在召喚的,是一種使混雜的趨向,而我們生活的地方本就多元 混雜:一個努力包容多元文化的國家,摩天大樓與低矮磚房錯落的城市裡處處有 著殖民和離散的痕跡,中國地名街道上閩南樓房裡的星巴克,日殖歐風建築裡行 使延續自威權時期的憲政制度。韓粉當中的許多人,仍渴望與離散原鄉維持血緣 的連結,或曾受到黨國體制的恩澤而認同威權統治,他們所面臨的失語壓迫是歷 史過往的,更是身處情境之晚近變化所帶來的。雖然經過的時間就是歷史,但發 生在生活近遭的許多改變我們還未能為之命名,而未能體認其如何是印刻在個人 生命歷程中的歷史傷痕。

在總統層級的大選中,面對家國認同眾人殷切所敘,不論是「中華民國」或 者「台灣」,當我們將異質的個人和環境因素牽扯進來,一百個人就產生一百種 敘事、一百種答案。面對歷史的傷痕、環境的變動、發言的契機、個人的條件,

韓粉在壓力中重新面對「我是誰?」的問題。長久以來,我們始終在解一個關於

「台灣□中華民國□中國」的填入習題,台灣社會經歷了恆長時間將答案從(≈,

≡)走到(≈,≈)又逐漸偏向(≡,≠),當多數台灣人已經利用選票投下他們 走至今日的答案,少數的人們仍需要時間面對「≠」的恐懼,安頓好體內身分認 同的排列組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庶民意識.社群意識

「庶民」作為符號工具,成功說服集結了支持者。當我們將韓粉所言視作一 種「庶民為何」的示範,可見「庶民」的填充意涵並無一致性,本質上架空地讓 任何人都能投入,而投入的共通點是失語壓迫元素。在選舉投票前為了讓更多人 能投入此身分描述中,「庶民」的邊界彈性而有擴大的意圖;在選後,面臨敗選 的打擊,韓粉反而純化、固守認同邊界而不真的要向外擴張。另方面在選後,帶 有壓迫元素的身分描述被淡化和分化出去,使韓粉從政治表達上的受迫者,超脫 去享受生活遊山玩水,甚至完全脫掉受壓迫的標籤,在年齡、經驗、經濟力等論 述上從受迫位置轉換成壓迫者。

透過韓粉,我們見識到了受壓迫主體群聚在同溫社群中瞬間釋壓的力量。然 而,為何在分析中沒有看到一個表現穩定和那麼 subaltern 的庶民,卻有呈現接 近庶民研究描述中的「庶民意識」?本研究認為,關鍵是社群媒體的出現和其上

透過韓粉,我們見識到了受壓迫主體群聚在同溫社群中瞬間釋壓的力量。然 而,為何在分析中沒有看到一個表現穩定和那麼 subaltern 的庶民,卻有呈現接 近庶民研究描述中的「庶民意識」?本研究認為,關鍵是社群媒體的出現和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