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我國政策環評多年來在實務執行上案例有限,行政部門對政策環評的 意義欠缺了解;在制度建立上,經過學者檢討並徵詢相關機關意見,相關 辦法亦多次修正異動,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對於政策環評的實施,我國尚 處於探索階段,相關的研究也多為原理法制的改進,缺乏對實務運作的的 深入探討,政策環評之效果及影響為何有待了解。2006年起,環保署陸續 修正「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政策細 項」及「政府政策評估說明書作業規範」後,政策環評的適用範圍擴大,

強化替代方案的必要性,並增加「社會經濟」作為評估內容,使政策環評 能擴大應用於各類政府政策,且更加重視社會評估,制度上之概念已能與 國際接軌,惟修正迄今,尚未有案例完成。

本文建議,未來累積相當實務經驗後,應對政策環評之執行案例進行 研究,以探討實務作業上各程序對政策執行的影響,及政策環評是否能有 效降低現階段個案環評所產生的環境爭議。後續可研究方向為:

一、探討各種不同的民眾參與方式優劣之處,評估適宜的民眾參與方式。

「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第八點有關徵詢意見之規定,僅 表示「政策研提機關作成之評估說明書,應徵詢中央主管機關意見,並得 徵詢相關機關或團體意見」,對於「徵詢」之方式並無強制規定,故依個案 情況不同,民眾參與之方式也可依情形予以改變,經由經驗之累積,可就 各案例民眾參與方式進行比較分析,以了解民眾參與對民眾與行政部門的 影響為何、如何獲得較佳的參與結果。

二、經由先期的政策環評、後期的開發環評等不同階層的環評程序,對降 低環境爭議的效果為何。

政策環評與開發環評為不同階層的環境評估,政策環評係在策略形成 之際盡早評估,彌補開發環評整合度不足、進行時機太晚等缺點;開發環 評則在政策環評結果的指導下,對受開發影響地區進行詳細的環境影響評 估,二者各有其優缺點,目的在於借其不同功能,建立完整環境評估制度,

以達到環境保護的效果。未來若相關評估作業發展成熟,則應對二者併同 進行研究,以檢視二者是否能確實互補、發揮效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Amy Gutmann and Dennis Thompson 著、謝宗學、鄭惠文譯,2005,『商議 民主』,臺北:智勝文化。

Ulrich Beck 著、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 北:巨流。

John Forester 著、江明修、劉梅君譯,1995,『面對權力的規劃』,臺北市:

五南。

Ian Shapiro 著、陳毓麟譯,2005,『民主理論現況』,臺北市:商周。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著、王之佳、柯金良等 譯,1992,『我們共同的未來』,臺北市:臺灣地球日。

丘昌泰,1993,『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環境年代發展經驗的評估』,臺北市:

財團法人臺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巨流。

朱志宏,1999,『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辛晚教,1986,『都市與區域計劃』四版,臺北市:中國地政研究所。

吳定,1994,『公共政策』,臺北市:華視文化。

洪鐮德,2001,『法律社會學』,臺北市:揚智。

張明貴,1998『當代政治思潮』,臺北市:風雲論壇。

黃懿慧,1994,『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臺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臺 北市:五南。

湯德宗,1990,『美國環境法論集』,臺北:湯德宗。

蕭新煌,1991,『我們只有一個臺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三版,

臺北;圓神出版社。

蕭新煌,1999b,『臺灣的地方環保抗爭運動─一九八零至一九九六」,香港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香港。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學實踐』,臺北;允晨。

二、專書論文

林秀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頁 259-317,收錄於臺 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臺北:臺 灣行政法學會。

三、期刊論文

王浦傑,2002,「論行政計畫」,『法學叢刊』,47(4):43-58。

王鴻濬,1997,「以政策決策模式分析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臺灣經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預測與政策』,28(1):249-268。

朱鎮明,2004,「公共諮商:商議式民主的初階論─兼論對臺灣聽證制度的 啟示」,『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1(2):69-95。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研究」,『中 國行政評論』,9(4):81-110。

杜文苓,2007,「審議民主與社會運動─民間團體籌辦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 地公民會議的啟發」,『公共行政學報』,23:67-93。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 為例」,『臺灣民主季刊』,4(3):33-62。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 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

2(3):1-14。

吳綱立,1998,「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規劃典範 來找尋公共利益」,『人與地』,179/180:74-86。

周志龍,1999,「規劃理論的論爭與發展」,『都市與計劃』,26(2):165-187。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 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李建良,1999,「行政程序法與人民權利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50:

40-57。

───,2004,「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 心」,『月旦法學雜誌』,104:45-67。

林子倫,2004,「評 John S. Dryze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審議式民主及其超越)」,『臺灣民主季 刊』,1(4):181-184。

林祐聖,2007,「我們沒有台上台下之分-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中的專家 與常民關係」,『臺灣民主季刊』,4(3):1-32。

林國明、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科技決策與公共討論」,『科技、醫療 與社會』,3:1-49。

林群超,2004,「實施策略性環評,展開環保新視野」,『看守臺灣』,6(2):

13-23。

胡思聰,2003,「現行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研析」,『國家政策論壇』,

92(夏):101-111。

徐世榮、許紹峰,2001,「以民眾觀點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臺灣土地 研究』,2:101-130。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13:61-92。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臺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主季 刊』,3(1):77-1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明堂、郭宏榮,2007,「行政程序法上聽證運作之實務與技巧」,『研考雙 月刊』,31(3)=259:41- 49。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 9:85-122。

───,1999,「『鄰避』(NIMBY)症候群,專家政治與審議民主」,『東 吳政治學報』,10:97-132。

陳敦源、黃東益、李仲彬、蕭乃沂、林子倫,2008,「資訊通訊科技下的審 議式民主─線上與實體公民會議比較分析」,『行政暨政治學報』,46:

49-106。

陳愛娥,2007,「行政計畫確定程序之法制度的續造─由檢視法務部研擬之

『行政計畫擬訂、確定、修訂及廢棄程序辦法(草案)』出發」,『法學 叢刊』,206:1-33。

曾家宏、張長義,2007,「誰是民眾、如何參與?論目前民眾參與環境影響 評估之困境」,『工程』,80(1):47-59。

黃光輝,2002,「環境影響評估對象層級之規劃與建議」,『環保月刊』,2(7):

153-161。

───,2005,「環境影響評估之諮詢參與機制與聽證制度」。頁 241-261,

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

臺北:臺灣行政法學會。

黃東益,2000,「審慎思辯的民調─研究方法的探討與可行性評估」,『民意 研究季刊』,211:123-143。

───,2003,「審慎思辯、議題資訊與政策偏好形成─核四議題意見調查 結果的初探」,『理論與政策』,16(4):65-88。

───,2008,「審議過後─從行政部門觀點探討公民會議的政策連結」,『東 吳政治學報』,26(4):59-96。

黃東益、陳敦源,2004,「電子化政府與商議式民主之實踐」,『臺灣民主季 刊』,1(4):1-34。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2008,「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 諮詢」,『研考雙月刊』,1(4):13-27。

黃東益、李翰林、施佳良,2007,「『搏感情』或『講道理』?─公共審議 中參與者自我轉化機制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5(1):39-71。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2007,「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2005 年 宜蘭社大公民會議個案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4:71-102。

葉俊榮,1997,「政府政策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制度設計」,『臺灣經濟預測 與政策』,28(1):221-247。

葉欣誠、劉銘龍、於幼華,2004,「我國政策環評評估方法學法學修定之建 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7:267-287。

楊意菁,1998,「民意調查的理想國─一個深思熟慮民調的探討」,『民意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季刊」,204:63-76。

廖義男,1999,「計畫確定程序規範之探討─行政程序立法中爭論之議題」,

『臺灣本土法學」,1:20-36。

劉宗勇,2002,「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比較與世界發展趨勢」,『環保月刊』,

2(7):79-89。

蔡秀卿, 1999,「行政程序法制定之意義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50:

18-40。

蔡勳雄,1997,「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之草擬」,『臺灣經濟預測 與政策』,28(1):201-219。

蕭新煌,1999a,「當前環評制度面臨的信任差距問題─從地方環保抗爭事 件談起」,『勞工之友』,580:6-12。

魏光莒,2001,「『溝通理性』與多元規畫理論:社區規畫方法初探」,『環 境與藝術學刊』,2:1-11。

羅傳賢,2003,「行政程序法有關行政計畫確定程序之闡述」,『立法院院 聞』,31(10):81-89。

四、會議論文

林子倫,2008,「審議民主在社區: 臺灣地區的經驗」。論文發表於〈海峽 兩岸參與式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大陸 研究中心:臺北。2008 年 9 月 22 日至 23 日。

林素貞,2004,「我國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推動與展望」。論文發表於〈前 瞻與決斷:國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與」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 會:臺北。

夏禹九,2004,「環境影響評估中的民眾參與─一個蘇花高速公路爭議參與 者的看法」。論文發表於〈前瞻與決斷:國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 與」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等:臺北市。

徐世榮,2003,「住民投票與土地使用計劃變更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03 第一屆土地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臺北,2003 年 5 月31 日。

張祖恩,2004,「我國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推動與展望」。論文發表於〈前 瞻與決斷:國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與」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 會:臺北。

魏美娟,2005,「參與式民主理論與發展」。論文發表於〈2005 年臺灣政治 學年會暨臺灣民主的前景與挑戰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 系:臺北,2005 年 12 月 10 日至 11 日。

鐘丁茂,2004,「如何落實民眾參與國土規劃」。收錄於〈前瞻與決斷:國 土規劃「政策環評與民眾參與」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等: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