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後設分析的方法論

後設分析(meta analysis)是運用統計技術來探討具有相同研究主題的實 證研究文獻,計算出來的效果量可以用來分析這些研究的研究結果,以進行論 點進一步推論或修正。本章對其進行討論。

一、 傳統文獻分析法遭遇的問題與後設分析法的誕生

研究者在使用傳統文件分析法,如統計顯著性結果計數法、或是敘述式評 論時,會遇到許多的問題,整體而言,這些問題包括下列數項(連啟舜,2002;

詹志禹,1988;Hedges & Olkin,1985;Wolf,1986):

(一) 研究的選擇通常根基於統整者對研究品質的印象。

(二) 流於主觀或流於偏見。

(三) 對於研究特徵的錯誤解釋。

(四) 對於研究結果的錯誤解釋。

(五) 在解釋過程中對中介變項的錯誤解釋。

(六) 樣本數與顯著水準差異太大,造成考驗力的偏失。

(七) 未注意到第二類型的錯誤。

為了解決傳統文獻分析方法的缺失,後設分析(meta-analysis)因應而生。

後設分析的英文為「meta-analysis」,目前有許多的翻譯名詞,常見的有

「後設分析」、「整合分析」、「複分析」、「後分析」、「聚合分析」……等(應立 志、鍾燕宜,2000)。

因為農業研究中在1930或更早之前即有相關概念的記載(黃寶園,2006),

所以一般認為後設分析是由農業研究而發展出的研究方法,1950年代時,美國 心理學家Glass, G. V.提出了更嚴謹的研究方案,並在1976年於美國教育研究 年會中發表了一篇極為出色的心理治療效果演說,且在該演說中將此種研究法 正式命名為「Meta-analysis」,後設分析法正式的被引入了社會科學中。之後 再經由Rosenthal、Hunter、Hedges和Olkin等人的倡導及優化,終於讓這一項

41

研究法廣為世人所知並大量使用。(彭瓊慧,2002)

二、 後設分析的意涵

所謂的後設分析,是對某一項領域中許多獨立的研究,運用量化統計的技 術再一次進行分析來達到一般性的結論(general conclusion),並產出有意 義的結果(賀德潤,1997),因此我們可以說它是分析中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analysis )(Glass,1976)。

林邦傑(1987)指出:由於研究者是採用統計方法,可以減少主觀及偏見,

因此較能獲得有力的結論,當研究結果愈不一致時,後設分析的效果便愈彰顯。

另外後設分析也能幫助研究者更加留意文獻不足之處,或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也可以尋找調節變項,有助於瞭解個別研究無法發現的趨勢。總體而論,後設 分析之特色有下列幾項(詹志禹1998;鍾燕宜,1986;Glass, McGaw, &

Smith,1981):

(一) 後設分析是科學化、系統化、客觀化的方法。

(二) 後設分析不以原始資料進行分析,而是針對分析結果再次進行分析。

(三) 後設分析為一種量化方法,將許多研究中的量化資料再次進行量化分 析。

(四) 後設分析雖為量化之方法,卻相當仰賴質性之詮釋。

(五) 後設分析不對原始資料的品質預作判斷。

(六) 後設分析對結果並不預先判斷,因此能排除研究者操弄研究而造成之 結果偏誤。

(七) 後設分析是在尋找一般性結論(general conclusion)。

(八) 後設分析不對未知的變項做探測性的發現,因此無法得到明確的因果 關聯。

42 三、 後設分析的功用

後設分析法提供了量化的分析程序,幫助我們解決過去許多因資料歧異或 龐雜而不易說明的問題,經過整理,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功用有下列幾點(李宜 錚,2011;曾柔鳴,2009;Blimling,1988):

(一) 整合複雜的文獻,作為決策及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二) 解決主題相同但是結果衝突的問題。

(三) 提高統計考驗力,更精確地估計效果的大小。

(四) 對文獻進行再診斷 (五) 深入敘述。

(六) 找出異質性之來源。

(七) 研究出版偏誤之大小。

(八) 找出新的問題,促進理論的發展。

(九) 促進研究的新陳代謝

(十) 效度概化(Validity generalization)

四、 後設分析的方法

後設分析的方法眾多,一般來說常見的可分為三種:機率合併法

(combination of probabilities)、效果量估計合併法(combination of effect size estimation)以及母體相關係數估計法(estimate of population correction),分述如下:

(一) 機率值合併法

此種方法是應用在各種研究統計值之機率值(p-value)加以合併進行檢 定,由Rosenthal(1984)所提倡,他曾整理出九種合併機率值的方法,分別是 1.加總對數法、2.加總機率法、3.加總t值法、4.加總Z值法、5.加總加權Z值 法、6.檢定平均P值法、7.檢定平均Z值法、8.數算法、9.區隔法;並說明沒有 任何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情況,但其中以Z值加總法及Z值加總加權法適用於多

43

數情況且最常被採用。

(二) 效果量估計合併法

此種方法主要適用於具有實驗組與控制組之資料,由Glass提出,方法是 將各研究中之統計量,轉換成效果量之估計值,並算出效果量之平均值和標準 差。

一般來說,常見的使用方法有三種(應立志、鍾燕宜,2000):

1. Glass 估計值:由Glass提出,奠定了效果量估計合併法的基礎,但是他有 重大的缺點,就是只用控制組的標準差來標準化兩組的平均值差,而這樣 的方法明顯是不妥的。

Δ= , =

2. Hedges 估計值:由Hedges提出,對Glass的估計值進行了修改,用實驗組 和控制組的綜合標準差來標準化平均值差。

此公式克服了Glass的缺點,但當樣本數較少時會出現偏差,所以,Hedges

& Olkin又進一步提出了一個不偏估計值的公式:

44

3. Cohen估計值:由Cohen提出,為針對Hedges'提出的另一個修正公式:

d= , σ=

(三) 母體相關係數估計法

此方法是由Hunter, Schmide & Jackson(1982)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傳 統文獻評論的缺點,也就是傳統上的統計顯著性結果計數法(count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indings)。Hunter等人認為傳統分析方式所給 的結論很可能完全是錯誤的,其原因是各研究間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很可能純 屬虛擬誤差的因素所造成,因此中介變項的影響效果(moderator effect)也 可能是機遇原因所引起,若以顯著性比例來判斷中介變項的存在,很不精確,

而且很可能發現這只是虛構的推想和解釋。

因此提出這種方法,主要是將各研究結果的相關係數值,扣除人為誤差

(artifacts)包括抽樣誤差(sampling error),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

及範圍變異(range variation)三項之後,判斷各研究間結果差異的原因是 否存在中介變項(moderate variable)的影響,並求出母體相關係數的信賴 區間估計值,以了解研究變項之間相關的真正程度(官蔚菁,2004)。

五、 後設分析於教育領域上的應用

後設分析運用的層面甚廣,不論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醫學、

農業科學…等領域皆可以見到,於教育領域之研究論文也為數不少,本研究茲 將後設分析法應用於特殊教育領域的各篇研究加以整理:

45

Hunter & Schmidt技 術

46

Hedges與Olkin技術

運用標準平均差異 效果量進行比較。

綜合以上,可發現大部分的論文皆使用Hedges & Olkin技術。該技術為 Hedges & Olkin於1985年提出,其精神為將原始資料使用統一的單位重新標準 化,並以d值表現其效果,特別適用於實驗組及控制組的實驗設計研究上,亦 適用於平均數與標準差的資料處理,上述研究因多為調查研究,因此多使用 Hedges & Olkin技術。

六、 後設分析的議論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後設分析有一些議論,茲分述如下:

(一) 「抽樣誤差」的問題

許多議論者認為後設分析所使用的資料不論來源皆屬於二手資料,因此在 樣本取樣上無法符合統計學上隨機抽樣的原則,而抽樣的誤差時常會造成研究 結果的差異(Rosenthal,1991)。

(二) 「出版偏誤」的問題

許多議論認為出版的研究與未出版的研究之間存有很大的差異性,因為出 版社所選擇的論文往往都是效果顯著的研究,效果不顯著的研究不容易得到出 版的機會。而後設分析的研究通常只選用已出版的研究,結論將會有偏差(曾

47

柔鳴,2009)。

針對這個問題,Glass(1981)認為事實上出版偏誤是由後設分析所發現的,

並且極力贊成把博、碩士論文的結果也納入後設分析之中,以便比較出版的研 究與未出版的研究之差別,而Rosethal(1991)也提出以Fail-safe N 來表示出 版偏誤的估計。

(三) 研究品質異質性的問題

議論認為後設分析是把所有研究放在一起統整起來,而不論研究的品質好 壞,這會造成研究結果的不良結果(馮凱鈺,2007)。

針對這個問題,Glass(1981)認為,品質差的研究不應該被忽略,而是應 該去評估,在研究中我們可以將研究品質視為干擾,探討研究品質與效果大小 關係,但不是直接捨去。此外多個較弱的研究也可能達成一個很強的結論,如 果它們都一致性的顯現出了研究有正向效果,那麼結論有可能是相當強的。另 外Hedges & Olkin(1985)也認為後設分析法中也會使用變異數的倒數來做為研 究品質的加權數,研究品質較佳的給予較大的權重,研究品質較差的給予較小 的權重,如此則可以正確的估計整體效果的大小。

(四) 研究方法異質性的問題

後設分析研究把很多不同的研究放在一起比較,這些研究有不同的測量、

不同的程序、不同的樣本等等,放在一起就好像把蘋果和橘子混在一起比較,

是沒有意義的(Rosethal, 1991)。但Glass(1981)認為,這些議論並沒有定義 什麼是「相同」的研究,假如一系列研究在每方面都相同,那就更沒有必要去 比較了,因為除了統計誤差之外,它們應該有相同的結果,只有不同的研究之 間才有比較的必要,因此此問題是不存在的。

(五) 「單一研究多重效果」的問題

一項研究的效果中通常不會只用一種方式來評估,所以一項研究中會產生 多重的效果量。議論認為後設分析通常會把一個研究的多項結果當做多個獨立 的研究結果來分析,這會導致整體效果的偏差。

48

針對上述的問題,許多學者如(Cooper,1989,Glass,1981,Glesser &

Olkin,1994)都曾經提出一些解決的方式,綜合來說,如果單一研究的多項結 果是來自對依變項很相似的定義,則可以將它們合併;也可以改變分析的單位,

依研究目的提供不同的效果量。

(六) 誇大顯著水準

隨著引用研究篇數的增加,拒絕虛無假設的機率也會增加,使得顯著水準 越小(Mayo,1978)。關於這個問題,Rosethal(1991)提到,當虛無假設為假時,

就應該予以拒絕,此時若增加研究數,則可以提升統計的考驗力;當虛無假設

就應該予以拒絕,此時若增加研究數,則可以提升統計的考驗力;當虛無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