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德國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結果與影響

第二節 德俄的戰略夥伴關係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公正」不是簡單的平等,人們不能過分依賴國家。與失業做鬥爭是施洛德執政期 間的中心任務,重點在降低青年失業和長期失業。為此,他提出了青年就業計畫。

當初前任總理柯爾雖然實現了德國的統一,但在他的任職期間失業率猛增,經濟停 滯不前,這也是導致他大選敗給施洛德的原因,而在施洛德上任之後,同樣的並沒 有解決這個問題,因而也導致他之後的大選敗給梅克爾。施洛德的中間路線可說非 常的不符合德國的現實情況。施洛德宣稱的「新中間路線」,目的是想縮短貧富差距,

改善社會福利,解決失業問題,但檢驗他的成績,幾乎全部不及格。改革的措施沒 有取得預期的成效,將近 500 萬的失業人數沒有減少;在刺激經濟增長和改革國家 財政等方面,也缺少建樹。219施洛德在內政上的政策失誤導致其下台,因而當初在 外交上的德俄法「方便的聯盟」也隨著親西方國家的梅克爾的上任而壽終正寢了,

然而施洛德的建樹在於其就任期間在外交上德俄關係方面所建立的成果基本上被後 續就任的梅克爾所承接了。

第二節 德俄的戰略夥伴關係發展

一、德俄的「戰略夥伴關係」發展背景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德國的所有政治力量都將俄羅斯視為自身乃至整個西 歐的重要經濟和政治夥伴。20 世紀 90 年代的德國統一取得了突破,柏林和莫斯科 都將其解讀為「戰略夥伴關係」奠定了基礎。人們期望加强兩國之間的相互經濟和 政治聯繫將產生配合效應。德國企業將進入俄羅斯市場,德國將擁有特殊的政治關 係,使其成為俄羅斯和歐洲共同體的中間人,使其能夠幫助確保歐洲,特別是後蘇

219同上。頁 270。

1991 年以後德國的俄羅斯政策反映了對「通過接近求改變」政策(英:change through rapprochement,德:Wandel durch Annäherung)的重新詮釋,這種政策被視 為使統一成為可能,並對俄羅斯接受德國統一感到感激。這些政治因素與經濟利益 相結合,形成了柏林統一後的「通過交織求改變」俄羅斯政策(英:change through interweavement,德:Wandel durchVerflechtung),這種方式基於東方政策

(Ostpolitik)。221東方政策(德:Ostpolitik),全稱為新東方政策(德:Neue Ostpolitik),

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在 1969 年開始推行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及其 他東歐國家間的關係正常化。受埃貢·巴爾(英:Egon Bahr)1963 年發表的「通過 重新接觸來改變關係」演說的影響,威利·布蘭德(英:Willy Brandt)自 1969 年起 開始推行這一外交政策,旨在恢復與東德、俄羅斯等東歐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關

220Anna Kwiatkowska-Drozdz.2014.“Germany on Russia. Yes to links, no to rapprochement”. OSW, Point of View, 39:5.

221Stefan Meister. 2014. “Reframing Germany’s Russia Policy –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U”. 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ECFR)-Policy Brief, April:2.

222瞧.中外(民 103 年 4 月 17 日)。德國倒戈歐洲對俄制裁受阻。中評社-韓國《朝鮮日報》。

https://chaoglobal.wordpress.com/2014/04/17/deguodaogeouzhouduiezhicaishouzu/

的投入,1999 年 6 月「歐盟對俄羅斯的共同戰略」(EU Common Strategy on Russia)

已經確定了這種關係。226由於該文件建議歐盟成員國在所有的國際論壇上持共同的 立場和倡議,所以它的作用要大於歐盟與俄羅斯的夥伴協定。在經濟領域,文件也 提出要以具體的合作項目來替代以前主要只是為俄羅斯提供貸款的方式,而且歐盟 明確了要把促進「民主」、「法治」、「善治」作為其戰略目標。然而德國外長菲舍爾

(Joseph Martin Fischer)在 2000 年元月的聯邦議會的講演中還不得不承認,德國和 歐盟對俄羅斯政策的一個困境是:儘管它們認為俄羅斯在車臣違反了人權,但是為 了維護歐洲的和平與穩定,歐盟不可能以制裁俄羅斯的手段來逼其就範,因為俄羅 斯實在是太重要了。因此,歐盟國家仍然既要需要利用多邊場合也需要靠雙邊手段

223Anna Kwiatkowska-Drozdz.2014.“Germany on Russia. Yes to links, no to rapprochement”. OSW, Point of View, 39:10.

224Ibid.,p.11.

225然而,歌德學院的近 40 個分支機構在俄羅斯開展業務,所有德國政治基金會都在那裡,並且已經

226Hannes Adomeit.2012.“German-Russian Relations: Balance Sheet since 2000 and Perspectives until 2025”.Ifri, Juin,2012.p.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對俄羅斯施加壓力。227格哈特·施洛德在 2005 年重申:「今天,德國人和俄羅斯人 前所未有地緊密團結。我們通過建立為了一個和平、繁榮的歐洲和一個穩定世界秩 序的『戰略夥伴關係』團結起來。」四年後,Gernot Erler(SPD,德國社民黨)228, CDU / CSU 和 SPD 大聯盟(2005 -2009 年)的東方政策的主要設計師之一,確認了 這個關係。然而,這是一個奇怪的理解扭曲。對他而言,戰略夥伴關係的實質包括:

「我們獲得 45%的天然氣和 34%的石油來自俄羅斯。這種相互依賴是戰略夥伴關係 概念的基石。」229德國外交部門在其網站上繼續堅持這一概念,並正式宣布與俄羅 斯的關係是「戰略夥伴關係」。230

三、缺乏共同價值觀且名不符實的德俄「戰略夥伴關係」

第一任梅克爾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中關於外交政策的表述為,此任政府秉承德 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以德國的利益和價值觀為導向,德國外交政策的基礎是遵守 國際法、維護人權以及對安全的廣義理解。在第二屆梅克爾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中,

關於外交政策也有類似表述:在西方全球化的時代必須更加團結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維護共同價值觀。231然而梅克爾當選德國總理之後,德國的對俄政策出現了一些變 化。德國決策層內部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外交部長史坦麥爾主張延續施洛德政策,

作為施洛德的親密助手,他本人其實也是施洛德對俄政策的設計者之一。史坦麥爾 是前總理施洛德的心腹,擔任過總理府部長,在背後支持對俄外交;他仿「因接近 而改變」、以「因結合而接近」為標題的「新東方外交」相關論文,在他於梅克爾第

227熊煒,統一以後的德國外交政策(1990-2004)(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頁 127。

228德國外交部國務大臣 Gerot Erler(2005 年 11 月至 2009 年 10 月) ,是當時的外交部長 Frank-Walter Steinmeier 的副手。

229Hannes Adomeit.2012.“German-Russian Relations: Balance Sheet since 2000 and Perspectives until 2025”.Ifri, Juin,2012.p.11.

230‘Strategische Partnerschaft mit Russland’, Auswärtiges-amt.de, 19.1.2012,

http://www.auswaertigesamt.de/DE/Aussenpolitik/RegionaleSchwerpunkte/Russland/R ussland_node.html.

231于芳,德國的國際角色與外交政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頁 201。

233Alexander Rahr, “Germany and Russia:A Special Relationship”, i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07, pp,140-141.

234Ibid.,pp.141-143.

235Hannes Adomeit.2012.“German-Russian Relations: Balance Sheet since 2000 and Perspectives until 2025”.Ifri, Juin,2012.p.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為缺乏共同價值觀的基礎。236

將德俄關係描繪為「戰略夥伴關係」的問題正是將其描述為現實而非政策目標。

根據標准定義,「軍事戰略」是指在和平與戰爭期間,通過大規模、長期的規劃和發 展,利用所有國家的力量來確保安全或勝利。沒有軍事的「戰略」部分,是一項旨 在維護重要利益或實現長期目標的行動計劃。通常,目標的實現與手段和時限的分 配有關。與「合作夥伴關係」一詞相結合,顯然意味著兩個或更多的參與者擁有相 同的目標和價值觀,最好是在相互信任,對稱和平等的基礎上。將德俄關係定義為

「戰略性」的這些標準未得到滿足。沒有商定的行動計劃,分配了相應的手段和設 定的時限。目標不同,價值也是如此。存在許多利益和觀點的差異,這些利益和觀 點的差異共同破壞了信心。然而,當與官方聲明相反的信任和信心缺乏或至少有疑 問時,德俄「夥伴關係」的內容也還有很多不足之處。237

四、德國與現代化夥伴關係

自 2008 年俄羅斯總統迪米特里梅德韋傑夫(俄文: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提出現代化戰略之後,歐盟國家給予積極回應,並且結成多種形式的現 代化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Modernisation,P4M),可是由於多種原因,現代化計 畫進展不大。238德國(歐盟)與俄羅斯的「現代化夥伴關係」的失敗可說有來自國 家層次的國家內部因素,也有來自國際層次的國際環境變化因素,因而最後導致了 德(歐)俄「現代化夥伴關係」的無疾而終。

從歐盟方面看,自 2009 年起議事日程出現了變化,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

236Ibid.,p.12.

237Hannes Adomeit.2012.“German-Russian Relations: Balance Sheet since 2000 and Perspectives until 2025”.Ifri, Juin,2012.pp.13.

238陳新明,2014,〈俄羅斯與歐盟國家的現代化夥伴關係〉,《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53。

242Hannes Adomeit.2012.“German-Russian Relations: Balance Sheet since 2000 and Perspectives until 2025”.Ifri, Juin,2012.p.2.

243White Paper 2006 on German Security Poli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Bundeswehr.2006.Berlin: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Defence.p.47.

2442008 年 10 月 2 日,俄羅斯和德國雙方就發展現代化領域夥伴關係的「彼得堡對話」協調委員會發 表了聯合聲明。

245陳新明,2014,〈俄羅斯與歐盟國家的現代化夥伴關係〉,《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強「民主的、國家-法治社會建設」結合起來246。但是整體上來看,柏林並不願意 過份地將現代化夥伴關係政治化。這使得德國領導集團,一方面給自己的選民留下 好印象,另一方面不想使莫斯科難堪,並繼續保持在聖彼得堡對話以及由此奠定在 整個現代化進程基礎的框架內展開的合作關係。247

自弗拉基米爾·普京於 2012 年重返總統職位以來,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分歧愈 演愈烈。柏林一直是在歐盟的俄羅斯代言人,因為幫助俄羅斯現代化的願望與德國 的經濟利益完全吻合。但普京政權對現代化或民主並不感興趣。普京的俄羅斯尋求 利潤和權力,包括對烏克蘭等後蘇聯鄰國。因此,柏林不得不承認其俄羅斯政策已 經陷入困境。二十多年來,德國政治精英首次對俄羅斯採取更為批評的態度,並正 在尋求對東歐的新政策,這項政策是合作的且不依賴於克里姆林宮。德國需要採取 反映其利益的俄羅斯政策,而不會使普京的體系合法化。248根據學者林永芳的說法:

「普京於 2000 年主政以來,政治趨於穩定,但俄國政治發展已與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的路徑漸行漸遠,轉而與威權化(authoritarianization)的軌跡亦 步亦趨。俄式威權的濫觴與韌性,在於俄國歷史缺乏民主經驗的傳承、普京強勢領 導風格的高民意支持度,以及多黨競爭選舉結果賦予了威權統治的正當性。」249

五、德(歐)俄雙方缺乏共識的「現代化夥伴關係」

儘管德國政府始終堅持應當讓俄羅斯融入西方,但對於俄羅斯在法治國家和民 主制度的發展上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因而,大聯合政府再也不像施洛德政府時

儘管德國政府始終堅持應當讓俄羅斯融入西方,但對於俄羅斯在法治國家和民 主制度的發展上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因而,大聯合政府再也不像施洛德政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