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梅克爾的外交思想研究

第三節 梅克爾的地緣政治思想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力。另一方面,德國政府在解決國際衝突和承擔國際責任上貢獻了更多的力量,尤 其在危機管理上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德式」的全球治理方法,並已經顯現出了一定 的優越性。67

德國一貫奉行「與價值觀相連,以利益為導向的外交方針」,在處理對俄關係時 也是如此。德國的對外政策中不乏民主和人權等西方價值觀因素,但無論是現任德 國總統史坦麥爾所主張的「開明現實主義」外交理念還是學界對於德國「貿易國家」

的角色定位,都與現實的國家利益密切相關。682008年時德國提出的希望俄羅斯能 夠更符合西方民主法治標準的「現代化夥伴關係」雖然失敗,然而以梅克爾在第四 個任期時為了德國國家利益所延續實行的在施洛德時期時所建立並遭到美國及部分 歐盟國家反對的德俄間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2)計畫便可了解德國 仍然是以其本國的國家利益為重。從梅克爾的第三個任期開始,在對外政策上,梅 克爾也不在視「價值觀」為唯一標準,而必須更加務實地考慮德國本身的國家利益。

第三節 梅克爾的地緣政治思想

一、德國的地緣位置

根據劉新華在〈 地 緣 政 治 、 國 際 體 系 變 遷 與 德 國 外 交 戰 略 的 選 擇 〉 一 文 中 的 看 法 , 由於地緣政治與納粹德國有相當深的聯繫,隨著納粹德國的侵略失 敗,地緣政治一時成為非議的對象,甚至處於衰落的境地。但德國的地理位置是永 遠改變不了的。二戰後,德國需要與力量更強大的而又相互直接對立的海權國家(以

67同上。頁 104-105。

68黃萌萌,2017,〈德俄關係:觀望中尋求出路〉,《世界知識》,11: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美國為首)和陸權國家(以蘇聯為首)打交道,況且,德國又是它們對立的焦點所 在。從大戰略來說,聯邦德國選擇了融入西方的戰略,以防備來自東方的威脅;同 時重視歐洲的和解,並關注東方,在時機適當的時候扮演東西方關係的仲裁人,其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地緣位置,外交永遠與地緣政治聯繫再一起。69根據學者熊煒 在〈2016 年版《德國國防白皮書》評析-「來自中間的領導」困境〉一文中的看法,

他認為:「德國處於歐洲腹地,居於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中心地帶,俄羅斯既有可能 是德國安全的最大威脅,同時又是德國打造歐洲安全體係不可缺失的夥伴。冷戰結 束以來,在西方大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中,德俄關係被看作是一種『特殊關係』,即無 論德國和俄羅斯內政如何變化,德國始終是西方大國當中對俄政策最為穩定、友好 的國家。德國樂於扮演西方與俄羅斯關係之間的『橋樑』角色,對俄關係一直是德 國在西方盟國體系中發揮影響力的重要資源。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這是德國提出 的『來自中間的領導』的另一層含義。」70梅克爾自 2005 年開始執政以來,基於德 國的地緣位置,在施政上也延續著過去傳統而繼續扮演著此種「橋樑」角色。不過 不同於前幾任德國總理的地方在於梅克爾本人便有著這樣的「橋樑」背景(出生於 西德,成長於東德,在徳國統一後又擔任總理),再加上梅克爾還是少數能夠流利使 用俄語的德國領導人。因此,梅克爾的地緣政治思想必然具有著更多與其個人背景 相關的因素。

69劉新華,2004,〈地緣政治、國際體系變遷與德國外交戰略的選擇〉,《德國研究》,19(1):28。

70熊煒,2017,〈2016 年版《德國國防白皮書》評析-「來自中間的領導」困境〉,《 國際論壇》, 1 9

( 3): 6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德國是世界上最難以進行準確定位的國家

從梅克爾的學術背景來看,她是物理學家,因而並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示她研讀 過地緣政治學。然而在梅克爾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她也不得不站在某種地緣政治的 立場來考量德國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由於大多數國家在訂立其外交政策時所依 據的多半是地緣政治學。因此在梅克爾就任德國總理後,她也必須依據德國天生的 自然條件(也就是如同命運般的自然地理條件)來決定其戰略思想及外交政策的走 向。對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來說,如果對地緣政治產生了錯誤的解讀,甚至還有可能 對自己的國家與民族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納粹德國領導者 希特勒為例,就是由於他對地緣政治缺乏適當的了解,做出錯誤的決策,因此招致 敗北的命運。德國在二戰後甚至一分為二,原本的領土野心非但沒有達成,還使得 二戰後的德國領土比戰前更為縮減。二戰後的德國已不具有明顯的領土野心,有嚴 格的海外出兵限制,且又是歐盟及北約等重要國際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然而以德國 為首的歐盟東擴的結果卻使得俄羅斯逐漸感受到壓力,最後終於在烏克蘭危機之後 引起了俄羅斯的反彈,並且併吞了克里米亞。俄羅斯雖然自認俄羅斯文明是歐洲文 明的一部分,然而俄羅斯卻始終和歐洲在地緣政治上產生競逐。

由於國家利益與安全的互相衝突,德國以及其它西方國家始終對俄羅斯有所保 留,無法完全信任。以德國來講,在梅克爾上任後這樣的情況尤其明顯。梅克爾與 其前任總理施洛德在對俄政策上可說是兩個鮮明的對比。兩者由於具有不同的地緣 政治思想,因此依據不同的地緣政治思想所產生的對俄政策便有差異。由於德國同 時具有海權與陸權的特性,在加上地處中歐,鄰國眾多,更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成員 國,因此可說具有多重的身分與認同。至於在這多重的身分中,德國究竟應該扮演 何種角色,則主要需視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與領導風格而定。由於地緣政治學是一種 世界觀,因此它是一種科學體系,但卻不是科學。換句話說,地緣政治學並不像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及化學般擁有四海皆準的準則,它主要是替國家利益服務的一門學問。至於「國 家利益」為何?這就必須視領導者對「國家認同定位」的看法而定。根據學者李繪 新在〈試析當代德國外交的不確定性-以角色分析理論為視角〉一文中的結論認為

:「德國外交的決策者應該是世界上最難以出色履行其職責的人,因為他的國家是世 界上最難以進行準確定位的國家。這一困難既可能源於外部預期或自我認知中任何 一個因素的變化,也可能是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71

三、梅克爾與德國的多重身分

眾所周知的在歐洲的舞台上德國具有多重身分,因此德國聯邦安全戰略正是為 了維護這些由國家身分所產生的利益所設計。德國之所以把「維繫結盟」作為核心 的戰略思想,主要就是為了保護由結盟所產生的國家利益。梅克爾深知德國在第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面臨的的外交惡夢。當時的納粹德國可說幾乎與全歐洲國家為敵,

因而招致失敗,之後還導致了德國不被其他歐洲國家所信任。因此在梅克爾上任後 仍然延續著二戰後歷任德國總理所奉行的維繫結盟戰略思想。德國可說經歷了從二 戰時幾乎與所有歐洲國家為敵後所造成的全面破產到二戰後的幾乎與所有歐洲國家 交朋友(也就是結盟)進而促進國家利益。學者夏立平在〈三重身份視閾下的冷戰 後德國安全戰略研究〉中說道:「德國國家利益、作為歐盟核心國的利益和作為北約 成員國的利益是決定德國聯邦安全戰略的三個主要因素。這三種利益決定了德國的 三重身分,即德國國家身分、歐盟核心國身分和北約成員國身分。同時,這三重身 分又是由觀念構建的,並對德國安全戰略的制定和執行產生了重大影響。」72

71李 繪 新 , 2 00 4,〈試析當代德國外交的不確定性-以角色分析理論為視角〉,《 現代國際關係》,

1 : 6 1 。

72夏立平,2016,〈三重身份視閾下的冷戰後德國安全戰略研究〉,《歐洲研究》,3:82-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德國總理梅克爾本人就如同德國般擁有多重的身分。梅克爾是一個出身於西德 的西德人、蘇聯扶植且成立的前東德公民、一個歐洲人以及一個西方人等等多重的 身分。梅克爾之所以將德國定位為「一個西方國家」可說是其本人認同「西方人」

定位的一種衍伸。梅克爾為什麼會將德國定位在「一個西方國家」並且將其目光朝 向西方,而對於俄羅斯則是除了在經濟上維持合作外,基本上採取疏遠的態度?答 案則很顯然與其東德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聯。梅克爾雖然出生於西德,然而卻是成 長於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乃是二戰後由蘇聯扶植所建立的國家。

這個國家可說是一個附庸於蘇聯、不自由,並且充斥著史塔西(Stasi)特務的國度。

由於擁有成長於不自由且專制極權國度的親身經歷,因此在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後,

梅克爾勢必不會希望再回復過去不自由的日子。換句話說,梅克爾絕對不會希望自 己的國家再次受到蘇聯勢力的干涉。由於成長在東德這樣的環境因此養成了梅克爾 低調、沉默且喜怒不形於色的能力。從政後的梅克爾雖然受益於在東德時期所養成 的能力,然而也由於東德背景而使她備受其政治對手的質疑與批評。梅克爾其實早 在大學時期便已受到史塔西的關注。作家林育立在其《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 己》一書中敘述到:「史塔西(Stasi)是東德國家安全部的簡稱,主要任務是政治偵 防和打擊反對勢力,相當於台灣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和調查局等情治單位。在威權 統治的東德,史塔西直接聽命於共黨高層,自封為『黨的盾與劍』,組織嚴明有如軍

梅克爾勢必不會希望再回復過去不自由的日子。換句話說,梅克爾絕對不會希望自 己的國家再次受到蘇聯勢力的干涉。由於成長在東德這樣的環境因此養成了梅克爾 低調、沉默且喜怒不形於色的能力。從政後的梅克爾雖然受益於在東德時期所養成 的能力,然而也由於東德背景而使她備受其政治對手的質疑與批評。梅克爾其實早 在大學時期便已受到史塔西的關注。作家林育立在其《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 己》一書中敘述到:「史塔西(Stasi)是東德國家安全部的簡稱,主要任務是政治偵 防和打擊反對勢力,相當於台灣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和調查局等情治單位。在威權 統治的東德,史塔西直接聽命於共黨高層,自封為『黨的盾與劍』,組織嚴明有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