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德國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結果與影響

第一節 德俄親密期及後續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出現過「戰略夥伴」這個詞,然而梅克爾政府起先確實是有朝著這個方向進展。俄 喬戰爭及烏克蘭危機之後,距離真正的德俄「戰略夥伴關係」可說越來越遙遠。梅 克爾政府認為俄羅斯乃是單方面自願地放棄了這樣的夥伴角色,並且還潛在地成為 了德國及歐盟和北約的「對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除非發生了如二戰般的衝突,不 然在現實上俄羅斯將一直會是德國的「安全及經濟夥伴」。

第一節 德俄親密期及後續發展

一、德俄關係的背景

冷戰結束之後,德國的對俄羅斯政策是和其中東歐政策緊密相連的。從目標上 來說,德國首先也想要促進和幫助俄羅斯政治、經濟的順利轉型,因為德國認為,

俄羅斯的穩定與繁榮與歐洲的未來息息相關。與美國把俄羅斯看作是西方世界之外 的國家的態度不同,德國把俄羅斯看作是歐洲的一部分,而且是德國在歐洲的一個 重要的合作夥伴。雖然德國一直推動在歐洲建構能夠緊密聯繫俄國的多邊主義制度,

然而由於缺乏合適的制度架構,德國的對俄政策不得不使用了很多傳統的雙邊外交 手段,而這種「雙管齊下」的戰略也為德國帶來很大的利益。188

從歐洲現有的安全制度來看,北約由於其作為西方軍事同盟的集體防禦組織特 性在短時間內還難以被俄羅斯所接受,20 世紀 90 年代的歷史發展表明,北約東擴 是被俄羅斯視為對其安全的威脅,因此全歐洲安全秩序的建立無法僅僅依靠北約。

為了能夠穩住俄羅斯,德國迅速建立了被稱之為「蜜月期」的雙邊關係。德國在世

188熊煒,統一以後的德國外交政策(1990-2004)(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頁 1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界大國中最早承認俄羅斯,也是西方對俄羅斯進行政治、經濟援助的主導國家。189

二、施洛德執政時期的德俄蜜月期

戰後在德國國內和國際政治中素有名望的社民黨政治家,當屬布蘭德、施密特 和施洛德三位。社民黨在 1983 年第 10 屆全國大選中失利,成為在野黨,經過 15 年的努力,終於在 1998 年第 14 屆全國大選中獲勝,挫敗聯盟黨,與綠黨聯合組 成新政府。這也是綠黨成立以來第一次成為執政黨。社民黨則選出施洛德出任總理。

施洛德認為,美國對歐洲的政策始終矛盾重重,一旦看到歐洲出現自主獨立的趨勢,

就千方百計加以阻撓。施洛德力主德國應該不斷提高獨立自主意識,適當擺脫對美 國的依賴。他主張德法應該成為推動歐洲統合的發動機,與俄羅斯以及中國建立戰 略夥伴關係。190

施洛德從歐洲如何在國際政治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角度出發,強調歐洲只有加強 與俄羅斯合作,才能作為世界的一級,發揮應有的作用。俄羅斯要想在世界舞台上 與美國平起平坐,也只有與歐洲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才能做到。191他深信,沒有 與俄羅斯的全面相互理解,就談不上歐洲永久的穩定與和平。一般認為施洛德時期 乃是德俄關係的親密期或是蜜月期。梅克爾時期初期的德俄關係可說也受惠於施洛 德時期所建立的德俄關係。德俄不僅在抗衡美國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在協調中東等 地區重大國際問題方面,也容易找到契合點。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是德國第一大 能源供應國,德國是俄羅斯最為重要的投資國和商品輸出國,在俄羅斯的市場佔有 量居第一位。施洛德在擔任總理期間,力主發展德俄能源合作,兩國簽署了通過波

189同上。頁 124。

190楊成緒,2018,〈二戰後德俄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前景展望〉,《俄羅斯研究》,1:34-35。

191[德]格哈特•施洛德:《抉擇:我的政治生涯》(施洛德回憶錄),徐靜華、李越譯,南京:譯林出 版社,2007 年,第 5 章:鼓足勇氣,堅守和平。第 271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羅的海修建從俄羅斯直接向德國提供天然氣的北溪管道,這一項目已在 2011 年完工,

兩國還決定修建北溪管道第二期工程。192

三、歐盟對俄政策的影響與發展

在德國政府的公開表示中,歐盟和俄羅斯的關係往往要比德俄雙邊關係強調得 多。德國前國防部長沙爾平(Rudolf Scharping,社民黨)曾很清楚地表明:德國和 俄羅斯之間的雙邊會談與協定不能取代俄羅斯和歐盟以及北約之間的關係。從整體 上來說,俄羅斯和歐盟國家的大部分政策議題要麼是和歐盟談,要麼就是和北約 談。193美近來加大了對俄所謂民主倒退的批評,歐盟大國卻並未出現這樣的聲音。

事實上,在 2005 年 3 月德、法、西三國首腦在巴黎與普京會晤時,德法兩國領導人 就只強調歐俄合作,根本不提車臣問題,而西班牙首相則乾脆表示:「尊重每個國家 的內部政治」。194儘管歐盟內部在對俄政策上存在分歧,特別是中東歐國家主張執行 對俄強硬政策,但德、法、英、意等大國主導的對俄合作政策卻在歐盟內處於支配 地位,這一政策能加速歐俄經濟和政治體系的融合進程,也可促進俄與歐盟內的前 蘇聯共和國及衛星國的和解,從而促進整個歐洲大陸的統合。195

能源因素對於俄羅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能源領域的收入是俄羅斯國民經濟 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關係到俄羅斯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穩定。有人認為,石油和 天然氣生意在俄羅斯已經不單純是經濟利益的問題,它還和俄羅斯的國家意識形態 緊密聯繫,能源產業是支撐俄羅斯政治精英的大國心裡的一個重要原因。普京上台 以後,非常重視能源因素在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作用。「9.11」事件的兩個星期以

192楊成緒,2018,〈二戰後德俄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前景展望〉,《俄羅斯研究》,1:35-36。

193Scott Erb. 2003. German Foreign Policy. Navigating a New Era. Boulder/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p.186.

194Neil Buckley, Guy Dinmore and Daniel Dombey, “Memories and meaning: the West recalls Russia' s past but is wary of its future”, Financial Times , May 6, 2005.

195張健,2005,〈德俄加強能源合作的動力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係》,5: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普京在德國埃森向德國企業界發表演說。他向德國人保證:「在中東地區發生重 大的動盪事件的情況下,俄羅斯將加大向德國和歐洲供應油氣資源,以保證歐洲經 濟和人民生活的穩定」。一個月之後,俄羅斯又和歐盟進一步簽訂了兩個在能源領域 加強合作的協定。自 2000 年開始,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和德國企業巴斯 夫(BASF)合作建設了歐洲最大的天然氣儲存庫,其供應能力達到四百億升,為歐 洲國家在冬天的天然氣供應提供了保障。巴斯夫公司還是第一個開採俄羅斯石油公 司的外國公司。出於減少對歐佩克集團(OPEC)能源依賴的目的,歐盟和俄羅斯在 能源領域展開對話,建立了能源政策上的長期戰略夥伴關係。對於德國來說,俄羅 斯的能源生意除了有保證德國能源供給的重要意義之外,俄羅斯通過出售能源的收 入所得還是它歸還德國貸款的主要來源,因此與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對於德國 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對於德俄合作,普京在 2005 年曾對德國記者說道,德俄雙邊關 係決不僅僅是一些合同訂單所能代表的,德俄關係是戰略合作關係,它意味著德國 幫助俄羅斯的經濟發展,而俄羅斯保證德國的能源供給。196

然而,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曾建 議歐盟在能源供應上實行多元化。國際能源機構警告說,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日益嚴重,這將威脅到歐盟的安全。目前歐盟 30%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45%的 石油進口來自歐佩克(OPEC)。另外 40%的天然氣需要從俄羅斯進口,預計這一數 字到 2030 年將增長到 60%。國際能源機構執行幹事田中伸男說,歐盟國家必須制定 共同一致的政策對待像俄羅斯這樣的主要能源供應國。但目前的情況卻是,每一個 歐盟國家都試圖單獨同俄羅斯簽訂雙邊能源供應協議,從而放棄了在歐盟框架內同 俄羅斯討論能源供應條件的可能,這造成每個歐盟國家分別以不同的角度對待俄羅 斯。俄國媒體說,每當歐盟同俄羅斯的關係出現對抗或是遇到矛盾時,歐盟國家就 會出現討論歐盟在能源方面過分依賴俄羅斯的聲音。歐盟國家擔心,俄羅斯將以減

196熊煒,統一以後的德國外交政策(1990-2004)(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頁 128-1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少能源供應作為威脅,對歐盟國家施加壓力。能源供應過分依賴俄羅斯正導致歐盟 的對外政策受到限制。197以烏克蘭危機後的歐盟對俄制裁政策為例,在歐盟內不斷 有義大利及奧地利等國呼籲改變對俄制裁政策的聲音出現。

在施洛德政府時期儘管想通過積極參與北約框架內的行動,履行對盟友更多的 國際義務,來使原本不具備世界大國基本條件的中等國家德國能夠在全球扮演大國 角色,但堅持民族意識和國家利益的施洛德總理也十分堅持政策的獨立性和自主 性198,在伊拉克戰爭中,德國公開反對英美對伊拉克使用武力,倡導政治方式解決 問題,甚至不惜德美關係因此受到影響。199雖然歐盟大多數國家都持反戰立場,但 是由於英國和中東歐國家堅決和美國站在一起的立場,德國只能和反對美國發動戰 爭的國家在國際場合組成「反戰聯盟」。在這種背景下,2003 年 2 月 10 日,德、俄、

法三國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伊拉克武裝的目標。2003 年 3 月 5 日,

德國和法國、俄羅斯三國外長在巴黎表示,他們不會接受未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鋪平道路的安理會決議。德國是最早舉起反戰旗幟的國家,它的這一系列行動被輿 論界稱之為是在建立「反戰軸心」。在伊拉克危機之後,施洛德和普京保持了非常緊

德國和法國、俄羅斯三國外長在巴黎表示,他們不會接受未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鋪平道路的安理會決議。德國是最早舉起反戰旗幟的國家,它的這一系列行動被輿 論界稱之為是在建立「反戰軸心」。在伊拉克危機之後,施洛德和普京保持了非常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