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傾向認同的挑戰與因應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性傾向認同的挑戰與因應

經由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發現,他們在認同自己的性傾向時,容易 受到社會環境的訊息、死亡的威脅,及面對家人的困難而備受挑戰。對於 死亡的威脅及面對家人的為難,研究參與者是以認知調整或具體行動的方 式因應。

壹、社會環境的訊息

一、社會大環境的歧視與不友善

在剛開始接觸到同志 BBS 站中一些負面的消息時,對剛開始探索自己 性傾向的雲虹而言,是一個打擊,他擔心自己一旦承認了之後,周遭的人 可能就會都知道自己是同志,包括家裡的人及工作地點的相關人士,然後 自己就會像被掛牌的同志一樣失去工作;因著這樣的一種惶恐心情,讓雲 虹在對自己承認同志身分時,成為一種挑戰。黑白郎君也提到造成認同上 的挑戰,乃是來自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歧視。而阿翔也在覺察到自己可能是 同志時,聯想到社會大環境中由於對同性戀的誤解,而時有出現對待同志 非常不友善的消息,因而感到憂心、害怕,以及茫然無措。

雲虹、黑白郎君及阿翔在性傾向認同時,感受到社會大環境歧視與打 壓而擔憂的心情,與陳麗如(2000)的研究發現,女同志也容易感受到社 會的不友善而選擇不「出櫃」之研究發現相似。然而,在陳麗如(2000)

的研究報告中提及受訪者較少受到社會的壓迫,或許這是因為父權思想對 於男性角色的推崇,因此,女同志即使表現得較男性化,也較容易被詮釋

成獨立、自主,加以女女情誼在社會大環境中是極為正常的,因此即使兩 個女性手牽手走在路上,也不容易被連結到同志的身分;反觀男同志在這 個部份,就沒有如此幸運,較具女性化特質的男性,由於與社會主流對男 性角色期待的不符,而容易被揣測為同志,而男男情誼在社會主流中更是 罕見的「異常」現象,因此,更容易被連結到同志的身分而遭受歧視與打 壓。

二、社會期待的衝突

一開始覺察到自己是同志時,雖然心裡很確定,但黑白郎君會去否認 這樣的身分,因為社會對於教師角色及同志身分期待的衝突。

黃楚雄(1998)在研究報告中提出台灣的教育環境充斥著異性戀教育 的意識型態霸權,因而衍生出探討同性戀教師是否適任公職或教職的議 題,這與賴麒中(1998)提出社會對於性傾向的歧視之研究報告雷同;而 這樣的歧視,往往也讓同志教師們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與衝突,研究參與 者黑白郎君就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並且因為教師角色與同志身分衝突而否 認自己的性傾向,這也和強淑敏(1998)的研究指出同志教師夾在社會對 教師角色的期待及同性戀被污名化的標籤下,反而躲進更深層的暗櫃中相 呼應。

貳、死亡的威脅,以認知及行動面對

另一個讓黑白郎君在一開始覺察到自己是同志,卻不願意承認這樣的 身分的原因,乃在於黑白郎君害怕一旦承認自己是同志就會與 AIDS 或死 亡劃上等號。後來黑白郎君在作了認知上的調整,告訴自己人生自古誰無 死後,比較有勇氣承認,雖然在生活中若是出現抵抗力很差的情況時,還 是會提心吊膽。然而即便作了認知的調整,黑白郎君仍是無法不被可能染 上 AIDS 的陰影所影響,因此直到現在,黑白郎君想到可以較減少被 AIDS

威脅的方式,就是不要隨便和同志發生關係。

黑白郎君因為愛滋病的威脅而不敢接納自己的性傾向,與鍾道詮

(1998)提出受訪者因為愛滋病而對自我認同產生困惑、無法坦然面對並 且抗拒的研究報告相呼應。陳姝蓉(2003)在研究報告中則提出,感染了 AIDS 的受訪者,在親密關係中即失去平等關係的基礎,也因為 AIDS 帶來 的死亡威脅而造成親密關係的威脅,這與黑白郎君在自己身體抵抗力較差 時,容易產生的擔心是相同的。而黑白郎君在因應愛滋的威脅及壓力時,

採取「潔身自愛」的行為改變方式因應,與鍾道詮(1998)的研究報告中 某些受訪者的因應方式是相同的,也與王作方(1996)研究報告中某些受 訪者認為要對自己的身體及行為負責,而需要積極改變自己對性行為的態 度及行為相呼應;然而黑白郎君藉由調整認知的方式,使自己敢於接納自 己的性傾向,倒是比較特殊的方式。

而在阿偉及阿翔的生命故事中,似乎較沒有看見愛滋病對於他們在性 傾向認同上的影響,倒是因為他們清楚愛滋病的相關資訊,反而能夠提供 學生甚至是同事們更正確的觀念。

雖然王作方(1996)及衛生署早已提出愛滋病與男同志並非等同的關 係,而是經由特定行為所感染,然而還是有許多男同志像黑白郎君生活在 愛滋的陰影下,難以掙脫;但若是能夠像阿偉及阿翔一樣對於愛滋病的傳 染途徑有更清楚的認識,並且能夠像黑白郎君「潔身自愛」,那麼愛滋病 的威脅就會減少許多。

參、與支持的朋友討論面對家人的壓力

而另一個很沉重的壓力,來自於面對家人,尤其是父母。這樣的壓力 大到讓阿翔在一開始察覺自己的性傾向時想要輕生,因為擔心如果父母親 知道之後,可能會用很負面的想法、行為看待與對待自己。於是阿翔選擇 和社會教育系的好友討論這個部分,希望徵得朋友的意見及想法。

鄭美里(1997)研究女同志認同形成的論文中,發現漢人親屬結構及 其意識形態對女同志而言,是異性戀霸權最具壓迫力的一項成因;而阿翔 在一開始認同自己的性傾向時,面對家人的沈重壓力,並不亞於該研究中 的女同志。由此可見,雖然鄭美里的研究報告是以女同志為研究參與者,

然而,在整個漢人重視家庭觀念的文化中,同志在認同自己的性傾向時,

很難不考慮到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感受及想法,也因此,「家」往往成為 同志在認同自己的性傾向時,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也是諸多壓迫的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