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理論基礎

在不同時代思潮,性別平等教育理論基礎,大致上可從女性主義、女性主義 教育學、多元文化教育等三方面來加以瞭解。本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小節先 論述 1970 年台灣婦女運動所倡導女性主義,消除性別歧視,第二小節探討 1970 年代女性主義學者開始分析女性在教育系統中的角色並注意到女性與權力的隔 離現象,不滿教育中充斥著父權思想,提出新的教育模式「女性主義教育學」, 以「性別與學校教育」研究為主要目標,重點在於檢視課程與教室的不平等。第 三小節為我國自 1987 年政治解嚴後,社會的進步使傳統一元中心的思考受到質 疑,多元文化教育受到國內外許多因素的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多元文化教育」

可說是多元文化社會下的產物,藉由教育的力量,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尊重 文化多元的人權,增加人民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進而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機 會的實現(劉美慧﹑陳麗華,2000)。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 1996 年底公 佈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已將「推展多元文化教育」列為改革的方向,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要能夠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並引導學生接納和欣賞不 同的文化,以及促進不同族群背景學生間的和諧關係。

壹、女性主義

根據顧燕翎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書中的導言所述,「女性主義」一

詞源於十九世紀法國,意指婦女運動,在近兩世紀之內,一般人傾向於把女性主 義看做是為了終止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附屬地位所做的種種努力。故而所謂的女 性主義便是在於︰(1)描述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或女性的第二性處境。(2)以女性 觀點解釋其原因。(3)尋求改善之道。(4)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利關係,

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 (顧燕翎,1996)。身處於地球村的我們,在經 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女性的參與與涉入,的確也激起社會急遽變遷的台灣 許多耀眼的火花。女性主義者的社會、政治、教育學家,仍一再大聲疾呼二、三 十年前的『男女平等』的口號,是以其終極問題乃在於:『這是一個以男性為中 心的社會,也是我們的傳統』(呂秀蓮,1986)。問題是,誰來決定男性就是優勢 性別,而女性就必須要居於「第二性」(歐陽子譯,1992) 的地位呢? 女性主義 的基本目的希望促成所有婦女的自主、自決與選擇,在探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的同時,常常會因時代、背景、文化、以及研究者取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 重點及中心思想、議題。因此,為清楚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需先瞭解女性主義思 想。

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十七、十八世紀的女性主義者將自由主義的理念與主張加以延伸,擴張到婦 女身上以及私領域的性別關係。她們認為,如果政治領域裡的君權神授是不可以 忍受的,那麼為什麼家庭裡,仍保留著男性家長的絕對權威呢?自由主義基本理 念為 1.理性: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後都具備同等的理性,故應平等對待。2.個 人充分自主權:追求自我利益,個人意志與自由不從屬且不受他人干涉。3.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洛克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去從事她所喜歡的事,

並不受他人的干擾;同樣地,她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權利與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 事。這對女人具有重大的意義,長期以來女性被視為無知且軟弱、不具理性,黑 格爾曾說:「女人擔任政府首腦時,國家立即陷入危機,因為他們不是靠普遍標

準辦事,而是憑一時之見和偏好來行事。」3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生存的 目的必須以自我實現、自我潛能發展為優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 為了做妻子與母親才存在,由此可知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欲解決性別問題在於女人 和男人享有同樣權利,包括教育、就業機會均等、家務分工等,以剷除形式上、

法律上的不平等。自由主義倡導男女平等,他們指出女性不管在工作分配上、參 政上,都處於很邊緣的角色位置,傳統的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他們覺得很不好,

呂秀蓮講過一句名言:「不要講男人女人,通通看成一個人來看待,都一樣平等」,

這是近一、二十年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強調的重點。

二、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一)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思潮

十九世紀 (1820-1840)曇花一現的烏托邦社會主義並不是一個整合的運動,

有關女性主義論述各家不盡相同 也稱不上嚴謹,但基本上有幾個共同的訴求:

1.革除婚姻家庭制度、廢除私有財產制、打破男女分工、追求愛情自由,家 庭是男性權力的來源,滋養自私個人主義,教導人們只愛家人。婚姻使女人變成 男人財產,阻止人們追求真愛。私有財產致使財富成為社會權力的基礎,鼓吹人 們爭權奪利。

2.組織公社︰在公社中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男女自由選擇對象,男女 勞務重新分配、經濟自給自足。

(二)馬克斯主義女性主義

1.馬克斯主義以歷史唯物論為基礎,主張男女不平等的關鍵在於資本家對婦 女具體而微的階級經濟剝削。

2.一夫一妻制造成男性繼承所有來自於父親的特權,但社會主義解放婦女的 策略不在於廢除一夫一妻家庭制,而是打破家庭中男女的階層,包括︰讓婦女加 入生產行列 (避免男性獨佔經濟大權); 集體化家庭勞役,讓照顧與育幼(無論小 孩是婚生與否) 成為眾人之事 (去除女性的社會隔離) ; 取消生產工具的私有

3 引用處轉引自(李銀河,2003:12-15)。

制 (男性沒有了經濟資源,女性自然就不受壓迫了)。

馬克斯主義女性主義將女性比擬為無產階級,男性則為資產階級,其壓迫來 自於經濟剝削,簡化了社會中的父權宰制,忽視意識型態與來自於婚姻暴力、性 侵害等的「純性別」的壓迫,是一種經濟決定論。(黃淑玲,1996)。

三、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為代表作。

她認為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女性的存 在因為受到男性主宰的規劃, 因而永遠被設計成以男性為中心的依附角色,永 遠被比較成以男性為主的常模來生活,女性當然抬不起頭來,總是會比男性差,

也造成女性的模仿男性、以男性的價值為依歸,這是一種迷失。波娃認為,小女 孩的認同來自於母親對男性、對父親的屈服與認同,經由洋娃娃而經驗自我的肯 定與辨識,『女性化』的女人之被動特性,是她從早年培養發展出來的,但不能 說與她的身體構造有關;事實上,是由教師們、由父母、由社會加諸於她的命運。

波娃也認為婚姻和母職制度加害了女性,婚姻使女性以丈夫為依靠的對象,而母 職也混淆了自我榮耀的根據 (以孩子、孩子的成就為自己的榮耀,而非自己),

故而主張新女性應像男性一樣地參與社會生活,找尋生命的意義,而孩子應大部 分由社區集體照顧。

四、激進女性主義

認為社會建構下的父權制度或是男性支配,才是婦女受壓迫的根源,而非資 本主義,企圖找出婦女擺脫壓迫的途徑。談論到的議題多與女人切身相關,包括:

性別角色、愛情、婚姻、家庭、生育、母親角色、色情、強暴,乃至於女人的身 體、心理等,處處都直接觸及女人的身心,發出女人最赤裸的聲音。

米列(Kate Millett)說明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是分開的二個概念,在生理上,

一個嬰兒的性別在出生時即可看出,然而在心理上,一個人要在十八個月大時方 有性別認同,換言之,這是文化上在後天所獲得的。社會性別的意念獨立於生理 的事實,它是社會加給個人的期許、屬性、行為等等的集合。父權制度誇大男女

的生理差異,以確保男性擁有支配角色,女性擁有附屬角色。社會藉性別角色刻 板化的過程,使婦女接受他們的次等地位,而女性也將這套想法內化,認為她們 不如男人,故而必須打破父權制度。女同志運動可以說是激進女性主義中最激進 的行動,對女同志而言,對女人產生情慾已不只是性偏好,也是自覺的、政治的 選擇,用以澈底挑戰異性戀體制的「正常性」和異性戀關係中的男性主控權。女 同志以女人愛女人、女人認同女人的行動來擺脫男人的控制和定義,不再以男人 為中心,也以女同志理論激發人們對性與性別、自然與文化的重新思考。(王瑞 香,1990)。激進女性主義基本上是挑戰現有的社會體制,主張性開放、懷疑兩 性分工及家庭存在的必要,認為「改善政策」是提昇婦女地位的最佳方式。

五、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佛洛伊德認為嬰孩是沒有性別區分的,而在其人格結構中,在性器期,幼兒 必須經歷戀母情結的產生與解除,而這歷程,男孩與女孩是不同的。小男孩由於 其閹割焦慮,而學會控制本能衝動,形成強固的自我與超我,而用享樂、現實來 實現本我。小女孩的陽具妒羨使她由愛母親、愛女人轉變為愛父親、愛男人,而 對小女孩而言,閹割既是已遂,閹割恐懼無法發揮作用,以致她欠缺動機,僅能 形成微弱的超我。理解男尊女卑在心靈結構與心靈運作層面的狀況,尤其是其人 格發展的五個時期為本我、自我、超我的觀念、陽具妒羨及閹割恐懼戀母情結、

性別角色的發展等。理論導向對父權機制的解碼︰小女孩被動地接受自己的性別 與不利的地位,『正常女人』受到較多的壓抑,超我和自我都較微弱,對現實原 則的掌控能力較差心靈能量無法藉主動出擊向外發出,反而被往內壓抑,施諸自 己心靈,甚至身體。佛洛伊德理論發現,生物性別、文化性別、性特質三者之間

性別角色的發展等。理論導向對父權機制的解碼︰小女孩被動地接受自己的性別 與不利的地位,『正常女人』受到較多的壓抑,超我和自我都較微弱,對現實原 則的掌控能力較差心靈能量無法藉主動出擊向外發出,反而被往內壓抑,施諸自 己心靈,甚至身體。佛洛伊德理論發現,生物性別、文化性別、性特質三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