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的相關文獻,並對國內外學 者之相關研究做分析與探究,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意涵,第二節為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理 論與影響因素,第三節為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測量工具,第四節為性別 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本節主要在探討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性別角色態度部分包含性與性 別、性別角色以及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同性戀態度部分,則首先了解同性戀之 定義再探討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壹、性別角色態度

性別角色態度部分首先了解性與性別之區分,再則探討性別角色,最後探討 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

一、性與性別

在日常生活中所談論到的「性別」,通常包含「性」(sex)與「性別」(gender)

兩種不同的意義,一般人常會在談話或使用上產生混淆或混用,因此在討論性別 相關專有名詞前,必須先釐清兩者的不同。在西方社會中,清楚地用單字 sex 與 gender 區分出兩種不同的意涵,sex 這個字偏向以生理為基礎,指的是生為男人 或女人的生物狀態, gender 是社會用來區別男女間差異的所有非生物性特徵,

如穿著、言行、體態、興趣、人格特質及家庭中角色等等(李美枝、鐘秋玉,1996)。 Basow 指出,「性」是生物學上的分類,一個人被判定為男性或女性,是透過性器 官以及基因來做為區分,男女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不同由第 23 對染色體 XX 與

8

XY 所造成,在受精的那一剎那便已決定了生理上的性別(引自白秀玲、柯淑敏,

2007)。而「性別」則是心理學上的用語,是社會對男性行為和女性行為的一種 評價,此種評價是由歷史、文化以及心理歷程所共同塑造而成;也是男女性的社 會特徵,它反映出個體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所做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穿著和行為 舉止(劉秀娟,2000;江明親譯,2003;林生傳,2005)。

綜合上述說法,「性」是偏向以生物學的觀點,解釋男女先天生理構造上的 不同特徵。「性別」則偏向以社會心理的方向為基礎,是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所 賦予的男女行為特質。多數學者由性別的概念出發,將生物學上的「性」經歷史 疊加上社會的評價與文化控制形成「性別」,說明性別除了先天生理的性所衍生 出的差異之外,尚包括整個文化、社會環境制度形塑下的性別,而本研究所探討 的即是反映出社會現象與文化形態的性別概念。

二、性別角色

角色乃源自早期法國劇院的詞語,指的是寫著演員角色的紙卷,稱一位演員 為一個角色;而角色概念引進社會科學領域後,則用來解釋人類複雜的行為(李 伯黍等譯,2003;張馨友,1995)。人的一生中會生活在各個社會團體,因此需 要學習扮演各種角色,符合個人在某一位置上應有的行為,亦是人與人互動的基 礎。角色是個體在社會團體中被賦予的身份,並根據自己所賦予的身分表現出受 到社會團體所期待的行為模式(張春興,1989)。其中,「角色」可分為先天「歸 屬的」(ascribed)與透過個人能力與表現而「獲致的」(achieved)。因此「性 別角色」不僅是個人出生即決定的,更是透過後天所獲得的,雖然出生已然決定 所屬性別,但是性別角色卻深受文化控制及社會期待的影響(羅瑞玉,2000)。

張春興(1996)指出所謂性別角色即為某一社會文化中,大家所公認男性或 女性應有的行為,這些行為包含了個人內在的觀念態度及外在的言行服裝。性別 角色建立了這類對於性別相關行為的期望,一般而言符合社會期望的男性行為被

9

稱之為具有陽剛氣質,具有符合社會期望的女性行為被稱之為陰柔氣質(邱紹一、

洪福源,2013)。而Macionis的論點也提到,一個文化對於不同的性別角色應有 態度和活動的設定(引自沈孟樺,2012)。在所處的文化社會結構中,男性或女 性分別具有某些權利與義務的特定位置,例如在家庭的結構中有「丈夫」、「妻子」、

「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等由性別上差異從而產生的社會角色方面的 差異,每個扮演某種角色的人就必須承擔社會文化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柯淑敏,

2001)。這種由社會所界定、大眾所認可的一套行為模式,可以幫助人們在他所 處的社會中藉由社會所期待的定位區分男性與女性,性別角色也會對生活的每一 面向產生影響(邱紹一、洪福源,2013)。

性別角色是社會學習下的產物,且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背景對於男性與 女性的性別角色,會有不同的意義與規範,具有相當的文化彈性(高淑娟,1998)。

Crooks與Baur認為性別角色是被社會認為符合常態,或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屬於適 當的態度與行為(引自沈孟樺,2012)。其界定隨著文化與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 變。就文化而言,印地安洽部里(the Tchambuli)部落社會男人負責照顧家裡,

而女人則是負責養家活口;在歐美或亞洲社會則相反。就時代而言,早年的社會,

少有妻子上班,先而生留在家照顧孩子的情況。但今日的年輕夫妻,則可能依實 際需求區分家務(邱紹一、洪福源,2013)。蘇倩雪(2002)也認為性別角色是基 於某一社會文化傳統的期待下,並透過個體自我表現,所發展出的性別角色認 同。

在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也會不斷地調整與強化,而逐漸定型,形成個體在 生活中所顯示的符合本人性別的行為和態度(彭懷真,2010)。許智香(2002)

提到在社會建構的過程中,不同性別的人會逐漸學習和內化所謂社會上認定自己 應該扮演的角色和行為。性別角色的扮演是每個人生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 題,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為了避免產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而侷限了一個人的發 展,就必須正視它的存在(陳佳伶,2005)。

10

綜合上述說法,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依據不同性別而提供不同社會 所期望的行為範本,個體則依循自己所屬的角色來行動,表現出符合大眾的言行 舉止與行為特質,最後該行為模式經由學習與內化逐漸融入個人人格特質中,進 而產生認同。不同時空背景,對男女特質皆有不同規範,而社會所期望的行為範 本也是依據不同文化、時空以及環境而有所不同。

三、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

社會心理學家使用態度(attitude)一詞來指稱個體對特定人、事物或理念甚 至對社會世界幾乎所有方面的評價(Fazio ,2007)。態度是根據三個訊息來源評 估之後的結果,「認知訊息」指對於態度對象的想法和信念;「情感訊息」指的是 對某個態度對象(一個人或社會事件)的情緒反應;「行為訊息」包括對於某個 態度對象所採取的行為或行為傾向(Huskinson & Haddock ,2004)。因此所謂態 度即是指個體透過認知、情感、行為三種成份對周圍人、事、物產生持久性與一 致性的正面或負面感受,這當中帶有一種評價性的傾向,可以從極度喜歡或贊同 到極度不喜歡或不贊同的感受。

透過對性別角色涵義的界定,性別角色態度(sex-role attitude)即為對 性別角色的態度,也就是多了情感評價的向度,是社會上一般人對於男性或女性 適宜的角色行為表現所持的一種態度,並加上其對於男女由後天社會文化所獲致 的性別角色之看法、期望與既定印象(羅瑞玉,2000;林佩蓉,2012)。另外,

張春興(2000)從個人對自己的角度出發,指出性別角色態度是個人對自己身為 男性或女性的看法,換句話說,是男性或女性本身對自己性別角色所持的態度。

蔡文山(2001)也表示性別角色態度是個體對自己所認同或知覺的性別角色所反 應出來的行為表現,其涵蓋範圍很廣,舉凡對兩性的互動與看法均與性別角色態 度有關,代表了個人對男女在性別上之合適行為的判斷。

一般研究皆視性別角色態度為一個連續面(高淑娟,1998;鄭淑子,1992),

11

從個人看待自我或是一般男性與女性應有行為的傾向中,產生極度堅持傳統規範,

到反對舊規範、支持現代平等的性別角色觀,並且Bielby強調會依照性別角色觀 的不同而對權利、責任和分工會有不一樣的角色期待(引自邱桂貞,2007)。因 此,若個人越具有「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表示越贊成男人必須外出賺錢,一 肩扛起家計;而女人就是待在家裡,洗衣煮飯、照顧小孩。反之,若個人越具有

「現代」的性別角色態度,表示兩性不論在家務工作或是職業地位上,都有平等、

互換或不區分的地位(鄭淑子,1992)。

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對性別角色態度也有所不同,同時也決定了男女在特定時 空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及擁有的社會地位(黃婷惠,2008)。Scanzoni與Fox強調 社會或文化的情境,對性別角色態度所產生的影響(引自沈孟樺,2012)。楊凰 嬿(2003)稱其為一種文化信念,對男性和女性有著不同的預設,根據這種預設,

產生對男女行為上的預期,同時也決定了男女在特定時空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及擁 有的社會地位,也可說是一種性別社會階層的規範、取向或偏好(伊慶春,2007)。

綜合上述說法,性別角色態度是個人在不同社會文化及時空環境影響之下,

認為合宜的兩性行為或對男女角色期望的偏好,並且根據男女在社會上所扮演的 角色產生不同評價。也是對性別角色相關的人、事、物及理念的認知、情感及行 為上產生持久且一致性的傾向。本研究所探討的性別角色態度即是個體對自我認 同及對一般他人的性別角色所表現出的偏好與取向。

認為合宜的兩性行為或對男女角色期望的偏好,並且根據男女在社會上所扮演的 角色產生不同評價。也是對性別角色相關的人、事、物及理念的認知、情感及行 為上產生持久且一致性的傾向。本研究所探討的性別角色態度即是個體對自我認 同及對一般他人的性別角色所表現出的偏好與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