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麗日 博士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

關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研究生:周夢琦

中華民國一○四年 七月

(2)

謝誌

終於要完成這篇論文了!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李麗日老師,李老師在 討論過程中常給我許多啟發與靈感,從各層面建立到預試問卷的擬定、文 獻蒐集方向到理論編制規劃、資料統計分析到最後的論文完成,一步一步 的引導與建議,協助我將論文架構慢慢建立起來,期間也受到老師十分親 切的指導還有不厭其煩的審閱與修正,讓我的論文能夠盡善盡美、順利完 成。在研究的過程中亦感受到李老師的深厚的學術涵養使我獲益良多。 感謝口試委員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的陳易芬老師與臺中科技大學龍 紀萱老師,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參與我的口試,也親切的提供了寶貴且專業 的意見,令我獲益匪淺,是論文內容更加完備充實的重要助力。也感謝同 意在課堂上發放問卷的臺中教育大學各系老師們,讓我順利取得好多樣本。 也感謝在寫論文過程中 還要感謝同是研究生的兩位佳琪還有蘇蘇,從大學到研究所期間一直 陪在我身邊。在煩躁時互相安慰、壓力大時一起苦中作樂,偶爾的放鬆一 起逛街血拚、午茶聊天各種八卦,很高興能有你們的陪伴、支持、幫忙及 鼓勵,讓我北部中部都不孤單: D 最後感謝父母的支持與付出,栽培我一路念到碩士,偶爾還要在我遇 到瓶頸時聽我鬧情緒。在研究所求學的三年中一直有放棄的念頭,這段掙 扎的期間感謝我的媽媽——陳麗娟女士與我不斷溝通和耐心傾聽;還有感 謝我的大金主爸爸——周永祥先生在口考前每次都會記得幫我跟神明祈求 順利過關;以及感謝我的弟弟——周振立 lily 哥總是故意找夜深人靜的時 間與我暢聊、逗我開心,僅以此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 最後的最後,我也要感謝自己還是堅持努力到最後沒有放棄,順利生 出這本論文: ) 夢琦謹誌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3)

I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

-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摘要

本研究在探討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間的關係,並了解不同背 景變項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的差異情形。透過文獻的分析,以 自編之「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以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分層叢集抽樣,共抽取 800 位大學生,有效 問卷為 774 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主 要發現分述如下: 壹、大學生在對性別角色態度之現況方面,傾向平等正向態度。 貳、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受性別、年級、居住區域、學院、有無同志親友、參與 同志相關活動經驗、有無修習性別平等課程有所差異。 參、大學生在對同性戀態度之現況方面,傾向正面態度。 肆、大學生同性戀態度受性別、年級、居住區域、學院、宗教信仰、有無同志親 友、參與同志相關活動經驗、有無修習性別平等課程、師培生有所差異。 伍、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呈現正相關,表示大學生對性別角色態度 越為平等,對同性戀態度也越為正向。 陸、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對同性戀態度具有預測力,其中又以社會權利義務層面 預測力最強。 根據上述本研究之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學校教育機 關、大學生及未來有志於相關議題之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同性戀態度

(4)

II

The relate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takes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as the study object.Through

sampling, the study obtains 774 valid questionnaires,and analyze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OVA analysis, the underperform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The main findingsare

following:

1. The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attitudes are generally are generally positive and equality.

2.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role attitudes was influenced by gender, grade,living area,

academy, to have or have not gay friends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e in gay-related

activities.

3.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re generally positive.

4.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role attitudes was influenced by gender, grade,living area,

academy, religion, to have or have not gay friends,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e in

gay-related activ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5. The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ch means that the more equality their gender role attitudes

(5)

III

6. The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attitudes has good predictive effect o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Soci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is the best forecast variable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llege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attitude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6)

IV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 7 第二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理論與影響因素 ... 18 第三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測量工具 ... 34 第四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 ...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8 第一節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現況分析 ... 7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差異情形 ... 8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差異情形 ... 104 第四節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情形 ... 124 第五節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預測力分析 ...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6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4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 144

(7)

V 參考文獻 ... 146 一、中文部分... 146 二、英文部分... 156 附錄 ... 161 附錄一 專家意見調查表 ... 161 附錄二 專家意見調查表資料分析 ... 168 附錄三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 182 附錄四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 187

(8)

VI

表次

表 2-1 國內外性別角色態度測量工具 ... 37 表 2-2 國內外同性戀態度測量工具 ... 42 表 2-3 國內外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 ... 45 表 2-4 國內外大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 ... 48 表 3-1 103 學年度各學院學系人數及班級數 ... 58 表 3-2 有效問卷調查回收統計表 ... 59 表 3-3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 ... 65 表 3-4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因素分析 ... 66 表 3-5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 ... 67 表 3-6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量表編排一覽表 ... 67 表 3-7 大學生同性戀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 ... 70 表 3-8 大學生同性戀態度因素分析 ... 72 表 3-9 大學生同性戀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 ... 73 表 3-10 大學生同性戀態度量表編排一覽表 ... 74 表 4-1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現況分析 ... 79 表 4-2 大學生同性戀態度現況分析 ... 81 表 4-3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 85 表 4-4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86 表 4-5 不同居住區域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88 表 4-6 不同學院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90 表 4-7 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92

(9)

VII 表 4-8 有無同志親友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94 表 4-9 參與同志相關活動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 95 表 4-10 修習性別平等課程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 96 表 4-11 是否為師培生身分之大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 97 表 4-12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整體及各層面差異考驗摘要表 ... 99 表 4-13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 104 表 4-14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6 表 4-15 不同居住區域之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108 表 4-16 不同學院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110 表 4-17 不同宗教信仰之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112 表 4-18 有無同志親友之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114 表 4-19 參與同志相關活動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整體與各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116 表 4-20 修習性別平等課程之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117 表 4-21 是否為師培生身分之大學生在同性戀態度層面之 t 檢定分析摘要 ...118 表 4-22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同性戀態度整體及各層面差異考驗摘要表 ...119 表 4-23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相關分析 ... 125 表 4-24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各層面對整體同性戀態度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 128 表 4-25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各層面對倫理道德支持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 129

(10)

VIII 表 4-26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各層面對活動接觸意願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 130 表 4-27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各層面對公民權利認同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 131 表 4-28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各層面對友善環境營造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 132 表 4-29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各層面對情緒認同接納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 ... 133 表 4-30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對同性戀態度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 134

(11)

IX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56 圖 3-2 研究程序流程圖 ... 75

(12)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現況與關係。本章共分 四節,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以及研究範圍,茲分別 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社會大眾對性別角色的看法一直以來受到時空背景與社會文化所影響,「男 耕女織」、「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子無才便是德」等俗語明確表達出當前的時空 環境下大家公認男女應有的行為表現。而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其生理性別的 行為模式為了受大眾所認可,包括外在的言行舉止與內在的態度、觀念無一不符 合社會期望。這樣的社會期望影響個人行為,再由個人行為加深社會文化的規範, 形成大眾對性別僵化、簡化的刻板印象。雖現今已為性別平權時代,政府也於 2005 年開始極力推動性別主流化(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15),促使政府資源的配置 都能讓不同性別可以平等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之機會,最終達到 實質性別平等(方念萱等,2014)。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上對性別角色的傳 統印象仍然存在。 性別角色態度中又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最為普遍且根深蒂固,多數國 家對女性的性別歧視根源於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邱桂貞,2007;林惠枝,2008), 長久以來不斷受到父權體制的影響,傳統中男尊女卑的文化對兩性角色的定位更 是造成不平等的根源,使女性受制於壓迫的地位。不管個體其所嚮往的性別角色 為何,社會已為他/她們塑造了所謂的「合宜」的性別特質,此社會給予的既定 框架,足以帶給個體一生深遠的影響(蔡惠娟, 2007)。男性應具備陽剛特質, 行為須獨立果斷;女性則被要求要溫柔體貼,對男性依賴順從。對於男女性在生 涯發展方向,則期待男性在事業上有成就,能扛起家計重任;女性應將重心放在 教養和家庭,工作最好能與家務彼此配合不相耽誤。

(13)

2 研究者也深有所感,猶記家中長輩告誡自己:女生要溫柔會撒嬌,不會撒嬌 也要學,這樣才會得人疼,家庭也會幸福,「以後找個找個好人家嫁了比什麼都 重要」;又或者,常被來家中作客的親戚朋友打趣「會煮飯代表可以嫁人了」、「弟 弟不會煮飯沒關係,以後你老婆煮給你吃」,相較於君子遠庖廚,做菜被視為是 女性必備的技能。而弟弟身為家中唯一的男性,小時候總是被教訓「男生不准哭」; 長大後則被耳提面命的要求要穩重、負責任,「因為家裡的未來都要靠你」、「當 完兵快點找個好工作」要成為能挑起家中重擔的男人。 此外研究者在高中時期一位男同學,由於其說話及行為表現較為女性化而遭 受其他同學上嘲諷「娘砲、噁心」,若他對其他男同學有勾肩搭背或肢體上的碰 觸,便會受到故意的對待「走開!不要碰我你這死 gay」或推打,儼然成為性別刻 板印象下的犧牲品。這讓研究者發現其實性別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不僅限於女性, 甚至社會對於符合男性特質行為的定義較相對於女性要來得狹窄,造成在符合性 別角色的期待上男性受到的社會文化壓力比女性更大。Branno 曾指出男性的刻板 化印象其一包括要求個體不要娘娘腔像個女孩,因此被譏為「娘娘腔」或「變態」 對一般男性來說,被視為莫大的污辱(劉秀娟,1999)。而青少年尤其如此,一 旦被認為是「不標準」的男人或其性傾向或性別氣質不符合異性戀所認同的男子 氣概,在團體中甚至遭到暴力對待(郭麗安、趙淑珠、劉安真,2008; Bosson,Prewitt-Freilino,&Taylor, 2006)。 同性戀是透過長時間認同成形的性傾向,用來描述一個人受同性別的人吸引 以並對其產生性與感情需求,亦指對與自己同一性別的人產生情慾之想法與感覺 (溫如慧譯,2007)。一個社會中究竟有多少同性戀人口目前眾說紛紜,雖國內 於 2012 年執行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大型的學術調查方式蒐集國人性傾 向資料,然而該調查採面對面訪談的資料蒐集方式,可能影響受訪者真實表達性 傾向的可能性(李怡芳、楊文山,2013)。該調查顯示約有 2%的台灣人口認為自 己是同性戀、雙性戀者(杜素豪、章英華、廖培珊,2012),再根據內政部(2012)

(14)

3 統計得知該年台灣地區人口總數約有 23,315,822 人。若按上述 2%比例來推估, 台灣大約有 466,316 人認為自己為非異性戀者,人數相當可觀,可以說在性取向 方面為數不小的「少數族群」。 雖然人數不少,但在異性戀霸權的現今社會中,非主流的同性戀現象仍被視 為不正常的行為,所有的社會價值觀與標準都是異性戀模式為指標,而使其他較 為少數的性傾向則被貼上特殊的標籤,也造成污名化及恐同的發生(江佩璇, 2007)。台灣地區這幾年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及開放,慢慢的對不同於自己的族 群學習包容、學習尊重。隨著同志的公眾形象不斷提升,不乏名人巨擘公開表明 自身的同性傾向,民眾對性傾向的態度亦變得更為包容開放(李怡芳、楊文山, 2013)。雖然如此,仍有部分團體對同性戀議題採取攻擊、反對的意見,認為同 性戀汙染整個社會甚至有導致天災與世界末日等誇大煽動歧視的言論,其中又以 宗教團體最為激烈。 王雅各(2001)表示要解構同性戀者被污名化的社會地位,最基本的方式就 是從「教育」著手,要消除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從教育著手是一個很重要的管 道,在校園性別平等教育的推行過程中,也應當把性傾向納入其中。Newman 的研 究也建議提高對性傾向少數族群接納程度的最有效方法為降低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提供同性戀教育和相關媒體訊息(引自張孟琪,2009)。透過學校的教育, 從小培養正確性別觀念以改革偏頗性別的文化,已然逐漸成為當前社會共識(林 正誼,2006)。 自從教育部在民國九十年實行「兩性平等教育法」以來,國內對此多所關注, 學校單位致力於將兩性平等的意涵融入課程與教學中,行政單位也著重力行兩性 平等之政策。然而追求性別平等的概念不應只是消除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應將性 別歧視與性別暴力的意涵範圍擴大,由二元性別模式轉化性別多元概念,更深入 地去探討在主流性別文化中的弱勢族群,及其在社會及校園環境中所遭遇的困境 (陳皎眉,2005)。因此教育部在民國九十三年將原本法令範圍擴大為「性別平等

(15)

4 教育法」並加強對於兩性之外有更多的保障,更名的目的即在標示出所欲達成的 不僅是男女兩性的平等,更希望能夠促進多元性別意識的形成(教育部,2004)。 教育部也在 2008 年出版了「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更明確的將同性戀議題 列入於一百學年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 期待能藉此從小培養正確觀念,逐漸消除社會上的歧視與偏見並尊重多元的性別 文化。 一個人的性別角色態度常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其自身對於同性戀的態度, 由於同性戀破壞了社會對兩性傳統僵化的性別角色期待,使同性戀者受到的負面 態度或異樣眼光。Kite 與 Whitely 指出持傳統性別角色態度的人對於同性戀的 厭惡會特別激烈,是因為同性戀者對於他們的性別信念造成強烈的威脅(引自張 孟琪,2009)。王雅各 (2001) 也認為,人們對於性取向少數的偏見大體是由針 對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延伸而來得。Herek(1984)的研究則直接表明, 性別角色態度為解釋同性戀態度的重要變項之一。而葉晏禎(2013)在針對國中 生的研究中也發現性別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有中度負相關。這些研究都顯示,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具有相當的關連性。 國內有關於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方面的研究數量不多,且研究對象多 為國中小學生或老師,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相對較少。加上性別態度在近年來 受教育及社會快速發展變遷之故,早期的研究可能不適用於現今之實際狀況,因 此研究者認為目前國內大學生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值得探討。由於師範 學院教育體系向來被認為是培育國民教育師資的搖籃,而這些大學生也是肩負培 育國家幼苗之重責,因此在思想與行為方面常被認為具有保守與傳統的特性(許 齡臻、陳泓劭、林松甫,2003)。為了解相對於一般大學較為保守的教育大學學 生對性別態度之現況,加上研究者為臺中教育大學在學學生,對校園環境相對熟 悉,故以臺中教育大學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臺中教育大學不同背景之大學生 性別角色態度及同性戀態度之現況,以及探究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

(16)

5 之相關及預測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節主要在於界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以瞭解目前 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現況。

壹、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提出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之現況。 二、瞭解大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現況。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對性別角色態度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之差異情形。 五、探究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情形。 六、瞭解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對同性戀態度的預測情形。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瞭解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之現況為何? 二、瞭解大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現況為何?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對性別角色態度上是否有差異? 四、分析現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上是否有差異? 五、探究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是否有相關? 六、瞭解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對同性戀態度的預測情形為何?

(17)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現況及相關情形,為使本研究 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更加明確,以便於分析與討論, 茲將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壹、性別角色態度

性別角色態度是個體對自己所認同或知覺的性別化角色所作之行動傾向之表現,亦 即對兩性角色刻板化程度,其內涵涵蓋範圍包括男女性的互動、家庭內外對男女角色的 扮演,以及法律、教育、社會議題中對性別的看法(蔡文山,2001)。本研究中性別角 色態度的層面包含社會權利與義務、家庭與工作互動、能力特質與表現與兩性互動與關 係等四項,並以自編之「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得分為基準,大學生在量表的各層 面,合計之總分越高,則表示該學生的性別角色態度越趨於正向,較具有性別平等觀念, 反之,則越趨負向,表示該學生較具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觀念。

貳、同性戀態度

同性戀態度也就是對同性戀的態度,指個體對於男女同性戀者的看法評價,該看法 評價是相當穩定且持久的正面或負面感受(林孟宜,2011)。本研究中同性戀態度層面 包含倫理道德支持、活動接觸意願、公民權利認同、友善環境營造以及情緒認同接納等 五項,並以自編之「大學生同性戀態度量表」得分為基準,大學生在量表的各層面,合 計之總分越高,則表示該學生對同性戀態度越趨於正面,反之,則表示該學生對同性戀 態度越趨於負面。

(18)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的相關文獻,並對國內外學 者之相關研究做分析與探究,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意涵,第二節為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理 論與影響因素,第三節為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測量工具,第四節為性別 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本節主要在探討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性別角色態度部分包含性與性 別、性別角色以及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同性戀態度部分,則首先了解同性戀之 定義再探討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壹、性別角色態度

性別角色態度部分首先了解性與性別之區分,再則探討性別角色,最後探討 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

一、性與性別

在日常生活中所談論到的「性別」,通常包含「性」(sex)與「性別」(gender) 兩種不同的意義,一般人常會在談話或使用上產生混淆或混用,因此在討論性別 相關專有名詞前,必須先釐清兩者的不同。在西方社會中,清楚地用單字 sex 與 gender 區分出兩種不同的意涵,sex 這個字偏向以生理為基礎,指的是生為男人 或女人的生物狀態, gender 是社會用來區別男女間差異的所有非生物性特徵, 如穿著、言行、體態、興趣、人格特質及家庭中角色等等(李美枝、鐘秋玉,1996)。 Basow 指出,「性」是生物學上的分類,一個人被判定為男性或女性,是透過性器 官以及基因來做為區分,男女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不同由第 23 對染色體 XX 與

(19)

8 XY 所造成,在受精的那一剎那便已決定了生理上的性別(引自白秀玲、柯淑敏, 2007)。而「性別」則是心理學上的用語,是社會對男性行為和女性行為的一種 評價,此種評價是由歷史、文化以及心理歷程所共同塑造而成;也是男女性的社 會特徵,它反映出個體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所做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穿著和行為 舉止(劉秀娟,2000;江明親譯,2003;林生傳,2005)。 綜合上述說法,「性」是偏向以生物學的觀點,解釋男女先天生理構造上的 不同特徵。「性別」則偏向以社會心理的方向為基礎,是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所 賦予的男女行為特質。多數學者由性別的概念出發,將生物學上的「性」經歷史 疊加上社會的評價與文化控制形成「性別」,說明性別除了先天生理的性所衍生 出的差異之外,尚包括整個文化、社會環境制度形塑下的性別,而本研究所探討 的即是反映出社會現象與文化形態的性別概念。

二、性別角色

角色乃源自早期法國劇院的詞語,指的是寫著演員角色的紙卷,稱一位演員 為一個角色;而角色概念引進社會科學領域後,則用來解釋人類複雜的行為(李 伯黍等譯,2003;張馨友,1995)。人的一生中會生活在各個社會團體,因此需 要學習扮演各種角色,符合個人在某一位置上應有的行為,亦是人與人互動的基 礎。角色是個體在社會團體中被賦予的身份,並根據自己所賦予的身分表現出受 到社會團體所期待的行為模式(張春興,1989)。其中,「角色」可分為先天「歸 屬的」(ascribed)與透過個人能力與表現而「獲致的」(achieved)。因此「性 別角色」不僅是個人出生即決定的,更是透過後天所獲得的,雖然出生已然決定 所屬性別,但是性別角色卻深受文化控制及社會期待的影響(羅瑞玉,2000)。 張春興(1996)指出所謂性別角色即為某一社會文化中,大家所公認男性或 女性應有的行為,這些行為包含了個人內在的觀念態度及外在的言行服裝。性別 角色建立了這類對於性別相關行為的期望,一般而言符合社會期望的男性行為被

(20)

9 稱之為具有陽剛氣質,具有符合社會期望的女性行為被稱之為陰柔氣質(邱紹一、 洪福源,2013)。而Macionis的論點也提到,一個文化對於不同的性別角色應有 態度和活動的設定(引自沈孟樺,2012)。在所處的文化社會結構中,男性或女 性分別具有某些權利與義務的特定位置,例如在家庭的結構中有「丈夫」、「妻子」、 「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等由性別上差異從而產生的社會角色方面的 差異,每個扮演某種角色的人就必須承擔社會文化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柯淑敏, 2001)。這種由社會所界定、大眾所認可的一套行為模式,可以幫助人們在他所 處的社會中藉由社會所期待的定位區分男性與女性,性別角色也會對生活的每一 面向產生影響(邱紹一、洪福源,2013)。 性別角色是社會學習下的產物,且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背景對於男性與 女性的性別角色,會有不同的意義與規範,具有相當的文化彈性(高淑娟,1998)。 Crooks與Baur認為性別角色是被社會認為符合常態,或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屬於適 當的態度與行為(引自沈孟樺,2012)。其界定隨著文化與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 變。就文化而言,印地安洽部里(the Tchambuli)部落社會男人負責照顧家裡, 而女人則是負責養家活口;在歐美或亞洲社會則相反。就時代而言,早年的社會, 少有妻子上班,先而生留在家照顧孩子的情況。但今日的年輕夫妻,則可能依實 際需求區分家務(邱紹一、洪福源,2013)。蘇倩雪(2002)也認為性別角色是基 於某一社會文化傳統的期待下,並透過個體自我表現,所發展出的性別角色認 同。 在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也會不斷地調整與強化,而逐漸定型,形成個體在 生活中所顯示的符合本人性別的行為和態度(彭懷真,2010)。許智香(2002) 提到在社會建構的過程中,不同性別的人會逐漸學習和內化所謂社會上認定自己 應該扮演的角色和行為。性別角色的扮演是每個人生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 題,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為了避免產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而侷限了一個人的發 展,就必須正視它的存在(陳佳伶,2005)。

(21)

10 綜合上述說法,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依據不同性別而提供不同社會 所期望的行為範本,個體則依循自己所屬的角色來行動,表現出符合大眾的言行 舉止與行為特質,最後該行為模式經由學習與內化逐漸融入個人人格特質中,進 而產生認同。不同時空背景,對男女特質皆有不同規範,而社會所期望的行為範 本也是依據不同文化、時空以及環境而有所不同。

三、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

社會心理學家使用態度(attitude)一詞來指稱個體對特定人、事物或理念甚 至對社會世界幾乎所有方面的評價(Fazio ,2007)。態度是根據三個訊息來源評 估之後的結果,「認知訊息」指對於態度對象的想法和信念;「情感訊息」指的是 對某個態度對象(一個人或社會事件)的情緒反應;「行為訊息」包括對於某個

態度對象所採取的行為或行為傾向(Huskinson & Haddock ,2004)。因此所謂態

度即是指個體透過認知、情感、行為三種成份對周圍人、事、物產生持久性與一 致性的正面或負面感受,這當中帶有一種評價性的傾向,可以從極度喜歡或贊同 到極度不喜歡或不贊同的感受。 透過對性別角色涵義的界定,性別角色態度(sex-role attitude)即為對 性別角色的態度,也就是多了情感評價的向度,是社會上一般人對於男性或女性 適宜的角色行為表現所持的一種態度,並加上其對於男女由後天社會文化所獲致 的性別角色之看法、期望與既定印象(羅瑞玉,2000;林佩蓉,2012)。另外, 張春興(2000)從個人對自己的角度出發,指出性別角色態度是個人對自己身為 男性或女性的看法,換句話說,是男性或女性本身對自己性別角色所持的態度。 蔡文山(2001)也表示性別角色態度是個體對自己所認同或知覺的性別角色所反 應出來的行為表現,其涵蓋範圍很廣,舉凡對兩性的互動與看法均與性別角色態 度有關,代表了個人對男女在性別上之合適行為的判斷。 一般研究皆視性別角色態度為一個連續面(高淑娟,1998;鄭淑子,1992),

(22)

11 從個人看待自我或是一般男性與女性應有行為的傾向中,產生極度堅持傳統規範, 到反對舊規範、支持現代平等的性別角色觀,並且Bielby強調會依照性別角色觀 的不同而對權利、責任和分工會有不一樣的角色期待(引自邱桂貞,2007)。因 此,若個人越具有「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表示越贊成男人必須外出賺錢,一 肩扛起家計;而女人就是待在家裡,洗衣煮飯、照顧小孩。反之,若個人越具有 「現代」的性別角色態度,表示兩性不論在家務工作或是職業地位上,都有平等、 互換或不區分的地位(鄭淑子,1992)。 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對性別角色態度也有所不同,同時也決定了男女在特定時 空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及擁有的社會地位(黃婷惠,2008)。Scanzoni與Fox強調 社會或文化的情境,對性別角色態度所產生的影響(引自沈孟樺,2012)。楊凰 嬿(2003)稱其為一種文化信念,對男性和女性有著不同的預設,根據這種預設, 產生對男女行為上的預期,同時也決定了男女在特定時空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及擁 有的社會地位,也可說是一種性別社會階層的規範、取向或偏好(伊慶春,2007)。 綜合上述說法,性別角色態度是個人在不同社會文化及時空環境影響之下, 認為合宜的兩性行為或對男女角色期望的偏好,並且根據男女在社會上所扮演的 角色產生不同評價。也是對性別角色相關的人、事、物及理念的認知、情感及行 為上產生持久且一致性的傾向。本研究所探討的性別角色態度即是個體對自我認 同及對一般他人的性別角色所表現出的偏好與取向。

貳、同性戀態度

同性戀態度部分,則首先了解同性戀之定義在探討同性戀態度之意涵,其中 包含同性戀正面及負面態度。

一、同性戀之定義

同性戀(homosexual)一詞源自希臘字跟 homo,意指「同一」,是一位匈牙 利醫生 Karoly 於 1896 年所創造的專有名詞(溫如慧譯,2007),這個詞描述的

(23)

12 是:對異性無法做出性反應,卻被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所吸引,也就是「一個人 基本或絕對被自身性別成員所吸引」(阮芳賦、林燕卿,2003)。1920 年代之 後,由西方性學與精神科醫學將該名詞翻譯成中文,但仍舊隱含心理變態或偏差 的意味,更有將其視為一種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傾向(王雅各,1999)。 由於「同性戀」一詞源自西方醫學體系,隱含「變態、偏差」的負面意味, 因而香港影評人及散文作家邁克於其著作-「同志」簡史一文中,把同性戀團體 稱作「同志」(邁克,2003)。但其真正開始被使用始於 1989 年香港導演林奕華 所籌辦的香港第一屆同志影展,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國父革命 名言,鼓勵同性戀者共同參與,讓同志文化與大眾文化連結。「同志」有別於「同 性戀」的醫學污名,自此之後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逐漸採用並演變 成對同性戀的另一稱呼(梁曉慧,2013;陳曼君,2010;郭麗安、趙淑珠、劉安 真,2008)。 同性戀這一概念可以是指一個人的同性性行為,也可以指這個人是同性戀者。 有同性性為的人,不一定是同性戀者;而同性戀者也不一定有同性性行為,這當 然可能是比較個別的案例(楊麗玉,2007)。由於人類在社會文化背景上有一定 的複雜性,對同性戀概念的清晰界定仍然是相當困難的。不同文化、不同學界和 不同學派對同性戀有著不同的認識(張北川,1994)。 美國性學專家 Kinsey,認為同性戀者是指一個年齡超過十八歲,且曾和自己 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重複的肉體上接觸,並因此達到性高潮者。他把性行為的實 際發生做為基礎,以同性間性行為的頻率發展出一套六分制的量表,從絕對同性 戀到絕對異性戀分為 0 至 6 共七個等級:量表上的 0 代表絕對的異性戀傾向,個 人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同性性行為;而 6 則代表絕對的同性戀傾向,個人從來沒 有發生過任何異性性行為(引自溫如慧譯,2007)。但 Goode、Haber 則持有不同 看法,認為同性戀的定義條件不單只是對同性性經驗的次數及對其同性戀角色的 認同,還包括其偏好的性行為方式、當事人的情感、個人對同性戀社群的歸屬感

(24)

13 以及社會環境對其同性戀事實的承認等(引自林正誼,2006)。 Gadpaille 也依據其觀點,提出判斷同性戀的四個指標,包括(陳金定, 2004): (1)無法壓抑的想要與同性有親密的行為,包括親吻、愛撫等。 (2)情感與慾望的對象僅限於同性,對異性不感興趣。 (3)渴望並積極的想與同性有互動,且為之神魂顛倒。 (4)常會感到孤獨、較強的抑鬱,有一部分人會感到羞恥感、罪惡感。 周勵志等人(1993)也認為同性戀不僅為同性別的人之間有性接觸外,尚包 括發生同性戀行為的情境、場合與當事人的感受、情緒上的認定、對自我的確定, 以及同性族群的認同等因素。而劉安真(1996)則對同性戀則通常具有以下幾個 向度的界定標準: (1)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親密行為的幻想 (2)同性間有愛戀行為,且情感和情慾的對象皆為同性 (3)同性傾向是持續性的,而非情境式或是偶然的發生 (4)對異性感到噁心、不舒服,或是厭惡與異性發生性行為 (5)年齡應滿 20 歲或是 25 歲。 雖然學者對同性戀所作的定義仍有些許不同,但總體而言可以歸納出同性戀 的定義為:個人經自我探索與自我確認,對自己同一性別的人產生情感及情慾, 且能從同性身上得到性心理及社交上的滿足。不僅只於單純的性態度明顯與否, 而是感覺、偏好及情感評價的總和,與異性戀的情況無異,性也僅只是整個戀情 中的一項因素﹙陳浩,1992﹚。近年來對同性戀的定義也已從較具體死板轉為較 寬鬆廣泛,同性戀者認定上的最大差異在於由「他定」改為「自定」,強調同性 戀者的「自我認同」(林孟宜,2011)。而不應再以標準化的工具來判定一個人是 否為同性戀,而是只要個人自我認同自己是同性戀,就是同性戀(郭麗安、趙淑 珠、劉安真,2008)。

(25)

14 綜合上述說法,早期同性戀一詞明顯隱含偏差意味基於此,香港作家另外提 出「同志」一詞作為替代。而不同文化及學界對同性戀有不同定義,包含性關係 的實際發生次數、當事人的情感、同性戀角色的認同等,並列舉各項指標以供判 定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然而近年來對同性戀的定義也從具體條列的標準,轉向 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而非他人界定,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是無法從任何 測驗、口頭問答或行為標準來得知,而是強調個人認同的同性戀身份、同性戀族 群,進一步自我認同為同性戀。

二、同性戀態度之意涵

綜合前述學者對於同性戀以及態度之定義可以得知,同性戀態度是個人對於 男女同性戀的評價,該評價是以認知與情感為心理基礎,所表現的一種相當穩定 且持久的正面或負面感受,也就是個人對同性戀的正面態度與負面態度。由於社 會對同性戀態度是由早期的負面譴責轉向近期的尊重包容,因此以下根據時間脈 絡首先就早期同性戀負面態度,其次從同性戀正面態度做說明: (一)同性戀負面態度 無論在戀愛、婚姻、家庭和性生活方面,整個社會都仍然以異性戀做為絕對 的理想標準和典範,視同性戀為壞的、是不正常的事情,應該要糾正、抗拒它(劉 達臨,2005)。但其實在實踐和文獻之中,同性戀從人類社會的開始就存在,但 多數的台灣異性戀人士對同性戀方面的人和事是無知的,這些無知最後常常轉化 成為對同性戀者的偏見(王雅各,1999)。Baird(2001)指出,一聽到或談及同 性戀,許多一般大眾的印象仍是將同性戀視為是一種病態,較不同於一般正常健 康的成人。許佑生(1999)也提到,一般大眾認為同性戀就是種噁心或變態的代 名詞。同性戀許多污名的產生雖並非憑空捏造,但在媒體渲染、社會風氣打壓下, 以部分的黑暗面形成了代表性的整體,形成一般社會所解讀下的「變態」(張娟 芬,1998)。

(26)

15 在異性戀霸權結構的社會中,為了鞏固異性戀的地位,基於維護社會規範、 維持善良風俗的需求下,因此對於非主流的同性戀現象視為不正常的行為,也造 成污名化及恐同情節的發生(江佩璇,2007)。在一些異性戀者的眼中,同性戀 者的性向掩蓋了一切的性格,無視於同性戀者個體的存在。大多數人對同性戀者 產生非理性的怨恨、恐懼或排斥,稱之為「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簡稱 「恐同症」(王雅各,1999)。所謂的「恐同」一詞,是由 1972 年 George Weinberg

於「社會和健康的同性戀」(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一書中所

定義。Weinberg 對恐同症的敘述為對同性戀產生極高度的害怕症狀,且對同性戀 產生許多負面想法」(引自林孟宜,2011)。恐同症通常伴隨著「強迫異性戀主義」 或「異性戀沙文主義」,這種疾病的症狀是畏懼任何和同性戀有關的人、事、物。 患有恐同症者,容易將同性戀汙名化,認為同性戀是違反自然、有疾病的族群, 並容易將同性戀者視為性關係混亂,及與愛滋病畫上等號(王雅各,1999;林官 蓓、楊振玉,2010)。游美惠(2003)提出內化的恐同,指人們對同性戀在意識 與淺意識中帶有畏懼或些許不安的情感。之所以產生恐同的想法,絕大多數來自 家庭環境、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氛圍的壓抑,這也使得同志多半不敢正視自己的性 傾向,而整體社會也隨之被誤導,並被教育成普遍的恐同現象。 綜上所述,在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同性戀被視為不同於一般正常人的 存在,在這樣的偏見下甚至產生汙名及恐同的現象。無視於同性戀者個體,以其 性向遭受非理性的恐懼和排斥,尤其遭受到性關係混亂、愛滋病或變態等汙名。 在如此醜化且貶低同性戀的社會現況侵襲下,同性戀者無力出面為自己發聲,也 讓整體社會普遍存有對同性戀者的負面態度。 (二)同性戀正向態度 雖然早期在 1960 年由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一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

(27)

16 disturbance)(晏涵文,2011),但到了 1973 年,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已將同性戀 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刪除,這項正式的決議造成歐美等大部分西方國家,在法律條 文上原先對於同性戀的歧視開始有所改變(邵涵琳,2010),大環境開始醞釀出 一種氛圍,也就是恐同者本身逐漸被視為是異常且有問題的,並開始成為需要被 注意的對象(Rosik, 2007)。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這項決議,也促成世界衛生組 織於 1990 年 5 月 17 日正式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剔除,

而國際同性戀組織「國際男女同志協會(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ILGA)」希望藉由這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喚醒世人關注「恐同症」 議題,因此將每年的 5 月 17 日訂為「國際反恐同日」,並呼籲世界各國均在此日 舉行相關活動,希望能藉此讓同性戀者得到更平等的待遇和生活,自此漸漸改變 了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負面態度。西方國家的同性戀態度日趨自由開放,愈來愈 多人認為同性戀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對同性戀者的歧見也開始減少(Newport, 2001)。劉雅瑩(2005)也曾對 150 名觀看過「同窗之愛」後的同學進行訪談研 究,多數同學表示可以接受同性戀,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就和一般人沒什麼不 同,只是他們所選擇的對象是自己的同性罷了。 有愈來愈多於對於多元性別表達開放、尊重且認同的異性戀者,同時也願意 了解與認識不同的性別族群,並主動捍衛同志族群的權利,反對一切形式的性別 歧視,這樣的族群稱之為「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另一個同義 字是 Straight Allies(異性戀盟友)。他們是異性戀,卻勇於挑戰異性戀霸權 所帶來得污名,接納同志。直同志是同志社群的一員,更是同志平權重要成員(郭 麗安、趙淑珠、劉安真,2008)。直同志也於 2010 年成立「友善的直」,是台灣 第一個由直同志組成的性別團體,主張顛覆異性戀與同性戀對立的預設,化被動 為主動挺身支持同性戀者(李宜芳,2014)。除了友善的直之外,台灣還有許多 同志友善團體,例如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台灣性別人 權協會、台灣女同志拉拉手協會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28)

17 NGO)為同志相關活動及多元成家議題方面持續支持與發聲。而政府方面也從教 育著手,逐漸改變大眾對於同性戀態度,教育部在 2008 年出版了「認識同志」 教育資源手冊,更在 2010 年宣布,「同志議題」已列入於一百學年度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性別平等教育」重大議題(胡清暉,2008;林官蓓、楊振 玉,2010)。 由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所主辦的台灣同志遊行,是目前亞洲最大同志遊行。從 2003 年開始到現在已邁入第 12 年,每屆訂定不同主題並根據主題提出相關訴求, 呈現同志的多元樣貌,更提供各種議題發聲與討論的空間(台灣同志遊行聯盟, 2014)。除了聲援同志的民眾以及學生社團、教師團體、藝人及企業公司等各界 的參與外,也吸引各國同志朋友及國際媒體前來共襄盛舉。並由最早的同性戀, 到現在的雙性戀、跨性別族群都為了同志平權而發聲。或許是台灣社會的尺度漸 行開放,遊行中的人們也逐漸卸下以往遮掩的面具,能夠真實且自信的表現自我, 這也說明了台灣社會越來越能尊重不同的存在(林官蓓、楊振玉,2010)。 綜上所述,從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刪除開始,西方 國家對同性戀的歧視開始有所改變,恐同者逐漸被視為異常。各國際組織喚醒各 國重視恐同症議題,並舉辦相關活動藉此讓同性戀得到更平等的待遇和生活。而 國內在政府及許多友善團體的宣導及幫助下,逐漸改變大眾對於同性戀態度,可 見台灣的同志友善風氣正逐步開拓中,大眾透過多元管道對同性戀重新認識,拋 開無知的偏見,對同性戀態度呈現正向態度指日可待。

(29)

18

第二節 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理論與影響因素

本節主要在探討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理論,並了解影響二者之 相關因素。首先就性別角色發展與同性戀成因相關理論做說明,而後探究影響性 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因素。

壹、性別角色發展與同性戀成因相關理論

對於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與同性戀的成因一直是研究學者爭議的焦點,不同 理論學派有不同說法,也各有研究支持。無獨有偶的是,專家學者們對於同性戀 形成的相關論點與性別角色的相關理論皆從生理、心理和社會觀點切入,做大量 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研究者將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與同性戀的成因從文獻資料中 做下列歸納整理。

一、生物理論

生物理論對同性戀的解釋大致依循三種途徑:基因、腦結構以及荷爾蒙。這 些理論的基本概念是同性戀之形成源於天生生理因素,而非後天人為可以控制改 變。 基因理論的主要論點為人的性取向是由基因所控制。為驗證此一說法, Bailey 與 Pillard 比對多組同卵雙生、異卵雙生已被收養的兄弟發現,當兄弟其 中一人為同性戀時,有 52%的同卵雙生兄弟也是同性戀,而在異卵雙生兄弟中只 有 22%同為同性戀,收養組則僅有 11%兄弟同時是同性戀(引自溫如慧譯,2007)。 另外,1973 年 Margolese 和 Jajger 以同性戀者的家族進行基因遺傳因素影響之 研究,發現 28 名男同性戀者之中竟有 17 人的家族裡有同性戀的情形,而 24 名 男異性戀者中則僅有兩人的親戚是同性戀者(引自陳浩譯,1992)。Hamer 研究發 現,同性戀者基因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異性戀者的脫氧核糖核酸有顯著 的差別,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取向(引自陳莉秧,2010);而 Pattatuci 也聲稱

(30)

19 在 X 染色體上發現了男同性戀的基因。許多證據證明同性戀取向與家族基因有關, 然而性學專家對於是否有導致同性戀基因仍謹慎以對,基於對性取向的負責程度, 同性戀的基因關聯或許只佔了其中一小部分(Greenberg et al.,2004)。 在腦結構方面,Simon LeVay 研究 41 具人體的腦部結構發現男同性戀的下丘 腦(大腦中控制飲食、體溫與性慾的細胞組織)只有異性戀男性的一半大(黎士 鳴譯,2008)。但這項研究受到不少質疑,首先此研究取樣過小,且即使腦結構 不同也不能說明究竟是造成性取向的原因,抑或是性取向所造成的結果。而近期 的研究也無法證實同性戀與異性戀的腦結構有何差別(Swaab,2005)。 除了基因與腦結構之外,有些學者認為荷爾蒙的種類與分泌量造成同性戀取 向。有的著重在成年時期荷爾蒙分泌量的差異,有的則認為是母親懷孕期間荷爾 蒙分泌過多或過少所導致(黎士鳴譯,2008)。不管是起於懷孕期還是成年期, 至今仍無任何確切的證據顯示荷爾蒙分泌多寡造成同性戀者的產生。 而性別角色發展在生物理論中,基因和內分泌被認為是塑造性別角色的決定 因素,性別與性別角色差異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決定(Wilson,2000)。Wilson 是當代生物學理論學的翹楚,以他為首的極端的基因論者相信,所有的性別差異 必定會受其最終的生物基因基礎所影響,也就是說基因不但決定一個人的生殖器 官、外貌,甚至也決定個人的行為到底是男性或女性(引自蔡秀美,2001)。男 性的支配慾、攻擊性與女性的敏感、顧家等特質,並非後天人為的角色塑造,而 是生物機制上與生俱來得差異,並非被所謂的社會文化所制約影響(何亭嫻, 2006)。 綜合上述看法,生物理論強調生物機制上遺傳或演化所造成的先天生理差異, 人為無法控制甚至是無力改變的。在該理論中,學者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同性戀大 致分由基因、腦結構與荷爾蒙所造成,性別角色的形成也提到內分泌及基因為決 定因素。但由於完全排除後天社會的影響過於武斷,加上現今科學仍無法完全解 開人體上的生理密碼,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專家們仍保持謹慎的態度。

(31)

20

二、心理分析理論

心理分析論由 Freud 所提出,是最古老的性別類型理論,他認為性別角色發

展的基礎起源於兒童對其父母的性別趣向(sexual interest)。Freud 在其人格

發展階段論中,提出性的慾力 (libido) 來解釋人類的人格發展,將人格發展心

理階段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口腔期(oral stage,0 至 1 歲)、肛門期(anal stage,

1 至 3 歲)、性器期(phallic satge,3 至 6 歲)、潛伏期(latent stage,6 歲

至青春期)最後是兩性期(青春期至成年),才算是人格發展的完成(張春興, 1996)。兒童對性別角色逐漸明朗,且被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所吸引是在第三個 時期的性器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產生戀父或戀母情結,然而這種情結卻讓個 體產生緊張不安的焦慮,並假想同性的父親或母親為自己的競爭對手。為了消除 戀父或戀母情結所造成的焦慮,兒童進而將同性的父親或母親當成學習的對象並 認同其行為,之後便形成其性別角色,Freud 稱此認同為防衛認同(邱桂貞,2007)。 Freud 認為同性別認同對心理健康調節以及男性化、女性化性格的發展具有肯定 性的影響(引自白秀玲、柯淑敏,2007)。但若兒童在性器期的發展產生問題,不 能順利解決其戀親情結,則對性別角色的認同可能會有困難,導致無法順利扮演 其合適的性別角色。 而佛洛伊德認為兒童早期對父母的認同與相處方式產生困難,造成戀父情結 及戀母情結的不完全過渡,是同性戀的形成原因(黎士鳴譯,2008)。男同性戀 是由於執著於對母親的認同,以喜愛男生來抑制戀母情結的焦慮;女同性戀則導 因於認同父親上出現問題,產生對父親的失望而拒絕所有的男性,造成防衛機制 使得其趨向喜歡女生。佛洛伊德將同性戀的形成導因於孩童時期的戀父或戀母情 結所遺留下的因素(林正文,2002)。Bieber 等人發現同性戀者多來自於病態的 家庭,其父母多不和諧,母親有過於強大控制力,且強烈的溺愛與貶抑父親的能 力(引自李孟智,1997),同性戀成為父親過於弱勢,母親過於強勢的家庭下的犧 牲者(廖國寶,1996)。因此,同性戀者是在早期認同的偏頗以及家庭相處模式

(32)

21 的異常中,無法認同異性父母,在此心理衝突下,所產生的一種因應環境的方式 (陳彥婷,2009)。 綜合上述看法,心理分析理論主要由佛洛伊德的觀點來了解性別角色與同性 戀形成原因。性別角色的形成是由於兒童處在在性器期,為消除因戀父戀母情節 而產生的焦慮轉而對父母行為的認同。在性器期的發展過程中,對父母認同產生 困難造成對戀父戀母情結的遺留;又或是家庭的父母角色的異常,而形成所謂同 性戀。從心理分析學派的觀點來看,父母的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子女有相當大的影 響力。 三、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透過觀察模仿而來得。男女性別角色 的發展是學習的結果,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觀察、學習、模仿週遭環境中 男女性別角色分化的事實,透過父母、老師、同儕的獎懲制約增強作用,使不適 宜的性別角色行為被消弱,而適宜的被類化,讓男女分別認同屬於自己的性別角 色,表現出應有的性別角色行為(沈孟樺,2012)。依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 社會透過對性別的適當安排,來鼓勵男孩子學習男孩們的事物,增強女孩子學習 女孩們的行為,利用獎賞與懲罰,強化男女表現出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模式,抑 制與性別角色相違的表現(陳皎眉,2000)。童話故事中,男性角色大膽、勇敢, 常以領導人物或英勇救人的角色出現;女性則柔弱、服從,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而等待男性的救助。可以想見的是男孩的攻擊行為得到較大的容許、女孩的柔順 則受到讚賞;相對的男生內向溫柔、女生大膽固執己見則受到指責和批評。另外, 社會上有眾多的楷模(model)讓兒童經由觀察而模仿,習得同性別的行為,例 如女生會模仿媽媽在廚房煮菜,男生模仿爸爸洗車或修理電器,這些行為受到鼓 勵與稱讚後,加深了兒童對性別角色行為的學習(陳玉樺,2010)。 而同樣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同性戀性為如同其他行為一樣,是經由後天學習 的結果(楊麗玉,2007)。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受到身邊事物影響,例如

(33)

22 學習行為,家庭環境、個人的情感經驗、對性傾向的感受等,都可能會影響其認 同(陳彥婷,2009)。在早期生活中,同性戀行為或許藉由愉悅的經驗而獲得正向 的強調與鼓勵,或透過負面的責罰而受到壓抑。若一個兒童與同性有多次正向的 性接觸,這正向強化了對同性接觸的經驗,進而尋求更多接觸。又或是若有不愉 快的異性關係經驗,可能是造成趨向同性戀因素(李孟智,1997) 。同樣的,如 果一個兒童與同性關係是得到負面感受或批評,便有可能避免他們進行此類接觸 或對此產生反感。 綜合上述看法,社會學習論強調個體透過觀察歷程而學習到他人行為,而又 以獎賞與懲罰來達到該學為的強化。性別角色發展是透過觀察學習然後模仿,當 表現出適合自己性別角色行為時得到獎賞,不合適的性別角色行為則得到懲罰, 以達成性別角色的學習。同性戀形成亦是如此,個體成長過程中透過觀察身邊事 物而習得行為,與同性戀接觸若產生愉悅感受則正向強化對同性關係的接觸經驗, 反之若與同性關係得到負面感受,則可能避免此類接觸。社會學習論將兒童視為 一張白紙,只要環境許可,一些不相關的行為可以經由觀察學習與增強作用習 得。

四、交互論

綜合上述生物理論、心理分析論與社會學習論發現:生物理論過於強調人類 先天演化的生理因素而忽略後天心理社會的影響;心理分析論則認為先天不同的 生理因素對個體心理產生不同影響;社會學習論強調個體對外界的模仿學習,並 受增強的作用強化認同。不同理論對性別角色發展與同性戀形成皆有不同的解釋 與看法,但各派理論也僅能解釋部分形成原因。 在探討性別角色發展與同性戀形成的可能原因時,實在無法以單一因素來決 定。在性別角色發展方面,Money 和 Ehrhardt 提出到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個體生理 與社會期許交互作用的歷程,因為男女在天生在許多方面的生理特質不同,造成

(34)

23 社會對男女的對待方式有所差別(引自陳雅伶,2007)。男女在性染色體、性荷 爾蒙、生殖系統及生殖器官等差異,對男女的行為生活有直接的影響,這些差異 使得人們對待不同性別的方式也不同。嬰兒一出生,社會因素立即產生作用,父 母及其他人會依嬰兒的外顯生殖器予以性別分化,也就是說,天生特質影響了社 會期待,如此循環的結果,導致性別的差異(黃馨慧,2003)。在生物和社會因 素相互作用下,兒童在了解自己的身體類型時,同時學習男生和女生應有的行為, 也就是建立了性別認同(趙康伶,2004)。 而在同性戀形成方面, Simone(1999)也認為同性戀行為並不受單一因素 決定,而是環境互動以及個體處境選擇的結果。扈春安(2003)強調基因在同性 戀形成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後天社會環境中與人之間的互動 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許多的基因遺傳研究發現,並無法完全排除家庭社會環境的 影響,譬如同性戀者的手足也是同性戀的傾向也比較高,但由於在他們相同的環 境下成長,因此到底哪個影響較大不得而知(陳莉秧,2010)。生物學上遺傳的 問題目前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解答,這也是生物理論的問題所在。 綜上所述,無論是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來自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 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皆有驗證或駁斥處,所以多數學者認為無法以單一原因加 以歸納。為了更能夠周詳的解釋性別角色發展與同性戀成因,學者統合各家理論, 提出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因素的交互影響,更列入環境因素從不同角度、多元 面向對二者的成因進行歸納解釋,才能有更透徹的理解。

貳、影響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因素

為了解大學生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必須要知道其在社會情境脈絡 下的相對位置,為此研究者欲探討若干影響性別角色態度及同性戀態度的背景原 因。影響性別角色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因素眾多,為探討本研究想進一步分析的 各個影響因素,首先將其歸納後分為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發現欲探討之性別角

(35)

24 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個人因素同樣包含性別與年齡,而欲探討之性別角色態度 與同性戀態度之環境因素雖互不相同,但因素彼此間仍是相互作用、影響,以下 就個人因素、環境因素說明如下:

一、影響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個人因素

本研究欲探討之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個人因素甚多,其中性 別與年齡為最常見之因素,故分述如下: (一)性別 性別角色態度一開始的主要差別即由性別的不同所發展出來的(林雅娟, 2009)。回顧以往不同文化對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男性通常比女 性有更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女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則比男性更趨於平等(伊慶春、 高淑貴,1986;葉姿利,2003;Bosson,Taylor,& Prewitt-Freilino, 2006;

林吟鴻,2011;Cárdenas ,et al.,2012;許雯琪,2014)究其原因,社會對於

符合男性特質行為的概念定義較相對於女性來說要來得狹窄,造成在符合性別角 色的期待上男性受到的社會文化壓力比女性更大,在違反性別角色規範時,比起 女性,男性更容易感到不安(Bosson,Taylor,& Prewitt-Freilino, 2006)。在 Cárdenas 等人(2012)以及 Frieze(2003)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男大生對男女 適當性別角色行為之表現,持較傳統與不平等的態度。此外,國內部份研究亦發 現女學生的性別角色比男學生現代而平權(羅瑞玉,2000;蘇倩雪,2002;李俐 瑩,2007;張孟琪,2009)。李卓夫(2000)也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各 個層面上女大學生在兩性平權態度顯著高於男大學生,男大學生明顯對性別抱持 較不平等的態度。蔡宗和(2010)則發現兩性相較之下,多數未婚男性似乎仍保有 父權主義刻板的性別角色態度,尤其在男主外女主內方面,兩性的差異最為明顯, 男性傾向認為男女應該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丈夫負責賺錢工作、妻子則負責 家務工作的傳統觀念。黃婷惠(2007)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性別的

(36)

25 男女國小教師在性別角色態度的整體層面上有顯著差異,且女性教師的平均得分 高於男性教師,顯示女性教師較男性教師有現代化的性別平等態度。 而性別也是影響同性戀態度的重要因素,Herek(2000)表示任何對於同性 戀態度差異的探討都必須要對男性和女性的態度作出區分,許多研究也顯示在支 持同性戀態度當中所存在的性別差異,且女性支持的同性戀態度較於男性更為正

向。(Herek & Capitanio,1996; Engstrom & Sedlacek, 1997;

Nierman,Thompson,Bryan,& Mahaffey,2007;賴鈺麟,2002;魏慧美,2004; 許淑婷 2006;陳雅伶,2007;柳俊羽,2008)。而男女對於同性戀的態度差異來 自於兩性不同的性別角色態度,由於社會文化對於男性的性別角色有更為嚴格的 界定,因此男性的性別角色比女性的性別角色更為僵化(梁曉慧,2013),當個 體對性別角色呈現僵化不易鬆動的態度,對違反傳統性別規範者也較容易有負面、 偏見或歧視行為。進而影響男性除了被迫隱藏可能有的女性特質,也必需對同性 戀者表現出不認同的態度(江淑琳譯,2001)。這或許是讓男性的同性戀態度比女 性的同性戀態度更負向的原因。 從社會階級及父權體制來看,社會階級理論認為性別角色就是地位角色,所 有與性別有關的行為、特質和工作,事實上都是與地位有關(張德勝、王采薇, 2010),而父權體制中男性角色是支配者,擁有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性認同,並鼓 勵利用女人作為他們男性氣概得分的方式,一個缺乏熱誠追求女人的男人,其男 性氣概就可能會遭受攻擊或質疑,無疑是挑戰了父權異性戀中,以控制和支配為

要角的男性中心傳統(Johnson, 2008)。因此 Mac an Ghaill 提出異性戀男性的

主體性由強迫性異性戀機制(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厭惡女人(misogyny)

以及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三個主要文化元素所建構,並透過「性別邊界

的維持」、以及「對於男異性戀認同的監督與正當化」來維持其主體性。因此男

異性戀者對外詆毀女人與同性戀者,對內則極力去除女性氣質與同性慾望(引自

(37)

26 子氣概的機制,也都是貶抑女性氣質的表現。Johnson (2008)強調加上父權體制 的異性戀關係中,男人為了取得性控制而迫使女人屈從,但男同性戀不但不與女 人如此產生關聯,同時還可能控制另一個男性,這等於間接在破壞這個體制;同 樣的,女同性戀選擇女人而非男人作為伴侶,也就等於破壞了父權體制。由於父 權是透過男人的集結與女人的順從,才讓男人覺得安全且保有特權,所以男女同 性戀之存在,就會激起異性戀男人的恐懼及暴怒,而女人在男人中心的父權體制 下,和同性戀都屬於受害者,因此女人較能體會同志在這社會所遭遇的壓迫,所 以在面對同志時,其接受度自然就高於男人,而對同性戀負面的態度也比男人低 (張德勝、王采薇,2010)。 由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個人的性別對於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有所差異, 是故藉由本研究擬再一次探討上述之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是否會因男女性別之 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年齡 不同年齡階層受個人所處的生活年代及文化背景不同,其所形成之價值觀念 也會有所不同。以往的研究顯示,年齡愈大,其性別角色態度愈趨於傳統、刻板 (葉姿利,2003;高淑娟,1998)。陳雅伶(2007)在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之性別 角色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顯著差異,「23 歲以上」 之大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較「18 歲以下」大學生為刻板。李慧芬(2007)針對 大學事務人員調查性別刻板印象程度,其中 21-40 歲中屬於年輕組的研究對象, 其性別刻板印象程度較低。 不同於上述研究者的結果,杜宜展(2007)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不同年 級的大學生,其性別刻板印象並沒有顯著差異。Almutawa(2005)以美國匹茲堡 大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雖然男、女性教師皆持有正向的性別角色,但女性教 師仍然比男性教師更具平等的性別角色,不過在不同年齡中並沒有不同的差異。 葉姿利(2003)以已婚國小老師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年齡之已婚國小教師在性

(38)

27

別角色態度上均無顯著差異存在,即年齡不同,其性別角色態度並無不同。

除了不同性別對同性戀態度有差異,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年齡對個體的同性戀

態度會產生影響(Herek & CaPitanio,1996;Brown,Clarke,Gortmaker &

Robinson-Keilig,2004;許淑婷,2006;楊麗玉,2007;蘇艾珍,2007;陳曼君, 2010)。張孟琪(2009)與魏慧美(2005)針對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研究中發現, 年齡較大的學生其同性戀態度較正面,高中與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也比國 中生來得低。Kohlberg 認為道德判斷能力隨著年齡經驗而逐漸發展,道德判斷 不是單純的是非問題,而是綜合多方考量所做的價值判斷(引自林秀治,2010)。 若個人有機會接觸來自不同價值觀、文化或背景的人,因而擁有更多談論、解釋 與體驗道德問題的機會(張春興,2000)。而青少年正處於探索個人特質及了解 社會傳統規範重要性的階段,並企圖平衡二者的先後重要性,以做出社會判斷。 隨著年齡增加,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與道德感也越提升,也就比較不會依據個人對 於同性戀對錯與否的信念,而影響對待同性戀同學的態度(Horn,2006;陳曼君, 2010)。也就是說個體隨年齡的增長,受教育與接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而 發展出一套價值觀,面對同性戀的態度也會從原本當地傳統社會規範觀點,進而 發展至以個人價值觀進行判斷。 然而許淑婷(2006)在其對高中職教師的研究調查中發現,教師現代性與傳 統性和同性戀態度之間存在相關,年齡是影響現代性的因素,年紀輕的教師有更 正面的同性戀態度。林正誼(2006)也發現,51 歲以上的國小教師其對同性戀的刻 板程度最高,年齡越小刻板印象程度越低,也就是說,不同年齡層的國小教師在 同性戀態度的刻板程度上,依照年齡層依序而升。陳曼君(2010)表示若研究對 象分佈於不同世代中,年紀較長者可能因具有較高的性別刻板化印象、觀念保守, 無法接受多元群體(林正誼,2006;蘇艾珍 2006),而對於同性戀者有更為負向 的態度。 上述研究中可以發現,個人的年齡對於同性戀態度有所差異,在針對教師也

(39)

28 就是成年人的研究中,年齡越長對同性戀的態度越呈現刻板負面,反之在青少年 的研究中,年齡較大的學生其同性戀態度則更正面。而上述研究對個人的年齡與 性別角色態度是否有所差異則產生分歧,是故藉由本研究再次探討不同年齡之大 學生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影響。

二、影響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環境因素

本研究欲探討之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環境因素與大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環境 因素分述如下,雖所列舉之因素互不相同,但彼此間仍有相互作用影響之關係: (一)影響性別角色態度之環境因素 本研究欲探討之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之環境因素分別為居住區域區、學校生 活經驗以及父母與家庭背景三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1.居住區域區 呂玉瑕、周玉慧(2013)表示由於個人的性別意識會因個人處境的考量而調 整,因此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與變遷。青少年居 住的城鄉背景反映社區性別規範的效果,都市居民由於異質化與多樣性的生活環 境,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呈現非慣俗的傾向,亦較不固守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傅 仰止,1995)。而造成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在鄉村地區較都市有較強的作用(呂 玉瑕、周玉慧,2013)。蘇倩雪(2002)的研究發現也,戶籍設於都市地區的高 職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之社會權利與義務層面及兩性互動與關係層面,皆較非 都市地區的學生具現代平權觀念。由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個體受不同居住區域的 人文環境及當地生活方式所影響,而有不同的性別角色態度。 2.學校生活經驗 青少年的性別角色態度亦可能受學校生活經驗的影響。根據研究,在國中小 和高中校園中,女老師超過總教師數的一半,而行政主管大多是男性(婦女新知 基金會,1999)。由於教師本身若在性別角色態度上呈現性別刻板印象,對男女

數據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讓高中學生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學生於當中學習不同

These kind of defects will escape from a high temperature wafer sort test and then suffer FT yield,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d an extra cold temperature CP test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If we can educate the students with right monetary attitudes and the financial literacy, they may live a life of sound financial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of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