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的因應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情緒的因應策略

當個體面對情緒困擾時,通常會採取各種策略加以因應,以維持身心的平 衡。情緒因應的目的,乃在於化除情緒問題及調適情緒反應。本節就因應的涵義、

理論與因應類型分別討論之。

壹、因應的涵義

張春興(民 91)認為因應是個體在目標追求中,面對環境限制所表現的積極 性適應行為,因應的目的在減低焦慮、解決困難,而不是逃避現實。

程一民(民 85)認為因應是指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為緩衝或避免 產生的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心的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動力的歷程。

黃義良(民 88)認為因應是個體為符合目前環境的要求,主動修改其心理認 知或變遷其具體行為,使其情緒結構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滅的心理歷程。

Lazaru 與 Launier 在 1978 年,認為因應是個人在行動上和內心上(interapsychic)

的努力,以處理足以對個人福祉造成傷害的衝突事件,因此,因應是指對較嚴重 的壓力事件,以新的或不常用的策略作處理(引自廖翌妙,民 91)。

Lazarus & Folkman(1988)認為因應是一個動態的交互歷程,因應也是情緒 的中介者(如圖 2-4-1),包含了認知、行動、評價與再行動、適應結果等步驟。

人與環境關係的改變

初級評估 次級評估

種類與強度

問題焦點 情緒焦點

改變人與環境的關係 轉移注意力或改變意義

再 評 估 種類與強度

面臨新的人與環境的關係

圖 2-4-1 因應是情緒的中介者

資料來源:Lazarus 與 Folkman(1988),引自陳永和,民 92,頁 40。

綜合上述,因應是個體面臨過量的工作負荷時,為了讓個體能舒緩負荷所運 用的一種過程,通常包含引起情緒的事件、預期心理和因應目的。本研究所指的

因應為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因個人因素或情境因素造成情緒上負擔,以致引起過 量的負向情緒,為舒緩、減弱此負向情緒,在認知、行為方面所運用的一種歷程。

貳、因應理論

有關因應的理論,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見解,玆以人格特質論、認知評估論 及互動論加以討論。

一、人格特質論

人格特質論由 F.T.Pervin 所提出,認為人格特質是影響因應行為的主要因素,

有四個主要特徵(陳永和,民 92;陳青勇,民 90;廖翌妙,民 91)。

(一)先天的遺傳人格:如基因、智商、種族、性別、容貌等,會影響一個人 的獨特作為,個人的因應行為與遺傳的基因有關,故有些人保守,有些人具應變 力。

(二)環境性人格:生存激烈的環境中人格的心理症狀。像緊張、焦慮等人格,

大多來自於生存競爭的環境。它如民族性及環境競爭經驗,也會影響到因應的行 為。

(三)社會性人格:社會競爭壓力會影響到心理的發展。如:領導、服從、價 值觀等,會影響心理的發展與因應行為模式。

(四)教育性的人格: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具樂觀進取、積極主動的特質者,

較能迎接壓力的挑戰,化解壓力的衝擊。

二、認知評估論

由 Lazarus 與 Folkman 在 1984 年提出,重視因應的過程與處理(如圖 2-4-2), 將評估的歷程分為五步驟(宋禮彰,民 91;林思妙,民 82;陳永和,民 92;廖 翌妙,民 91)。

(一)可能發生的情緒事件:包括影響個人的重大生活事件、日常困擾等。

(二)初級評估:評估刺激對個人的意義,自問:「我會有麻煩嗎?」

(三)次級評估:面對刺激時,自問:「我能做什麼?」評估所能用的因應資 源與因應策略。

(四)策略的使用:將問題焦點及情緒焦點等因應策略統合起來應用。

(五)因應結果:因應結果可能造成社會功能、士氣和生理健康三方面的問題。

圖 2-4-2 情緒因應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林思妙,民 82,頁 85。

三、互動論

強調因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換言之,個體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 響個體,因應行為有處理問題和處理情緒的兩種功能。Lazarus & Folkman(1984)

指出環境因素,即情緒事件的性質,與個人因素、因應資源,都會影響因應策略 的選擇(如圖 2-4-3)。Lazarus 與 Folkman 據此訂出因應策略量表,包括面對問題、

疏遠、自我控制、尋求社會支持、接納責任、逃避、有計畫的解決問題及正向再

可能發生之 情緒事件

重大事件 日常困擾

初級評估 我有麻煩

嗎?

無關的 良性正向的

有情緒的 傷害或失去

威脅

次級評估 我能做什

麼?

因應選擇 期望效能

可利用的資

因應策略

問題解決 情緒抒解

因應結果

社會功能 士氣 生理健康

評估等八種因應策略。在互動的環境下,認知能力高者,對情緒的知覺較高,則 採問題焦點的因應策略,認知能力較弱者,不易掌握情緒反應的關係,則採情緒 焦點的因應策略(李勝彰,民 92:廖翌妙,民 91)。

(一)

環境系統

物理、政策、社

會、超個人的 (三) (四) (五)

壓力性環境 認知評估 健康與幸福

社會性資源 因應反應

(二)

個人系統

社會背景、健康

、因應情緒功能

圖 2-4-3 個體與環境互動的情緒因應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陳青勇,民 90,頁 69。

綜上所述,情緒的因應方式,是個人與情境的互動,再經由認知評估作用後,

於認知、行動、情緒上所採取的策略過程,藉以減輕負向情緒,促進正向情緒的 發展。

參、因應策略的類型

因應策略之目的是為了讓個體克服挫折、減少威脅,以達到身心滿足。國內 外有關因應策略的研究非常多,現僅以下列幾位學者的研究做探討。

一、Folkman 與 Lazarus 的因應方式

Folkman 與 Lazarus 在 1985 年研究大學生情緒與因應發展階段,整理出三大 類的因應行為(詹寶完,民 92,廖翌妙,民 91)。

(一)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指個體直接面對問題,為改變與環境不良關係所做的行為努力,可分為重新 評估、控制情境、面對問題等三方面。

1.重新評估

重新評估也就是重新檢驗最初對情況的看法,先去分析問題的成因,再探討 造成的影響,而通常對事件的看法才是造成情緒的主因。

2.控制情境

情境引發情緒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個體對情境失去控制力。如果個體認 為自己可以逃離、預測或控制時,雖面對威脅性的情境,也較不會有情緒困擾產 生。如:能控制噪音的來源,則不再心煩。

3.面對問題

面對問題是直接處理問題的策略,先把問題界定清楚、再擬定方法、分析方 法的優缺點及不良後果,最後選擇可行方法並確實執行,此種方式為直接行動去 解決問題。

(二)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指個體僅以認知或想法等來改變與外在環境的關係,而非以實際的行動來改 變外在情境,即不直接處理產生情緒的焦點,而是運用防衛機制來作因應。

1.壓抑(repression):對痛苦、羞恥、罪惡感等負面情緒,故意從意識中排除,

好像不曾發生過那些事情一樣。如:對不喜歡的對象,故意忘掉約會。

2.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的問題或錯誤的責任歸因在他事或他人上。如:

秩序沒得獎,同學相互指責「都是你害的!」

3.否定(denial):故意降低不愉快事件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如:被拋棄的女

孩,說她先不要男友的。

4.替代(displacement):把情緒和動機從最初的目標移轉其他對象。如:小朋 友被指責,踢小狗打小狗出氣。

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為自己行為編製可接受的理由。如:喝酒者人 說喝酒為放鬆,抽菸者說抽菸為交朋友。

6.正向(intellectualization):隔開感情層面,著眼於事情有利的層面。如:醫 生面對病人的重症,需把感情層面隔開,以期把工作處理好。

其他如:利用運動忘卻心煩、喝杯酒忘掉憂愁、自我隔離不與人接觸不讓人 知道事情有多糟。

(三)折衷方式

情緒焦點因應與問焦點因應兩種策略並用。如:尋求社會支持、找人商談,

以獲得更多的訊息,或從親友處得到同情與了解。

綜合上述,可知處理問題時,通常是問題焦點與情緒焦點兩種策略並用。面 對問題尋求解決的問題焦點策略,是比較積極健康的方式,但並非所有問題都可 迎刃而解。當一個人面臨高情緒且無其他方式可緩和時,通常會用情緒焦點因應 策略。當狀況被評估可改變時,通常會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

二、Pearlin 與 Schooler 的因應方式

Pearlin 與 Schooler 在 1978 年依據因應的功能,將因應分成三種(陳永和,民 92)。

1. 直接改變或消除問題情境(conditions):如:尋求支持。

2. 改變個人對問題的看法:如:把壓力視為使命感。

3. 處理問題所引起的情緒:如:藉吃、喝發洩不滿及抱怨的情緒。

從上得知,尋求支持及改變看法是較積極的因應策略,但當情境無法改變 時,則可能採用消極的抱怨及吃喝等方式。

三、Moos 的因應方式

Moos 在 1992 年提出統整式的因應方式,他認為因應包含行為、思考及認知 等三方面,不可採取單一取向,並將因應歸納成三個領域(宋禮彰,民 91;陳永 和,民 92;廖翌妙,民 91)。

1.第一領域是「認知評估取向的因應」:包含邏輯分析、認知的再定義及認 知迴避等方式。

2.第二領域是「問題取向的因應」:包含尋求訊息或忠告、採取解決問題的 行動及發展替代性酬賞等方式。

3.第三領域是「情緒管理取向的因應」:包含情緒調適、認命的接受情緒發 洩等方式。

由上得知,當個體面對問題時,若將幾個因應策略混合使用,將較為有效也 較能解決問題。

四、因應矩陣的方式

B. Justice在1988年提出因應矩陣的觀點,說明因應方式與因應資源,如2-4-1 表。其中直接行動、間接行動及抑制行動等三種方式,是一般個體在因應時常使 用的策略。而因應資源足夠與否,則是阻礙或促進個體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程 一民,民85)。

表 2-4-1 B. Justice 的因應矩陣

因應方式 問題取向 情緒取向

直接行動

外在環境:問題解決技巧、獨斷、磋商、

說服、攻擊、尋求及應用資訊。

內在環境:認知重見、修正認知偏差、改 變內在對話。

身體層面:運動、鬆弛練習、洗熱水澡、喝 酒或服鎮靜劑。

情緒方面:討論壓力源、參加聚會、看電影、

渡假。

間接行動 外在環境:逃避、置之不理、離開。

間接行動 外在環境:逃避、置之不理、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