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情緒相關理論

情緒之詞源出於拉丁文「emotum」,原文具有「波動而出,蜂擁而上或使之

激動」之意;韋氏詞典對情緒意義的解釋:「是一種生理或社會的不安、困擾或 波動,當主體經歷到這種感受時,可能產生生理上的失調,並進而可能有外在的 行動」;朗文心理學大辭典將情緒定義為:「由刺激引發的複雜反應型態,反應的 方式和強度依刺激而定」。辭海則將情緒定義為:「是一種感物而表現的心理狀 態,是若干感情結合而成的複合作用」。故情緒是一種複雜的現象,情緒一來,

在心理、生理、行為、態度、表情及姿勢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甚且影響到人際 關係。情緒是一種心裡歷程,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中,隨時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所以很難對它下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定義,其定義也隨著觀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壹、情緒的涵義

對於情緒的定義,中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現分述如下:

黃德祥(民 83)認為情緒是個體對某些刺激所做的反應,含有個人主觀看法 與經驗,個體會因刺激在生、心裡產生感覺與認知,對個體會造成促進和干擾的 作用。

張春興(民91)以為情緒是因個體受到刺激後,產生的一種激動反應,在情 緒狀態下,會引起個體生理及行為變化,雖在意識狀態下,但卻不易控制,故對 個體的生活產生干擾或促動作用。

王淑俐(民79)認為情緒是一種內在的不安,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感受和生理 變化,若感受強烈時會促使個體採取外在的行動,其結果會影響個人及人際關係。

曹中瑋(民 86)認為情緒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主觀激動狀態﹔此狀態是 由生理的反應、主觀的感受、認知的評估、表達的行為等交互作用而成。

Kleinginna(1981)認為情緒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 用,受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它可以1.引起感情經驗,諸如警覺、愉 悅或不快樂等情感。2.產生認知歷程,諸如與情緒有關的知覺作用、評價和分類 工作。3.活化一般的生理適應為警覺狀態。4.導致行為,這些行為通常是(但不

一定是)表達的、目標導向的及適應的(引自游恆山譯,民82)。

Hothersall (1985)認為情緒是主觀的感覺或經驗,會產生有目標的行為(如:

攻擊、奔逃等),表達的行為(如微笑、咆哮),及生理上的反應(如:心跳加快、出 汗、排便等)。

Ellis(1992)認為情緒是人類的行為反應與知覺統合後的一種複雜情況,是 種「認知—知覺」的狀態。

Plutchik(1994)認為情緒是對刺激後,所產生一種複雜且連續的反應,包含 認知評估、主觀感受,挑起的自律神經及激發行動,而這些行為的產生,是由前 刺激所造成的結果。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對情緒所下的定義,有關情緒的意涵,可以下列四個現象 說明之:

(一)認知變化

當刺激事件輸入後,經由快速的認知評價,隨即產生內在的心理感受,和內 外在均有的生理變化及行為衝動。王淑俐(民79)認為同一刺激對不同的人意義 不同,情緒反應是因個人對情境刺激的評價而來。可知,情緒是個體對於引發情 緒的事件或刺激情境,所做的解釋和判斷。

(二)生理變化

情緒的生理變化主要受到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系統所控制,當個人主觀 經驗到某種情緒時,自然就會產生生理變化。如:害怕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

副腎上腺分泌增加、血糖上升、消化緩慢、瞳孔放大等。

(三)心理變化

情緒是一種複雜不安的狀態,更是個體主觀的經驗或感覺。個體可以感受到 情緒強度的大小、方向的異同、時間的長短、內容的簡繁、有無預警等自我感受。

如:高興、傷心、自信、沮喪、興奮。

(四)行為變化

當情緒產生時,會引發外顯行為的改變,如手勢、姿態、身體動作及面部表 情等,以非語言的方式來顯示情緒狀態,或透過語言方式來表達情緒。如:我生 氣、真快樂、我感到一團糟,看到你就想笑。

綜合上述,本研究所稱的情緒,是指由受到有關情緒事件或情緒情境所引 發,經個體主觀的認知或感受後,所引發的一種反應狀態,較偏向於心理層面的 感受。

貳、情緒的特性

歷來很多人,以各種比喻來解釋情緒所含的特性,例如:情緒如一隻小貓–

令人捉摸不定;情緒如天氣–陰晴不定;情緒如魔法師–善變。本研究根據專家 學者們(王淑俐,民 84;林淑華,民 91;金玉章,民 83;曹中瑋,民 86;陳永 和,民 92;曾姘妍,民 87;廖翌妙,民 91;賴佳伶,民 92;顏淑惠,民 89;Ellis,

1979;Lazarus,1991;Plutchik,1994)對情緒性質的看法,將情緒的特性歸納為 下列幾點:

一、情緒具有因果性

情緒是刺激後的產物,必有刺激才會引發情緒的反應,是不會無緣無故發生 的。情緒行為的反應及採取的因應方式,都有其目的存在。刺激引起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可能又是另一個刺激的開始,刺激反應間,環環相扣,有因與果的關聯。

刺激的來源可能來自於外在情境-人、事、時、地、物,及內在因素-身心狀況 及個人認知,只有符合個人意向才會引發情緒。

二、情緒具有共通性

人類的身心發展,在先天上有共通的部分存在,亦即在基本的生理層次上,

所有的人類經驗著相同的情緒,是不需經過後天的學習。如:高興會笑、害怕會 發抖,哀傷會哭,厭惡會吼叫,這些基本情緒和某些表情是天生的、共通的,不

因種族、國家、文化背景、社會型態的不同有差異。

三、情緒具有主觀性

情緒是主觀經驗的產物,這與個人對事物認知的程度有直接的關係,對事務 的本質認識的越透澈,其主觀性越強、情緒感受越深刻。故同樣的刺激,不一定 每個人都會引起情緒反應,即使引發了情緒,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情緒結果。

四、情緒具有可變性與不可變性

在一般情形下情緒具有不可變性,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個性,就有什麼樣的情 緒表現,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有些人情緒強烈,像火爆浪子型,

情緒一發難以控制。有些人情緒表現微弱,像細水慢流型,雖有情緒還能以意志 力控制,並用冷靜、穩重的態度處理問題。情緒反應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身心 的成熟、外在的學習、經驗的累積與認知觀念的改變,而有不同的情緒感受與解 讀。如:同為高興的情緒,幼兒、少年、青年、老年等不同階段,表現各異。

五、情緒具有個殊性

人類發展的歷程中,有其先天相同的基本情緒,如:喜、怒、哀、樂等情緒。

但隨著成長與學習,基本情緒交互混成複雜情緒,複雜情緒又不斷相融成更複雜 的情緒。情緒的表現與個人對環境刺激、社會文化背景、人際互動、自我目標的 了解與評估有關。每個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於不斷和社會環境的互動中,發 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情緒表達和處理方式。

六、情緒具有效能性

情緒具有正向與負向的功用。不同的情緒對行為具有不同的促進和瓦解效 果。情緒可瓦解正在進行的行為,如:憤怒可促使個體產生破壞或攻擊行為。但 情緒也能激發、鼓舞個體行動,如:喜悅鼓舞人追求目標,愛促使親密行為,因 情緒的效能性,讓人類創造出美好的文明和藝術生活。

七、情緒具有文化性

我們對情緒的反應強度、表達方式、處理方法,常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亦 即廣泛的社會文化規範與信念,界限了情緒表現的範圍。若不符社會規範,則常 被冠以負面的評語,如暴躁的、憤怒的。我們自小由家庭、學校、各種傳播媒體,

我們學習到社會文化所接納的情緒特性,也常以此方式作表現。

八、情緒具有兩極性

情緒的兩極性,可以下列四個特性說明:1.情緒的強度具有強弱兩極狀態。

2.情緒在程度上有緊張和輕鬆的兩極狀態。如:緊張使思維僵化,動作失調;輕 鬆讓注意力集中,精神充沛。3.情緒在感度上有快樂和不快樂兩極狀態,即使有 愉快情緒的體驗,但若強度過大,時間太長,反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4.情緒在 內涵上有複雜和簡單兩極狀態,如快樂是較簡單的情緒,愛是較複雜的情緒。

綜上所述,了解到情緒具有多種特性,藉由其特性可知道引發情緒的來龍去 脈。因情緒具有因果性,認知到有刺激才會產生情緒的反應,一個人不會無緣無 故發脾氣,事出必有因。因情緒具有共通性,了解到人人皆有情緒,言談話語間 皆要小心,所謂「舌下有龍泉」。因情緒具有個殊性,可知同一刺激對每個人的 感受、反應不同,不能過於「以己度人」。因情緒具有可變性與不可變性,故對 別人及自己的情緒是不易掌控的,所謂「一把無明火燒燬功德林」,不可不慎。

由於情緒具有效能性,故情緒作用必有後果,不同的情緒對行為有著不同的 促進和瓦解效果,要注意正向情緒的引導,負向情緒的正常宣洩。因情緒具有文 化性,故情緒的反應與表達,都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情緒具有兩極性,故 情緒的反應有強、弱之分,正、負之別,正向的情緒能激發勇氣、承受挫折和有 樂觀進取心。負向情緒可能會損及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和降低工作效能。

人們從經驗中了解到,要控制不當情緒的引發,促進愉快情緒的發展,以免 影響人際關係及生活。故察覺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適時適當的表達情 緒,才能有效管理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參、情緒的相關理論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經驗,既強烈且複雜,其定義隨著不同學派的論點有所差 異,迄今實無一個理論可以完整的說明之。研究者參考國內外學者(王淑俐,民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經驗,既強烈且複雜,其定義隨著不同學派的論點有所差 異,迄今實無一個理論可以完整的說明之。研究者參考國內外學者(王淑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