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成就動機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工作滿足和自我效能對創造力皆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整體工作滿足愈 高,其工作績效也會愈高,亦會提高工作者之創造力。本研究認為瞭解 了達到工作滿足程度之因素及工作者工作滿足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瞭解 在職進修公務人員之工作滿足來源,進一步了解如何提昇公務人員之工 作滿足感,以達整體工作滿意之目的。

第三節 成就動機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內容將探討成就動機概念、成就動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說明如 下:

一、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e)之概念

動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和刺激,是一個假設的概念,屬於一種 內在歷程,此種內在歷程雖無法直接實際觀察或測量,但會影響個體有 形的活動與行為;動機的強弱決定於當工作或活動完成後所能滿足個人 需求的程度,有動機的人會比缺乏動機的人表現出更努力、更有信心的 樣子,所以成功的機會相對較大,所獲得的成就也越大。成就動機是學 習而來的,是一種想要克服困難、超越他人的動機,會因為時間、空間、

社會背景和文化形態等的不同而有差異。(高嘉慧,2002:166-181)

成就動機的概念奠立於 1938 年的 Murray(1938),將成就需求界 定為,個人其克服困難的工作;為控制或組織人、事、物或思想;為儘 快且獨立完成並做好;為克服障礙且達到標準;為超越自己;為超越他 人;為使自己的能力透過成功的學習增進自我實現的一種慾望。即認為 成就需求是一種希望盡力表現完美的需要,能克服困難並達到高標準的 要求,想超越他人,並以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完成工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春興(1995:512-516)認為動機是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

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來 進行的內在歷程,而認為成就動機可歸納為 3 種:(1)追求成功並避免 失敗:從個人所選工作的困難度上,去推測他成就動機的高低,而個人 的成就動機將隨多次的成敗經驗而有所調整;(2)追求成長抑追求表現:

是新近的認知心理學家們,提出修正看法,認為單從所選擇工作的困難 度,並無法直接據以推估個人成就動機的高低。在面臨成敗未知的工作 情境,此種人傾向選擇最容易或最困難兩極的工作,因為最容易的工作 保證成功則獲得讚許;最困難的工作即使失敗也能獲得原諒;(3)成功 恐懼動機的爭議:即是既希望成功又恐懼失敗的心理,成功恐懼者並非 恐懼「成功」,而是恐懼「不成功」,或恐懼成功之後不能一直保持成功。

茲就多位學者看法,成就動機是可學習的,有動機的人會比缺乏動 機的人表現出更努力、更有信心,所以成功的機會相對較大,能克服障 礙且達到標準,且個人的成就動機將隨成敗經驗而有所調整,增進自我 實現的一種慾望。歸納以上論點,本研究所指之成就動機係指在職進修 之公務人員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亦即個人追求進步,為達成自我學習 成長與職位陞遷目標的內在動力,在工作中不僅自我投入並且有精益求 精的心理傾向,選擇參與進修學習增強實力,即使在工作中遭遇不順利,

亦能設法衝破障礙克服困難,奮力達成工作目標的心理傾向。

二、成就動機之相關理論

自 1938 年 Murray 最早探討成就動機的概念,列出的 20 項人類基 本需求中,提出需求理論,並假定每個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成就需求,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響了他們接近成功和評估自己表現的傾向。認為成就需求即是個人成功 的運用自己的才能,將事情盡力做得很完善的一種傾向與期望。嗣後 1954 年 McClelland 繼續從事成就需求的研究,將成就需求視為人類的 成就動機,並認為成就需求是屬於人格中的一種傾向與特質。直至1957 年Atkinson 才正式提出「成就動機」一詞。(引自黃素芬,2005:13-14)

在此僅將成就動機的重要理論略述如下:

1. McClelland 的成就動機理論

McClelland(1962)認為成就需求就是成就動機,受到心理動力 理論想響,強調成就動機的社會起因及對社會的影響,重視個人 的成就動機及成就導向對個體的影響。成就動機高的人有 3 個特 徵:(1)喜歡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2)偏好設定中度的成就目 標,且係可計算風險;(3)對於所付出的績效達到實際的回饋。

亦即當人們心中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時,就會產生驅力,以獲得滿 足,想要超越他人,想要成功,以及獲得成就及得到他人的肯定。

McClelland 從研究中發現,高成就需求的人,比其他人想把事情 做的更好。他們偏好具挑戰性的工作,願意為成敗承擔責任,不 喜歡碰運氣或全憑他人作主(李茂興譯,2001:76-77)。

2. Helmreich & Spence 的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的理論發展至 1970 年代後期,許多學者以目標取向來 說明成就動機。其中 Nicholls(1984)工作取向(task orientation)

和自我取向(ego orientation)(李文盛:2007:57、陳麗玉,2002;

Elliot & Harackiewicz,1996),這兩類工作者在面對工作時的行為 表現有所不同,工作取向的人員係為求取工作經驗而學習,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背後是以獲得工作經驗為主要目的;而自我取向的工作者,係為 贏得他人的讚許而學習,其動機背後為展現自己的能力為目的。

Helmreich & Spence(1978:222-226)綜合過去的相關研究,

認為成就動機係多元層次組合的有關研究,及性別角色人格特質 的 探 討 。 提 出 男 女 的 成 就 動 機 係 由 以 下 四 者 所 組 成 :1.競爭

(competition):指與人競爭、求勝慾望強烈;2.精熟(mastery):

偏 好 挑 戰 性 、 思 考 性 及 智 能 考 驗 的 工 作 ;3.工作導向(work oritntation):對工作積極努力,能自工作中滿足並追求自我充實;

4.不在意他人(unconcern others):不在意他人對自己成功的負 面態度,即不怕自己的成功會引起他人的排斥。

Helmreich & Spence 並以人格特質做為分析之依據,認為人格特 質較為陽剛者,具較強烈工具取向,反映出競爭與精熟;人格特 質較為陰柔者,因較重視人際與情感,呈現不善競爭,但較偏向 工作導向。跳脫以生理性別探討,指出「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 的關係遠大於「性別」與成就動機的關係。在其實證研究中,發 現成就動機上有高度精熟、工作導向與低度競爭特性者,表現較 為傑出。並強調「害怕成功」傾向是兩性所共同具有的,並非為 女性所特有(引自柯純義,2007:13-14)。

综上所述,McClelland 與 Atkinson 對於成就動機探討大都自追求成 功和避免失敗二者為主要內容;Helmreich & Spence 則提出「性別角色」

的傾向在成就動機研究中的重要性。綜合學者看法,本研究認為成就動 機的高低與個人內在觀點與人格特質有密切關係,個人會因成功經驗、

本身能力、外在環境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成就狀況,產生成就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1 成就動機取向演進 三、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

莊健祥(1993)針對臺北市及臺北縣市之公務人員、證券業及保險 業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成就動機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及個人背景 變項與工作績效之關係。資料收集係採用問卷調查法。經過實證分析,

該研究發現行業的不同,其在成就動機的表現上,亦有顯著的差異。其 中有關公務人員部分為:(1)公務人員的成就動機會因教育程度的不同 而有顯著的差異,教育程度越高者其競爭的傾向越強,其餘的背景變項 則無顯著相關;(2)公務人員之工作績效並不因成就動機的不同而有所 差異,在背景變項方面,則與職等、年齡及年資有顯著的正相關。根據 研究結果在公務人員部分提出之績效管理建議為:強化工作設計並研擬 更適當之評定考績方式以激勵公務人員之成就感。

施佩君(2005)以問卷調查法針對五百大服務業業務人員為研究對 象,探討成就動機、工作績效、激勵與工作滿意的現況,以建立成就動 機、工作績效、激勵與工作滿意的結構關係模式。研究結果顯示:(1)激 勵對工作滿意為正向影響關係;(2)激勵對工作績效為正向影響關係;(3) 成就動機為激勵影響工作滿意關係之中介變項;(4)成就動機為激勵影響

成就動機

追求成功傾向

逃避失敗傾向

工作取向

自我取向

逃避取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工作績效關係之中介變項。該研究之實務意涵,其中在教育訓練方面提 出建議為:在企業中進行教育訓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針對新進或在職 之員工,都可針對不同特性、特質之員工需求進行不同的訓練,無論是 全局的、福利性的、系統性的培訓,都可不斷針對員工成就動機提升方 面提升,讓其工作績效與工作滿意持續成長。

柯純義(2007)該研究針對臺北縣各主要城市之高中教師為研究對 象,探討其成就動機、內外控、工作特性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為達到研 究目的,資料收集係採用問卷調查法。該研究結果歸納為:(1)學歷較 低的高中教師會產生較高的成就動機、內控的程度較高,且較重視一些 傳統的工作特性;(2)在成就動機構面中除了工作導向對工作倦怠為部 分顯著影響外,精熟、競爭或不在意他人,對工作倦怠各構面皆具有相 當顯著的反向關係。即成就動機的程度越高,教師感到工作倦怠的程度 會越低;(3)高中教師越趨向內控人格,其教師工作倦怠程度愈低;(4)

高中教師對工作特性的知覺程度愈高,其教師工作倦怠程度愈低;(5)

改善工作倦怠,有賴各單位運用各種策略加以處理,但最重要的是教師 必須轉變個人心態與思考方式,才能有效突破工作倦怠的影響。

從以上有關成就動機之文獻研究結果發現,公務人員的成就動機會

從以上有關成就動機之文獻研究結果發現,公務人員的成就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