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想要翻身的一尾鹹魚:從質性研究課堂期末報告到碩士論文計畫

第一節 記憶就好像一塊已經破碎的玻璃------與自己溝通

四、 我的初步現身與研究轉向的掙扎

小悠在 2005.12.2,我與她進行第二次訪談時,給我的回饋:

「我覺得佩涵的這個訪問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除了去重新檢視像感情的選 擇之類的這些東西。那除了這個之外,就是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我今天才 感受到,就是我突然有一種「歸屬感」,我覺得這個對我而言是很難想像的,

因為我從進台大之後,即便你知道有一些人是鄉下小孩,但是我住的那個地 區又不算是很鄉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你沒有辦法跟台北人扣著,也不能 跟那些真的鄉下來的扣著。」

「我覺得這種訪談,會有一個,喔我們原來很像,就是大同小異的感覺,就 是我們都是這樣子,我們有類似的困擾,而且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就不知道 的。」

「終於有了一種「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真好。不然我真的覺得,

在台大有時候會覺得我好像外星人入侵。」

四、我的初步現身與研究轉向的掙扎 小悠在 2005.12.2 第二次訪談中提到:

「原來可以表達不滿。上次佩涵有跟我提到說其實有點怨媽媽之類的。我 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前,我會覺得我對家庭不可以有這樣的看法,因為我會 覺得,對家庭我不能要求更多了,因為我們家能提供最好的,我想像起來 也就是這個樣子了。……然後就會覺得好像不太能夠去表達那個不滿,因 為覺得已經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尤其是碰到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 況。可是因為妳有分享那樣的點,然後我才會去想說,我好像也不是這麼 的釋懷,就是也不用很鄉愿的去覺得我家很 OK、用那種單向的關係去說 服自己。就是有問題也不是那麼嚴重,然後有情緒也不是那麼嚴重。我覺

得是聽你講我才會這樣想。」

當時我一邊驚訝於「我上次訪談,不知不覺間做了這樣的自我揭露嗎?」一邊給小悠 這樣的回應:

「其實我那時候是覺得,我真的是很辛苦的在長大,所以有時候也會覺得很 不爽,為什麼別人家裡有的你就沒有。可是當你看到你爸爸媽媽很辛苦的時 候,你又會覺得,他們很辛苦你不應該要抱怨,你就會因此而把自己的不滿 隱藏起來、悶在心裡或假裝沒有。」

這一段對話,算是我在訪談過程中的初步現身,我除了將自身生命經驗「躲起來 寫給自己看」之外,也在與受訪者互動的過程中「說」出來了!緊接著就是因為自我 敘說的動力開始啟發了,我面臨著研究轉向的掙扎。

***研究轉向的掙扎 2006.2.26

在訪談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自身的問題、生命的課題並鼓起勇氣、騎虎難下地面 對之,但這些糾糾纏纏二十幾年、糊成一團的事件與回憶,我清楚知道這不是在短短 的幾個月可以去釐清跟解決,若要在論文中如數處理,可能畢業之日遙遙無期。我想 到我的受訪者,他們花費時間並且基於信任與我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若我最終的論 文呈現是聚焦在我自己,感覺很像辜負了他們。

貳、 自我理解與自我對話

此部分摘錄數篇研究日誌,觀照自己體內流動的擔心、害怕、畏懼的能量,並且 透露出在經過自我理解、自我悅納之後的期許與展望。

***我也是分貝機 2006.2.10

我對於音量的容忍域,比一般人還低。我受不了別人對我大小聲,不管怎樣都不 行。

***失落的一角 2006.3.15

這一本圖畫書,我記得是在大一的時候,與一位朋友去逛誠品書店,那位朋友他 拿給我看的,我只花了幾分鐘就看完了那本書,可是我這麼多年都沒有忘記過這本 書。那時的我一心一意想要找到失落的那一角或是成為別人的一角,後來開始期待自 己變成一個小圓滿。最近有一些新的想法出現,這二年來慢慢去對自己做一些了解跟 思考,開始知道什麼事情如何影響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或是有什麼樣的行為方 式。也就是說我不管是少掉一角的小精靈,或是那切片蛋糕般的一角,我好像漸漸變 形了,變大變小或變圓變方,我知道自己在改變,但是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說怎麼個變 法。人呢有成長有改變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是有親密伴侶則更需要智慧去思考如何 因應這樣的改變。

***反抗的後果 2006.3.17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有一天早上,娃娃車已經到了家門口要接我上學,可是我還 沒有換好衣服,因為我媽媽忙到沒有洗衣服,所以我只剩下身上的睡衣跟一件表姊給 我的連身裙,從小都是穿哥哥的舊衣服的我,從來沒有穿過裙子,覺得穿裙子很奇怪,

我抵死不從、寧願穿睡衣上學也不要穿那件黃色的連身裙,結果,換來一頓雨點般的 曬衣架。爸爸和媽媽的互動方式,很簡單,就是爸爸總是大聲罵人,什麼事情都不能 好好講,一有不高興就是大聲、罵髒話,而媽媽總是抱持著「多講多被罵」、「多講多 被打」的策略默默的承受生活中的不開心。我看在眼裡,知道自己沒有說 NO 的權利,

也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反正就是乖乖的、把功課寫好、不要惹事、考試考好,

爸爸媽媽就會高興,我就不會被打、不會被罵。像我媽媽一樣,我很順從,也很壓抑 地長大。這樣的行為模式,直到我大學從社會工作領域中學習到,面對事情的時候,

應該要「好好談」、「好好溝通」、「把心裡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而不是只是自己一味 的忍耐跟順從。我從親密關係著手做實驗,某一次與男友的小摩擦裡,在電話裡面,

我試著用不哭、不生氣、不罵人的方式來「談」我覺得事情應該是怎麼樣才對,結果 對方越講越大聲,我忍不住回了一句:「你幹麻那麼大聲?」結果對方竟然怒吼說:「因 為我不爽啊,媽的,幹你娘咧。」當下我再也「談」不下去,立即掛掉電話。我好不 容易跨出改變的第一步、開始去表達我的想法,換來的竟是被怒罵,我又往回退縮一 步,在人際互動中膽怯和壓抑。

***我不是怕人,是怕很多人、怕老師、怕陌生人 2006.3.22

好像是從高中開始,我很怕跟老師單獨講話。印象中,大學四年從來沒有主動找 系上的教授單獨談話過,不得已需要跟教授面對面講話,我也只是「恩」、「喔」、「對」、

「是」簡單的回答,或是草草講幾句,就腳底抹油溜了。研一上學期,為了作一個期 末報告,要去訪問某教育團體的工作人員,我一開始是以 email 聯絡對方,所以沒有 特別的感覺,直到要去訪問的前一天晚上,我突然開始很緊張,一直在幻想我可以不 用去訪問他,到了訪談的現場,對方很熱絡地招待我和一起去訪問的同學,我才慢慢 比較放鬆,也可以順著對方的話作一些回應。以「深度訪談」作為論文的資料蒐集方 法,其實也是我意想不到的發展。透過滾雪球的方法找到了受訪者,我每一次要聯絡 對方的時候,有 email 可用就絕對不直接打電話聯絡,除非是介紹人只有給我對方的 手機號碼可以聯絡的,而且總是能拖則拖,總是事到臨頭了才很不甘願的發 email 或 打手機給對方約訪談的時間地點。我到約定要訪談的前一天或前一刻,總是一直在 想:「如果可以不要訪問多好。」可是很奇怪的是,當我一看到原本不認識、第一次 見面的受訪者本人,那種抗拒的感覺就消失了,而且每次訪談過程我都還蠻樂在其中 的,對方也都很樂意跟我聊,訪談結束後我也都會心情很好、覺得很充實,我常常在 訪談後,在心裡說:「能夠認識這個人,真好。」也許我並不是不喜歡跟人接觸,而 是另外一個更複雜的原因讓我很怕老師、很怕人群、很怕陌生人。

***新年新氣象 2006.2.10

期許自己成為正面的人,坦率、感謝跟抱歉的話都有勇氣說出來,誠懇的關懷朋 友,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他人的建議

***反身自省 2006.3.31 (節錄自訪談之旅期間給好朋友瑤的一封信)

親愛的瑤:

愛自己,其實說得容易,妳也常常跟我說什麼要多愛自己一點不是嗎?但是我們 其實都不知道要怎麼愛自己,找個好男人對妳好就是愛自己了嗎?或是找一個很愛的 男人,然後對他好,就是愛自己嗎?好像都怪怪的,但是我們年輕的時候,似乎只會 這二種模式。

我因為寫論文的契機,開始了一連串的訪談。如妳所見,過程很辛苦,我自己家 裡也一堆鳥事。但是我在訪談中,遇到很多人,認識了他們,也認識了自己。妳也知 道,看別人的事情總是清明,看自己的事情總是看不清。

他們的故事總是會觸動我內心深處的回憶,我開始想起來自己的很多經驗,所以 我從他們身上一點一滴的看到了自己,也慢慢了解自己。

開始面對自己不想承認的那些負面的情感跟回憶之際,我最近慢慢找回自己的聲 音還有感覺。我可以感覺到自己有時想吃生菜莎拉、有時想吃水果冰淇淋、有時想好 好泡個熱水澡、找到自己喜歡的沐浴乳香味、發現自己可以感到很舒服的顏色,洗完 澡塗乳液時,我知道哪一塊肌肉跟我說他很累想休息,我也覺察到在哪個環境我會比 較舒適而哪種環境令我緊張……。這些東西是我以前不會去留意的,於是,才發覺,

原來愛自己從身體做起。

參、 家庭回憶錄

此部分摘錄數篇跟家庭經驗有關的研究日誌,從這幾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我的「匱 乏」視角,對家庭有一種「相對剝奪感」,以及透露出對家庭與家人的情感。

***訪談小晴時,我與小晴談起父母的工作狀況 2006.1.18

我媽都忙來忙去不理我。我們家做生意啊,沒什麼賺錢,然後還要賠,然後還是

我媽都忙來忙去不理我。我們家做生意啊,沒什麼賺錢,然後還要賠,然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