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國前期楚墓所見喪葬禮俗

在文檔中 東周楚國喪葬禮俗之研究 (頁 71-103)

第四章 戰國前期──以江陵紀南城為中心

第三節 戰國前期楚墓所見喪葬禮俗

本節將藉由考古實物結合《儀禮》所記載的禮制,分析戰國前期,白起拔郢 以前楚國喪葬的概況。《儀禮》普遍認為乃周所傳的禮制,但戰國時代社會階層 不再牢不可破,甚至階層間的流動、僭越亦時常發生。維繫貴族身分的禮制是否 會形同具文,或者在生活中轉換更加貼近習俗,以下將會透過考古實物來論證書 之成文的禮儀實際施用的狀況,及可能遭遇的改動。

一、墓壙與葬式

《儀禮》對墓壙的規格描述的不多,葬禮的篇幅相對於喪禮的紀錄,明顯較 少,且多是描述葬前的準備,至於出殯下葬,更是簡筆略談,只能大約判斷是在 北方的城外,且有一斜坡墓道可使柩車下棺。而依據考古所發掘的實際情況,顯 然有更多文獻未載的細節,且有內容與《儀禮》描述不符。以下從考古出發,討 論從地表向下,包含封土、墓道、台階、墓坑等與葬禮有關的項目。

(一)封土

《禮記》云:

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自 天子達於庶人。149

又《周禮》亦有云: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

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後,各以其族。凡死於兵者,不入兆 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150

在上一章對春秋時期封土的討論中,曾說明孔子前的古時大概尚無封土,結 合考古遺跡,墓上封土的現象也是春秋時才出現在北方周文化相關墓葬中,但春 秋時期的楚國墓葬尚未見封土。春秋以後「封土為墳」的墓葬形式逐漸形成禮 制,並發展出丘封、種樹之數等差異。從上述引文中,可見士以上才有封土,庶

149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頁 512-516。

150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下)》,頁 817-823。

66

人以下不封不樹,封土有無是辨別身分的重要標誌,而封土規模及其上植樹數量 與爵等有關。封土存在地表,常因自然氣候或人為因素而破壞,是否有植樹今已 不得而知,高度亦基本已喪失原有狀態,現存封土俯視多圓丘狀,判別其規制多 以其在地面的大小,以橢圓形較常見。大致上可分三個等級:

1. 大型封土:包山 M2,封土直徑 54 公尺,殘高 5.8 公尺。

2. 中型封土:望山 M1、望山 M2、沙塚 M1、包山 M1、包山 M14、塌冢 M1 等,直 徑約在 15-28 公尺,殘高約 2-5 米。

3. 小型封土:包山 M5 等,封土直徑小於 15 公尺。151

從楚國墓葬的發展來看,春秋時期並無封土,但戰國前期的貴族墓葬已普遍 有封土,且不局限於高級貴族墓。且可觀察到封土規模與棺槨規模成正比,一槨 一棺以上方有封土,除沙塚二號墓與沙塚四號墓是例外,雖為單棺墓但仍有封 土。若依據單棺墓主為庶人,則沙塚 M2 和 M4 顯然是超越了原本的身分。封土的 發展,可能在春秋時期,自東南地區傳入周文化核心區,但在戰國前期以降,方 普及與楚國境內。從如包山 M2 二槨三棺的大型墓葬,到諸如沙塚 M2 的單棺小型 墓,或可了解戰國前期楚墓是否使用封土的依據並不在等級,而是各階層在戰國 以降皆流行墓上封土。可能真如徐吉軍所推論,是戰爭頻繁,為辨識墓葬所設。

152

(二)墓道

晚商到春秋間的北方墓葬,常有墓道的設置,但春秋時期楚國都城周邊的墓 葬,尚未發現有墓道的設置。戰國前期的楚墓開始有較多墓道出現,有墓道者幾 乎都有封土,墓道多開在長方形土坑墓的頭向的坑壁短邊正中,少數開在坑壁長 邊,推測是與柩車進入的方向有關。均是斜坡墓道,大部分坡度落在 20-30 度之 間,較大型的墓葬則坡度趨緩,約 10-19 度之間,亦有坡度極陡的,如沙塚 M3,

坡度達 42 度。墓道底略高於葬具。

墓道旁有時有台階,此未見於禮書記載,有台階墓葬較少,通常伴隨封土及

151 分類依據參考丁蘭,《湖北地區楚墓分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頁 4-5。

152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頁 135-136。

67

墓道,出現在規制較高的中、大型墓葬。此區墓葬台階最多是天星觀 M1,有十五 級台階,次多為包山 M2,有十四級台階。此類大型墓的台階多達十數階,其規模 相當壯觀,亦反映墓主身分尊貴,方有權力及財力可役使人開鑿如此宏偉的墓 坑。

圖4- 3 包山二號墓墓坑全景圖

資料來源: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彩版頁三。

圖4- 4 天星觀一號墓墓坑平面圖

資料來源: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 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 年第 1 期,頁 72。

68

(三)墓坑

此區墓坑形制幾乎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通常墓口大墓底小,也有墓口和 墓底近乎相同的。因墓坑大小須與棺槨一致,亦與該坑的規模大小有相對應關 係。此區規制最高的墓葬為天星觀 M1 與包山 M2,如包山 M2 為二槨三棺,墓口長 34.4 公尺,寬 31.9 公尺,深 12.45 公尺,墓底長 7.8 公尺,寬 6.85 公尺。大型墓 葬為隔出較大的槨室,以便存放隨葬品,往往墓口會近乎正方形。棺槨下葬後要 填土,一般棺槨邊多填黏度、濕度較高的白膏泥或青膏泥,往上台階、墓道則填 五花土、黃褐土等,多經過分層夯實。

有些墓有壁龕或腰坑,壁龕多出現在單棺墓中,放置一到兩件陶器,推測是 因棺外無空間可放置。雨台山墓葬群中有23 座墓有壁龕,其中 22 座為單棺墓,

一座為一槨一棺墓,壁龕有長方形跟半圓形,大小與隨葬品尺寸有棺,均開在頭 側,高於坑底20 公分左右。也有墓葬壁龕是在棺外側邊坑壁,通常一個墓一個 壁龕,但也有同時出現頭龕與邊龕的墓葬。只有有壁龕出現,則棺外的隨葬品都 置於壁龕內。腰坑是在棺槨底部下挖橢圓形或不規則坑洞,通常有腰坑的墓葬規 制較高,如包山M2,其腰坑長 0.5 公尺,短徑 0.4 公尺,深 0.3 公尺,斜壁弧 底,內葬一隻幼山羊。153腰坑較多出現在晚商到西周北方的中、高級貴族墓葬,

楚墓則相當少見。春秋時期楚國都城周邊墓葬多是中、小型墓,並未見到腰坑,

而戰國前期的楚墓也並不多見。腰坑應主要為北方地區的墓葬習俗,楚墓或有個 別墓葬受其影響,但並非主流。腰坑的設置應具備等級意義,154與中原貴族墓葬 展現身分有關。

153 但此區也有規制較低但有腰坑,如紀南城內東嶽廟 M14 無葬具,腰坑中發現六枚獸牙,疑似狗 牙,此墓葬為春秋時期墓葬,或與戰國時期楚國喪葬禮俗不同。

154 張明東,《商周墓葬比較研究》,頁 117。

69

圖4- 5 包山二號墓腰坑平、剖面圖

資料來源: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 47。

在塌塚M1 西側 12.8 公尺有一座車馬坑,坑內出土五乘車,共計五輛車、十 二匹馬,多為整車下葬,但可觀察到有十二件壁插單獨拆下放置,拆車葬多見於 中原西周墓,可能受到其影響。155另九店M104 也有一座陪葬車馬坑,在主墓以 北3.7 公尺,出土二輛車、四匹馬。通常與車相配的馬在殺死後,會背對臥於車 轅兩側擺放,並在馬頸上套軛,與車轅上的衡相連。隨葬車馬推測可能與《儀 禮》中國君助葬贈馬有關,文中寫贈「馬兩」,此對應士一乘兩馬,因而可能並 非贈馬兩匹,而是依據士階級的車馬贈送。

至於頭向,《儀禮》北首下葬,但實際調查,除了西向較少之外,其他三面 皆有。本章所討論的墓葬分布在紀南城東、北、西方皆有,無法從墓葬頭向與紀 南城的相對方位得出有對應關係。反而同區域的墓葬群,墓坑方向有相似的現 象。九店墓葬群和雨台山墓葬群,皆以南向居多,去除頭向不明的墓葬,九店墓 群南向的比例是 76%,雨台山墓群南向的比例是 70%,都達七成以上。同為紀南 城以東,長湖周邊墓葬則較複雜,塌塚 M1 東向,天星觀 M1 和 M2 墓南向。紀南 城北面至東面,紀山到巴嶺山一帶的包山墓葬除 M6 單棺墓外,其餘四墓都是東 向。望山四座墓,馬山二座墓,沙塚 M1 和藤店 M1 亦東向。僅沙塚 M2、M3、M4 北向。

155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南水北調管理局編著,《沙洋塌冢楚墓》,頁 137。

70

(四)葬具

葬具包括棺槨的外型、數量、形狀、分室,以及棺飾物。根據《儀禮》,士 階級下葬時放置的順序是茵布,棺,之後放陪葬品,有國君所贈的玄纁束,用器 如弓矢、耒耜等,役器如甲、冑、楯、矢箙,及樂器等。加上荒、帷以為棺飾。

後放裝祭牲之苞,裝穀物之筲。再放折、竹席、抗木與封土。

1. 棺槨

依據《禮記》記載,士一棺、大夫二棺、諸候三棺、諸公四棺,天子五棺。

外另有槨,方一尺長六尺,但槨數並無特別規定。本區最高規格是包山 M2 的二 槨三棺。其次乃一槨三棺或二槨二棺,有天星觀 M1、M2,以及望山 M2 等。再 次,有一槨二棺,如望山 M1、藤店 M1 等。而一槨一棺和單棺墓佔據最多數,以 雨台山墓葬群為例,一槨一棺墓佔全體比例 49%,單棺墓佔據 48%,兩者加起來 近乎 97%。156另有無棺墓,以及一槨內平行放置雙棺墓等,諸如雨台山 M463、

M483 墓葬,可能為夫妻合葬墓。

木棺本身,則弧形懸底棺比例最高,其次是懸底方棺,只有極少數的平底方 棺。若不只一層棺,則內棺為弧形懸底棺,外套長方形平底棺的比率較高。如天 星觀 M2 二槨二棺,外棺平底方棺,內棺弧形懸底棺。包山 M2 二槨三棺,外棺平 底方棺,中棺弧形懸底棺,其內棺較特殊,為彩繪平底方棺,蓋面安兩個銅質雙 鋪首銜環,兩側板外各安兩個銅質單鋪首銜環,東、西檔板外側中間各有一個銅 質單鋪首銜環。皆鎏金,出土時表面泛綠繡。棺內髹紅漆、外髹黑漆,蓋面及兩 側面繪九個單元的龍鳳圖案,每個單元四龍四鳳,以金、紅二色漆及金銀粉彩繪 製。頭檔板為兩分打散變形龍鳳紋。足檔板為四分打散變形龍鳳紋。

木棺本身,則弧形懸底棺比例最高,其次是懸底方棺,只有極少數的平底方 棺。若不只一層棺,則內棺為弧形懸底棺,外套長方形平底棺的比率較高。如天 星觀 M2 二槨二棺,外棺平底方棺,內棺弧形懸底棺。包山 M2 二槨三棺,外棺平 底方棺,中棺弧形懸底棺,其內棺較特殊,為彩繪平底方棺,蓋面安兩個銅質雙 鋪首銜環,兩側板外各安兩個銅質單鋪首銜環,東、西檔板外側中間各有一個銅 質單鋪首銜環。皆鎏金,出土時表面泛綠繡。棺內髹紅漆、外髹黑漆,蓋面及兩 側面繪九個單元的龍鳳圖案,每個單元四龍四鳳,以金、紅二色漆及金銀粉彩繪 製。頭檔板為兩分打散變形龍鳳紋。足檔板為四分打散變形龍鳳紋。

在文檔中 東周楚國喪葬禮俗之研究 (頁 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