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侷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據王國維二重證據法,35以考古實物及文獻分析為兩大主軸,時間上 分為春秋時期、戰國前期、戰國後期三個階段,依時序推演看楚國喪禮的流變。
楚墓分布散且廣,本文重心為喪葬禮俗,而禮制為貴族階層所特有,因而以貴族 聚居地的楚國都城為核心,聚焦於該時期的都城周邊墓葬,由春秋郢都、戰國郢 都到白起拔郢後東遷陳壽,探討楚國在東周崛起、鼎盛到衰微三個時段中,喪葬 禮俗的變異。惟考古遺跡斷代方法,考古報告多承器物學標準,以陶器、青銅器 的外型特徵作為斷代依據,此法並非絕對定年,而是學者依據器物類型分類統整 後的結果,因而若該考古報告有採用科學測定絕對定年,則以此為主。
圖1- 1 東周楚國都城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繪,底圖取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 社,1982)。文字部分為筆者所加。
喪葬制度相關材料集中於墓葬遺址,因此本文著重於楚墓,以葬式、隨葬物 品、棺內物品做三大分類,葬式包括封土、墓坑結構、棺槨,以及棺飾物,傳統
35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頁 1-3。
12
喪葬禮俗的討論多集中於此類。隨葬物品有銅器、仿銅陶器、漆器、食品類、衣 物類等,除器物組合與人鬼器討論外,亦處理楚地特有之鎮墓獸、銅鏡、虎座鳳 鼓等,另就食品類、衣物類及日常用品類,觀察及隨葬品選擇的習慣。棺內物品 有三,一為鋪墊竹蓆、苓床,屬於棺槨結構,將歸於葬式的棺槨部分討論;二為 墓主身邊玉石、劍等零散物件,應為蓋棺前特意放置在墓主身邊,其意義將於後 文分析;三為墓主身上包裹的衣衾、繩結,為喪葬制度中的斂屍階段。都城遺址 則主要作用在定位都城核心區,賦予周邊墓葬區域連結,將點狀分布的墓葬,整 合成以都城為中心的網狀結構,因取材關係,部分不在本文定義的都城區的楚 墓,將略論。
本研究所參考的喪葬制度相關文獻,以《儀禮》為核心,《禮記》、《周禮》
為輔,加上各代注疏與後世經學研究,以喪、葬二個面向分別討論。完整的喪禮 儀式應包含喪、葬、祭三向,因考古材料呈現的是死者的喪與葬,祭祀內容屬生 者對死者的供奉,並無呈現在考古材料中,則略論。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時代限定為東周,具體區分成春秋、戰國兩大時期,而戰國時期又以 白起拔郢為轉折點,拆分為戰國前期與戰國後期。除了在考古史料上楚墓主要集 中在東周,尤其戰國時期的現實考量外,楚國強盛與衰頹也是在東周,熊通自號 楚武王,伐隨、權、州等國,後文王承其志,《史記》載:「(文王)十一年,齊 桓公始霸,楚亦始大」,足見楚國奮起,乃至莊王稱霸。東周也是階級重整、世 道紛亂的時期,提供先秦諸子學發揚的契機,除了考古材料豐富,三禮書的儒學 思想起源亦從此這邊開展。
廣義的喪禮包含喪、葬、祭等儀式,《禮記.曲禮下》有言:「居喪,未葬,
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為人初死到出葬前的過程;葬為入葬封土相關的葬 式;祭為葬以後的祭祀行為。施展在死者本身的禮儀,到入葬後即告終結,祭乃 後代子孫表達敬祖孝思的儀式,確切行為無法從墓葬考古中觀察,因而本文所探 討的內容,從喪、葬禮俗出發,祭禮較略。楚國禮制與歷史的探悉,因先秦典籍 的亡佚,並無直接典章制度可供參考。本文所用文獻集中在《儀禮》以及相關儒
13
家經典,亦因長期戰亂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等因,現今所能獲得最早版本多輯於兩 漢,難免受到當代經學影響。尤其《禮記》作為解釋《儀禮》的主要經典,但其 篇章多輯於兩漢。因此在寫作中,將盡量擺脫經學家的道德論斷和附會的言詞,
回歸歷史脈絡,透過楚國政治與文化輻射的角度,重新檢視楚墓中所展現的喪葬 禮俗。
楚國立國於西周成王,亡於秦(西元前223 年),因考古在時間與空間上的 隨機性,考古成果多集中於東周,西周直接史料也較缺乏,因而本文將焦點集中 在東周,西周的情況則略論,關於楚國起源、丹陽地望等問題,多有爭議,目前 學界尚無定論,無論是在都城的規模、數量、確定性,或者在楚墓的數量、等級 與材料豐富度上來說,西周目前的楚國相關考古成果,皆無法與東周相比,因而 本文將斷代從東周切入,除去東周時局的特殊性,楚國的崛起的歷史背景外,最 重要的因素實乃學力有限且考古材料的不足。相關議題,期許未來新出史料補 足。
綜合上述因素,本文擬以東周楚國的出土文物為基礎,結合傳世文獻,跟隨 楚國發展的腳步,挑選文化中心區──都城,做區域性的討論。並透過禮的核心 人員貴族,及周邊楚國人民的墓葬情況,復原當代喪葬禮俗的樣貌。在章節設計 中,強調文獻與考古並重,以歷史學的脈絡整合上述兩種材料。以東周楚國的興 衰為縱軸,從楚國崛起的春秋時期,鼎盛的戰國前期,在到白起拔郢後的戰國後 期,考察不同時期的楚國權力核心,亦即都城區。另一方面,以文獻所述之喪葬 儀式與器物為縱軸,對東周都城遺址周邊墓葬進行考察,一探貴族核心區中,貴 族與平民的喪葬禮俗。
在都城的選擇上,以《史記˙楚世家》所述楚國都城為線索,並結合 2010 年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楚居〉的內容,定位春秋時期、戰國前 期、戰國後期的楚國都城地望。春秋時期以宜城楚皇城作為春秋時期楚都代表,
擴及漢水西岸的襄宜平原,具體包含今宜城、襄樊、谷城等地。戰國前期以江陵 紀南城為中心,在現今江漢平原一帶,具體在沮漳之間,長江以北,周遭有望 山、沙塚、雨台山、九店、天星觀、塌冢等楚墓出土。戰國後期以河南省淮陽縣 陳城與安徽省壽縣壽春城遺址為核心探討,鄰近墓葬有平糧台、馬鞍塚、楊公墓
14
葬群,以及著名的李三孤堆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