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紀南城周邊楚墓

在文檔中 東周楚國喪葬禮俗之研究 (頁 65-71)

第四章 戰國前期──以江陵紀南城為中心

第二節 紀南城周邊楚墓

紀南城周邊楚墓眾多,但春秋早中期僅有零星小型墓葬,直至春秋晚期 以後,數量才增多,戰國時期的楚墓數量達到顛峰。結合上述紀南城的城牆與城 內遺址定年,紀南城在春秋時已有發展,松柏三十區發現疊壓在戰國宮殿基址下 的春秋建築基址可證明此點,但周邊僅有零星小型墓,也無春秋早中期以前城 垣,可見在此前仍非都城所在,僅是較有規模的城鎮,春秋晚期以後才逐漸形成 都城規模。

紀南城周邊墓葬從大型貴族墓到小型無棺墓皆有,時間大多為戰國時 期,春秋晚期稍少。大型墓葬多出土於紀南城北的紀山與城西的八嶺山等地,此 處是較高等級的貴族墓,多有大型封土、墓道。中、小型墓則為數眾多,較特別 的是有聚集分布的狀況,顯示可能為家族墓葬。較具代表性有雨台山墓葬群、九 店墓葬群等。紀南城周邊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墓葬,提供了紀南城在楚國發展 最為鼎勝時期的風貌,具備相當規模墓葬群,由大型墓到中小型墓兼有。周遭自 因數量繁多,以下將簡略概述周邊墓葬的分布概況,詳細墓葬規制與陪葬品等,

則分類統整介紹。

一、紀南城周遭中、大型墓葬

紀南城周邊,等級較高的墓葬多分布在城北紀山一帶崗地至城西的八嶺山一 帶。紀南城城北16 公里包山崗地上有包山楚墓,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周邊 共有八座墓葬,編號分別為M1-M8,惟 M3 同一封土堆下有兩座墓葬,故由西往 東分別編為M3A、M3B。其中 M3、M7、M8 為西漢墓,本文不論,其餘均為戰 國墓葬。其中M2 為包山楚墓中規制最高者,位於包山崗地中部偏東,有封土、

墓道、腰坑、十四級台階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二槨三棺,應為大夫,隨葬品豐 富,著名包山楚簡即出自此墓。M1 緊鄰 M2,在其西南部,有三級台階的長方形 豎穴土坑墓,一槨二棺,應為元士。M4 為有封土、墓道、三級台階的長方形豎 穴土坑墓,一槨二棺,等級亦為元士。M5 為有封土、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 墓,等級M4 較低一層,應為士。M6 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單棺,應為庶人。

60

136

包山楚墓的西南處,東南距楚郢都紀南故城7 公里的八嶺山北麓崗地上,有 望山、沙塚墓地,各四座墓,總計八座,大部分皆戰國中期。墓葬眾多,不便逐 一介紹,其中較具規模者為望山M1,為帶有封土、墓道、五級台階的長方形豎 穴土坑墓,一槨二棺,根據出土簡文,考古簡報認為是以悼為姓的楚國王族,並 是楚悼王曾孫,身分為下大夫,所出土的楚簡為卜筮紀錄。望山M2 應與望山 M1 同一家族,有封土、墓道與三級台階,一槨三棺,應也為下大夫。沙塚 M1 嚴重被盜,資料較少,應也為下大夫。137

望山沙塚墓葬群東北側有藤店墓群,在紀南城西北方約九公里處,有七座土 塚,1973 年發掘藤店 M1。原有封土但遭破壞,有墓道、五級台階的長方形豎穴 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二棺,應為大夫,棺木保存良好。出土有竹簡、兵器、車馬 器、樂器、陶器、漆器等,較特別的是越王州句劍,上有八字銘文。另有一對皮 手套,較為罕見。138

沙塚墓葬群偏南有馬山磚廠墓群,1982 年發掘著名的馬山一號楚墓,有封 土、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一槨一棺,保存良好。此墓相當罕見,紡織品保 存完好,時間戰國中期偏晚,應為士階級。1983 年發掘比鄰的馬山磚廠 M2,可 惜早期曾被盜,時間略早於馬山一號楚墓,也是戰國中期,葬具一槨二棺,應為 大夫階級。139

天星觀墓地位於濟南城東邊約30 公里處,長湖南岸,自東向西弧形排列五 大土塚,規模最大的為1978 年發掘的天星觀 M1。有封土、墓道、十五級台階的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三棺,保存良好,木板上有精美圖紋。大部分隨 葬品被盜,殘存量仍達二千餘件。出土有竹簡七十餘枚,共約四千五百字,內容

136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3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38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 年第 9 期,頁 7-17。

139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荊州地區博物 館,〈江陵馬山磚廠二號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7 年第 3 期,頁 30-34、29。

61

有遺策和卜筮紀錄。考古報告認為是戰國中期的封君墓。2000 年清理的 M2 為二 槨二棺,形制與M1 相似,亦有大量隨葬品被盜,推測墓主為 M1 封君之妻。此 墓值得注意的是隨葬銅器的復古傾向。140

天星觀北部的長湖東北岸有黃歇村東周墓群,所在崗地為南北走向,其中塌 冢M1 為一槨二棺,有車馬坑,與周邊另外兩座墓(黃歇冢、叫花子臺)應為家 族墓葬。141

上述環繞紀南城二十公里內的墓葬,顯然是觀察戰國時期楚國喪葬禮俗的重 要對象,而中大型墓葬顯示的是中等以上貴族的禮制。以上述考古發掘簡報與專 書為來源,依據時代先後,將紀南城周遭中、大型墓葬羅列如下:142

140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 1 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 年第 1 期,頁 71-116。湖 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41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南水北調管理局編著,《沙洋塌冢楚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142 因缺乏碳十四測年的數據,因而表格中的年代斷定是以器形與器物組合劃分,且多是以有竹簡 可判別身分的墓葬為基準,作相對年份的判定,如望山 M1 等。

62

63 沙塚 M1 戰國中期晚

下大夫 1 2 98 有 有 3 430 226 568

沙塚 M3 戰國中期晚 段

士 1 1 4 有 有 無 304 163 470

塌冢 M1 戰國中期晚 段

下大夫 1 2 93 有 有 7 550 395 830

資料來源:整理自前引考古簡報與專書,不再贅述。

二、紀南城周遭中、小型墓葬

本區中小型墓葬為數眾多,本文以較具代表雨台山墓葬群及九店墓葬群為主 要分析對象。雨台山墓葬群為於紀南城東邊五百公尺處,目前發掘共計有六百三 十一座墓葬,時間從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前段,多一棺一槨或單棺墓,亦有無棺 墓葬。145九店墓葬群在雨台山之東,紀南城東北約1.2 至 1.5 公里,發掘東周墓 五百九十七座,時間從西周晚期至戰國晚期皆有之,幾乎涵蓋整個東周時期。考 古報告將之分為甲、乙二組,甲組墓時代為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數量僅十九 座,乙組墓從春秋晚期至戰國墓期,顯然受到紀南城發展影響。為除年代外,墓 葬型制和隨葬品組合等皆有差異。146因雨台山墓葬群與九店墓葬群數量龐大,概 略條列具體狀況如表4-2。

戰國中期是楚國國勢最強之時,在白起拔郢以前,以紀南城為東周時的主要 都城。雖然紀南城作為一個城鎮聚落,可能在春秋早期就有一定規模,但作為都 城所需有的大型宮殿、宗廟建築,以及城垣多在春秋晚期以後才出現,因此大致 可確定,紀南城作為都城是在春秋晚期到戰國初期以後。紀南城周邊楚墓,主要 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的墓葬遺址,尤其又以戰國中、晚期最多,見證楚國最鼎 盛的時期。此區等級最高的墓葬是天星觀M1,墓主身分為上卿封君,是有巨大 封土、墓道及十五級台階的大型墓葬。但出土最多的仍是一槨一棺與單棺墓,若 依據禮制判定,此類墓主身分多為士或庶人。

145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 年第 3 期,頁 1-7、99。

14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64

表4- 2 雨台山和九店墓葬列表

資料來源:表格整理自上述考古資料,不再贅述。

147 東向 45∘-134∘,南向 135∘-224∘,西向 225∘-314∘,北向 1∘-44∘、315∘-360∘。若 考古報告有細分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向等,則依考古報告為準。

65

在文檔中 東周楚國喪葬禮俗之研究 (頁 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