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國前期──以江陵紀南城為中心
第一節 戰國前期楚都
一、戰國前期郢都地望
楚國在西周成王時正式受封,以羋姓熊繹為楚國統治者,建都在丹陽。春秋 早期的武王、文王之際,開始使用郢作為楚國都城的名稱,其後都城多以「郢 都」稱之。126學界今多認同江陵紀南城都城遺址為東周楚國都城。文獻中「紀 南」之名可見《三國志》,而「紀南城」名最早可見西晉杜預注《左傳》,當中載 明:「楚國,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也」。紀南城遺址的定年,依據目前所見的碳 十四檢測材料,築城時間不早於春秋晚期。127郭德維根據碳十四測年及周邊墓葬 比對,結合《渚宮舊事》「楚昭王避敵遷鄀,楚惠王因亂遷堰」,認為紀南城是楚 惠王所遷鄢都。128張正明認為楚昭王時吳師入郢,楚都因此敗破,雖後有復國敗 吳,然楚人驚恐而遷都於鄀,認為楚周王時遷都於鄀,此為紀南城。129而尹弘兵 從人口及區域發展的角度,就周邊墓葬數量與規模分析,認為紀南城最繁盛是在 戰國中期晚段,成為楚都的時間應略早於此期,故應當在戰國中期早段或戰國 中、早期。130
比照楚史,則可能在肅王即位盡誅七十餘家政變貴族官員時,推測在此事件 後肅王可能另遷新都。紀南城確切定都時間目前尚無定論,從尹弘兵的分析,基 本能確認紀南城最鼎盛時確實為戰國中期晚段,也的確在白起拔郢後急速沒落,
因而本文認為紀南城作為戰國前期,即白起拔郢(西元前 274 年)以前的楚國核
126 詳可參尹弘兵,〈紀南城與楚郢都〉,《考古》2010 年第 9 期,頁 55-65。
127 紀南城的碳十四測定,主要有南垣水門木造建築木料、龍橋河西段井內木料、陳家台出土碳化 稻米,時間均在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
128 郭德維,〈楚郢都辨疑〉,《江漢考古》1997 年第 4 期,頁 38-48。
129 張正明,《楚史》,頁 238、247。
130 此處的時代分期直接援引論文中的說法,多出自考古學的分期法。為顯示與本文研究分期之區 別,本文研究分期為春秋時期、戰國前期、戰國後期三期。援引的考古學分期法為春秋或戰國的 早期、中期、晚期,在此說明差異,後文皆同,不再次說明。
56
心都城區,約沒落在戰國早、中期。131
紀南城位於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鎮南方,南城垣北距今荊州城 5 公里。東接 江漢平原,西距八嶺山約 5 公里,沮漳河延八嶺山的西麓由北向南注入城南的長 江,城北 25 公里處為紀山,東北 1 公里處為雨台山。座標跨東經 112∘9-112∘
12、北緯 30∘24-30∘26,城內海拔高約 28-33 公尺,比荊州城相對高約 10 公 尺。城垣東西長約 4500 公尺,南北寬約 3588 公尺,面積約 16 平方公里,城垣 總長 15506 公尺。方位整體偏東 10∘,整體略近正方形,只有南城垣中間偏東處 有一段方形凸起。132是目前發現近五十座東周楚城中面積第二大的,僅次安徽省 壽縣壽春城遺址。
圖4- 1 紀南城遺址位置圖
資料來源: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考古學報》1982 年第 3 期,頁 326。
131 尹弘兵,〈紀南城與楚郢都〉,《考古》2010 年第 9 期,頁 55-65。
132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考古學報》1982 年第 3 期,頁 325-35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紀南城遺址松柏區 30 號台基 2011~2012 年發掘簡報〉,《江漢考 古》2014 年第 5 期,頁 10-27。
57
二、江陵紀南城都城遺址
紀南城早在建立城垣與宮殿前就是個範圍廣泛的城市。133根據考古資料與分 析,基本了解戰國時期紀南城是一個擁有宮殿建築群的大城市,內有貫穿全城的 河道,城內功能分布條列如下:
1. 紀南城中心是宮殿群,134宮殿群東南方有一座鳳凰山,山南麓的城垣有烽火 台,鳳凰山東南方與城垣的夾角,也分布有許多夯土台基,目前未有進一步 考古資料,與烽火台的功能呼應,推測為軍事防衛的據點。
2. 宮殿區北方的龍橋河兩岸,零星分佈有很多水井與陶作坊的遺址,主要是生 產生活用品,緊鄰河道除了取水之外,應也有交通運輸的需求。
3. 紀南城西南部的夯土台基較少,且相距較遠,此區發現大量冶煉相關遺址,
附近亦有多處焚燒的稻米遺跡,此區除了是冶煉作坊,應也是居民居住地,
有大量稻米儲存倉庫。
4. 紀南城西北部因遺存較少故難以分析,現存夯土台基很少,發現有春秋時代 墓葬,推論此處是自春秋時期研究下來的早期聚落,亦有論者推測是農業聚 落。135
紀南城主要的城垣、宮殿基址、手工作坊主要是戰國時期,考古隊使用南垣
133 松柏區 30 號遺址中戰國宮殿下壓春秋時代的大型建築;西垣北門附近城牆下有春秋時期灰 坑;龍橋河畔有春秋時代遺物;城內陝家灣、東嶽廟有春秋中期墓葬,這些跡象說明紀南城在春 秋時期就有是大型的人口聚居地。
134 中國古代宮室、宗廟等建築都是建在夯土台基上,是城市建築中權力和宗教的中心,對於不同 性質跟規模的夯土台基進行研究,能了解該城市在空間分布的政治性與宗教性。紀南城內現今暴 露在地面的夯土台基有 300 多座,規模最大的夯土台基是在紀南城東南部的松柏區,共有 61 座,
命名為「松柏區 30 號建築遺址」。晚近有學者根據紀南城宮殿區的地上環溝與柱洞分布,認為應 將之分為宗廟、寢宮與朝堂三區,西北地勢較高處為宗廟,東部偏北為寢宮,東部偏南為朝堂,
符合「前朝後寢」的規劃。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頁 447-479。聞 磊、周國平,〈郢路遼遠──楚都紀南城宮城區的考古發掘〉,《大眾考古》2016 年第 11 期,頁 28。
135 陳珈貝,《東周楚系文化圈考察》,頁 41。楊耀喜,〈東周時代楚郢都的農業生產考略〉,《農業 考古》第 2 期,頁 111-120。
58
水門木造建築木料、龍橋河西段井內木料、陳家台出土碳化稻米,進行碳十四測 定,時間均在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而根據考古發掘的文化層堆疊狀況,現有的 戰國時代的紀南城是在春秋時代的城市基礎上建造,這可說明這裡在城垣建造前 就已經是一個大型聚落,而城垣與宮殿的建立代表著統治核心的轉移,亦帶動周 邊的發展,呈現出從春秋到戰國的持續性發展,並且有愈發繁榮的跡象,能對應 楚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圖4- 2 紀南城內遺跡分布及功能說明圖
資料來源:底圖取自郭德維,《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 49。方框 內文字為筆者所加。
早期聚落
祖廟、
宮殿群 陶作坊、商業區
冶煉作坊、
居民住所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