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戰國後期──以陳城、壽春城為中心
第二節 陳、壽都城周邊重要墓葬
一、陳城周邊墓葬
陳城周邊墓葬多分布於東南部,今尚存有多座土塚,部分已被居民剷平。目 前已發掘的楚墓有馬鞍塚、平糧台。
(一)馬鞍塚墓地
馬鞍塚位淮陽縣城東南五公里處,由兩個大塚相連,因而稱「馬鞍塚」。西 邊200 多公尺有新蔡河,再向西 300 多公尺是平糧台。馬鞍塚為大型合葬墓,考 古簡報稱「南塚」和「北塚」,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並在西部皆附帶有一座 車馬坑。北塚東墓壁有墓道,墓道兩壁鑲有壺形銅片,差旗桿,曾被盜。車馬坑 編為一號車馬坑,南北長35、東西寬 4.72 公尺,西部正中有二個斜坡通道,坑 內隨葬車八輛,馬二十四匹,狗二隻,坑內西南角有陶器,種類包含鼎、敦、
壺、鈁、盒、簠、簋、豆、高足壺、匜、箕等,結構鬆軟易碎,部分表面有朱繪 或褐彩,應為明器。南塚值得注意的是有二條墓道,墓壁東、西各一條,呈
「中」字形。東墓道兩壁上也有壺形銅片,不見旗桿,地上鋪有織物。西墓道較 窄,不見兩壁有銅片,地上有織物。考古報告綜合周代諸侯國國君墓葬,如河北 平山縣中山國王墓、陝西鳳翔秦公墓、輝縣固圍村魏國王公墓等,均為「中」字 形,因而判斷南塚應是楚王墓,有學者已《史記》事蹟推測死於遷都陳城時期的 楚頃襄王是馬鞍塚的墓主,但因早年被盜,葬具腐朽,並無法有更多證據證明。
189
南塚西部的車馬坑,編號二號車馬坑,東部偏北有一斜坡通道,隨葬車二十 三輛,泥馬二十多匹,旌旗六面,不見其他非車馬器遺物。
189 曹桂岑,〈淮陽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原文物》1989 年第 4 期,頁 64-70。馬全,〈馬鞍塚楚 墓墓主考〉,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武漢:荊楚書社,1987),頁 235-239。
100
圖5- 1 馬鞍塚楚墓及車馬坑平面圖
資料來源: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馬鞍塚楚墓發掘簡報〉,《文 物》1984 年第 10 期,頁 2。編號 1-4 為考古簡報原有編號,1-2 分別是一號車馬坑、二號車馬 坑,3-4 分別是馬鞍塚北塚、南塚。
(二)平糧台墓地
平糧台位於淮陽縣城東南四公里處,是高三到五公尺的高台,原本是龍山文 化古城址,城市廢棄後,成為戰國、兩漢的墓葬區。墓葬區經歷過兩階段發掘,
目前已發掘楚墓三十多座,除五座被盜,其餘大致完整,中型墓八座,小型墓二 十餘座。190第一階段1979 至 1989 年的發掘,可見的考古簡報有 M16 與 M4。最 大的是平糧台M16,無封土,有墓道、六級台階、生土二層台的中型墓葬,棺槨 皆朽僅存殘痕,隨葬品多放在槨室東部與棺的南、北兩側,墓主是一老年男性,
西部有車馬坑。191隨葬禮器無青銅禮器,僅有陶禮器,包括鼎、鈁、壺、簠、
豆、盆、罐、鐎壺、編鐘、編磬等。陪葬品另有銅器如鏡、削、餅等,玉器共三 十五件,其中二十五件在棺內,或配戴在墓主身上,另有十件出自棺外東北部,
190 曹桂岑,〈淮陽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原文物》1989 年第 4 期,頁 64-70。曹桂岑,〈楚都陳 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二集,頁 16-23。
191 車馬坑一說不見於 1984 年發表的〈河南淮陽平糧台十六號楚墓發掘簡報〉,出自曹桂岑,〈楚 都陳城及其附近的墓葬〉,頁 19,但無詳細說明。
101
較特別的是玉器排列有序,玉璧有四件,墓主頭下枕一璧,足蹬雙璧,胸口也擺 一璧,胸口的最為精緻,稍小。胸部以下放置有龍形玉珮、方形玉珮、玉管、玉 匕等,兩肩各有一扇型玉璜,兩股之間有一谷紋穿孔玉璜。墓主口中有一墨玉玉 環,雕工精良,應為「玉含」。192
平糧台M4 是有墓道、生土二層台的中型墓,規制小於 M16。墓內填土有發 現一銅蟻鼻錢。棺槨痕跡不清楚,隨葬品放置在死者頭部附近和身體
兩側。隨葬品有銅箭頭、銅鼎、銅鏡,另有部分陶禮器如鼎、壺、高足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越王劍」。推測是戰國晚期墓葬。與望山M1 時代相仿。193 第二階段發掘在2014 至 2015 年,見於報告的楚墓有四座小型平民墓。
194M222 墓坑西部被打破,葬具與骨架皆腐朽,隨葬品有八件,主要為陶器,由 西向東依序排列,另有一銅蟻鼻錢置於墓底中部。M236 墓坑完整,墓底東西兩 側各有一生土二層台。隨葬品五件,放在頭端,皆為陶器,也是由西向東排列。
M240 頭向北,葬具腐朽,骨架完整,初步判定是女性,人骨下有白灰和硃砂痕 跡。隨葬品十一件,陶器九件,銅器二件。M243 墓底南部有生土二層台,隨葬 品皆置於其上,東璧上有一壁龕,內置一青色石斧殘片。隨葬品十三件,其中陶 器十二件。
這批平民墓大多南北向,均單棺墓,隨葬品多為陶器,基本組合為鼎、盒、
壺,或鼎、敦(簠)、壺、盤、匜。M243 出土陶鼎、陶簠與馬鞍塚一號車馬坑相 同;M243 出土陶壺、陶高足壺與馬鞍塚一號車馬坑相似;M222、M240 出土陶 鼎、陶壺與馬鞍塚一號車馬坑、平糧台M4 相似。因而考古簡報認為此批墓葬與 馬鞍塚、平糧台M4 時代相似。
19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陽縣文物保管所,〈河南淮陽平糧台十六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
1984 年第 10 期,頁 18-27。
193 曹桂岑、駱崇禮、張志華,〈淮陽縣平糧台四號墓發掘簡報〉,《河南文博通訊》1980 年第 1 期,頁 34-36。
19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4~2015 年河南淮陽平糧台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7 年 第 1 期,頁 26-35。
102
二、壽春城周邊墓葬
壽春城外分布有戰國墓葬群,雖不如紀南城周邊楚墓之數量,但仍有一定數 量,在分布有因墓葬規模分區設置的現象。小型墓一般出現城北肥水北岸;中型 墓位於城西至西南段,壽西湖沿岸至雙橋鄉一帶;大型墓分布在城外東南郊長豐 縣楊公、朱家集一帶,距壽春故城較遠,此處地面有多處大型土堆,可能意味著 底下有不少中、大型墓葬。以下先由兩座大型墓葬介紹:
(一)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
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是最早發現的大型楚墓,在1933 年因盜掘而聞 名,歷經1933 年、1938 年兩次盜掘,大量文物流失,墓穴、棺制亦被破壞。
1981、1983 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新對此處進行探測與探勘,並結合 1934 年李景聃〈壽縣楚墓調查報告〉的調查紀錄,復原墓壙及棺槨結構。該墓為 大型土坑豎穴墓,元有封土可能高10 公尺以上,封土與墓口間可能有白膏泥,
墓口近正方形,東西長41.2 公尺,南北寬 40.2 公尺,墓口以下有逐層內收的九 級台階,因並未發掘到底,墓底大小未知,推測深度是15 公尺。若結合墓口大 小數據以及台階面數據,台階每級寬約0.65-0.85 公尺,以最大 0.85 公尺數據,
扣除墓口大小,可推測墓底最小尺寸為東西長25.9 公尺,南北寬 24.9 公尺。棺 制不明,但可知除棺室外有八室,棺是否為重棺則不明。195
(二)長豐縣楊公墓地
除朱家集李三孤堆大墓外,長豐縣楊公在1977 年到 1981 年陸續發掘 11 座 中、大型的楚墓。196其封土與墓口之間都有厚達30 公分左右的白土層,一般有 4-5 層台階向下,墓坑為斗狀的,上大底小。全部都有墓道,僅有 M4 是階梯
195 李景聃,〈壽縣楚墓調查報告〉,《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頁 213-279。李德文,〈朱家集楚王墓的形制與棺槨制度〉,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 一集(武漢:荊楚書社,1987),頁 240-245。
196 M1 到 M9 在 1977 年及 1979 年發掘,發表於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 墓〉,《考古學集刊》第 2 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頁 47-59。M10 與 M11 在 1981 年發掘,發表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長豐戰國晚期楚墓〉,《考古》第 2 期(北京,
1994.02),頁 119-126。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