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三禮中的喪禮與葬禮

第二節 葬禮

殯與葬的間隔期,依據身分不同而長短不一,《禮記.王制》云:「天子七日 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 而葬。」66

一、啓殯前 1. 筮陰宅

入葬前要做的準備,主要是占卜葬地與葬期。《周禮》有冢人管理墓地兆 域,此亦由冢人安排埋葬之所。67過程需要喪主跟隨,與筮者占卜。首先挖掘坑 穴,土堆於四隅和南面,因棺入葬後死者頭向北首,因而土堆於南面即在足部。

當日早晨朝哭結束,不穿絰,筮者在喪主之右,手執占卜用的韇,命曰:「哀子 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度茲幽宅,兆基,無有後艱。」位此喪居占卜可否,得命 則寫卦以示主人,曰:「占之曰從。」主人得命則穿絰哭,不踊。歸宅在殯前北 面哭,不踊。筮陰宅後,確認槨材與明器之材:

既井槨,主人西面拜工,左還槨,反位,哭,不踴。婦人哭於堂。獻材於 殯門外,西面北上,綪。主人遍視之,如哭槨。獻素、獻成亦如之。

鄭玄云:「形法定為素,飾治畢為成。」故素為未加飾的明器。68 2. 卜葬期

朝哭後,喪家各復外位,由卜人持龜殼火烤鑽鑿占卜,跟筮宅一樣並未明言 何日進行。卜日被視為較隆重的儀式,因而族長與掌禮的宗人皆會在場,占卜 前,卜人會先將龜殼交由宗人,舉高龜腹甲應該燒灼處示人,並曰:「哀子某,

來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喪主許諾後,即交由卜人燒灼龜 殼,燒灼完畢卜人再交由宗人宣讀:「占曰:『某日從。』」並告知其他賓客親 朋,便可完事,入哭,送賓。

66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頁 512。

67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下)》,頁 817-823。

68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下)》,頁 1130-1133。

28

3. 請啓期

入葬以前,要遷將棺柩從西階的坎穴中遷出,應當將此日期告於賓,因而有 請啓期的儀式。時間是葬前二日,於當日夕哭以後。身分不同則葬期不同,因而 請啓期時間亦不同。鄭玄認為若為諸侯下士一廟,請啓期與葬間一日,因而是葬 前二日。若諸侯上士二廟,請啓期與葬間二日,因而是葬前三日。以此類推,大 夫三廟葬前四日,諸侯五廟葬前六日,天子七廟葬前八日。69

二、啓殯

請啓期隔日,葬前一日天明後,須遷棺至祖廟,名曰「啓殯」。於一早設 盥、陳三鼎於祖廟外,其制比照大斂奠。先於殯門外點二燭,就朝夕哭門外位,

主人拜賓後入內即位,由商祝主持啓殯儀式。商祝執功布入,用以扶柩,喊三聲

(噫歆),又喊三聲啓殯,用以告神,後命喪主家人哭。門外二燭入,其一在室 中照耀祭奠之所,其二在坑旁照耀將啓之殯。後夏祝復將棺上的銘旌取下掛於室 外重木上。

上述完成後,則商祝開棺柩。商祝以功布拂柩,並以夷衾覆棺,從此夷衾便 不再取下,做以覆蓋棺蓋之用,會隨棺柩入葬。棺柩抬起後,士以輁軸遷於祖 廟,而大夫、諸侯以輴,天子以龍輴,上繪轅為龍。棺木所乘之車是為馬車,與 生前一樣,出行前要先備車馬在堂外等候,此處為避免馬踐汙儀式,因而將進車 與進馬分開,先進車,在設奠後才進馬,方能出發至祖廟。70依序為銘旌出,後 奠儀、燭一、棺柩、燭二,主人及眾親屬賓客在後跟隨,以五服親疏為先後,從 其左右昭穆,男賓在前,女賓在後。

69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下)》,頁 1148。

70 此有乘車、道車、槀車三車,士每車二馬,故共六馬,而又每馬各有左右二僕。除車的形制與 身分高低有關外,馬的數量與配纓亦隨身分改變。士纓三就,指由朱、白、蒼三色縧絲組成纓 繩。大夫同三就,子男纓五就,侯伯纓七就,公纓九就。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下)》,頁 1158-1159。

29

遷柩於祖廟之前,會先準備好柩車、明器與葬具。過午後,下遷祖之奠,由 商祝進行飾柩,以荒帷圍繞棺柩。71 前以竹簾與青布懸掛在荒上稱「池」。72荒 與帷有紐相聯,紐前紅後黑,左右兩邊各有前後,故四組相連於荒之中,中間

「齊」以朱、白、蒼三色布填以絮,象徵車蓋的蕤,若士以上則有貝裝飾。73荒 上設披,兩頭結於荒,後貫穿束棺的布條,剩下的布料自然垂下,由四位執披者 在旁牽引。74最後結繩在柩車前以牽引。

接著陳設明器與葬具。明器為鬼器,隨葬供死者在死後世界使用,與實際使 用的人器有別。士無人器,大夫以上方兼用鬼器、人器。因此若大夫以上,此處 當陳人器。〈檀弓上〉中孔子云:

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是故 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斵,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

71 在旁則稱帷,在上則稱荒,〈喪大記〉對此有較詳細的說明:「飾棺,君龍帷三池,振容。黼 荒,火三列,黼三列。素錦褚,加偽荒。纁紐六。齊,五采五貝。黼翣二,黻翣二,畫翣二,皆 戴圭。魚躍拂池。君纁戴六,纁披六。大夫畫帷二池,不振容。畫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錦 褚。纁紐二,玄紐二。齊,三采三貝。黻翣二,畫翣二,皆戴綏。魚躍拂池。大夫戴前纁後玄,

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絞。纁紐二,緇紐二。齊,三采一貝。畫翣二,皆戴綏。士戴 前纁後緇,二披用纁。」大抵士以上荒帷才有紋飾。另有翣,其型如扇且以木為之,鄭玄說漢 時:「漢禮:翣以木為筐,廣三尺,高二尺四寸,方,兩角高,衣以白布。畫者,畫云氣,其餘各 如其象;柄長五尺,車行使人持之而從,既窆,樹於壙中。」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 記正義(下)》,頁 1770-1776。

72 〈喪大記〉說明君三池,三面皆有;大夫二池,垂於兩相;士一池,懸於柳前。君還會在蒼黃 色繒布上畫鷂雉,掛在池下,稱「褕絞」;大夫會有銅魚掛在池下,稱「振容」。漢‧鄭玄註,

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下)》,頁 1770-1771。

73 〈喪大記〉紀錄君齊五色,五貝;大夫齊三色,三貝;士齊三色,一貝。這裡士為天子元士,

等級高於〈士喪禮〉諸侯之士。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下)》,頁 1770-1771。

74 柩與車中間有「載」,束柩於車上的繩帶,披則會貫穿戴因而分前後兩部分,故云士有二披,執 披者左右各二,故四人。士戴為前纁後緇,披用纁。大夫戴前纁後玄,披同戴。君纁戴六,纁披 六。可見大夫與君的戴和披同材質,但士不同。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

(下)》,頁 1770-1771。

30

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75

明器應與人器有所區別,鬼器型雖同但無實用價值。葬具包含鋪墊的折,抗 席三領,抗木橫三縱二,茵橫三縱二。76並有祭祀用吃食,二苞裹奠羊、豕之 肉,三筲裝黍、稷、麥,三罋裝醯、醢、屑(桂與薑之屑)以疏布覆蓋,二甒裝 醴、酒以功布覆蓋。以上都各別放在木桁之上。另有燕飲用樂之器,如琴、瑟、

磬等。有役用之器,如甲、冑、楯、矢箙等。有燕居安體之器,如杖、笠、翣 等。

皆安放好,則撤遷祖奠,準備還車,換設祖奠。還車是指出行前商祝會執功 布在柩車前帶領,使柩車掉頭,因而死者頭部朝外,往出行的方向。但載器之車 不須還車。商祝再取銘旌放在茵之上,原本掛銘的重木則埋在廟門左。一切完成 後下祖奠,此次不再奠於室內,而是直接對已還車的柩車設奠。

整個朝祖的過程,孫希旦根據〈檀弓下〉:「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 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后行。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認為因古 代為人子者,出行必告父母,棺柩朝祖廟,象徵生人出必告親,因而是替死者展 現其孝心。77

三、助葬

賓客親朋提供助葬曰「賵」。國君助葬,喪主應出門迎接使者,賵玄纁束、

馬兩,可知國君會賵馬助喪。78若是卿、大夫、士一輩的貴族使者來賵,主人不 出門迎接,由接待者出門請入,通常賵羊、馬,若有賵財貨,主人出門親自受

75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頁 305-306。

76 茵用大功之布做成,染成淺黑色,有緣邊。

77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檀弓下〉,頁 172。

78 本文的國君在《儀禮》中原稱公,鄭玄說是國君,賈公彥說是公及大夫皆有臣,臣稱齊君為 公,故此稱國君,即士之君。「玄纁束」釋玄布、纁布,〈聘禮〉中「釋幣制玄纁束」,中說物十為 束,玄三纁二,二端為一匹,因而玄三匹、纁二匹,共十端,曰束。此又贈「馬兩」,兩馬為士之 制,指一車配二馬,而大夫以上常乘駟馬。因此這邊國君贈馬的數量是二匹馬或三車各配二馬,

或者連車帶馬配套贈送,則沒有說明。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下)》,頁 1183-1185。

31

贈。大功以上兄弟同財亦無須贈賵,小功以下兄弟可賵。以上贈賵物品皆可奠,

惟朋友所賵,不可奠。又助葬有施於死者,亦有施於生者,給死者的稱「賵」, 給生者的稱「賻」,因而賵要奠而賻不用。賓客贈送的物品,無論是賵是賻,皆 要書寫記錄,若不足百,則書寫於「方」上,因所送物品多寡,板子上可能九 行、七行或五行。若過百,則書寫在「策」上編連成策。又前列朝祖時明器,亦 書寫在策,而明器在撤奠後要藏於葬具之車的茵下。

遷祖廟的儀式結束後,因隔日就要下葬,棺柩旁的哭聲不可間斷,由親疏更 替哭,若大夫以上則由官員更替哭。晚上則在門內之東設火燭照耀哭泣的親屬。

四、大遣奠

下葬當日天一亮,設大遣奠,將棺柩送到下葬處。此時設奠比原有特牲禮加 一級,用少牢禮,比士原有的三鼎再加一等。79鼎在祭奠當中是最為重要的容 器,盛放祭牲最精華的部分。少牢禮設羊、豕、魚、腊、鮮獸五鼎,最精華的部 位依序由專人切割放入鼎中,剩下的肉則分割後以布包裹,此稱為苞。且特別說 明「苞牲,取下體,不以魚腊。」因而應是羊、豕、鮮獸之屬。苞亦有定數,且 與遣車之數相關。士則三苞,不遣車;大夫五苞,遣車五乘;國君七苞,遣車七

下葬當日天一亮,設大遣奠,將棺柩送到下葬處。此時設奠比原有特牲禮加 一級,用少牢禮,比士原有的三鼎再加一等。79鼎在祭奠當中是最為重要的容 器,盛放祭牲最精華的部分。少牢禮設羊、豕、魚、腊、鮮獸五鼎,最精華的部 位依序由專人切割放入鼎中,剩下的肉則分割後以布包裹,此稱為苞。且特別說 明「苞牲,取下體,不以魚腊。」因而應是羊、豕、鮮獸之屬。苞亦有定數,且 與遣車之數相關。士則三苞,不遣車;大夫五苞,遣車五乘;國君七苞,遣車七

在文檔中 東周楚國喪葬禮俗之研究 (頁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