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台灣電視產業中的戲劇節目市場解析

第二節 戲劇內容產製的類型與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戲劇內容產製的類型與模式 壹、戲劇內容的類型

根據文化部「2017 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將電視劇節目類型分 為浪漫、家庭、喜劇、軍教、歷史傳記、勵志、奇幻、犯罪、推理、醫療、懸疑、

美食、動作、政治、冒險、武俠,共 16 類,此分類是參考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之類型項目,並依照台灣影視製作作品產出新增了軍教、醫療、

美食、政治及武俠五類,上述官方 16 類分法與現今台灣媒體及從業人員在簡述 作品時所提出的說法,不盡相同,下列為本研究整合現今業界及媒體對於主要戲 劇類型定義。

(1)鄉土劇-照字面上解釋,指的是鄉間、農村土地相關的戲劇,例如以畜 牧、農作、採茶、釀酒為背景的戲劇,範圍包含了所有具濃厚的 風土民情或者鄉民日常的戲劇。以台灣戲劇慣用的粗分,早期「鄉 土劇」大部分是指台語發音的戲劇泛稱,沿用至後來,無線電視 台民視、三立紛紛製作以國台語交雜之「長壽劇」,為應付大量 及快速的內容產製,電視台以搶爭收視率及廣告置入為主要目 標,此類「長壽劇」已經不再擁有濃厚風俗的題材,但仍為媒體 或大眾指稱為「鄉土劇」或「本土劇」。

(2)偶像劇-偶像劇也稱「青春偶像劇」,起源來自日本的「趨勢劇」(ト レンディドラマ,Trendy drama),在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 初,由日本人氣偶像或歌手主演的愛情時髦劇。現今較普遍適用 的一種說法是:偶像劇是以偶像明星為主角,以年輕人為主要收 視對象的劇種,特點是採用面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造型 服飾,並以描述愛情故事為主題11。日本之所以稱為「趨勢劇」

是由於劇情所探討的主軸圍繞在現代男女所面臨的中重問題,也 反映出當下社會型態及流行趨勢,每齣長度約 12 集,製作精緻 細膩,台灣早期引進這類戲劇後,蔚為風潮,後續台劇更用日本

11 「偶像劇」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B6%E5%83%8F%E5%8A%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創文本加以改編或以台灣原創劇本搭配俊男美女偶像演出,並 將其稱為「偶像劇」,同樣沿襲趨勢劇之型態,劇情緊湊、集數 至多 20 集、畫面及配樂也較為精緻細膩。

(3)古裝劇-古裝劇是指時代背景設定為古代的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也 包括架空歷史但穿著古裝及學習古人習慣的樣子,演員們也會穿 著古代的衣物登上舞台12。古裝劇有「武俠劇」、「穿越劇」、「神 話劇」、「宮廷劇」、「歷史劇」…等不同的劇種,其中如「武俠劇」、

「穿越劇」、「神話劇」內容角色多為虛構或野史神話中取材;而

「宮廷劇」又稱「宮鬥劇」,內容角色多取自稗官野史,真有其 人卻未必真有其事,後宮人物架構及性大多被重整或重製;所謂

「歷史劇」是取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但歷史劇不是真正的歷 史,其架構或許為史實但劇情內容卻多為虛構,歷史劇有助於觀 眾進入歷史情境,但大多劇情內容卻未必為史實。

(4)文學劇-文學劇顧名思義就是雯穴加上戲劇;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視 劇,也是導播或製作人尋找故事及題材的重要方向之一(趙耀 1998,頁 121);「文學劇」播出成效長顯叫好不叫座,在商業考 量下,目前台灣文學劇拍攝以公視為產量大宗,李宗定(2000,

頁 126)觀察公視一連串文學劇拍攝計畫,提出「文學劇」似乎 是指以純文學的小說作品為故事底稿,改編成電視劇的演出…似 乎只要和文學扯上關係,公視便一概稱之為文學劇。陳佩君

(2006)提出了三項公視文學劇的文本特質,第一項為故事內容 相當寫實,以描繪老百姓日常生活為主,第二項為劇本靈感來自 於文學,因取材自文學小說,所以編劇上不可能完全天馬行空,

第三項為具有性別意涵,其中第三項為陳佩君研究公視文學劇時 發現的一大特質,主要是因「愛情」視戲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以公視所播映的文學劇來看,劇情內容也同樣難逃具有愛情故事

12 「歷史劇」資料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8%A3%9D%E5%8A%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模式。

(5)時代劇-時代劇指背景設定為特定年代,透過精緻的服裝、布景及道具 以捕捉特定時代氛圍的一類戲劇、電影及電視劇13。「歷史劇」

以概廓來說也是「時代劇」得一種,然而時代劇需要更確切與貼 近歷史的史物考據,以儘可能還原時代場景或文物來鋪陳其時代 氛圍,由於史時的考據需專業度,過於久遠之戲劇仍為大眾習慣 統稱為「歷史劇」,「時代劇」較習慣以清末民初至現代以前來 統稱,故在此然將時代劇與歷史劇做劃分,如《一把青》、《燦 爛時光》(2015)、《憤怒的菩薩》(2018)、《奇蹟的女兒》

(2018)等時代劇及公視正製作中之旗艦大戲《傀儡花》與《天 橋上的魔術師》這些作品的時代背景遠可追溯清領時期,近可推 至民主化後的台灣,重新演繹著台灣的近代歷史,都稱作時代劇

14

(6)職場劇-以描述職場為主的戲劇,在台灣大多習慣統稱為「職人劇」或

「職場劇」,但單從字面上來看職人與職場其實為不同之概念,

所謂「職人」二字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包含著需要長久時間鍛鍊 所產生的「技能」,而此技能可以「繼承」下去,後來只要是擁 有鬼釜神工絕技的人、甚至固守傳統的人,都可以稱作為「職人」

15,而「職場」的相對就涵蓋了比較大的範圍,舉例來說大愛 2014 年的長情劇展《第一名磨》(2014)描述了張永婕的真實人生故 事,在生活的磨難中如何在盛產石頭的花蓮成為知名的磨石師、

1996 日劇《將太的壽司》(1996)也是很精準的職人劇範例;至 於職場劇,展現的是職場上各角色的角力與互動,如《白色巨塔》

13 「時代劇」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2%E4%BB%A3%E5%8A%87

14 李佳穎撰文,2019.2.14,新新聞〈愛台灣能催生台灣時代劇市場?〉線上資料取自:

https://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07&i=TXT201901301731317XT

15 廖慧淑撰文,2004.7.5,遠見雜誌〈東京 Tokyo:若之職人〉線上資料取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70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3)、《麻醉風暴》,講述的都是醫院這個職場中發生的權 力流動與利益鬥爭,2013 年的《我的 30 定律》(2013),描述 的是保險經紀人的職場,這些在媒體上都號稱為「職人劇」,若 為其精準分類,可以發現此類劇及其實應為「職場劇」。

除了上述戲劇的非類外,過去行政院新聞局也曾公布「電視節目製作規範」

將電視戲劇之型態歸類為連續劇、連續劇集、單元劇集單元劇集四種型態,但隨 者網路平台發展日益多元,網路影音的內容及播放規則相較於電視平台更為多 樣、多元,無論集數或時間都可依照經營策略作調整與改變,影視戲劇的分類已 無法單純用過去官方分類來簡單劃分。

付費使用影視平台(Over-the-top)在台灣已漸趨成熟,除了美國 Netflix、

HBO,韓國 LINE TV、中國愛奇藝以外,台灣本地傳統電視台與網絡公司亦紛 紛投資設立 OTT 平台,百家爭鳴;網台(網路與電視台)聯播已是趨勢,OTT 平台甚至以首播、獨播、跟播等不同方式,購買劇集版權,已然改寫了由電視台 主導製作的模式;影視戲劇的根基是內容,受眾是閱聽眾,雖然觀看的族群、年 齡層及模式比起過去更加分眾化與小眾化,因而餵食戲劇內容的方式會有所不 同,但無論是網路或電視對於戲劇內容而言只是媒介的不同,戲劇內容的結構與 層次有其根本原理原則及經驗,對於影視戲劇的工作者而言,內容的需求量較傳 統的電視年代更大,相對的市場開放,國內外競爭也加遽,面對閱聽眾的智識提 高、要求提高以及觀影水準提高,必須在劇種多元及內容結構上做更多的創新、

加強與要求。

貳、戲劇節目的來源及產製的模式

在現今數位匯流的環境中,戲劇節目已不如過往只提供給電視台播映使用,

也同時能提供給網路平台、戶外電子屏幕或者交通工具裡供乘客觀賞之螢幕,姑 不論戲劇節目之製作規格,其來源主要分為三大類:台灣自製節目、跨國合製節 目、中台合製節目及外國外購節目,產製模式如下列說明:

一、 台灣自製節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自製戲劇節目泛指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登記在案之電視 廣播事業許可電視台及台灣商業登記公司所全額耗資拍攝之戲劇,其製作模式包 括了「內製外包」、「外製外包」、「內製內包」、「外製內包」等不同方式,這四種 模式中的「製」指的是戲劇內容製作,而「包」指的是戲劇時段廣告業務的承攬。

「內製外包」所謂內製指的是節目企畫、製作、宣傳費用,都由電視台編 列預算執行完成,節目廣告承攬在台視創立之初已採行廣告代理商制度,也就是 內容自製但廣告時段由廣告代理商承攬,後續中視、華視也跟進實行,方式是廣 告代理商與電視台簽訂時段代理合約,代理商再協助廣告主對電視台發稿以及收 取廣告費用,之後轉交電視台,最後再向電視台收取廣告傭金,不過後來三台皆 感到節目製作與廣告業務完全脫鉤,導致內製節目往往無法滿足廣告主之需求

(李瞻,1984,頁 143),也有一說,因廣告代理商「無法直接了解廣告客戶的 意向與動態,造成業務上的偏差和誤失」(中國電視公司,1981,頁 120),因此 後來三台的方向更傾向於廣告與內容的貼近,之後更演變成為「外製外包」模式 的發展。

「外製外包」成為繼「內製外包」後的另一模式,隨著台灣經濟快速成長,

加上播映及設製技術的進步,經常性開支及節目成本也自然增加,在損益不平衡 的狀況下,三台產生業務上的競爭,為了討好客戶,甚至出現了廣告凌駕節目品 質的態勢(中國電視公司,1981);最終,三台大量採行節目外包政策,電視台

加上播映及設製技術的進步,經常性開支及節目成本也自然增加,在損益不平衡 的狀況下,三台產生業務上的競爭,為了討好客戶,甚至出現了廣告凌駕節目品 質的態勢(中國電視公司,1981);最終,三台大量採行節目外包政策,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