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9~1999 年間就投入媒體產業工作的電視節目製作人,而受訪對象在訪問過程 中一再提及自身生命經驗與過去產業的時空環境及工作模式,故將台灣戲劇內容 做一章的解析,並於後續陳述受訪對象生命故事時,以此章之產業歷史位置及內 容類型為依據,呈現受訪對象於產業中所站據之位置。

第四章及第五章都講述為影視戲劇製作人的職涯攻略,並劃分兩章為受僱型製 作人及自營型製作人,其中第四章歸分五位製作人中有三人為受雇於公司組織之 製作人,分為三小節,分別為從「從劇組場記到戲劇製作人的職涯攻略-廖健 行」、「從節目企劃到戲劇製作人的職涯攻略-丁逸筠」、「從公關專員到戲劇製作 人的職涯攻略-姜明衡」,而第五章的部分則介紹自營型製作人,分別為「從攝 影助理到戲劇製作人的職涯攻略-陳永來」以及「從短劇臨演到戲劇製作人的職 涯攻略-王信貴」,這兩章是以受訪者為感受及主觀陳述自己生命的經驗,以受 訪者的主觀意識去理解他們與環境的互動及關係,並將每位製作人的職涯歷程分 為入行前工作志願、入行經歷、工作的經歷、職能培養的過程、面對組織或環境 所產生的不協調、工作的吸引力及為什麼不離開七個部分列舉其主觀陳述,後續 將於結論章節針對研究對象之訪談結果做出歸納及分析。

第六章為本研究之結論,此章將提出訪談後之研究發現及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章第一節研究發現的部分整合五位製作人的共通性,並分析對照第二章所提出 的相關理論,加以驗證,以解答本研究之研究問題,並於第二節提出其研究所存 在無法克服之研究限制,最後提出研究者在本研究過程中發現應繼續作為後續研 究之問題,並提出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媒體產業的從業吸引力如何挑戰影視戲劇製作人的工作 心態,本章以社會學及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說明根深於工作者心中之工作信仰或 心理狀態及整體經濟環境與工作者互動後所產生的遊戲化現象,並蒐羅有關媒體 產業的文化勞動及工作投入等相關文獻來探討,全章共分五章節,第一節從社會 學角度,將探討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二 節為社會學研究中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場域習態與文化資本,第三節探 討 Burawoy 的趕工遊戲(making out),早在西元 1979 年就有學者(Burawoy,

1979)深入工廠,進行與工廠工人的參與式研究,故本節將先探討 Burawoy 的 趕工遊戲(making out)進而於下節再來了解現代工作遊戲化的內涵,接下來第 四節再從經濟學的商業模式角度,將探討近年非常流行於組織管理或商業行銷的 遊戲化話題,最後,第五節蒐羅媒體產業的文化勞動與製作人工作相關的現探 討,也談到有關工作投入及其他與本研究同樣採用生命史作為研究方法之相關文 獻,希冀透過其他文獻探討之途徑及結果,提供本研究之研究依據。

第一節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壹、職業與宗教的關係

本研究所指影視產業戲劇製作人的工作心態中的「工作」,以概念上來說,

其實相當於所謂職業,是一種比單純做一份工作更廣、更與生涯平行的工作志 向。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職業標準分類中為現今職業定下了標準定義,定 義如下: 凡幫同家人工作間接獲得報酬,而工作時間在一般規定三分之一以上 者亦認為有職業...如從事之工作雖可獲得報酬,但不為善良風俗所認可,則 不認定為其職業。簡而言之,此指職業的三要素為有報酬、有繼續性及為善良風 俗所認可,這是目前現下台灣社會中最制式且一般性的職業定義(行政院主計 處,2000)。

然探究職業一詞的源起,以德文的Beruf來說,其不但具有職業的釋義,還 包括了使命、天職的意義;而英文的Calling也包含了職業以及神召等意思,無論 是天職或是神召,都有上帝安排的任務的意味,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宗教的概念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裡面(Weber,1920 / 于曉等譯,2008)。

而Weber(1920)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二版中則註釋了聖經原 文第二十六條提到Beruf一詞的含義的解釋,「人必須嚴罰自己的肉體,不要使 之得到赦免,而要約束它,使之履行宗教事務,盡其天職」(Weber,1920 / 于 曉等譯,2008,頁104)。意味著職業的意義不再於個人的道德活動或是其他,

而是根據履行上帝的旨意,完成祂所指定的旨意,而這種職業思想,日後就成了 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 慾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裡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 務,這是他的天職」(Weber,1920 / 于曉等譯,2008,頁94) 。

貳、新教倫理基礎

「路德派信仰力求達到的宗教最高境界就是與神的『神秘合一』(unio mystica)」 (Weber,1920,p131),這是一種吸收神性、感應神進入了信仰者 的靈魂裡的感覺,但是這在當時其實是沒有被科學實證的,只有信仰者自認為成 為了神的選民,並且努力認真工作,執行上帝的旨意,才有可能有機會與他們的 上帝成為一體,而所有對上帝的疑慮,通通視為魔鬼的誘惑,與之進行鬥爭為一 種絕對的責任,因為缺乏信心就是一種不堅定信仰的結果,換句話說,所謂的因 成為神的選民而努力當個行動的實踐者,其實也是種自我指定的結果。當路德派 將「神秘合一」與因負罪而產生沉重的卑微感結合起來,這種感覺對信仰堅定的 路德徒是很關鍵的,他們因此必須保持每天悔改,維持為求恕罪所必不可少的恭 謙和單純(Weber,1920 / 于曉等譯,2008)。

根基於新教倫理,信仰者將行動實踐於日常俗世之上,他們認為守住財產是 上帝的旨意,他們使自己服從於自己的財產,就像一個順從的管家,努力產出更 多的財產但卻維持著刻苦與節儉,或者說他們就像一部獲利的機器,因為信仰者 對他們的財產具有責任感,如果禁慾的生活態度禁得起考驗,那麼財產將會越 多,相對的,為了上帝的榮耀保住這筆財產並竭盡全力增加它的這種責任感也會 越沉重,這是一種與日俱增且不能停歇的循環。

叁、新教倫理擴張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矛盾的是,新教禁慾主義信徒努力為上帝守住祂的財產並增加之為一種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務,但他們卻譴責欺詐和衝動性貪婪,因為他們認為心中的貪婪、拜金之感目的 源於個人追求財富的行為,那初衷不是奉上帝旨意而行的,這是一種「總是在追 求善卻又總是在創造惡的力量」(Weber,1920 / 于曉等譯,2008,頁226),

善指的是為上帝守住財產並增加之,而惡則是指對財產的佔有和佔有財產的誘惑 力。這種善惡雙生的概念成為了新教禁慾主義的最高手段,嚴厲禁止並斥責將個 人追求財富作為自身的行為目的,一方面又鼓勵信仰者獲得財富是從事一項職業 中殫精竭力,持之不懈,有條不紊地勞動,而這種宗教的生活態度,業已成為資 本主義的擴張基石。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和決定目的,就是儘可能產生剩餘價值,所謂剩餘 價值的增加得靠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的相應延長(Marx & Engels,1867/

吳家駟譯,1990),舉例來說,一個工人每日工作八小時則產生八小時的勞動,

雇主得相對付出對等於八小時的工資,輸出等於投入,這就是勞動的價值,但若 雇主想從中獲得剩餘價值,那麼就必須在八小時勞動的產出不減的狀況下縮短勞 動時間,雇主則得以減少成本,或者是雇主只付出八小時的勞動工資,卻能獲得 超出八小時產出量的勞動力,而剩餘價值就由減少成本或超出產量而產生,因 此,這也造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發生的資本家盡可能的剝削勞動力的問題。

而幾乎各個新教教派的禁欲主義文獻都充滿這樣的觀念:「為了信仰而勞 動,就生活中沒有其他謀生機會的人而言,儘管所有報酬甚低,也是最能博得上 帝歡心的。」(Weber,1920 / 于曉等譯,2008,頁 231),這種觀念與資本主 義精神的擴張一拍即合,對新教信仰者而言,他們認為勞動是得到上帝恩寵的唯 一手段,這是善的,只要不是追求自身的享樂,守好上帝的財富,將它再投入於 創造更多財富,這就是身為選民的天職,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種觀念使得剩餘 勞動變得合理化,因為無論是身為雇主或是工人的信仰者通通都可以把這種剩餘 勞動解釋成一種天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習態與文化資本 壹、布迪厄的場域概念

布迪厄認為,場域(champ)是一個人們處於不同位置、具有各種連結關係 但各自客觀存在所構成的一種結構,場域不是物理或地理的概念,它是一種由氛 圍、結構中個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因素匯聚而成的網絡,每一個場域都是 獨立的存在,各有其不同的運作系統,從以下的描述就可清楚的探知布迪厄對於 場域的定義:

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就像一個網路,或位置間的客觀關係組 合…在高度分化的社會裏,整個社會是由這些相對自主的小社會所組 成,這些客觀關係織成的空間,擁有其各自特定的、必然的,且與其他

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就像一個網路,或位置間的客觀關係組 合…在高度分化的社會裏,整個社會是由這些相對自主的小社會所組 成,這些客觀關係織成的空間,擁有其各自特定的、必然的,且與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