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以「批判實在論」為方法論基礎的分析架構

第一節、 批判實在論對知識的想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研究方法:以「批判實在論」為方法論基礎的分析架構

前文從理論與文獻面向討論了公共領域的運作機制與規範性條件,也藉由近 年逐漸累積之經驗研究中看見公共領域之意見交流、傳遞特性。為了進一步探索 公共領域運作之優缺點,本研究嘗試從考察台灣弱公共領域實際運作狀況開始,

藉與文獻對話以思考接下來尚應如何努力方能達成公共領域追求的理想。

如前章所述,若將公共領域視為意見交流的場域,就不宜將其比擬為特定媒 體的固有特性而應視其為某種特定「狀態」,在某些事件、某些時刻中,某些個 人、組織和媒體結合起來,發揮了公共領域之功能。在此視野下,本研究擬以批 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為方法論的基本視野,聚焦於特定事件之各方意見交 流,採取單數公共領域之視野關注跨媒體、跨時空的意見接續,藉由描繪當代弱 公共領域在特定事件的運作狀況探索弱公共領域的意見擴大、深化邏輯;研究個 案則擬採用 2016 年的「輔大性侵事件」,原因與個案細節詳見後文。

第一節、批判實在論對知識的想像

批判實在論乃因實在論(realism)以及觀念論(idealism)的長期爭論而生,

在 21 世紀初期科學哲學思潮中曾經發揮重要影響力(Danermark, Ekstrőm, Jakobson, & Karlsson, 2002)。此一方法論之立場在於從強調經驗觀察的實在論以 及容易落入極端相對主義的觀念論之間找到出路。

批判實在論者贊同實在論的基本預設,認為世界的確存在一個無法被觀念所 決定的「實在」,但要想探索世界的「實在」則無法光靠單純的觀察,乃因世界 的運作有無法觀察到的背後機制,這種機制必須仰仗科學方法深入挖掘才能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科學的認識以及我們對日常生活世界的認識皆須仰賴概念,亦即所有的知識都 須由概念來中介,因此在批判實在論者眼中,「概念」(concepts)以及「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s)扮演了科學活動的關鍵角色(Danermark et al., 2002)。

另一方面,批判實在論也與觀念論不同而認為概念不能全然決定這個世界,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仰賴理論(theory-laden)卻不被理論決定(theory-determine)」

(同前引:202-203),如此立場也讓批判實在論不至於落入觀念論的相對主義。

Danermark et al. (2002)試圖在過度強調觀察與經驗的「經驗主義」與否 認世界有其真實存在的「極端相對主義」之間找到另一出路,認為社會科學研究 應該貼近實際現象,並在實際「現象」與抽象「概念」之間來回觀照。也就是說,

批判實在論強調應以實際的現象為出發點並由此發展抽象概念且反覆修正概念 與理論,因而造就了批判實在論特有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方法論設定。

在知識本體論以及認識論上,批判實在論認為社會真實並非固定不變,可將 知識本體分做「經驗」(empirical)、「實存」(actual)以及「真實」(real)三個 範疇。「經驗」指的是能夠為人類所經驗到的事件片段,「實存」乃事件本貌,「真 實」則為產生事件的深層機制。研究者無法掌握「實存」因僅能經驗到事件的片 段,但藉由在現象與概念間來回觀照則可探索事件背後的深層機制。

在推論邏輯方面,批判實在論則認為演繹法(deduction)乃由研究者的假設

/猜測出發,對認識真實沒有太大幫助;而歸納法(induction)則由觀察經驗性 資料出發,常受限於表層現象而無法深入探索事物的運作機制及結構,因此提出

「溯因法」(abduction)與「逆推法」(retroduction)兩種推論邏輯(Danermark et al., 2002)。

批判實在論認為,溯因法能夠找出事件運作的背後機制、提供解釋某現象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觀點。藉由將事件「再脈絡化」並重新描述事件而找到解釋特定現象的新理論 與新可能,而非追求某種確定的規則(Danermark et al., 2002)。

另一方面,Hanson(1958: 86)則認為逆推法之邏輯在於提供新的解釋性假 說以闡釋某些難以說明的現象,其推論形式為:

1. 某一令人驚異的現象P被觀察到;

2. 如H為真,則P便可順理成章地被解釋;

3. 因此有理由認為H為真。

Hanson 認為,歸納法無法從 P 的重複出現找到 H,唯有利用逆推法 H 才能 從現象 P 被逆推出來。因此,Hanson 認為科學發現的主要邏輯並非歸納,而是 如逆推法般地逐步建立假設並在經驗中修正,最後方得以找到能夠說明現象的理 論模型。

藉由溯因法與逆推法,批判實在論試圖在經驗與概念的反覆參照中建立關於 此世界運作機制的理論,而理論又回過頭來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並回饋到社 會科學研究實踐過程。Danermark et al. (2002: 121)如此描述理論:

一、理論是對科學而言不可或缺的語言;二、理論語言總是包含對社會 真實的詮釋,理論扮演詮釋架構的角色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三、要想解 釋世界,便須將其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s)概念化,這時便需要理 論;四、理論是抽象化的成果,得以描述現象的某些面向並將其與事件 或現象的其他面向區隔開來;五、理論可以是後設理論(meta theori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述性理論,這些不同類型的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實踐中皆扮演重要角 色。

由此可知,理論在批判實在論的視野下之主要功能乃在於「提供一個概念化 的工具,而非建立事物的秩序(ordering frameworks)。…理論能夠幫我們將事件、

機制與其內在關係概念化。將事物概念化以及抽象化之目的在於將其基本特性獨 立出來。概念提供了抽象語言,讓我們得以說明事物的特質、結構與機制,藉以 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運作機制」(Danermark et al., 2002: 120-121) 。

Danermark et al. (2002: 120)因此認為,在抽象化概念並建立概念間彼此 關聯的過程中,溯因法之旨在於「賦予事件意義,建立觀點與概念間的關係系統」, 而藉由逆推法則可「發展概念與理論以提供關於『甚麼特質讓 X 之所以為 X』

問題的答案」。

本文擬以批判實在論為方法論立場,試圖先由單一個案出發探索弱公共領域 之運作邏輯。而由於批判實在論之目標在於理解事物背後的運作機制,因此在選 擇個案時便需挑選「能夠幫助研究者理解運作機制」之案例。在此前提下,本文 認為選擇之案例需能提供豐富且多面向之研究素材,如此研究者方得在解析現象 後進行溯因與逆推,藉此理解弱公共領域之運作邏輯。

弱公共領域的功能在於藉由關心特定事件的公眾進行討論而使得與事件相 關的特定議題面向與主張獲得擴大與深化,進而引起強公共領域關注並將之納入 政策討論正式過程。由此可知,事件所涉及的「議題面向」、「參與人數」以及「影 響範疇」可能影響弱公共領域的實際展現。為了獲得得以窺探弱公共領域運作的 豐富素材,本研究以此三因素為考量標準選擇牽涉議題面向廣、引發新聞媒體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報導、各界民眾與意見領袖參與討論,最終引發公部門回應的「輔大性侵事件」

為研究對象,個案選擇原因以及細節,將留待第五節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