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弱公共領域」的運作邏輯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鍵角色,而當強大的論述能力與情緒結合,則能進一步強化沾染力。

宋尚緯長期關心此議題,並針對議題有多篇貼文,其中獲得最高迴響的是「如 果強暴只是一種情慾流動的話,那我揍你也只是一種情緒流動啊。」68(40 留言、

2455 讚、83 分享)、「就算一個人全裸躺在你面前,只要他不願意,你上他,那 就叫侵犯這很難理解嗎」69(50 留言、1314 讚、93 分享)以及〈各種崩潰邏輯 言論整理及回應〉70(48 留言、1792 讚、560 分享)。用嘲諷幽默的方式舉例說 明某種論述的邏輯謬誤是宋尚緯經常使用的策略,舉例而言,在〈各種崩潰邏輯 言論整理及回應〉一文中宋尚緯便用以下分析凸顯「你被性侵自己也要負責任啊,

誰要你要穿得讓別人起性慾想幹你?」這句話的邏輯謬誤:

大家沈迷寶可夢是寶可夢的錯 大家性侵對方是對方性感的錯

你怎麼不說我們揍你是因為你長得太欠揍的錯?

生活化的例子、常民的用語加上幽默諷刺的口吻降低了理解上的門檻,讓宋 尚緯貼文更易親近。由此可見,言論的理解門檻以及論述能力成為「可理解性」

的一環,而藉由情緒引發讀者共感(無論是幽默、嘲諷、憤怒或感性)也成為與 理性論辯同等重要之元素。

第三節、本章小結

如本章分析所示,細看事件過程中的言論內容即可發現意見深化確實存在,

6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27199467295937&id=100000176926431

69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28180467197837&id=100000176926431 70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28805237135360&id=1000001769264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深化過程與 18 世紀沙龍、咖啡廳這些再實體空間面對面展開理性論辯的模式 有很大不同。公共領域重點在於理性論辯,並在論辯中讓論述得以逐漸深化、汰 選,而論辯的關鍵在於對話者間彼此對焦、延續。本文則發現網絡公共領域中的 對焦不一定發生在某個留言串序列上,乃因社群媒體串起了不同平台且在人與人 之間搭起了潛藏的連結。在此同時,議題公眾圍繞著特定議題而群聚,藉由傳聲 者串起異見對話,呈現出一種「跨平台」且「非即時」的對話模式。如同文學公 共領域的運作,人們在閱讀中反思,並在反思後的某日向著不知名的大眾發表意 見。

然而,面對想像出的不知名大眾,人們無法確認自身可能帶來的傳播效果。

許多人看見了社群媒體的潛力因而期許透過分享而引發傳散進而發揮影響力,但 此事並不必然成真。朱文固然做到了(雖然他說自己沒有預期該篇文章會引發那 麼多人關注與分享),但夏林清、鄭小塔、林頌和、蔡桓庚等人顯然並未成功。

由社群媒體架構出的意見交流網絡具有任何人都能夠接近、取用、發言的公共潛 力,但因社群媒體時常允許使用者管控資訊的開放性,此舉提高了發言者的自由 度,讓社群媒體同時具備個人媒體、小眾媒體以及大眾媒體的特性,但同時也弱 化其公共潛力。

非即時親身互動也在提升使用者自由度的同時弱化公共性,雖然經常有傳聲 者在不同論者間穿針引線傳遞不同意見,但非即時、非親身互動的情境則弱化了 雙方的對話義務,隨時可抽離對話使得討論難以延續,但即使是不回應也成為了 事件延續的新素材,在各自詮釋後再次投入論戰。與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情境相較,

網絡公共領域的特性在於零星而短暫的議題論辯,議題公眾並非在少數幾次高品 質而深入的論辯中交換意見,而是參與在無數次的零星討論中,這些討論品質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莠不齊,但在二階守門過程仍不乏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得以為人所見。因此,在持 續不斷的零星討論中,議題參與者獲得更多資訊,得以形塑並修正自身觀點,並 且反覆投入論辯。

若二階守門影響了我們能夠獲得的素材並且進而影響人們思索、深化意見的 可能性,那麼社群媒體上二階守門的邏輯便甚為重要。本文發現發言者的「知名 度」仍扮演關鍵角色,擁有眾多支持者的各界意見領袖較之關心事件的一般民眾 更能在二階守門的過程脫穎而出。然而,此些脫穎而出的意見卻不必然較遭到淘 汰者具備更豐富的論據以及更好的邏輯,亦非在理性論辯中因為「論據權威」而 獲得青睞。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知名度的邏輯下仍可見到少數突圍的無名者。這些人發 表的意見之所以在二階守門過程存活下來並非因其知名度而是意見本身富有的 價值。而除了意見本身所提供的論點外,「論述能力」、「時機」與「情緒共感」

等皆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影響意見存活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意見深化仰賴各種不同意見之交流討論,而從大眾媒體走向由社 群串聯的網絡公共領域,在科技、社會以及文化結構的中介下,新的運作邏輯油 然而生。藉由電腦輔助的框架分析以及質性的論述分析,本章描述了網絡公共領 域中弱公共領域的意見擴大以及深化邏輯,它繼承了大眾媒體時代公共領域結構 的某些特性,同時創造了新的文化。這些承襲與創新對於公共討論是好是壞?帶 來甚麼樣的影響?有何理論與實務上的意涵?本研究最後一章將針對此些問題 逐一回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