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看見並打造更完善的弱公共領域結構

第二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述分析以及電腦輔助的框架分析法,找到散落在新聞網站以及臉書各角落的輔大 性侵事件相關討論,從中看見此些內容論及之議題框架與行動者,進而探索「網 絡公共領域」之「弱公共領域」的意見擴大以及深化邏輯。

第二節、研究發現

如上節所述,本研究認為媒體與社會環境改變業已帶來公共領域的結構再轉

型,因此探索當前「網絡公共領域」之「弱公共領域」運作邏輯(包括「意見擴 大邏輯」以及「討論深化邏輯」),兼而探討過程中不同媒體類型間存在著甚麼關 係,在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又是否產生不同影響,就屬重大且具學術意涵之研究 議題。

但是,本文所述之「網絡公共領域」是否真的存在、有何特色、其運作邏輯 是否與大眾媒體時代有所不同、呈現出的「意見擴大邏輯」以及「討論深化邏輯」

又是如何?本節以下分點述之。

一、「網絡公共領域」是否真的存在、有何特色?

藉由針對輔大性侵事件相關討論之詳細考察,本文呈現出雖散布不同平台卻 仍圍繞議題各面向展開之討論,這些平台與社群中的參與者不盡相同,且依不同 邏輯匯整與挑選資訊。即便如此,此些資訊「節點」72間仍非互不相連之孤島,

而係以議題為核心並由許多資訊的傳遞者串連(除了新聞外尚包括眾多不知名的

「傳聲者」以及「引戰者」,將於下節細述)而成特定議題的資訊網絡;由此或 可推論,以議題公眾為核心並受大量外圍關注者包圍並串聯資訊的「網絡公共領 域」確實存在。

72 可參見本文第一章關於「網絡」之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abermas 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特徵在於普遍近用、平等以及理性 論辯,也就是原則上「所有人」都可參與討論,且在過程中「擱置階級差異」而 讓擁有更佳論據的內容得在「理性辯論」中勝出。「網絡公共領域」描述的是眾 多場域間之意見串聯,在「普遍近用」上承襲甚至實踐了 Habermas 的理想;而 弱公共領域具備的多元性也讓不同階級、種族、性別、興趣、年齡的人們擁有各 自討論的天地,並在網路以及社群媒體普及後進一步拓展。如今無論身分背景為 何,人人都能(在弱公共領域)發言,包括在自家門前、廟口、研討會、網路論 壇或是臉書頁面,在此狀況下所有人皆得以擱置階級地位而擁有平等的發言權利,

但即使如此,卻不必然帶領討論走向強調「論據權威」以及「理性辯論」。整體 而言,「網絡公共領域」延續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普遍近用」與「平等」

理想,卻在「理性辯論」方面帶來許多有趣的異數,讓狀況變得更為複雜。

二、「網絡公共領域」的運作邏輯是否與大眾媒體時代不同?

若說大眾媒體帶來的公共討論邏輯是透過表演取得公眾認可的廣告公關邏 輯,「網絡公共領域」則呈現出了更為多元而複雜的面貌。除「以言取效」的工 具性行動外,溝通行動確實存在,藉由「傳聲者」在不同場域穿梭串聯不同意見,

議題獲得了擴大與深化的機會。

然而,在「網絡公共領域」發生的對話並非在特定平台或留言串下完成,人 們透過臉書隔空喊話:一方面朝向自己的聽眾以及親朋好友發話,或也透過明確 標示對象而與特定對話者對話,另方面則透過將隱私設定為「公開」以能向不知 名的大眾喊話;如此一來,此一機制使得意見得以串聯、延伸甚至擴大、深化。

由是可知,公關與廣告的邏輯確實存在。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朝向不特定大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尋求支持,像是一場又一場的公開演說。有時發話者因不清楚聽眾樣貌而無法預 設特定的對話者。另時則雖在文中明確標示特定對話者卻選擇朝向大眾發話,期 望該則訊息能夠在傳散中擴大,讓對方間接取得訊息。在這樣的狀況下,發言目 的旨在取得更多人支持、傳散後發揮影響力,勢必存在表演成分而難以脫離公關 與廣告邏輯。

問題在於,當有價值的意見在表演中成功地為更多人所知並在言論市場存活 下來進而促生更多延伸討論,那麼公關與廣告邏輯是否仍為阻礙公共溝通的負面 產物?Habermas 批評公關與廣告邏輯之重點在於其為了擴大閱聽眾而降低了知 識門檻,並在私人閱讀轉換為集體收視的過程中削弱了公眾思維的空間,使得「文 化批判公眾」被「文化消費公眾」取代成為公共領域主體(曹衛東等譯,2002

/Habermas, 1962)。

而從輔大性侵事件看來,公關與廣告邏輯知名度、論述能力、情緒沾染力、

發言時機等確實在意見擴大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卻不必然降低知識門檻。意見被 投入意見市場成為商品,雖可見大量文化消費公眾圍繞著此議題而僅據片段資訊 就針對事件以及行動者展開評論,但從核心討論議題公眾的發言看來,文化批判 公眾並未全然消失。

本研究發現,文化消費公眾與文化批判公眾並非截然二分,其間差異更可能 在於參與事件的不同階段。換言之,從文化消費公眾到文化批判公眾乃是一個發 展歷程,隨著接收的事件相關資訊逐步增加,事件的面貌與爭議也就更為鮮明並 與你我產生關聯,個人因此在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對其關心的特定面向展 開批判性的思考與討論。

因此,網絡公共領域的運作邏輯與大眾媒體時代確實不同:一則網絡公共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域的對話更常發生在跨平台的資訊串聯層次,次則公關廣告邏輯固然發揮重要角 色,卻不必然造成資訊門檻以及品質降低。公關廣告邏輯雖在一般粉專以及媒體 粉專的表現上過於強調知名度以及情緒沾染力較強的特定面向而可能為公共討 論帶來負面影響,但同時它也能幫助由議題公眾構成的文化批判公眾將有價值的 意見擴大並發揮影響力,進而讓外圍文化消費公眾獲得更多相關資訊並逐漸成為 文化批判公眾。

三、「網絡公共領域」呈現出的「意見擴大邏輯」以及「討論深化邏輯」為何?

「網絡公共領域」的運作邏輯與大眾媒體時代之不同表現在「意見擴大」以

及「討論深化」兩面向。本文從輔大性侵事件起始、醞釀、擴大之過程一步步看 見核心討論、一般粉絲專頁、媒體粉絲專頁以及新聞在不同階段所發揮之不同功 能與角色,並得以從中一窺「網絡公共領域」呈現出的「意見擴大邏輯」以及「討 論深化邏輯」,以下分述之。

(一)「網絡公共領域」的「意見擴大邏輯」

由本研究所得觀之,網絡公共領域的「意見擴大邏輯」牽涉了議題聲量、議 題多元性以及不同類型來源之影響,而議題聲量與事件發展息息相關,常因事件 轉折(如受害者道歉)以及實體事件(如記者會、師生討論會)而波動,其中與 事件核心利害關係人之關係較密切之行動者,其發言呈現之議題聲量也較不受事 件影響。尤為重要者則是核心討論係由事件當事者、利益關係人、其友人以及關 心此事件的意見領袖組成,這群人雖各有關切的議題面向,但整體而言持續關心 事件因而帶來豐富而深入的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續,新聞媒體報導一向扮演關鍵角色。如在議題多元性方面,新聞報導相當程度 地反映了核心討論重視的議題面向並也關注議題之不同面向,但在聲量上則更受

「事件」73所影響。也就是說,當弱公共領域的「日常討論」未能形成「事件」, 就較難引發新聞組織關注。

從本研究之案例可知,當線上「討論」造就線下「事件」時,較易創造新聞 價值,吸引記者關注;另一路徑則是線上討論引發當事人回應、造就事件轉折並 吸引網民大量關注。這時雖然線上討論未必形成線下事件,但大量社會關注同樣 創造了新聞價值,進而吸引媒體跟進報導(如朱文以及受害者道歉文)。此外,

新聞較之核心討論更為強調行動者的知名度以及社會地位,傾向引用菁英為主要 消息來源,此現象呼應了過去許多新聞消息來源相關研究(臧國仁,1998;魏玓、

劉昌德譯,2001;鄭自隆、莊克仁,2003;鄧宗聖,2004)。

本研究發現,媒體粉專以及一般粉專在議題走向過程扮演擴大聲勢的角色,

如媒體粉專挑選新聞議題常擴大特定議題面向,而一般粉專則自新聞、媒體粉專 以及核心討論找尋素材並分享評論。在本研究的案例中,媒體粉專呈現出對於行 動者知名度的高度重視,不僅貼文集中於引發大量知名意見領袖關切的受害者道 歉文後(也就是事件的「擴大期」),議題面向之多元性也相當低,僅特別關注「受 害者論述」以及「道歉」。也就是說,相較於發言內容,媒體粉專更為關注事件 牽涉行動者的知名度。

與媒體粉專不同,一般粉專特別關注「性犯罪」以及「身體與情慾」等子題,

對後者的關注又多鎖定在夏林清提及的「情慾流動說」,可見其對事件的理解以 及關注停留在朱文提供之資訊,後續延伸出的各議題面向及相關貼文則未能傳達

73 此處「事件」指本文第四章表十二列出之線下事件如師生討論會、尤美女立法院質詢、勵馨 基金會舉辦記者會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一般大眾耳中或是未能引發關注,以致一般粉專之發言顯有侷限性。

整體而言,媒體粉專以及一般粉專彰顯了弱公共領域在意見擴大方面遭遇的 困難。舉例來說,由事件當事人、利益關係人、關心事件的意見領袖構成的「議 題公眾」在跨平台對話中產製了大量有價值的論述。這些內容關注事件不同面向,

雖然成功傳達至新聞媒體引發報導,卻在媒體粉專以及一般粉專中介下被「知名

雖然成功傳達至新聞媒體引發報導,卻在媒體粉專以及一般粉專中介下被「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