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評策略與回應策略互動性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批評策略與回應策略互動性

觀察批評語及回應語的策略發現,說話者可以採取單一策略或使用多重 的核心行為與輔助行為。因此就批評與回應的策略組合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四 種情況(圖四-6),批評者可以使用單一或多重策略,而回應者亦可以使用 單一或多重策略作為回應。根據前述研究統計,華語(65.3%)與德語(62%)

都傾向以單一主體策略搭配輔助策略的方式進行批評,因此欲探究批評與回 應批評的策略對應性,可從批評策略的角度,比對單一批評策略與回應策略 便能知道回應者使用的策略模式,但若批評方使用多重的批評策略,回應者 也使用多重的回應策略,則策略間的對應性便須再加檢驗。

為了瞭解批評語與回應批評策略,研究者紀錄單筆批評策略對應之批評 回應語策略,而不考慮輔助策略,計算方式如下:批評言論使用「糾正策略

+理據策略」,對應之回應言論使用「說明策略+正向策略」,此便計為一筆

「糾正策略」對應至一筆「說明策略」。而若遇到多重的批評策略時,便以 話輪為單位,人工觀察策略間的語義關聯性以紀錄對應之回應策略。

114

圖四-6:批評與回應策略配對示意圖

一、

中文與徳文中批評與回應的策略選用有何關係?

(一). 中文批評與回應策略對應性

根據統計結果,中文批評策略對應到的回應策略結果如表四-9 所示,表 四-9 左方直排為批評策略,其包含策略名稱與策略使用數,上端橫排則為回 應行為與策略名稱,回應策略數的百分比計算方式為,單類回應數除以此策 略的總回應數。從下表可知使用者要接受、拒絕或者回以批評策略時傾向使 用何種回應策略。底線標示為此語言中最常使用的回應手段,此亦可看出當 實施此種批評策略時,被批評方會採取哪些回應方式以及其接受度。

以中文裡最常使用的「評論策略」為例,面對此批評策略時,被批評方 接受批評時最傾向使用「認同策略」,若使用防禦型拒絕策略時則最可能使 用「釐清策略」,而要回以批評時則會以「質問策略」給予回應。然而在面 對「評論策略」時,大多數的人都不接受,並多以較具攻擊性的「質問策略」

回以批評23

23 最常使用的策略在表格中以底線標示。

單一回應策

單一回應策

多重回應策

多重回應策 單一批評策

多重批評策

多重批評策 單一批評策

115

表四-9:中文批評與回應策略對應表

回應行為

拒絕行為

接受行為 其他

回以批評 其他拒絕

回應

批評 糾正 評論 辱罵 嘲諷 表態 異議 說理 勸告 質問 臆測 反駁 重申 說明 釐清 感謝 認同 改善 歸因 詢問

21.4% 糾正 5.3% 5.3% 2.6% 1.3% 7.9% 1.3% 7.9% 11.8% 1.3% 23.7% 15.8% 10.5% 5.3%

22.3% 評論 1.4% 2.8% 2.8% 2.8% 2.8% 8.5% 16.9% 1.4% 7% 5.6% 9.9% 8.5% 14.1% 7% 4.2% 4.2%

16.4% 質問 6% 9% 1.5% 7.5% 4.5% 10.4% 1.5% 10.% 16.4% 19.4% 3% 1.5% 1.5% 4.5% 3%

4% 臆測 27.3% 9.1% 9.1% 9.1% 9.1% 9.1% 9.1% 18.2%

5.9% 辱罵 4.8% 9.5% 9.5% 9.5% 4.8% 9.5% 19% 9.5% 4.8% 9.5% 4.8% 4.8%

10.5% 嘲諷 3.8% 3.8% 26.9% 3.8% 11.5% 34.6% 7.7% 3.8% 3.8%

7.7% 勸告 3.7% 7.4% 3.7% 7.4% 7.4% 18.5% 11.1% 11.1% 11.1% 3.7% 7.4% 3.7% 3.7%

2.2% 說理 50% 16.7% 16.7% 16.7%

5.4% 表態 7.7% 7.7% 7.7% 7.7% 15.4% 15.4% 23.1% 7.7% 7.7%

3.1% 異議 12.5% 12.5% 25% 12.5% 12.5% 25%

116

表四-9 的結果簡化為表四-10,可知各批評策略在此語言中較常收到的 接受、回以批評和拒絕策略。表中並以網底標示此批評收到最高比率的回應 策略。

表四-10:中文批評與回應策略對應表(二)

批評回應 批評策略

接受 回以批評 其他拒絕策略

糾正 感謝策略 質問策略 說明策略

評論 認同策略 質問策略 釐清策略

質問 歸因策略 質問策略 釐清策略

臆測 感謝策略 嘲諷策略 說明、釐清

辱罵 感謝策略 質問策略 反駁策略

嘲諷 感謝策略 質問策略 反駁策略

勸告 認同策略 質問策略 重申、說明、釐清

說理 糾正策略 重申、說明

表態 認同、感謝 評論、異議

勸告、質問 釐清策略

異議 異議策略 說明策略

從上表可知,最被中國網友所接受的批評策略是「糾正策略」,網友多 以「感謝策略」作為回應。Shum & Lee (2013) 調查人們對網路討論區語言 的接受度可發現,儘管是提出相左的意見,但若說話者就其意見給予支持論 據,則會被視為是有禮貌的發言。因此儘管「糾正策略」是直接指出他人錯 誤的批評方式,但因其意提供了正確的解答,因此反而容易讓人接受,被批 評方也會感謝對方使其論述更為準確。

117

然而,中國人對於「評論」、「臆測」、「辱罵」、「嘲諷」、「勸告」、「說理」

和「異議」等批評策略的反應卻相當激烈,他們都傾向用回以批評此種具攻 擊性質的方式作為回應,且一致傾向使用「質問策略」作為回覆。而「質問 策略」和「表態策略」相較之下,雖然依舊不太能被接受,但是從被批評方 使用的策略可以看出其受到的反彈較小,對方可以使用「釐清策略」或「說 明策略」提供更多的資訊為自己辯白。

(二). 德語批評與回應策略對應性

德語的批評和回應策略統計結果如表四-11 和表四-12。在德語的批評回 應中,亦以「糾正策略」的接受度最高,但和中國網民不同,德國網路使用 者會以「認同策略」作為接受的回應策略。

與中國網民的激烈回覆不同,德國網友在「評論」、「勸告」、「說理」的 反應較為和緩,他們不會使用回以批評的拒絕方式,而是使用「重申策略」, 強調儘管對方給予批評指正,但被批評方依然堅守其立場,想法未受影響。

「重申策略」也被廣泛運用在面對其他的批評策略,強調溝通的結果。

而同屬損辱行為的「辱罵策略」和「嘲諷策略」則明顯不能被接受,德 國人會以具攻擊性的「質問策略」和「嘲諷策略」回覆。「嘲諷策略」和直 接批評的方式不同,其可以不直接論及批評對象或者採用反語的方式凸顯錯 誤事項,但從回應可看出,被批評方多半不能接受,且會採取相同方式作為 反擊。對於此現象,根據Toplak & Katz (2000) 的研究,他們探討直接與諷 刺性批評的交際效果,並從批評者和被批評者的角度了解批評的效果和雙方 的看法。結果顯示,聽話人往往認為諷刺性言論比說話人預想得更加嚴厲,

透過德語者的回應方式亦可見得「諷刺策略」相較於其他策略,更容易引起 被批評者的攻擊性回應,可見在德國的交際文化中,「嘲諷策略」和直接的 指謫行為相比是相對容易引起爭端的批評方式。

118

表四-11:德文批評與回應策略對應表

回應行為 拒絕行為

接受 其他

回以批評 其他拒絕

回應

批評 糾正 評論 辱罵 嘲諷 表態 異議 說理 勸告 質問 臆測 反駁 重申 說明 釐清 感謝 認同 改善 歸因 詢問

11.9% 糾正 7.5% 3.8% 1.9% 5.7% 5.7% 1.9% 5.7% 1.9% 5.7% 7.5% 3.8% 13.2% 17% 5.7% 13.2%

20.2% 評論 1.2% 2.4% 8.2% 2.4% 2.4% 3.5% 4.7% 4.7% 8.2% 15.3% 11.8% 14.1% 2.4% 11.8% 1.2% 2.4% 3.5%

21.1% 質問 1.1% 3.3% 1.1% 5.5% 1.1% 2.2% 9.9% 2.2% 3.3% 9.9% 13.2% 6.6% 19.8% 2.2% 7.7% 1.1% 4.4% 5.5%

1.4% 臆測 25% 25% 25% 25%

5% 辱罵 4.5% 4.5% 13.6% 4.5% 18.2% 13.6% 9.1% 9.1% 18.2% 4.5%

11% 嘲諷 2.6% 5.1% 23.1% 2.6% 10.3% 7.7% 12.8% 12.8% 10.3% 5.1% 7.7%

9.6% 勸告 3.1% 3.1% 12.5% 3.1% 6.3% 6.3% 6.3% 3.1% 15.6% 3.1% 6.3% 9.4% 9.4% 9.4% 3.1%

6.9% 說理 5.6% 2.8% 5.6% 2.8% 2.8% 5.6% 2.8% 2.8% 22.2% 16.7% 13.9% 11.1% 2.8% 2.8%

5.5% 表態 3% 9.1% 3% 3% 3% 3% 21.2% 12.1% 18.2% 18.2% 6.1%

7.8% 異議 2.7% 2.7% 2.7% 5.4% 5.4% 2.7% 2.7% 5.4% 18.9% 8.1% 18.9% 5.4% 13.5% 2.7% 2.7%

119

表四-12:德文批評與回應策略對應表(二)

接受 回以批評 其他拒絕策略

糾正 認同策略 糾正策略 說明策略

評論 認同策略 嘲諷策略 重申策略

質問 認同策略 說理策略 釐清策略

臆測 糾正、表態 重申、說明

辱罵 認同策略 質問策略 釐清策略

嘲諷 嘲諷策略 反駁策略

勸告 感謝、認同、改善 嘲諷策略 重申策略

說理 認同策略 糾正、嘲諷、勸

重申策略

表態 認同策略 嘲諷策略 重申策略

異議 認同策略 表態、異議 重申、釐清

120

121

華語與德語都以「糾正策略」的接受度最高,根據此現象,Tracy (1987) 調查不同文化背景對於批評好壞的感知,他發現在各文化都認為俱針對性且 內容對於改善行為有助益的批評方式較佳,糾正策略雖然否定他人的言論,

但亦明確指出他人的缺失同時給予正確答案,因此在德語與華語中都較可使 人接受。而兩語言都不能接受的則是同屬「損辱行為」的「嘲諷策略」和「辱 罵策略」。根據Shum & Lee (2013) 的調查發現,聽話者判斷發言適當性以 及正向與否的因素在於,是否離題以及其發言是否有助於延續溝通。而「嘲 諷策略」和「辱罵策略」著重在給予被批評方負面的評價,其不在於議題的 討論,且評價是武斷、主觀性的,並未鼓勵討論的延續。由此可知,損辱的 行為在兩語言中都是不容接受的批評方式。

但是比較兩語言對其他批評策略的接受度可發現,中文對於批評的接受 度較低,並會施與「質問策略」的回以批評方式,使對方反思批評言語中的 錯誤;在其他幾項批評策略,德國人雖然不認同對方的言論,卻不會用到回 以批評的拒絕行為,而會使用「重申策略」表示堅持於個人立場。

此種接受度差異性,顯示兩語言對於批評異議以及衝突的看法。Kotthoff (1989) 發現德國人較常攻擊並和他人彼此抗辯。且對德國人而言,議論和參 與辯論的意願是被接受並受到歡迎的,議論本身被視為德國文化中的基本社 交技能 (Gunthner, 1994) 。有鑑於此,平時社交生活中便常參與討論、辯論 的德國人對於批評和相左意見的接受度自然較高。

然而對中國人而言,維持社交上的和諧卻是很重要的 (Fan, 2000) 。且 會為了維持和諧而迴避衝突,並視衝突為不適當、需要被解決的 (Stadler, 2014) 。批評此種衝突性的言語,因而會被視為挑起爭端而容易激起較為激 烈的回應。

另一方面,儘管中文對於批評的接受度較低,但是觀察其所使用的策略 可以發現,在面臨衝突時中國人會努力溝通和說服他人。例如中國人在使用 防禦性拒絕策略多使用「說明策略」支持自己的言論,同時也嘗試說服他人 認同個人的言行,而要給予批評回應時也會使用「質問策略」,間接性的提

122

出質疑但也在透過問題的形式驅使對方給予進一步回應。可以看出中國人在 應對衝突時仍嘗試尋求雙方共識,展現出集體主義文化注重在解決衝突的過 程。而德國人多使用「重申策略」,強調個人有個人的意見,表示協商結果 不成功,被批評方仍保持原有立場,體現出個體主義文化重視個體獨立性與 衝突結果的一面。因此就其對應衝突的方式差異,亦與兩語言所屬集體與個

出質疑但也在透過問題的形式驅使對方給予進一步回應。可以看出中國人在 應對衝突時仍嘗試尋求雙方共識,展現出集體主義文化注重在解決衝突的過 程。而德國人多使用「重申策略」,強調個人有個人的意見,表示協商結果 不成功,被批評方仍保持原有立場,體現出個體主義文化重視個體獨立性與 衝突結果的一面。因此就其對應衝突的方式差異,亦與兩語言所屬集體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