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評策略與回應策略分類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批評言語行為

二、 批評策略與回應策略分類

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學者將批評言語行為歸納出不同的策 略與類型,大致的分類架構分別參照禮貌原則、語義程式以及跨文化言語行 為研究編碼手冊 (Blum-Kulka et al., 1989) 的言語序列結構,以下分別回顧 之。

(一). 禮貌補救策略

批評做為高面子威脅的言語行為,在行使行為時牽涉到的禮貌規範受 到學者的關注,因此嘗試使用禮貌原則作為分類,研究者多就言語行為意圖 的公開與否分為公開策略與非公開策略。考量批評行為的衝突性,學者認為 說話者往往會採取較為含蓄、模糊的方式行使非公開批評策略,以不明確提 及對方的錯誤行為來達到溝通目的,藉以避免對方的面子損失。使用此架構 的包含吳淑瓊與樊葳葳(2004)、辛雪艷(2008)、孫媛與徐科(2010)、趙 英玲(2004)等人,是現行主要的分類參考框架。

朱湘燕(2004)、(2008)以問卷形式調查漢語批評語的 16 種語用類型 分為,直接命令禁止式、直接警告威脅式、評價式、直接責備式、間接命令 禁止式、間接警告威脅式、間接責備式、點撥式、反對式、磋商式、願望式、

指桑罵槐式、比較式、責備式、權威式、比喻式等策略,學者界定批評策略 方式同時考量言語的修辭、內容與功能。就批評應答語的類別,以對批評的 接受與否分為接受回應策略,其中有息事寧人、道歉、解釋三小類;不接受 回應策略則有反批評、反駁式、譏諷式、否認,然而此分類在內容形式與功 能上的分界不明,直接與間接的標準亦不清晰,同時尚有類別過多等缺點。

孫媛、徐科(2010)比較中英批評類型,探討批評的次要言語行為表現 (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 ,將非公開策略中分為暗示、表揚式批評、反語、

開玩笑、借用規章、道德規範、要求、勸告、非人稱指向、引用語等,而在 公開策略上則可能使用具緩和批評語勢的緩和策略,如前語 (preface) 替批 評語鋪墊,讓聽話人有心理預期用以降低批評的唐突性,或使用「perhaps」、

24

「maybe」等模糊限定詞 (hedges) ,減緩批評造成的衝擊。而批評者也可能 使用無緩和的策略施與直接強烈的批評。然而在此分類中卻將批評行為中的 非主要行為如模糊限定詞和前語等列入,此兩種方式雖然具有緩和效果,但 是不等同於批評的策略,因此分類方式有待考量。

禮貌原則是就雙方的互動關係為基礎,藉由公開、非公開策略以及緩和、

非緩和的使用瞭解溝通雙方的社交語用目的,然而此分類方法卻未能凸顯行 為的核心,混雜主要與輔助言語單位的情形,同時也容易造成修辭、形式、

功能分類不一的現象。為彌補此種分類缺陷,便可參考言語序列結構的劃分 方法。

(二). CCSARP 編碼手冊

為了探討不同語言文化之言語行為表現異同,Blum-Kulka et al. (1989)進 行一項跨國際的合作計畫-「跨文化言語行為研究專案」 (Cross-Culture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CCSARP) ,他們利用語篇補全測試調查請 求、道歉等言語行為並將研究成果編排出行為的結構(圖二-3)。言語行 為可分成實現一個特定言語行為的最小單位-核心行為 (head act) ,與獨 立於言語行為之外,但可以加重或減輕言語行為的影響力的輔助行為 (supportive move) 。核心行為作為話語中心可以單獨出現,輔助行為則可 能出現在行為前或後,並給予核心行為支持、減緩、預備等功能。

圖二-3:言語行為結構

輔助行為 核心行為

輔助行為

25

核心與輔助行為的分類,有助於在言談中關注目標之言語行為,同時也 可觀察除了核心行為以外,說話者為了達到社交目的所使用的其他相關策 略。徐志敏(2005)以此架構分析英文的批評與回應策略(如表二-4),他 歸納出批評言語與回應的功能,並劃分緩衝與加重的輔助策略,同時也論 述部分策略的使用排序。然而學者的語料來源屬於靜態描述性語料,同時 批評回應的行為與輔助策略區分不明,如「控訴」、「解釋」和「答應改正」

既為核心行為又是具有輔助策略,未能明確區辨兩類行為於回應的效果。

因此使用言語序列結構雖然有助於劃分言語行為的核心與輔助單位,但仍 要詳細考察語言的功能、形式才得以劃分清晰。

表二-4:批評言語行為策略2(整理自徐志敏(2005))

批評言語行為

核心行為 陳述事實/責任陳述/說教/勸告、建議對方改變行為

輔助策略

緩衝批評語 準備批評/解釋說明/表揚/親近化

加重批評語 詞彙策略/要求說明/行事權力/陳述證據

批評回應策略 核心行為 道歉/解釋/答應改正/否認/控訴

輔助策略

加重否認話部 控訴/反駁

緩衝批評語 解釋/自我防範/答應改正

2原文為將核心行為譯為「話頭」,輔助行為譯為「支持話步」。為求統一,筆者一致稱為核心行 為與輔助行為。

26

(三). 語義程式

言語序列結構得以凸顯行為的核心,然而亦有學者嘗試藉由語義為批評 與回應語的分類標準。Clark (1979) 提出語用語言學規約,其分別是意義常 規與形式常規。前者為語義程式 (Semantic formulas) 即實行之言語行為,後 者則是實際使用的語言。Clark 並定義批評與回應批評的語義程式就是具有 言外之力足以表現批評與回應批評的語義結構。

使用此分類方式的有Nguyen (2005) ,他結合實證的口語實驗與問卷調 查探討批評語的使用策略以及二語學習者的語用遷移現象。實證研究方面,

他請英語母語者以及越語母語之英語二語學習者書寫英語作文,再請兩組受 試者相互批改彼此的文章,透過受試者的口語批評與回應蒐集語料,最後再 輔以問卷訪談作為補充。此學者認為,批評語與批評回應語是透過各種言語 行為組成,因此他將蒐集到的語料分為可實行言語行為的主要成分,即批評 語的語用策略,與用來加強或緩和批評策略的修飾語 (modifier) 成分。而分 類依據便是由語義為判斷基礎,並蒐集各類型語意程式的語言形式常規。

在Nguyen 的分類中,他結合語義和語言形式歸類,將批評語的語用策 略 分 為 六 類 直 接 與 十 類 間 接 策 略 。 直 接 策 略 有 負 面 評 價 (Negative evaluation) 、不認同 (Disapproval) 、反對 (Expression of disagreement) 、指 出問題 (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 、說明困難 (Statement of difficulties) 、陳 述 後 果 (Consequence) 。 間 接 策 略 則 有 糾 錯 (Correction) 、 說 明 標 準 (Indicating standard) 、勸誡 (Preahing) 、強求改變 (Demand for change) 、 請求改變 (Request for change) 、建議改變 (Advice about change) 、提議改 變 (Suggestion for change) 、不確定性表達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設 問/假設 (Asking/presupposing) 與其他暗示 (Hints)。

而回應批評策略則分成「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拒絕」三類,

「完全接受」策略共六類,「部分接受」則包含「部分同意」和「替代的建 議」,「完全拒絕」則包含「不同意批評」、「辯護」、「回以批評」、「尋求證據」、

「選擇退出」等類,呈現英語回應批評的不同方式(表二-5)。

27

語義分類是以話語的語義作為行為策略的區分基準,觀察他的分類項目,

直接策略中「不認同」是描述說話者對聽話者選擇的態度,如「I don’t like the way you write(我不喜歡你寫作的方式)」,而「反對」則是使用「不 (No) 」 或具言語行事 (performatives) 效力的動詞「I don’t agree(我不同意)」,然 而不同意也可說是說話者的態度,兩者間有模糊的交界地帶。再觀察間接策 略的分類,光是改變就分成「提議改變」、「建議改變」、「請求改變」、「強求 改變」,提議與建議和請求與強求的差別不大,實際上是否有分門別類的必 要值得考慮。這也呈現語義程式分類標準太過著重於言語意義,因此若是說 話者使用各種近義詞表示相同行為,可能就會產生策略分類上的模糊。

儘管語義程式的分類方式尚有討論空間,然而在現今缺少回應批評的分 類下,Nguyen 對批評回應做出較詳細的劃分,同時更可見得回應分類與批 評行為的互動性。根據回應對於批評的接受程度,「完全接受」、「半接受」

和「完全拒絕」等三種結果,顯示批評行為與回應在真實情境中的協商性,

聽話者在受到批評的時候不一定會選擇接受或拒絕,還有可能選擇其他選項 作為替代方案。同時在完全接受的策略裡,說話者還可能解釋原因、坦承困 難,可見批評造成一定的面子威脅,說話者也會使用一定的策略找尋藉口,

彌補自己的面子損失。

可惜Nguyen 的研究重心在於外語學習者的批評言語行為語用變遷,並 未繼續探討批評與回應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在此回應分類中也未詳細解釋接 受與拒絕的劃分方式,以及若是聽話者回以批評時會用到何種策略。因此本 文期藉由此框架的理念再做改良,並探討批評與回應之間的互動。

28

表二-5:Nguyen (2005) 批評回應策略 完全接受

語義程式 回應範例

同意批評 (Agreement) “yeah, I haven’t paragraphed it.”, “Yeah, that’s right.”

提出改善 (Offer of repair) “I won’t do that next time.”, “I’ll pay attention to it.”

尋求協助 (Seeking for help) “How would you change if you were me?”,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reorganize?”

坦誠困難

(Admission of difficulty)

“I didn’t know what to write then” ,“I’ve never been good at that”

解釋 (Explanation) “I was just trying to make it to the word limit. ”, “I had written all I had wanted.”

讚美 (Complimenting)

“You know when I talk about my ah my own writing. I think we should be ah(.) I should have used some kind of opposing ideas, that is in the case because I can LEARN this from you ah your writing.”

部分接受 部分同意

(Agreement with one part &

disagreement with another)

“I think sometimes my essay lacks linking words but as a whole my essay is coherent.”

替代的建議

(Offer of alternatives to the critic’s suggestions)

“But I think I should use general examples, not specific examples”

29

完全拒絕 不同意批評

(Disagreement with criticism) “I think I used enough and relevant linking words. ”

辯護 (Justification) “I thought that putting in those were relevant as they explained my argument further”

回以批評 (Return of criticism) “As we talk about structures I also want to say that you used only ‘That’ structure. That, that, that, that, all the time. ” 尋求證據 (Seeking evidence) “Could you point out where? ”

選擇退出 (Opting out) “Anything else? ”

總結以上之分類框架,本文認為言語序列結構適宜做為語料切割的基礎,

而將批評語與批評回應語分為核心與輔助的行為,就批評回應的策略劃分,

本文參考 Nguyen (2005) 的接受與拒絕行為的宏觀分類方式與其中的策略 項目,但仍以為言語序列結構畫分依據。而要更加了解影響漢語策略使用的 原則便可透過跨語言對比。回顧先前的批評語研究,在歐洲語系的對比研究

本文參考 Nguyen (2005) 的接受與拒絕行為的宏觀分類方式與其中的策略 項目,但仍以為言語序列結構畫分依據。而要更加了解影響漢語策略使用的 原則便可透過跨語言對比。回顧先前的批評語研究,在歐洲語系的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