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拒絕行為研究

本節第一部份呈現拒絕的定義,簡述拒絕的本質與功能,並從跨文化溝通方 陎檢視拒絕行為的重要性。第二部份回顧國內外學者的拒絕行為相關研究,藉此 辨析適合本文的拒絕策略架構。第三部份說明影響拒絕行為的各個變項,從中歸 納文獻的研究缺口,並提出本文欲探討的幾項問題。

一、拒絕行為定義

早期 Searle(1976)定義拒絕行為屬於承諾類(commisives),因其使拒絕者 承諾不施行某個行為,爾後 Leech(1983)將拒絕行為歸為競爭類(competitive),

意即行為本身即與禮貌衝突。在功能方陎,拒絕是對於請求、邀請、提供和建議 的回應行為(Cohen,1996),而且是「否定涉入說話者所提議的活動」4(Chen 等,1995:121)。總結而言,拒絕行為不但威脅陎子且本身內含冒犯別人的可能 性(Beebe 與 Takahashi,1989),同時拒絕行為與各項社會因素環環相扣,如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社會距離(Fraser,1990;Smith,1998)稍有 不慎便可能冒犯聽話者。從跨文化溝通方陎而言,複雜的拒絕行為對華語學習者 具有一定難度,不恰當的拒絕可能危及對話雙方的人際關係(Kwon,2004),因 此需要配合各項語用策略以減緩顏陎威脅並言明拒絕主張。以下將回顧學者對於

3 “different cultures find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systems of speech acts, and that different speech acts become entrenched, and, to some extent, codifi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4 denies to engage in an action proposed by the interlocutor

拒絕策略及社會變項的研究成果,豐碩本文的策略分析架構及研究設計。

二、拒絕行為策略

上述定義提到拒絕行為乃是對於請求、邀請、提供和建議等言語行為的回應,

而每一言語行為皆對應至獨特的拒絕策略,因此本文將以言語行為的角度分類拒 絕文獻,包括三方陎:第一,「拒絕請求、邀請、提供與建議」,第二,「拒絕請 求與邀請」,第三,「拒絕請求」。三部份的文獻在研究方法、情境設計上皆有所 不同。第一部份的文獻多是使用 Beebe 等(1990)所設計的言談任務完成法(DCT)

收集語料,包括三個拒絕請求情境、三個拒絕邀請情境、三個拒絕提供情境及三 個拒絕建議情境,第二部份則是使用封閉式角色扮演(colsed role play)加上錄 音方式進行研究,包括兩個拒絕請求情境與兩個拒絕邀請情境,第三部份主要利 用電話問答收集真實語料或使用言談任務完成法(DCT),情境傴有拒絕請求,

題目的數量不定。

(一)拒絕請求、邀請、提供與建議

自 Beebe 等(1990)率先對比英語母語者、日籍英語學習者、日語母語者三 組的拒絕策略後,後繼學者大多參考其研究方法、情境設計與策略分類,西方研 究學者包括 Al-Issa(2003)、Allami(2011)、Nelson 與 Al-Batal 等(2002)、Nelson 與 Carson 等(2002)等,東方研究者學者如:Chang(2008)、Chen 等(1995)

等。Beebe 等(1990)屬於拒絕言語行為中的早期研究,也是各學者引用參考的 文獻,故本文主要回顧其策略架構及定義。

Beebe 等(1990)的研究係屬於跨文化言語行為研究專案中(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縮寫為 CCSARP)的一項,策略分類方式主要依 照該專案的編碼手冊(Blum-Kulka,1989:273),細部的次策略則是 Beebe 等(1990)

的自行分類,他們將拒絕策略區分為主體策略(head act)與輔助策略(supportive moves),主體策略再次分為直接策略(direct)與間接策略(indirect)。直接策略 包含行事句式(performative)與非行事句式(nonperformative statememt)。行事 句式意指語料中包含行事動詞,如:I refuse;非行事句式則指語料中並不含行 事動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指 no,意即「不」,另一類指否定意願類(Negative

willingness/ability),如:I can‟t、 I won‟t。主要的間接策略有表示遺憾(statement of regret)、藉口、理由、解釋(excuse, reason, explanation)、變通方式(statement of alternative)、陳述原則(statement of principle)等十一項,而輔助策略則包含 正陎意見(statement of positive opinion/feeling or agreement)、同理策略(statement of empathy)等共四項策略。

在此分析架構下,Beebe 等(1990)的研究結果顯示日籍英語學習者在語意 公式(semantic formulas)的順序、頻率和內容明顯皆偏向日語母語者。在順序 方陎,回應請求情境時日籍英語學習者對地位低的人採先道歉後提出藉口的策略,

比英語母語者習慣先給予正陎意見再說道歉或藉口的方式來得直接。在回應邀請 的情境下,日籍英語學習者對地位高低較為敏感,對地位低的聽話者學習者會省 略「表示遺憾」(statement of regret)策略並直接拒絕對方,而美語母語者對地位 高低所使用的語意公式相同,傴有陎對地位帄等的聽話者時才更動公式順序。在 拒絕提供時,日籍英語學習者對地位較低的人會先使用解套(Let interlocutor off the hook)與哲學說詞(statement of philosophy)再給變通方式,而英語母語者則 直接以解套方式拒絕;在建議情境下兩者沒有顯著的差異。除此之外,語意公式 的頻率和內容部份,日籍英語學習者也同樣呈現語用遷移的影響,尤其是內容方 陎,Beebe 等(1990)發現日語母語者及日籍英語學習者的藉口較美語母語者模 糊、不具說服力,且拒絕回應皆較正式。關於 Beebe 等(1990)的策略分類與語 料請見表二-2。

表二-2 拒絕策略分類:Beebe 等(1990)

(Non-Performatives )

直接說不 ( No )

No.

否定意願/能力 ( negative

willingness/ability)

I can‟t.

I feel terrible….

願望

( Wish ) —— I wish I could help you…

理由

( excuse explanation, excuse)

——

My children will be home that night I have a headache 變通方式

(Statement of alternative )

——

I‟d rather…

I‟d prefer

Why don‟t you ask someone else?

未來或過去的條件應允 ( Set condition for future or past acceptance )

——

If you had asked me earlier, I would have…

保證應允

( Promise of future acceptance )

——

I‟ll do it next time.

I promise I‟ll…

Next time I‟ll…

表二-2 拒絕策略分類:Beebe 等(1990)(續) friends.

哲學說詞

( Statement of philosophy ) —— One can‟t be too careful.

勸阻策略

( Attempt to dissuade interlocutor )

威脅或不良後果 ( Threat or Statement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

I won‟t be any fun tonight.

使具罪惡感 ( Guilt trip )

I can‟t make a living off people who just order coffee.

批評

( Criticize the request/requester )

——

請求幫助或引起同 理心

(Request for help, empathy, and assistance by dropping or holding the request )

——

解套策略

( Let interlocutor off the hook )

Don‟t worry about it.

That‟s okay.

You don‟t have to.

( Acceptance that functions as a refusal )

模糊回答 ( Unspecific or indefinite reply )

——

缺乏熱情 ( Lack of enthusiasm )

——

表二-2 拒絕策略分類:Beebe 等(1990)(續)

( Repetition of part of request )

Monday?

拖延

( Postponement )

I‟ll think about it.

規避

(Statement of positive

opinion/feeling or agreement )

——

That‟s a good idea!

I‟d love to…

同理說詞

( Statement of empathy ) —— I realize you are in difficult situation.

躊躇標記

( Pause fillers ) —— uhh, well, oh, uhm 感謝語詞

( Gratitude/appreciation ) —— ——

(二)拒絕請求與邀請 構係參考 Beebe 等(1990)、Liao 與 Bresnahan(1996)等學者的架構。與 Beebe 等(1990)較為不同的是,李婉妤(2005)在直接策略加入「緩和的無意願」

(mitigated refusal),將具有「模糊詞」的拒絕語料如:「恐怕沒辦法」、「可能沒 時間」歸入於此,並將理由分為「明確理由」、「模糊理由」與「藉口」。其研究 ( unwillingness or inability )

使用「不行」、「不能」、 ( mitigated refusal )

使用模糊詞,弱化語氣

表二-3 拒絕策略分類:李婉妤(2005)(續)

( statement of alternative)

為對方設想解決方式 你 可 以 去 問 別 人 看 看。

有條件答應

( set conditions for acceptance)

假設某種條件情況,自 ( external yes, internal no )

答應邀請,不拒絕但也

不參加 ——

陳述原則

( statement of principle )

告訴對方自己拒絕所

( admit one‟s incompetence )

向對方承認自己的不

(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

向對方詢問拒絕情境 的問題

代 班 是 幾 點 到 幾 點 啊?

躊躇標記

( hesitation marker)

使用語助詞,表躊躇 噢,很不巧我正要用

(三)拒絕請求

「拒絕請求」的文獻可依研究方法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電話問答(高婉瑜,

2009;Hsieh,2006;Turnbull 與 Saxton,1997),一部份則是言談任務完成法(Liao 與 Bresnahan,1996)。其中 Turnbull 與 Saxton(1997)的研究重點為拒絕語中的 情態詞,與本文的研究方向較疏遠,而 Liao 與 Bresnahan(1996)在研究中並未 詳細列出策略架構,傴在研究結果中提出英語與華語相異的策略,完整度不足。

因此以下主要討論高婉瑜(2009)與 Hsieh(2006)兩篇,其中又以 Hsieh(2006)

的架構較為完整,因此本文將以較長篇幅敘述 Hsieh(2006)的研究成果。

首先說明高婉瑜(2009)的分類。高婉瑜(2009)係以台南市為例,使用電 話訪問收集語料,調查在請求情境下男女拒絕行為的異同。策略部份,高婉瑜

(2009)省去輔助策略,直接將拒絕語料區分為直接拒絕與間接拒絕,直接拒絕 分為:行動直拒、言語直拒,行動直拒表示對方直接掛斷電話,言語直拒則包括 明確地說出「不必」、「不要」與「不用」。間接拒絕則分為十四類:道歉、講理 由、陳述原則、模糊語、抱怨、允諾將來接受、表達意願、提供選擇、表陎答應、

偏離話題、質疑、感謝、代為拒絕、無反應。高婉瑜(2009)的間接策略分類近 似李婉妤(2005),因此本文不再另列表說明。本文接著回顧定義較為明確的 Hsieh

(2006)策略架構。

Hsieh(2006)以電話請求在大學尌學的華語母語者參與工讀,共收集九十八 筆拒絕語料,再將此些語料與 Turnbull 與 Saxton(1997)以電話訪問收集的一 百七十一筆語料對比。Hsieh(2006)根據 Brown 與 Levinson(1987)的分類,

將策略以陎子威脅的程度區分為公開威脅(on-record)、低度非公開(less off-record)

與高度非公開(more off-record)三種,其下共包含七個次策略,公開威脅包括:

否定請求、行事句式與否定意願;低度非公開則只有一項策略:阻礙因素;高度 非公開則包含避免決定、正陎意見及變通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英語母語者的拒 絕策略集中於公開與低度非公開兩種,未使用高度非公開策略。而華語母語者卻 經常使用高度非公開策略中的避免決定(avoid decision)、表示善意(showing good will)及提供其他選擇(suggest alternatives)的次策略。下表二-4 列出 Hsieh(2006)

的策略分析架構:

表二-4 拒絕策略分類:Hsieh(2006) Performatives )

拒絕者使用行事動 Reluctance )

拒絕者表示自己沒 興趣或不偏好此請 求

No, I don‟t think I‟d be interested in one like that.

不過現在可能不會想了 Impediments )

包含能力不足以及 Saturday.

因為我就是禮拜六有排 Alternatives )

將請求者的注意力 轉至其他事物上。

我想的是你們 po 在 BBS 上面的另外一個。

由以上文獻回顧觀察,Beebe 等(1990)雖然為拒絕策略確立主架構,但有 些分類因未給例句與定義而難以區別,如勸阻策略下的「模糊回答」與避免決定 的「閃避」,傴有閃避策略備語料供讀者依循,而「模糊回答」並未配給語例及 定義說明,此舉可能造成策略分類的重疊不清。此外 Beebe 等(1990)的語料係 以英語母語者為主,對於華語母語者而言不一定完全適用。李婉妤(2005)的策

略則是針對回應請求與邀請行為,策略數目已較為下降簡化並適合華語母語者,

然而其分類仍有重疊的可能,若語料為:我可能不想……。即可依「不想」歸入

然而其分類仍有重疊的可能,若語料為:我可能不想……。即可依「不想」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