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欲探究之目的與問題,本章將針對「5E 探究式教學」、「情境興趣」、「決 策能力」、「動作技能」、「情境興趣、決策能力與動作技能之相關研究」等國內外相關文 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5E 探究式教學理論與文獻

「探究教學」是一種定義及研究問題的過程,學習者運用探究的方法,探索相關的 訊息,以確立問題、構思假設、尋求解決方法 (Trowbridge & Bybee, 1986)。有關探究教 學雖然型式不一,各有其獨特之處,但是以兒童為中心、藉著問題引導進入學習情境,

透過小組合作進行確認問題、蒐集資料、澄清、解釋、應用及評量等原則,則是大同小 異 (李榮彬,2011)。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和建構主義的興起,教育的取向強調學習者 須是能主動建構知識,也能經由自己的經驗建構出具備意義的有機體,因此教學宜由過 去的「什麼內容該教給學生」,轉而重視「如何在學習者既有的經驗上去組織知識及建 構新經驗」(王美芬、熊召弟,1995;郭重吉,1992);兒童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學習,

其角色不應該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應是主動的探究者 (歐用生,1989)。這種以學習者 本身的觀察和經驗為基礎的探究教學模式,是為本研究的自變項,故本節擬針對「探究 式教學起源」、「探究式教學的理論」、「5E 探究式教學的意涵與特色」、「探究式教學之 驗證與成效」進行探討。

一、探究式教學起源

探究教學源起於學校科學課程,其時間不超過一百年 (Bybee & DeBoer, 1993)。在 1900 年之前,學生大多經由直接的教學來學習科學知識,Dewey 於 1909 年對此種觀點 提出批判,認為科學教學過於強調訊息的累積,卻對科學即是思考的路徑及心智的態度 這方面的教育欠缺 (洪振方,2003)。Dewey (1933) 認為,學生學習科學不只是學習知 識,同時也應學習過程或方法,並透過問題的產生、確定問題的性質、提出可能的解答 或假設、從批判中選擇一個假設、證實假設並得到結論等五個步驟進行思考。

針對探究教學的歷史回顧,洪振方 (2003) 指出 1960 年 Bruner 提出發現學習論,

鼓勵學生藉由探究的活動來發展直觀和分析的技巧;1963 年 Gagne 提出學習階層理論,

培養學生的學習過程技能;1964 年 Schwab 提出探究教學是對學習的一種態度和教育哲 學的觀點,認為學習者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動手做,並鼓勵學生應多發問、觀察、紀 錄、轉換資料以發展暫時性結論;Karpius 與 Their 於 1967 年創立「學習循環論三階段 發現式教學」、1968 年 Suchman 提出發現式探究教學法等,自此以後,各類的探究教學 法 , 如 「 理 性 探 究 式 教 學 法 (Rational Inqyiry) 」、「 實 驗 式 探 究 教 學 法 (Inquiry by Experimentation)」等等,紛紛試用於各個不同層級的學習者。隨著教育趨勢的更迭,在 體育教學方面,在 1960 年代起,體育教師在教學所面臨到的第一個也或許是最大的挑 戰,積極的教育改革團體主張與支持運動技能發展應以智力與問題解決為基礎 (Metzler, 2011),強調教學生學習時,應不只是在學生心靈中灌輸一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 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 (Bruner, 1966)。

1978 年以後,教育理論與研究進入人本建構時期,重視意義的建構、理解能力的培 養、概念改變、知識的結構品質,強調學習是一種認知建構的過程,所有的知識都是個 體主動建構的結果,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外界給予,因此學習者需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經由 探究的精神,以建構其本身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Hammer (1997) 指出探究式學習,其學習的形式有多種方式,例如以問題為主的學 習、發現式學習以及案例為主的學習等。這些形式共同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包含不 同的問題及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或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將所學的課程概念延伸 應用。但是,多數以探究教學為焦點的研究僅著重於學習成就、認知及技能的發展,對 於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意相關因素,並未加以闡述 (蔡執仲、段曉林,2005)。段曉林 (2008) 認為探究式教學就是營造一個需要小組合作、共同規範與認同、磋商與溝通的環境,重 視並引導學生透過活動的過程,理解知識。因此,本研究嘗試以探究式教學為教學方法,

透過團隊運動項目的課程活動,瞭解其對學習者在情境興趣、決策能力與動作技能方面 的效應。

10

二、探究式教學的理論

探究式教學奠基於認知學習理論。Piaget 認為兒童知識的學習是透過同化與調適等 心理歷程,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會因環境而主動改變,此一觀點,是為探究教學的發 展的理論基礎之一 (Metzler, 2011)。另一方面,Bruner (1961) 所提倡的發現學習理論,

認為在整個學習過中,學習者不是被動去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並自行對其學習內容 進行選擇與決定。探究式教學中的理論尚包含 Ausubel (1968) 有意義的學習,以及近期 受到許多當代教育家推崇的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Metzler (2011) 根據建構主義的 觀點,提出探究教學模式蘊含的基礎原理,認為學習者在透過動作技巧表達知識之前,

需要先處理認知內容。因此,體育教師應向學習者提問,讓學習者思考可能的答案,並 給予學習者時間將答案轉換成動作;當學習者受到鼓勵,開始探索並發展多種回應提示 性問題的動作模式時,就會發生部分的轉換。Metzler (2011) 以建構主義為基礎,提出 關於探究教學在教學與學習上的原則:

1. 關於教學的原則

(1) 教師的主要教學功能是刺激學生思考,並導往技能領域發展。

(2) 問題是教師對學生最主要的談話類型。

(3) 教師促進學生學習,用以增進學生探索力與創造力的問題督促學生。

(4) 教師的問題應符合學生智力。

(5) 教師的角色結合了直接與間接教學法。當教師進行規劃並引導學生參與特定內容 時,是直接的。但當教師督促學生思考並探索動作問題的解答時,則是間接的。

2. 關於學習的原則

(1) 當學習活動對學生而言具備個人意義時,最能發生學習。

(2) 學習者帶著不同的先備知識進入活動,他們會用這些先備知識建構新知識與產生 意義。

(3) 認知的學習優於技能的學習。

(4) 本質上,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使用先備知識與意義,

創造出可以透過口頭或身體動作表達的解決方法。

(5) 和其他所有的學習一樣,當問題解決任務的複雜度,與學習者的發展能力緊密符 合時,最能產生認知發展。

三、5E 探究式教學內涵與特色

探究式教學法大都不離學習環型態之方式,本研究所採用之 5E 探究式教學,就是 其中的一種,以下說明「5E 探究式教學」內涵與特色。

1980 年代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 (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簡稱 BSCS) 發展的課程,大多都採用「學習環 (learning cycle)」建構式教學 (黃松源、王美芬,2001)。

Trowbridge 與 Bybee (1990) 以「探究」為本,將學習環的五個步驟定調為:參與 (Engagement, E1)、探索(Exploration, E2)、解釋(Explanation, E3)、精緻化(Elaboration, E4)、評量(Evaluation, E5)」等五階段教學活動,國內研究一般都稱為「5E 探究式教學」

為名。Llewellyn (2005)的 5E 探究式教學較適合運用於探究或討論議題較為明顯的、活 動規模不大的學習活動。Bybee 與 Trowbridge (1990) 提出各階段的內容如下:

1. 參與: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將學生的經驗與課程內容相 連結,經由提問、定義問題與呈現矛盾的結果等方式,引出探討主題的方向。

2. 探索:學生參與活動後,須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索,經由動手操作,建構共同的、具 體的經驗。教師以學生的共同經驗為基礎,給予充分的時間與機會,協助學生進行探 索,並從中學習動作概念與過程技能。

3. 解釋:能確實理解動作知識與過程技能,在此階段,先請學生提出解釋,教師再以學 生的想法為基礎,並運用口頭、影片或教學媒體等方式,介紹動作概念或技能,並引 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活動。

4. 精緻:營造能促使學生討論以及互相合作的學習環境,分享想法並給予回饋,以建構 個人的理解。此外,亦重視學生是否能將其所形成的解釋,應用於新的情境或問題中,

強調動作知識與過程技能的一般化,俾發展更深、更廣的理解。

5. 評量:在學生進行探索與提出解釋後,給予回饋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每個階段 的活動中, 皆可進行形成性評量。

現今有許多探究本位教學策略運用於體育教學,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將問題解決

12

過程作為學習的方法。教師藉由發問建構問題,並給學生時間創造與探索一或多個似是 而非的解決方式,接著要求學生演繹自己的解決方式作為學習的驗證 (Metzler, 2011)。

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先解決認知領域中的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動作」的答案以解決 問題。Tillotson (1970) 提出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五個步驟:

(一) 確定問題--教師知道學生需要學習的概念與精熟的技能,以及引導學生完善規劃具 程序的問題。

(二) 講解問題--教師向學生提出一或多個問句,這些問句架構了學習任務與相關的問題。

(三) 問題的引導探索--學生嘗試解決問題時,教師在一旁觀察,提供線索、回饋及催化 性問題。

(四) 確定與精緻解決方案--教師運用這些線索、回饋與催化性問題精鍊學生的思考,並 引領他們找出一或多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五) 示範分析、評價與討論--學生 (個人或小組) 以制定問題解決方案完成任務之後,

向全班示範他們的解決方案,讓班上其他同學從示範同學的思考與動作中受益及反 思。

李榮彬 (2011) 認為進行探究教學或學生參與探究活動時,須具備下列三項特質:

(一) 須符合學習者的興趣和滿足其好奇心,當教學者運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呈現教學內 容、鼓勵學生選擇與確定研究主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學習者中心的角色,循序 漸進、投其所好,使探究活動有一個好的開始。

(二)在教育現場中,雖須尊重學習者中心的角色,但是學習活動仍然脫離不了預定的目

(二)在教育現場中,雖須尊重學習者中心的角色,但是學習活動仍然脫離不了預定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