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擬題教學活動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課程教材之分析 . 5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擬題教學活動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課程教材之分析 . 50

目讓學生進行解題。至於其他的題目,因為有一些瑕疵,教師可以讓 學生討論題目的合理性,再進行修改(梁淑坤,民 88)。本研究則參 考坪田耕三(1987)與 Cudmore(1998)等人的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來作為擬題教學與評量的依據,而擬題作品的分類及評分方式則參考 梁淑坤(民 88)的分類及評分方式,自行編製了「學生擬題作品九 分評量表」(見第三章),作為學生擬題作品分類與評分的依據。

(五) 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

(六) 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

根據上述,我們以擬題的角度來看,在擬題的過程中,組織的方 法是屬於個人的(梁淑坤,民 83),擬題者必須透過本身的經驗,試 著將所學過的知識、技能和想法加以彙整形成問題並加以解決(楊惠 如,民 89),也就是「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梁淑坤(民 88)認為擬題可以讓學生欣賞別人所擬的題目,學習如 何尊重別人的想法,教師亦可以設計評鑑單讓學生互相評鑑。可見擬 題可以讓「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的數學 目標更容易達成。坪田耕三(1987)認為,透過擬題的方式,學生之 間的討論活動會更活潑,也就是「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 通工具的能力」。就以上所述,數學擬題確實可以達成九年一貫強調 的種種目標,以下就針對國小二年級數學科教材加以分析。

二 、 國 小 二 年 級 數 學 科 教 材 之 分 析

研究者目前所任教的國小二年級學生是第一屆使用九年一貫課 程教材的學生。研究者任教的學年經過多方因素的考量,選擇南一版 的數學教科書作為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教材,而本研究的研究現場是以 研究者所擔任導師的二年級班級。因此以下表 2-6 就針對南一版國小

第三冊九年一貫數學課程教材來作分析。

表 2-6 南一版國小數學第三冊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 單元名稱 教學目標

1 快樂中秋

1. 透過具體操作,解決 100 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填充題。

2. 以算式記錄和數與被減數在 100 以內的加、減問題。

3. 解決二步驟加、減法問題,並用算式記錄解題過程與結果。

4. 在情境中察覺加法和減法的相互關係。

2 阿吉蓋房子

1. 能從立體物件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2. 能使用非標準或標準的名稱(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等)描述具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特徵的形狀。

3. 能用積木、錢幣等仿製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4. 能辨認某兩物在其左右的相對位置。

3 歡樂的十月

1. 解決二步驟的合成、分解混合問題,並用算式記錄解題過 程與結果。

2. 在情境中察覺加法交換律。

3. 解決「單位量是 2、4、5、10,單位數 15 以內」的乘法問 題,並說出「有幾個幾」的詞語。

4 好玩的公園

1. 使用又十的方法解決二位數加或減二位數的問題。

2. 解決「單位量 3、6、7、8,總量 100 以內」的乘法問題,

並說出「有幾個幾」的詞語。

5 園遊會

1. 報讀數字鐘上的時刻。

2. 經驗以間接比較方式判斷物件的長短。

3. 認識 1 厘米,以厘米描述物件的長,並會使用厘米刻度尺。

4. 經驗長度估測活動,培養長度量感的初步概念。

6 快樂過新年

1. 透過具體的操作,做 200 以內的說、讀、聽、寫、做活動。

2. 解決「單位量 9、12,總量 100 以內」的乘法問題,並說出

「有幾個幾」的詞語。

3. 透過具體操作,解決 200 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填充題。

4. 以算式記錄和數與被減數在 200 以內的加、減問題。

(註:灰色部份代表實施數學擬題教學的單元)

由於國小二年級學生所學的運算方法以加減法為主,研究者比較 感興趣的是學生解題時的加減法運算過程,加上南一版數學教科書第

三冊中的第一單元與第三單元、第四單元與第六單元有關聯性,同屬 於數與計算的部分,因此研究者特別挑出這四個單元作為研究的題 材,至於第二單元「阿吉蓋房子」是屬於圖形與空間的部分,只是讓 學生初步了解立體圖形和左右方位,而第五單元量與實測部分的「園 遊會」,只讓學生學會報讀數字鐘與認識厘米刻度尺,因為這兩個單 元並沒有使用到加減法的運算,不是研究者想要研究的重點,故研究 者只選取第一單元「快樂中秋」、第三單元「歡樂的十月」、第四單元

「好玩的公園」、第六單元「快樂過新年」這四個單元來進行擬題教 學(見上表灰色部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擬題教學活動在國小二年級數學課程中實施的 情形,研究者利用自行設計的擬題教學學習單,透過擬題教學來探討 學生的擬題學習歷程;分析學生擬題作品的特色與錯誤類型;比較學 生在算式、圖畫、文字擬題類型表現上的差異;比較高低擬題能力組 在解題能力上的差異以及探討擬題教學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增進情 形,進而促進個人教學上的專業成長。為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研究 者利用擬題教學學習單、擬題教學回饋問卷、教室觀察、錄音、訪談、

數學解題能力評量等多樣的方式來蒐集研究所需的資料,並進一步加 以分析與討論,以達成研究目的。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對 象及教材;第二節為研究工具;第三節為研究設計與實施步驟;第四 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