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擬題活動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擬題活動的理論基礎

擬題具有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的成分,在學生建構數學知識的 同時,若能透過教師或同儕的協助,便能激發其潛能,進而提昇其認 知層次,而訊息處理論可說明擬題與解題的建構歷程。因此本研究以 建構主義、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論和訊息處理論來作為擬題活動的理 論基礎。

壹 、 建 構 主 義

建構主義對於學習者本身知識發展的歷程主要可分為「認知的歷 程」與「社會的歷程」兩種看法:Von GlaserFeld(1995)所主張的

「根本建構理論」(radical constructivism)即從個別的與認知的 觀點來詮釋學習者知識的學習歷程,認為個人經由主體經驗即能建構 外在世界的知識;另一方面 Gergen(1985)和 Simon(1995)所建立 的「社會建構理論」則強調社會及人我互動時建構知識的歷程或情境 當中社會人群因素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學習者的知識建構,

包含了個別的和集體的兩種歷程;也就是說學習者可能經歷了認知的 和社會的歷程(Simon, 1995)。以下就此兩觀點加以論述之:

一 、 根 本 建 構 理 論 ----個 體 理 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認知」

是一種建構作用(Cognition as a construction),個體為了適應、

生存,憑藉先前的認知基模,透過「同化」(assimilation)、「調適」

(accommodation)作用適應環境,並藉此產生知識。但由於認知個 體的成熟程度、發展階段、成長環境、經驗背景的差異、認知基模的 不同等因素,個體所建構的知識並不相同。而主張根本建構主義的 Von Glaserfeld(1995)則強調認知者自發性建構知識的歷程,對於 知識的看法有兩項基本主張:

1. 知識並非被動地接受,而是透過感官或溝通的方法,由具有認 知能力的個體所主動建造構築而成的。

2. 知識獲得的方式是調融的,認知的功能是用來組織外在的經驗 世界,而非用來發現已客觀存在的本體事實( ontological reality)。

二 、 社 會 建 構 理 論 ----整 體 理 論

Gergen(1985)強調人類認知與知識形成的社會性基礎。根據 Gergen 的主張,知識是社會建構的,學習是一種社會的歷程,學生 知識上的成長是在其所處的社群當中,透過不斷對話( dialogue)的

歷程而來的。亦即知識是透過人際間的互動,在協商的對話歷程中持 續不斷地在社會交流中產生的。在對話之中語言能夠使得彼此的經驗 客觀化,讓那些在同一社群中的個體得以分享,並且成為知識建構的 基礎。

綜合根本建構理論與社會建構理論來說,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一 種創造也是一種發明,知識或實體並非是預先存在的,因此知識不能 像貨物一般直接傳輸給學生,必須藉由學生自己主動的建構,並且在 自己的經驗範圍內方為有效,亦即知識是基於個體先前經驗去創造或 發明出來的(曾志華,民 84)。所以建構主義非常重視學習者先前知 識的原始想法與經驗,並注意學習者內心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同時建 構主義也強調知識是經由人與社會、環境互動之後的結果。

研究者根據以上建構主義的主張,探討其對擬題活動的啟示。近 來數學教育受到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相當強調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 識的能力,所謂數學知識是指學生解題時所運用的認知過程,而不是 解題的結果,亦即題目的答案(黃敏晃,民 85)。但仍有學者指出

(Winograd, 1990)學生在解題時多被要求解教師或課本所出的題 目,卻少有機會能思考和公開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這種把擬題責任 交予教師及課本編輯的作法與強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式教學 是很接近的。而數學教育改革不僅重視解題,也注意到擬題,提出擬

題是解題的一個主要部分,並且強調解題與擬題的重要性(Leung, 1997)。NCTM(1989)在課程標準裡建議「讓學生在問題情節中探索 和形成問題」;在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裡(1991)建議「製造機會讓學 生自行形成問題並按照問題之條件修正為新的題目」,在評量標準裡

(1995)也建議「從學生自行擬題中了解學生的能力」。因為在擬題 的活動中,我們可以提供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養成 主動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與理解數學概念的習慣,並能運用數學的 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因此鼓勵學生自己擬題的數學教學方式,是符 合了建構主義的觀點(Silver & Cai, 1993)。

貳 、 維 果 茨 基 的 認 知 發 展 論

維果茨基(L.S. Vygotsky, 1896~1934)是蘇聯心理學家,其理 論常與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相提並論,不同的是,皮亞傑傾向於把認 知發展視為兒童本身自然的成長,不太重視社會與教育因素功能,而 維果茨基則是特別強調文化社會的影響,因此力倡教育具有促進兒童 認知發展的積極作用(張春興,民 85)。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為維果茨基的理論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理念。他認為兒 童能透過旁人的協助,從個體近側發展區中激發其潛在的功能,並提 昇其認知層次。

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有三大要點(張春興,民 85):

一、 社 會 文 化 是 影 響 認 知 發 展 的 要 素 :

社會中的一切,諸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中的食衣住行、

前輩留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行為規範等,構成人類生活中的文 化世界。此一文化世界既影響成人的行為,也影響正在成長的兒童。

兒童的認知發展無異是在社會學習的歷程中進行的。

二、認 知 思 維 與 語 言 發 展 有 密 切 關 係 :

維果茨基強調兒童自我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的重要 性,他將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視為調和其思維與行動,從而助益其 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兒童面對類似的困難情境時,他的自我中心 語言就會加倍的增多,這現象顯示兒童藉自我中心語言以幫助其思 維。因此維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語言有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功能,

不僅可藉此紓解其情緒,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發展。

三 、 從 實 際 發 展 水 平 延 至 近 側 發 展 區 :

近側發展區是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 就),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一段差

距。而在此種情形之下別人所給予兒童的協助,即稱為鷹架作用

(scaffolding),意指協助對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在了解兒童 的實際發展水平後,進而根據其可能的發展水平,找出其近側發展 區,就可經由成人協助,使兒童的認知能力臻於最充分發展的地步。

同時,近側發展區的概念也為合作情境下社會互動的支持轉化為個體 的心理活動提供可能的依據(劉錫麒,民 82)。

經由上述可以用來探討擬題的本質。維果茨基的理論暗示著個人 的後設認知事實上是從社會互動內化而來,因為擬題活動可以提供學 生數學概念的溝通機會,學生藉著與他人的互動與討論,可以加強社 會化的發展。而擬題的歷程必須以個人的數學知識與認知,加以思 考、組織來產生新的問題,所以和學生認知思考、組織與表達有密切 關係。此外,擬題具有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的成份,在學生主動建 構數學知識的同時,若能透過他人的協助,從個體近側發展區中激發 其潛在的功能,可以提昇其認知層次。Winograd(1990)認為,在擬 題活動的過程中,藉由同儕討論擬題作品提供的鷹架作用可以提昇學 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與解題能力,而學生若能自己擬題,為自己提供鷹 架作用,也可以達到近側發展區。

參 、 訊 息 處 理 論

訊息處理論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察覺、注意、辨 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過程(張春興,

民 85)。訊息處理論將人的心智運作比擬為電腦的處理模式,認為人 的知識結構可分為感官緩衝器(sensory buffer)、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及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三種,如圖 2-2:

圖 2- 2 訊息處理論取向之解題建構歷程(引自徐文鈺,民 85;Silver,1987)

在解題時,問題作業情境藉視覺、聽覺或觸覺等通過感官緩衝 器,之後可能有部分訊息流失,而其他訊息則順利進入短期記憶中,

長期記憶 問題

作業

情境

感官緩衝器 刺激 -視覺 -聽覺 -觸覺

短期記憶

後設認知 -計畫 -監控 -評估 -心智表徵

*數學知識

*後設認知知

- 自 我 及 數 學的信念

*真實世界知

選擇 整合

輸出

外來訊息與長期記憶知識之互動主要在此進行,例如計畫、監控、評 估等後設認知活動以及解題時的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

活動都在此運作。短期記憶的內容是有限的,訊息可停留的時間也較 短,因此如能運用後設認知策略克服此一限制,便較容易解題成功。

長期記憶中則儲存了許多有關事實、算則、捷思法、問題類型等的數 學知識與有關自我及數學方面的信念,以及真實世界、問題情境之相 關知識等。長期記憶的容量是無限的,當問題情境在短期記憶中運作 時,如有需要,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資訊,當問題於短期記憶中 解決完畢後,除了輸出為文字、影像或聲音等之外,也可以將有關事 實、算則、問題類型等的數學知識與先前有關的數學概念及數學信 念,以及真實世界、問題情境之相關知識等新舊知識,整合送入長期 記憶中儲存(Silver, 1987)。

經由認知分析方式,訊息處理論學者通常將解題歷程分為問題表 徵與問題解決兩大部分(Riley, Greeno, & Heller, 1983; Gagne, 1985; Kintsch & Greeno, 1985; Mayer, 1987),其中問題表徵為解 題的關鍵,而問題表徵是否成功,則與解題者的基模知識(也就是數 學題型或數學結構知識)息息相關。而數學基模知識也就是屬於數學 題型或數學結構的知識,其主要功能為:

1. 幫助訊息的編碼(encoding),將新訊息納入適當的基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