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政府組織再造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政府組織再造理論

壹、新公共管理理論

政府組織再造背後支持的理論觀點源於新公共管理,其基本主張係以建立「管 理最少,服務最好」的「小而能政府」,運用企業管理精神,認為政府管理也可仿效 企業,重視成本效益,以顧客為導向,實施績效管理制度來提升政府競爭力,取代

「管理最多,干預最多」,没有效率的傳統官僚型政府。新公共管理學派破除傳統官 僚體制的思潮,確實引發世界各國,尤其是英、美、歐洲等先進國家進行政府再造 運動,逐漸延伸到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開發中國家也多有政府再造計畫(丘昌 泰,2014)。

我國受到這股世界潮流的影響,「行政院組織改造工程」在 1990 年開始籌劃推 動,1998 年行政院頒布「政府再造綱領」,2001 年總統府成立「政府改造委員會」, 2004 年 6 月立法院通過「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2010 年 12 月通過「政府組織 再造四法」,並將這一系列的組織改造措施,官方名稱定為「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 調整」。自 2012 年起,行政院及其所屬部會分段實施組織改造,將原有 37 個部會,

預計調整至 29 個部會為最終目標,不僅中央實施組改,在地方亦有配合中央組織改 造而進行機關整併或業務調整者,於是上至各中央主管機關,下至各地方政府,都 形成一股組織再造的風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行政院組織改造架構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網站/行政院組織改造專區,檢閱日期:106 年 6 月 17 日。

(https://www.dgpa.gov.tw/mp/info?mid=297&uid=301&pid=5652)

由於新公共管理像是融合經濟學與管理學下的產物,嚴格說來新公共管理並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深的學術理論基礎與學理架構,久而久之,受到很多人的批評,認為新公共管理 忽略了政府機關存在的重要目的,如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所需具備的公共價值、公共 倫理、公平正義與分配正義等,是無法以企業的角度衡量其成本效益,公共利益亦 不能以企業利潤的方式做所得分配,於是廣泛性產生對於新公共管理的批評與學術 界的討論思潮,而有了「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倫理學、「新公共服務」的公民價值 觀、後現代主義3的「新公民治理」等學派理念的興起(丘昌泰,2014);但綜合歸 納其重點,皆重視以公民參與及公共治理的方式,達到社會公平、民主正義的目 標。

貳、組織變革理論

組織在面臨外在環境變遷時,為了適應外部變化如產業競爭、社會文化、政治 法令的影響,而在組織內部發生重大改變;也有組織內部自發性的局部改變,如為 了改善工作流程、技術更新、簡化作業或業務整併等,但所作各種變革,都是為促 進整體績效及更有利於未來發展。組織變革理論:依據 Kurt Lewin 的「變革力場理 論」,認為組織是否發生變革,是「變革抗拒力」與「變革驅動力」兩類保守派與改 革派互相衝擊抗衡的結果;如抗拒力大於驅動力或兩力相當時,組織維持不變的狀 態,但若驅動力大於抗拒力時,組織則可能進行變革。因此,如主政者希望組織產 生變革,則應增加驅動力、減少抗拒力,組織才可能發生改變。組織變革成功的三 步驟:「解凍」、「進行變革」、「再結凍」,在這三階段完成後,才算真正完成組織變 革,進入組織穏定期及因應後續環境變化再醖釀下階段變革(温金豐,2012)。

政府再造工程的組織變革約可分為四種類型:(1)由原機關(單位)改制成立新機 關或改隸其他主管機關;(2)數個機關的部分單位或人員合併或重組成立新機關;(3)

3 後現代主義難以用一個定義說明,它是由多重藝術與文學形態融合而成的派別,有一說其興盛期間 在 1960 到 1990 年代,最早出現在哲學與建築學,主要思想是要注入懷舊的人文色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機關(或數個機關)整併其他機關的部分單位成立新機關;(4)未成立新機關,僅於 機關內部單位數增減或單位科別調整等 4 類。本研究有關公立老福機構組織轉型的 行政法人化問題,應屬原機關組織改制成為新機關的第一類型組織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