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情境之觀察與 SWOT 分析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情境之觀察與 SWOT 分析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本章主要在探討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透過不斷省思、實施、修正的研 究過程,將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 題整理成以下四節討論:第一節教學情境觀察與分析;第二節研擬讀應用讀報 在環境教育相關課程行動方案;第三節探討讀報應用在環境教育課程之觀察與 實施;第四節探討讀報應用在環境教育課程之評鑑與省思。

第一節 教學情境之觀察與 SWOT 分析

美國研究學者萊夫( J. Lave )和溫格( E. Wenger)於 1990 年代提出情境學習理 論,其主要論點為學習不單只是個體本身進行意義建構的心理過程,而更是一 個社會性的、實踐性的、以差異資源為中介的參與過程。簡言之,學習不能只 是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識從一個人傳遞給另外一個人;學習是一個社會性 的過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構的。

心理學家維果思基(Vygotsky)提出近側發展區(ZPD,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為之後的鷹架學習理論提供了基礎,其理論認為學童具有解決 問題的心理能力,若能透過成人或是較有能力的學童協助之下,將會加速得到 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上述學者研究得知,學童在學習的過程中人與環境的影響占了學習效 果很大的因素,因此本研究者為了設計符合學生心理能力及需求的讀報課程方 案,在設計之初本研究者便進行相關訪談及課室觀察,實際了解學生程度及需 要。並透過 SWOT 分析教學現場中所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透過機會的掌握與威 脅的去除進而設計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讀報課程,茲將其所蒐集之資料整理探 討分析如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壹、教學情境之觀察與發現

研究者在確立研究主題之初便對自身的研究場域進行一連串的觀察與分析,

找出研究者在研究現場中所發現的教學困境與問題。研究者發現隨著資訊科技 發達、生活品質提高的現代社會,許多學生卻沉迷於電腦、手機遊戲,對於自 身所處的社會乃至於環境所遭遇到的問題完全沒有概念,以至於教師或是學校 進行各項宣導時,學生多不能感同身受或甚至事不關己。

研究者與研究夥伴皆認為應讓學生了解在國家經濟高度成長的背後,我們 同時也付出了環境的污染與生態的失衡,為了讓人類與生物得以永續生存,我 們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增進政府和社會大眾正確環境知識,形成社會意識,

並且培養正向環境價值觀,以加速達成保護環境的目標。面對環境生態危機,

人類嘗試採用各種治本與治標方法來解決環境問題,其中環境教育是從改變人 類思維著手的重要治本途徑與方法(汪靜明,2003)。

研究者認為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有義務也應該了解所處的環境目前遭 受多大的巨變,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具有正確的環境保護知識進而行動。因此研 究者決定以此為研究主題進行相關研究,而在研究實行前茲將其教學現場所發 現的問題與困境詳述如下:

一、學生對於珍惜能源的概念多所缺乏

研究者在教師晨會時經常聽到總務主任積極宣導節約用電、用水的概念,

以研究者所處的大型學校而言,每月水電費的金額總是高的嚇人。而研究者有 時在經過其他教室時都會看到教室空無一人,但是電燈和電扇總是開著的情況。

或者是在廁所發現學生沒有將水龍頭關緊導致水一直不斷的流。水與電都是有 限的能源,臺灣炎熱的氣候對於電量需求相當大,狹窄的地形儲水不易,常常 可以看到水情吃緊的新聞時常上演。

而從研究者本身的教學場域觀察,雖然我們有遴選環保股長負責注意電燈 及水龍頭的開關問題,但是節約能源只是舉手之勞,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到,是 否真的需要特別成立環保股長,讓某位同學專職負責這件事情,這些情況讓研 究者不禁反思: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節約能源的觀念應該是每個學生都應該要具有的觀念,這件事情也不難做,

不應該只讓一位同學負責,而是應該要全班同學都具能有這樣的觀念也能身 體力行才對,這樣才是對學生有幫助的。 (札 1030612)

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中發現雖然學校常常大力宣導資源回收的重要性,可是 還是會有學生對於資源回收的環保意識不足,將常將可回收的物品就這樣隨意 進垃圾桶裡,不僅增加垃圾量,而且也浪費地球上的資源,還須經過老師再三 叮嚀才會記得,研究夥伴 T1 教師曾與研究者討論:

你看現在的學生真的很不懂得珍惜資源,這些東西明明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可是學生就這樣把它扔進垃圾桶裡,一點都不環保也很浪費,我們應該要好 好教育學生珍惜地球資源,作好資源回收才對。如果讓學生養成浪費的習慣 以後資源就會越來越困乏了。 (訪 1030617T1)

研究者與研究夥伴於教學現場觀察到學生不珍惜資源的,認為若能透過課 程的設計教導學生相關環境觀念,一定對學生在環境觀念上的啟發有所幫助。

二、學生缺乏愛惜物品概念

研究者在學校任教期間發現學生每天都會有物品遺失,每次到學務處尋找 物品時,發現失物招領的物品數量相當龐大,舉凡衣服、褲子、手錶、鉛筆盒、

水壺、悠遊卡等族繁不及備載。數量之多令研究者驚訝,但是學務主任透露前 來認領的學生卻是很少,每次在朝會宣導來認領物品,真的有來認領的學生卻 是少之又少。這也導致學務處不得不每幾個月就必須清理一次遺失物品,研究 者認為物品的確遺失,但是學生卻不會主動自己來尋找自己遺失的物品,這樣 的情況令研究者不禁反思:

每次看到這些遺失物品堆積如山,但是卻幾乎都沒有學生來認領,這樣不珍 惜自己物品的行為實在很浪費,所有東西都是辛苦製造且花錢買來的,學生 連自己的物品都不懂得愛惜了,更不用說要珍惜地球上的資源了!要讓學生 有珍惜物品的想法才會更進一步去珍惜地球上的其他資源! (札 1030903)

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自己的物品如此蠻不在乎,對於自己遺失的物品也不 適很在意,這樣的浪費讓研究者著實憂心,更加確定需要透過課程來教導學 生。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學生缺乏地球環境驟變的危機意識

研究者在研究場域進行教學工作時,有時為了課程需要會將現今地球所面 臨到的環境問題和課程做一個結合,當研究者在進行這樣的課程時,常會發現 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學生對於研究者所提問的問題經常是不了解或是只有模 糊的印象,少數學生因為父母親的關係或是在電視上有接受到相關的概念。

T:各位同學,之前新聞有提到北美和日本大雪成災造成多人凍死,交通大亂,

這是因為極地渦漩外洩的關係,請問有同學曾經聽過或是知道極地渦漩是 甚麼嗎?

S5:極地渦漩?老師,這是跟漩渦有關係嗎?

T:不是喔,它和漩渦是不一樣的概念喔!

S12:老師,我知道!之前我在新聞上有看到,好像是跟冷空氣有關但是其他 的我就不知道了。

T:嗯,沒錯,的確是跟冷空氣有關係。老師發現有些同學好像不太清楚,沒 關係,讓老師解釋給你們聽。 (教 1030909)

研究者在課堂中與學生的對話中發現,學生雖然在學校學習知識,但是卻 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認同感,對於環境的劇烈變化似乎完全事不關己,殊 不知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居住的環境盡一份心力,因此,研究者認為該課程需 要結合目前相關時事,可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四、學生缺乏尊重大自然的情操

學校相較於校外其他場所來說,其自然生態算是豐富的,但是研究者在校 園中常會發現學生會去攀折樹枝,用樹枝來玩耍。或者是發現新奇昆蟲就抓來 玩弄甚至把昆蟲弄死。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生命都應該值得我們去珍惜,但是學生卻這樣對待大自 然的一切,絲毫不重視生命的可貴和大自然的美妙,尊重大自然和大自然和 平相處,這樣的觀念應該從小紮根,教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樣的學習才 有效果。 (札 10305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生對於大自然的生命這樣不珍惜或是糟蹋,看在研究者的眼裡對於學生 這樣的行為實在是感到非常難過。研究者的任教班級有負責外掃區打掃,每逢 星期一上學打掃總是會看到校外人士隨意亂丟垃圾,甚至惡意破壞學校公物,

學生掃得辛苦之外也常常抱怨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沒有公德心,研究者深怕這樣 不良的示範會影響學生,因此常常藉由這樣的機會教育學生。

S6:煩死人了!每次一到星期一就有掃不完的垃圾,又不是我們製造的,卻 要幫他們掃地!那這樣下次我也要亂丟垃圾!

T:老師知道你很生氣,可是如果你看到別人亂丟垃圾你也亂丟垃圾,那這麼 髒亂的環境是我們想要的嗎?老師平常也會在教室撿垃圾啊!我們應該 要努力維護環境整潔,而不是學習這些行為。

S6:知道了!老師我剛剛只是亂說的,我不會亂丟垃圾啦! (訪 1031013S6)

經過研究者與學生的對話之後,研究者發現環境場域的情形對於學生的影 響很大,教育除了言教、身教也需要境教,因此,研究者在進行研究的過程當 中,需特別注意將研究的場域也考慮其中。

五、學生缺乏身體力行的行動力

五、學生缺乏身體力行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