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環境教育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提供國內外最新消息

為讀者提供最快速、第一手的消息是報紙的責任,將國內外的重大事件依版 面、重要性編排,讓讀者得以最快速的速度獲知消息。此外,報紙的部分版面會 針對新聞事件進行討論與分析,也為讀者的思考及判斷提供了不同的思維。

三、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閱讀

報紙取得成本低、獲得方式簡便,讀者可以最低成本方式閱讀國內外大事,

就算只是閱讀標題也可以對各項消息有個大概的了解。此外,報紙輕便、攜帶容 易,在任何時間、空間都可以閱讀。

四、提供多元角度的思維

報紙的部分版面會提供專家、學者針對目前最重大的事件進行文章撰寫,讀 者可從中獲得不同專家、學者的多元思維,也可從中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甚至 自己也可投稿至報社,報紙的多元思維可以讓讀者具有更全面性的思考。

綜上所述,報紙的多元性與生活性的確是為學生的閱讀管道開了另一扇門,

透過報紙的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其多元思考的想法、貼近社會生 活的腳步、公民責任感的養成等。若讀報教育能透過系統性的教學教導給學生,

那麼對於學生的能力養成一定是多所助益的。

第二節 環境教育

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熱帶雨林的消失與全球暖化影響,使得高山冰川持 續融解、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非洲乾旱更嚴重,這類環境與天氣帶來的劇 變也加速病蟲害及傳染病的威脅。這全起因於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肆意濫用以及 大規模破壞環境,而直到大自然無法負荷進行反撲時,人類才開始驚覺大自然 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危機迫使人類面對並思考,社會普羅大眾應 拋棄「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的舊思維,而樹立「人也只是自然界的成員之一」

的新風範(林慶榮,200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人類為了維持生存以及自我的慾望,發動高速的經濟成長,但卻也造就了無 數的環境污染與付出生態失衡代價,在一連串大自然對我們反撲之後,我們應該 警覺而開始去積極扮演對於環境保育的角色,增進政府和社會大眾正確環境知 識,並使之形成一股全民共識,進而培養正向環境價值觀,以達到保護環境的 目標。面對環境生態危機,我們必須採用各種方法來解決環境問題,其中教育 乃為百年大計,可從小教育紮根,培養正確愛護環境地球的意識,於是環境教育 的推動催生便成為了 改變人類思維著手的重要治本途徑與方法 (汪靜明,

2000)。

環境教育是為了珍惜地球環境保育而實施的一種教育理念,其中心思想為 教導人類去關心環境、善加運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界的各項生態與文化以及 善加處理相關的環境議題。汪靜明(2000)認為環境教育是一種全民且終身的價 值教育。透過科技整合,利用所需的環境知識,使人們瞭解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 係、人與社會文化關係,進而產生正確的環境信念、環境態度,並開始關心環境、

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面對環境、及相關環境議題時,使其能擁 有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以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要解決環境的問題除政策的 落實與社會大眾的協助之外,對於心中那股環境意識的覺醒啟發更是至關重要,

從根本著手便是教育問題(徐金章,2004)。

學校,是人類為教育而規劃與組織的特定學習場所。學校教育,是世界各國 統一並認定的基礎正規教育。透過這類教育的普及與正規化,能培養國民生活素 養與就業技能。因此,在全球興起一波對於教育方式改革的浪潮中,趁勢將環境 教育的理念紮根至學校體系內推動,成為學校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汪靜明,

2000)。因此,教育部將環境教育議題正式規劃並納為九年一貫的中重大議題其 中之一。以下茲就國內外環境教育發展分述如下。

壹、國外環境教育的發展

環境教育盛行於十九世紀未期,早期是以自然研究(nature study),戶外教 育(outdoor education)以及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等課程為主(楊 坤芳,20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環境教育一詞首次出現在國際上是 1948 年在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終於巴 黎會議上提出。在保護政策發展方面,蘇聯在 1960 年制訂了「自然生態保育法 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保護環境的國家;1962 年美國遺傳生物學家 Rachel Carson 發表了《The Silent Spring》一書,在 Rachel Carson 的大力鼓吹影響下,

大眾對於環境問題保護的意識開始增強,並進一步產生了全新的公眾環境生態 意識,這股環境保護的意識直接或間接的引發了人類對於工業與科技發展所造 成的自然環境危害之省思(吳永瑞,2003)。

在環境教育的發展上,聯合國一直扮演著積極推動的角色,西元 1970 年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教育下了定義:「環境教育是一種辨識價值和價值澄清 的過程,為的是要去發展必要之技巧與態度以了解和欣賞人、文化、生物物理環 境間之相互關聯性」,此一定義為環境教育下了最佳的註解(羅敏華,2005)。

1972 年聯合國首次以環境議題為主題,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 環境會議」,在會議中對於環境宣言中清楚指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工具之 一就是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5),建議相關機構應訂制環境教育計畫,以 融入各科的方式推動環境教育,這是首次開始統整世界各國的國際性環境會議,

同時也促使人類開始關心並開始著手研究環境教育。

1975 擬定的「貝爾格勒」憲章對環境教育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與定義,其 目標如下:

(一)覺知(awareness):具備對整體環境問題的認識與對問題的敏感度。

(二)知識(knowledge):除了了解環境的相關問題,還能知曉人在環境問 題中所應扮演的角色與所負的責任。

(三)態度(attiude):具備強烈的環境關切及主動保護、參與改進環境的 動機。

(四)技能(skill):擁有改進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

(五)參與(participation):對環境問題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及迫切感,並採 取適當的方式解決。貝爾格勒憲章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包含了:整體性、終 身教育、科技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與發展合作。

而聯合國也對環境教育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環境教育是一項歷程,在現今的 環境底下,個體和社會分別是他們的環境,與組成這個大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會文化間的相互作用,並且從其中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有效且確實的 解決環境問題」(楊冠政,1997)。

1980 年「世界自然保育方略」提出對於環境必須永續發展的想法,1987 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將環境永續發展變 成世界各國未來的努力目標與期許(許芳瑜,2006)。1992 年,聯合國在里約熱 內盧(Riode Janeiro)舉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Earth Summit),會議中 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在 Agenda 21 中強調人類的任何一個行動都 會影響到地球上的環境與他人,地球上每個人都必須要負起保護地球的責任,人 類才會有未來。因此環境保護的意識便成為許多國際議題的最高指導原則;二十 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包含三大議題,分別是:要求在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大層 面應追求永續的平衡;有效的保存並管理運用地球有限資源,保障後代子孫永續 發展運用的可能(陳偉羣,2009)。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及「永 續發展必須為共同的目標」兩點為最高指導原則,全力推展環境教育,期望地球 資源與生態環境能和人類永續共存(宋建奇,2000)。

2002 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地球高峰會檢討永續發展的落 實成果,並通過了「永續發展宣言」,對「環境保護」和「對抗貧窮」許下願景

(陳敬能、洪甄億,2011)。

Disinger(1985)對環境教育的定義為知悉如何協助解決環境問題、培養具 有生物以及物理環境的相關知識、積極尋求解決態度之公民。國際自然資料源保 育聯盟 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對環境教育作具體 的定義:「環境教育是一項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透過發展和了解物理環 境之間的關係以及人類、文化和生物所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要應用在有關 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規範」。總的來說,環境教育是一種過程,運 用環境教育可以促使人類發展相關的技術與態度,透過技術與態度去重視人與文 化、環境之間關連的一種價值認知(吳安倉,2006)

而各國政府為了要能夠維護環境的品質,也開始紛紛訂立環境政策並且頒 佈各項環境保護及公害防治法令,於此同時也建立各項環境保護機構、研究開 發各種污染防治技術,並深切體認環境教育之重要。1967 年日本通過了《公害 對策基本法》將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壤污染、噪音、震動、地盤下陷、惡臭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等稱為「典型七公害」;美國也在 1970 年通過《環境教育法》,針對自然資產 的珍惜保留與公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建立(楊冠政,1995)。巴西則在 1999 年 4 月 27 日公布實施《國家環境教育法》;日本在 2003 年 7 月 25 日公布《加強 環保意識與環境教育推動法》;韓國在 2008 年 3 月 21 日通過《環境教育振興 法》;菲律賓於 2008 年 12 月 12 日公佈《國家環境意識與教育法》;臺灣更在 2010 年 6 月 5 日公布《環境教育法》,推行相關法律制定事宜(楊坤芳,2011)。

貳、國內環境教育的發展

一、環境教育的起源

臺灣從 1950 年代開始工業化,其所導致的破壞,到 1970 年代已經演變成為

臺灣從 1950 年代開始工業化,其所導致的破壞,到 1970 年代已經演變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