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者認為若要達到本研究的目的,與學生建立起民主開放的上課風氣會較 佳。

(五)多元化的學習評量能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研究與評量應該不只有單一 的評鑑標準,研究者在進行研究評鑑時,應了解學生可能在各個方面展露出研 究所需的資料,因此對於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者應該多方蒐集、整理歸 納資料,並且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資料來源去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效。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在歷經本次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與研究者本身 的教學方式,皆有許多的收穫與成長,同時也因為本次研究而使研究者有所想 法,提出下列建議,提供將來欲實施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學校與教 育行政單位、有志推動環境教育的教師們與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以下將依此 分點敘述下:

壹、對學校與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有志推動讀報環境教育課程的學校行政單位,

提出下列建議:

一、成立專業發展學習社群,積極提供支援

研究者在本次研究發現,在課程選擇與設計方面,若是只有研究者一人,

不管是在精密度或是周全度上皆有不足,而透過學校資深經驗的老師,可將課 程的完整度更加提高,研究者建議若能透過學校行政的大力推廣,相信可以吸 引有志於此的教學團隊成立,而團隊成立之後,行政方面應給予最大限度的支 援與配合,唯有行政與教學合一,才能為學生創造出最大的助益。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靈活運用學校閒置空間,建立環境學習氛圍

此次研究場域大多以研究者所任教之班級教室為主,而環境教育需要的除 了知識外,更需要空間的營造,研究者建議若能利用學校閒置出來的教室空間,

設置環境教育學習教室,擺放相關環境教育書籍、繪本、報紙等毒物,並且布 置出生態環境氛圍,如此一來,不僅可提供相關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作為教學 之用,學生在如此用心營造的氛圍下,相信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加倍。

三、學校與社區合作聯盟,創造環境教育新格局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過程中,由於地利之便,鎖定的研究場域自然為研究者 所任教之學校,而上課教室也大多在自己的教室裡,但是研究者在一次的活動 安排之下,發現學生對於學校外的環境其好奇度更高,足見環境教育不只是知 識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真有所感。

研究者建議若能與社區發展協會結合進行學校與社區的整體環境教育課程,

並且進行社區的實際觀摩或是進行課程體驗,不僅結合環境教育,同時也結合 鄉土教育,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更有認同感,相信會讓學生的視野更 廣,學習更多。

貳、對有志推動讀報環教育課程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應充實相關專業知能,發展專業環境教育

研究者在進行環境教育課程設計時,發現研究者本身對於部分環境的知識 與專有名詞了解不夠深入,需要另外進行備課與資料蒐集,這讓研究者有感於 推動環境教育的教師們必須要不斷的充實專業知識。由於過往環境教育大被認 為是九年一貫中的其中一項重大議題,教師們頂多只是作為課外補充或是課程 延伸之用。

研究者建議若是要將環境教育獨立成為一個推動的主要課程,推動環境教 育的教師們事先的準備資料絕對不能少,透過事先的資料準備也可以讓教師對 於環境教育的概念更加豐富與充足,在進行教學時才會更得心應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教師應在教學後進行行動反思與建立專業教學團隊

本次研究採行動研究,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自我省思,思考 課程是否還有所可以改善的空間,將課程不斷的進行修正,讓學生在往後的學 習上能更有收穫,而行動研究不可或缺的就是研究夥伴,研究者與研究夥伴共 四人團隊,每次課程結束之後都會針對課程進行相關討論。

研究者建議若是有志推動環境教育課程的教師們能成立更多教師參與的專 業社群團隊,將環境教育課程設計成更為縝密的一套課程,甚至發展成為校本 課程,那麼環境教育課程的內容將會更為多元、豐富,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一定 更佳。

三、師生關係密切,將能使師生同步成長

在研究者進行了此次課程之後發現,良好的班級氣氛將有助於課程的順利 進行,而教師對於學生的發言抱持尊重與開放的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形,

當研究者以民主且開放的態度進行課程時,明顯感受到學生對於課程的接受度 與參與度皆有所提升,而且透過本此研究發現,除了學生在環境知識與情意方 面有所成長之外,研究者本身也因為進行此次研究而對自己的教學有所成長。

參、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微笑國小六年心班全體 29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研究 成效僅針對六年心班所推動之讀報環境教育課程而言,無法推論至其他情境,

研究者建議針對未來的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可以進行不同縣市、不同年 級之比較研究,並且探討實施成效。

二、就課程實施方面而言

本研究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受到時間、人力及物力的影響,因此以國語日 報作為教學的素材,其主題內容也經過選擇訂定為兩大主題,底下分十個教學 單元,共進行為期 10 週的教學課程,而且研究對象為六年級並無法追蹤後續研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究成效,建議後續相關研究者,可以降低研究對象的年級,拉長研究時間,追 蹤其課程實施成效。

同時研究者也建議未來有志從事相關研究的研究者,依舊可以使用國語日 報作為教學素材,惟在教學主題上可嘗試更多環境主題方面的教學,例如:汙 染議題、動物的變遷、沙漠化等,使讀報環境教育課程的內容更為豐富。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探討新北市微笑國小六年心班學生在實施應用讀報在環 境教育課程方案之歷程。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蒐集大量學生的學習單、學習 心得、學生訪談、教師課室觀察資料等,透過資料進行學生學習成效分析,然 本次研究多以質性資料為主,容易受到個人主觀印象或是課程喜好而產生主觀 意識的選擇,這在整體成效的評估上會對客觀度有所折扣,研究者建議未來相 關研究可增加研究夥伴的課室觀察紀錄,學生學習後問卷調查等量化資料進行 輔佐證明。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高雄:麗文。

王文科(2012)。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臺北:五南。

王金國(2002)。淺談教育行動研究。靜宜大學地方教育輔導通訊,6,1-9。

王惠玲(2012)。國小低年級校園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 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何玉潔(2012)。分享式閱讀融入國小一年級環境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世新大 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安倉(2006)。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研究。立德管 理學院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瑞(2003)。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主題統整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大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挺美(2009)。開啟偏鄉學童的學習新視窗─讀報教育在臺北縣一所國小實施 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偲華(2008)。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繪本融入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楠崇(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 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及特色之討探,環境教育季刋,5,

58-66。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何穗青(2012)。國小學生實施水資源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以嘉義縣大林國小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全(2008)。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

周 儒(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中心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 念。載於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 顧與展望論文集(頁 72-80),臺北市。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71-75。

林秋蓉(2012)。以讀報教育融入統整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麗娟(2013)。國小三年級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環保生活為例。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慶榮(2001)。泛論環境倫理。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9,69-8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洪敏玲(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環境教育成效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2003)。建立閱讀習慣培育頭等公民。遠見雜誌 2 月號:32。

韋雅寧(2010)。國中生讀報教育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韋雅寧(2010)。國中生讀報教育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