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教師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 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民小學教師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 之行動研究"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何俊青 博士 何美瑤 博士

國民小學教師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王春霖 撰

中華民國一 Ο 四年八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國民小學教師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王春霖 撰

指導教授:何俊青、何美瑤博士

中華民國一 Ο 四年八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 誌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三年的碩士研究生活在此時即將畫上一個句點。而在 論文撰寫的這條路上,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經過三年的光陰淬鍊,才得以 完成一篇論文,因為有許多人的幫忙與鼓勵,才能走到今天。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俊青老師,因為有老師的循循善誘才能讓我在 論文的學海之中找到一塊浮木有所依靠,也是因為有老師那大海一般的包容心,

才能將我們那樸拙的論文不斷精進。同時也要感謝指導教授美瑤老師,老師就像 我們論文的母親一樣,總是不辭辛勞的再三叮嚀撰寫論文時需要注意的細節,也 總是在百忙之中撥空指導我的論文,才能讓論文從一棵小樹苗茁壯成一棵大樹。

當然絕對不能忘記和我一起進修暑期碩班的太太,因為有她的陪伴和督促,

讓我在心煩意亂的時候,總是能重新整理好自己的思緒再度出發,雖然過程中我 們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是,我們總是能找到鼓勵彼此的方式,然後繼續努 力下去,感謝有她陪伴在我人生和學習的路上。

另外,要特別感謝育峯學長和嘉璇學姊,因為他們總是以過來人的身分,不 斷對我們耳提面命,大大減少了我們犯錯的機會,也因為他們總是無私的大力幫 忙,才能讓我的論文考試當天順利完成。

最後,也不能忘記和我們一起接受指導的筱雯和琪雯兩位同學,我們就猶如 戰場上的同袍般,具有革命的情感,在我們忙得焦頭爛額之際,總是會有人互相 提醒對方該注意的事;在遇到瓶頸灰心喪志之時,也總是會拉起對方一把,就是 這樣互相扶持的情誼,讓我們可以一起完成碩士學業。

阿甘正傳的經典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

在這三年的碩士進修歲月裡,我學到了許多過去從未學過的知識,也認識了許多 朋友,雖然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在等著我,但是學習是沒有終點的,

我會秉持初衷,繼續迎接未來的挑戰。

春霖 謹致 2015.08.20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民小學教師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之行 動研究

作者:王春霖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運用國語日報作為教學素材進行環境教育課程,目的在探討六年級 學生在進行環境教育課程後,對於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經驗方面的影響。

期盼透過課程的實施能有效提升學生在環境教育各方面的成長。本研究採行動 研究的方式,以微笑國小六年心班全體 29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行動研究的 研究歷程,了解學生在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的逐步成長。

研究者在微笑國小六年心班進行為期 10 週環境教育課程,歸納結論如下:

一、分析教學情境並選用適合相關環境議題教材,審慎選用國語日報相關環境報 導內容並分析研究場域環境的優劣勢,進行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二、研擬發展適合班級學生的國語日報環境報導相關課程,運用多元化的教 學策略發展課程,透過研究諍友的指導改善,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三、依據以國語日報設計環境教育課程之實施結果,分別就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 教學成效兩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成效的省思。

四、綜合本研究歸納之教學成果,提出環境教育課程相關之建議,以供未來有志 進行相關研究的教育單位或教師,做為參考之依據。

關鍵字:國語日報、環境教育、行動研究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Action Research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Using Newspaper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lasses

Wang, Chun-Lin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andarin Daily News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 educate students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Grade-6 studen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were then investigated: their knowledge about the environment,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 and per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It is expected that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nvironment.

Grade-6 students attending the Xing Class at the Wei-Xiao Elementary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10 weeks.

In this study, the action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d the following course of actions:

1. Analyzing teaching scenarios, selecting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teaching materials, carefully selecting news from the Mandarin Daily News, and examin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search site to facilitate the subsequent design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2. Formulating a curriculum suitable for students by using environment-related news report from the Mandarin Daily News;

applying divers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develop the curriculum;

collaborating with critical friend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and proposing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s.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utcomes of teachers who taught the developed curriculum.

4. Summariz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o provide academic institutions or teachers intending to engage in related research in future with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Mandarin Daily New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讀報教育 ... 9

第二節 環境教育 ... 20

第三節 環境與讀報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行動研究取向 ...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和流程 ... 4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 50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 59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 63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 67

第一節 教學情境之觀察與 SWOT 分析 ... 67

第二節 研擬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之課程方案 ... 78

第三節 實施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方案 ... 96

第四節 讀報應用在環境教育課程之評鑑 ...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9

第一節 結論 ... 139

第二節 建議 ... 147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151

壹、中文部分... 151

貳、英文部分... 155

附錄... 157

附錄 1 氣候變遷教案 ... 157

附錄 2 再生能源教案 ... 161

附錄 3 民國 102 年 11 月 5 日誰改變了氣候環境教育報導 ... 165

附錄 4 民國 102 年 10 月 26 日巨大渦流環境教育報導 ... 166

附錄 5 民國 102 年 6 月 20 日海洋變酸環境教育報導 ... 167

附錄 6 民國 102 年 11 月 18 日極端氣候環境教育報導 ... 168

附錄 7 民國 102 年 9 月 1 日愛用恩典牌環境教育報導 ... 169

附錄 8 民國 102 年 5 月 20 日太陽能發電環境教育報導 ... 170

附錄 9 民國 102 年 9 月 16 日生質能源環境教育報導 ... 171

附錄 10 民國 102 年 10 月 21 日地熱能環境教育報導 ... 172

附錄 11 民國 102 年 11 月 4 日再生能源環境教育報導 ... 173

附錄 12 學生課後心得 ... 174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次

表 1 讀報教育相關研究 ... 31

表 2 環境教育相關研究 ... 36

表 3 讀報及環境教育相關研究 ... 40

表 4 六年心班個別學生狀況分析 ... 52

表 5 家長職業概況 ... 56

表 6 研究資料代碼說明表 ... 62

表 7 微笑國小環境教育課程發展 SWOT 分析表 ... 73

表 8 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之課程方案教學目標 ... 80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1 行動研究架構圖 ... 47

圖 2 行動研究流程圖 ... 48

圖 3 六年心班教室座位安排 ... 57

圖 4 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課程之內涵架構圖 ... 79

圖 5 「氣候變遷」教學活動規劃 ... 85

圖 6 「再生能源」教學活動規劃 ... 86

圖 7 應用讀報在環境教育課程之課程內涵架構圖 ... 87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動機,第三 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詳述 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隨著全球氣候不斷的快速劇烈變遷,讓我們原本習慣的氣候模式及生活方 式也面對了許多重大的考驗。過度發展的人類科技所造成的環境改變也日益嚴 重,因此,各地先進國家開始正視環境維護對於地球的重要性。1965 年,英國 領先各國提出「環境教育」的議題;後來美國也於 1970 年制定並通過「環境教 育法」,強調保留自然資產與提升民眾對於環境污染及自然生態原理的認識。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Earth Summit,又稱地球高峰會議)在巴西 里約熱內盧(Riode Janeiro)召開,在會議中達成共識訂定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

訂定兩大共識:「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取得平衡」及「將永續發展的理念定 為最高發展目標」,達成環境教育的推行(陳敬能、洪甄憶,2011)。

在臺灣我們也正面臨著一連串環境汙染所帶來的嚴峻考驗:空氣汙染、垃 圾汙染、水汙染、生化汙染、砂石的盜採、極端氣候、聖嬰現象、破壞水土保持 造成的土石流,這些種種原因都導致臺灣現在所必須面臨到環境污染破壞,近 期最嚴重的如: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小林村活埋事件等,都是 被破壞的大自然對人類反撲的證明(張婉如,2009)。

我國政府在 1987 年成立「環境保護署」積極推動各環境保護相關宣導政策,

宣示「推動環境教育宣導,提升國民環境教育意識,加速培訓人才,發展環境保 護科學與技術」,從此致力於推動各項環境保護宣導、教育措施,架設環境教育 網路,草擬環境教育法(張婉如,2010)。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教育部(2013)公布我國 2011 年在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簡稱 PIRLS)的總體表現居於世界第 9 名,

其平均成績 553 分,相較於於 2006 年我國的平均成績排名為第 22 名、平均成績 535 分,我國在 2011 年的整體分數進步 13 名、平均分數進步 18 分。仔細觀察 我國進步方向,顯示出臺灣學生在高分群的人數部分,有明顯的增加之外,在 低分群的人數也明顯降低。此外,相關數據也顯示,我國學生在借書量和閱讀 興趣上均有進步,學生在課堂中的閱讀活動更為多元,這表示學校的閱讀教學 策略受到重視。不過,雖然我國在 PIRLS 的成績大有展獲,但是兩項調查都顯 示出,學生對於數學、科學與閱讀素養的存有正向態度偏低,自信心不足、城 鄉差距等問題。

另外,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簡稱 PISA ) 2009 年評量數據報告指出,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國家 平均閱讀素養表現的平均數為 493、標準差為 93,臺灣的平均數為 495、標準差 為 86,根據這項數字表示出臺灣在閱讀素養上與 OECD 國家來比較並無太大差 異。這可說是臺灣學生的整體閱讀素養表現與 OECD 國家平均相當。然而仔細 分析候,發現臺灣學生在閱讀水準 5 以上的學生比例僅 5.2%,與 OECD 平均的 7.6%有所差距,更遠遠落後上海的 19.4%和香港的 12.4%。而與 OECD 大部分國 家相同,臺灣最多學生達到閱讀水準 3,具有此閱讀水準的學生表示可以應付 日常生活的閱讀。但同時臺灣未達閱讀水準 2 的學生比例卻也高達 15.6%,與 其他閱讀表現良好的國家相比,臺灣學生在低閱讀水準學生人數比例上過高。

閱讀的能力是已開發國家中決定社會競爭力的價值核心,閱讀能力的培養 成為各國積極推動的重點,每年 4 月 23 日被聯合國訂為「世界讀書日」,各國無 不都推出閱讀提升計畫;日本政府大力推動晨讀運動、建造國際兒童圖書館;

1998 年英國啟動英國閱讀年宣示「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計畫」(Build a Nation of Readers),贊助民間推廣閱讀計畫;在美國「美國閱讀挑戰運動」或「閱 讀優先」都能看出每位總統對閱讀的重視。南韓則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舉辦的「國際學生基礎能力評量計畫」(PISA)在「學生閱讀素養」項目中拿下世 界冠軍,發現學校在學生實施「晨讀十分鐘」的方案實施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閱讀能力。至於「芬蘭經驗」更早已是世界各國取法的對象,根據研究發現指出 芬蘭的人民皆有閱讀報紙的習慣,而父母親更是經常與孩子一起閱讀,而且芬 蘭還擁有相當豐富的圖書資源,足見該國家對閱讀的重視(謝巧莉,2010)。

由以上兩項評量報告我們可以得知,臺灣學生的平均閱讀能力雖然提升了,

但在閱讀習慣及對閱讀的興趣等方面仍屬不足,甚至平均數字是落後於亞洲其 他先進國家,因此若能提高學生主動閱讀的意願,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會有 莫大的幫助,學生亦能透過閱讀習得更多的知識。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中發現學生對於環境意識觀念的薄弱,每當提到環境保育 的重要性時,學生的表現似乎都漠不關心,甚至認為這不是自己的責任,但是研 究者認為環境的驟變,實在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讓學生知道自己所居住的環境,

其實是需要每個人去愛惜和維護的,因此研究者構想從最適合學生的方式去進行 環境教育課程的教學,而研究者亦觀察到在教育部的教育改革推動下,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中除七大學習領域外,亦包含了七大議題:(一)性別平等教育、(二)

環境教育、(三)資訊教育、(四)家政教育、(五)人權教育、(六)生涯發 展教育、(七)海洋教育。

在環境教育實施綱要中也提及希望教育現場的教師能運用豐富的教學活動 增進學生的環境知識與情意,透過教導學生環境保育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對環 境的知識概念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態度,並且當學生在接受到世界相關環境議題 時,能具有處理或面對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期望透過真實行動經驗及技能 的建立,培養學生成為一位具有環境認知的國際公民。

書本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其中所蘊藏的知識更是猶如人類的智慧寶庫一般,

為了提升國人的文化知識,推行閱讀習慣的養成是無庸置疑的,世界各先進國 家推行閱讀運動更是不遺餘力。但伴隨著資訊、科技充斥的現今社會,孩童往 往對過於冗長文章的閱讀明顯的產生動機缺乏,於是像報紙篇幅不長、內容不 多及擁有豐富圖片可吸引孩童注意等特點,就很適合作為教學的素材,而且報紙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經過慎選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研究者相信透過讀報教育的推廣能讓學 童對於環境教育議題的重視有莫大的幫助。

讀報教育是一種閱讀教育,以報紙報導內容為教學材料,運用報紙所擁有 的各項優點,培育出學生對於報紙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及 判斷思考的能力(吳明烈,2012)。報紙豐沛的各項最新資訊,可以彌補教科書 內容的不足,透過豐富的版面題材,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加閱讀的深 度和廣度。對學生來說,閱讀報紙是接觸生活、關懷社會、掌握趨勢、培育全 球視野的最佳學習管道。

一百學年度臺灣共有 189 校,518 班加入國語日報社的「全國讀報實驗班」;

新北市更開創全臺首例,於 97 學年度試辦「早讀十分鐘-讀報教育」活動,從 2008 年的 4 月 1 日起,新北市各個國小都有一份國語日報,作為班級師生共同 閱讀的材料,由教育局統一採購(薛妙真,2012)。

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中發現,許多學童在校期間接受長時間的閱讀課程,但對 於能否將所閱讀到的知識轉化成為日常生活的行動力仍有待評估,而研究場域中 所提供的教材多以學習學科為主,鮮少與學童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絕對直接的關聯,

就算提到環境相關知識也是簡單帶過,學生是否真正內化進而行動也是有待商榷,

而報紙提供的生活教材比起教科書更能貼近學生生活。

透過在班級中隨時可以取得的國語日報去進行閱讀教學,學童對於周遭生 活所發生的事情閱讀起來也將會有更大的興趣與共鳴,而且報紙的更新速度比 起教科書或是其他書本更為快速,對於現今所關注的各項重大議題,教師將會 有更多更即時的教材能夠運用在教學上。

基於我們所處環境變化的劇烈,研究者認為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環境相關知識,

而研究者觀察研究場域發現每個班級都有國語日報,而國語日報是非常適合學生 閱讀的報紙,因此研究者認為若能透過讀報教育的推行並從中找尋環境教育相關 報導進而結合九年一貫中的環境教育議題,相信將會使研究者的教學內容更貼近 學生現實生活,進而提升學童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了解,增進學生在環境教育方面 的認知、情意與技能。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如下: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著重在讀報教育於普通班級上實施之成效成果探討,並在九年一貫各 項重大議題中選出環境教育來做為融入教學的研究,希望藉由行動研究的實踐,

透過觀察、訪談等主要研究方法,了解讀報融入環境教育在班上的實踐情形,希 望透過本研究能對教職現場的教師或是後續研究者有所助益。

研究者在進行行動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在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及課程 實施困難之處,進一步蒐集解決資料及方法,希望藉由行動研究的方法,不斷的 自我省思及改進,能夠發展出最適合班上學生的學習課程,讓班上的孩子能夠快 樂享受讀報的閱讀情境。

承上述,本行動研究的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教學情境並選用適合相關環境議題教材。

二、研擬發展適合班級學生的國語日報環境報導相關課程。

三、實施以國語日報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行動方案之歷程。

四、評鑑以國語日報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行動方案之結果。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根據教學情境選用適合的相關環境報導議題為何?

二、班級導師以國語日報設計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活動方案為何?

三、實施以國語日報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行動方案之歷程為何?

四、評鑑以國語日報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行動方案之結果為何?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讀報教育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主要的研 究變項為讀報教育、環境教育、國語日報、九年一貫、行動研究。

壹、讀報教育

開始於 1930 年代的美國,由紐約時報協助推動大學的活用新聞運動。之後 逐漸推廣到全美國,進而成為全球性的讀報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 簡 稱 NIE)運動。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五十多個國家,亞洲地區至少有十一個國家加 入 NIE 運動。

其定義為以報級當作教材,透過行政的推廣、教師的教學、學生產生讀報動 機的三方推動下,在學校推動全校性的讀報活動,以提昇學生閱讀、寫作能力,

及強化行政與教學者共同推動讀報教育之合作。

臺灣教育部所指的讀報教育是以國語日報作為主要教學素材並且推動的一 連串有計畫性的教學活動。2005 年國語日報社在臺灣創立 NIE 教學,就是把國 語日報當作閱讀的教學教材,教師運用國語日報中的內容進行相關教學,於是乎 這項運用報紙來進行學習的教學便命名為「讀報教育」。

本研究所指之讀報方式以國語日報的相關報導為主要教學媒材,透過國語日 報的報導選擇適合之研究材料,擬定相關環境教育課程,觀察學生在環境教育的 認知、情意與技能上的改變。

貳、國語日報

國語日報的前身是教育部在 1947 年 1 月 5 日在北京所創辦的《國語小報》,

主要籌辦人員是魏建功和王壽康。之後,在 1948 年 10 月 25 日國語日報在臺灣 創刊。是臺灣第一份以推行國語、普及教育為宗旨的專業報紙,也是目前全球 唯一全文標註注音符號的中文報紙。

參、環境教育

國際自然資料源保育聯盟 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對環境教育作下列定義:「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由環境教育的發展去了解人類、文化和環境間相互關係所需擁有的技能和態度。

環境教育也是要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規範」(引自楊 坤芳,2011)。

本研究所指之環境教育以九年一貫所頒佈之環境教育為主,以讀報作為方式,

選用適當之環境教育相關報導,配合九年一貫之環境教育能力指標,作為提升學 生環境教育意識的課程內容。

肆、九年一貫

九年一貫課程為臺灣教育改革主要政策之一,亦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部 分。以教育部為主推動的教育改革政策,是指將臺灣全體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 兩學校課程中的科目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 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

九年一貫課程包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面向,整合所有國 語、鄉土語言、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 育、綜合活動等學習領域,並以學生應具有之能力作為指標,透過研擬與制定 成為重大教育目標。九年一貫下以實務為要求另外增加彈性時間並且強調教學 課程計畫。九年一貫課程於 2001 年 9 月試行,2004 年 9 月全面實施。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可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者本身三方面來說: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的新北市微笑國小六年級心班學生,班級學生數 男生有 15 人,女生有 14 人,共計 29 人。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藉以了解讀報教育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實施的成效及可 能遇到的問題,並針對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學生進行有效的讀報教育學習課程。

三、研究者本身

行動研究法中教學者也是問題解決者,同時也是情境參與者,能夠影響教學 情境,隨時更動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而研究者完全參與研究情境之中,能根據 學生的學習歷程及實務現場所發現的問題,即時做出修正與調整,並利用訪談、

課室觀察、心得札記等,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能透過學習單、心得回饋單 等資料,了解學生在學習讀報課程時的心境變化,提出最適合的行動方案。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的新北市微笑國小六年級心班學生,因研究對象 為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根據行動研究的特性以及研究個體的獨立性,因此本研 究不宜推論到微笑國小六年級心班以外的班級或其他學校。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者因於現場實務中發現相關研究問題,而研究者即現場實務教學者,

因此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期望能透過行動研究的特性解決現場相關實務問題。

三、研究者的限制

由於研究者親身參與其中,其研究結果推論可能會受到研究者本身的學習狀 況、背景學歷、生活經驗、價值觀念等因素所影響,故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也須 考慮到此一因素。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研究者將蒐集相關理論及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以作為本行動研究實行 之依據。本章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國內外讀報教育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節探討國內外環境教育發展現況、理念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探討讀報教 育及環境教育結合相關實徵之研究,茲將各部分內容詳述如下。

第一節 讀報教育

研究者將本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敘述國外讀報教育的發展;第二部 分為敘述國內推行讀報教育推行之現況;第三部分則是詳列讀報教育所具有的學 習功能,茲將各部分內容分述如下。

壹、國外讀報教育的發展

美國新聞協會曾經提出,所謂的讀報教育課程就是「每星期至少要一次運用 報紙當作教學素材,而每一年實施讀報教育至少需要 35 個星期」。這項課程計畫 曾經運用在少數族裔的學生上,結果發現有接受讀教育課程學生的平均成績比未 接受教育課程學生的平均成績增加 29%(宋挺美,2009)。

國語日報社常務董事張學喜(2006)在《讀報打開眺望世界的窗》提到:

「讀報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閱讀報紙的教育,也就是拿報紙當作教材,

來教育孩子學習新知。這樣的教育,在歐美先進國家被稱為『NIE』教育,就 是『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簡稱。NIE 開始於一九三○年代的美國,當時 是由美國《紐約時報》協助推動大學的活用新聞運動」(張學喜,2006)。

透過上述可知,在歐美各先進國家對於透過報紙來進行閱讀教學的時間相 當的早,推行的時間也有相當的歷史。足見報紙的閱讀對於人民知識的提升有 多麼的重要,以下將敘述國外讀報教育推行的發展情況及其推行成效。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一、美國讀報教育的發展

1945 年美國愛荷華州曾經做過一個「國中生與文字的接觸調查」,發現受 訪的五千多名國中生當中,居然有四成學生在教室以外完全不閱讀文字。這個 現象驚醒了當地的報社,於是在美國教育協會的協助下,開始推動 NIC(報紙教 室:Newspaper In the Classroom)運動。NIC 運動漸漸地推廣到全美國各地,並 逐漸演變成為全球性的 NIE 運動。截止目前為止,全世界初估將近有五十多個 國家加入,而亞洲地區也將近有十一個國家加入 NIE 運動(張學喜,2006)。

在美國 1930 年到 1949 年間大約有十家報社,包括紐約時報、密爾瓦基日報 開始,贊助讀報教育活動。而被譽為「讀報教育之母」的依比琴、舒茲伯格女士,

即紐約時報發行人的夫人,支持教師的呼籲,將報紙送到紐約很多中小學、大 學,也漸漸越過紐約到全國各地。

1950 年代:學校推展讀報教育活動已開始具有雛形。1954 年時,美國國際 發行經理人協會主管針對 5500 名中小學生做了一份課後活動偏好調查,調查結 果令許多有心推動人士失望,因為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在課後是不進 行閱讀活動的,而有閱讀習慣者之中又有三分之二時間花在看電視。此一結果 傳至美國國會,社會學習組開始大力制定相關閱讀政策,其方式包括出版了如何 運用報紙閱讀的手冊,並通過相關的閱讀補助方式,使學校能利用報紙進行相關 教育。1956 年,此項閱讀研究方案訂定了大概的讀報教育走向。也奠定了讀報 教育推行的基礎(葉義淦,2009)。

1960 年代,美國教師開始大力鼓吹學生去了解報紙,研究該如何正確的使 用及閱讀,以正確方式吸收新知,同時,各地方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報紙文化,為 了鼓勵學生讀報,某些地區甚至以半價或免費的方式贈送報紙讓學生進行閱讀。

1970 年代,美國報紙發行人協會(The American Newa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

簡稱 ANPA)基金會成為了美國 NIC 活動的主要贊助商,至此,美國當地的報社 數量已超過 350 家。

1976 年,ANPA 基金會正式制定了 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稱號,而每 一年舉辦的 NIE 會議也成為了美國當地教育者必須參加的會議。1980 年代,美 國的讀報教育已經順利推廣到所有美國教育階段的學生,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教師 幾乎都會正確使用報紙閱讀來教育學生。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1989 年,全美已經超過 700 多個由 NIE 和地方教育組織聯合的讀報教育計 畫。1990 年代,美國的報紙發行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這時美國各地粗估統計 已經超過了 850 多個 NIE 計畫。到了 2000 年,美國已經有將近過半數的公立學 校在進行 NIE 計畫,此時,NIE 計畫增加了廣度及深度,透過社區及網際網路的 去發展更多讀報素材,讓更多人了解(Newspapers In Education,2013)。

由美國讀報歷史發展可見,從 1930 年代起媒體成為教學時必備的工具,其 中報紙更是被廣泛運用的教學素材。於是,NIE 便成為了美國最常見的教學活 動。Kossack(1986)統計在 1986 年之前,美國與加拿大約有 600 多種報紙加入了 NIE 計畫,其中包含每年三百萬名學生、九萬名教師以及一萬六千所學校。在 NIE 尚未出現之前,報紙通常只被用來輔助教材或是每週流行事件及議題的討論 而已;然而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後,讀報教育已推廣至所有領域中(楊育民,

1999)。

從美國如此積極推動讀報可以發現,美國對於提升閱讀能力是非常急迫的,

而在琳瑯滿目的教材中,美國教育協會認為報紙是最容易取得的教育資源,而報 紙的豐富性及生活性是最能讓一般民眾接受的教材,民眾在了解社會國家大事之 外同時也能提升自身教育素養,而在讀報教育的大力推廣下,各項研究數據也可 以發現,美國大眾的閱讀素養及語文能力皆有顯著的成長進步。

二、日本讀報教育的發展

日本 NIE 的推展是先透過各地報社集資成立讀報基金會,相關經費交由 NIE 財團統籌後,再透過平均分配給各地的推進協議會,之後經費將會進入讀 報種子學校。而 NIE 財團則會負責免費提供學校報紙、製作 NIE 手冊、舉行 NIE 相關研習會,同時在網站提供相關 NIE 活動訊息。

日本的讀報教育發展是由新聞協會的讀報教育專門部會從 1985 年開始進 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醞釀期、指定校制度等各個推動時期。日本新聞協會從 1986 年起進行海外 NIE 活動考察,1988 年成立 NIE 相關推動委員會,目的是希 望結合媒體力量推動 NIE 。1989 年,東京都內一所國小、兩所國中開始實施 NIE 的飛行員計畫。除此之外,朝日新聞從 1989 年開始,響應美國新聞界發起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的 NIE 運動為兒童編印報紙特刊,特刊內容以引起兒童學習興趣的題材為主,

透過特刊的推出鼓勵兒童閱讀報導。

1997 年 4 月,日本一共完成了 47 個都道府縣共 262 校的全國性 NIE 讀報教 育計畫。並且在預備計畫結束之後,日本新聞協會資助日幣十億元提供報紙費 用給實踐學校,並作為支援實施教師研究、對一般教師展開讀報教育訓練的經 費(陳虹彣,1999)。

2005 年 3 月,日本東京福址大學的影山清四郎教授設立了日本讀報教育 學會,其目的是為了把讀報教育推廣到小學、中學以及大學。於此同時,2005 年 日本新聞教育文化財團進行了一項「讀報教育實踐效果評量調查」。這項調查是 以日本全國 226 所「讀報實踐校」的師生為對象。調查結果發現,實施讀報教 育後,學生在「閱讀」、「自主學習」、「聽取意見」等學習力提升最多。調查 結果又以小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提升最多,可見讀報教育的推動期限若能越早推 廣則效果將會更為顯著(陳秀枝,2010)。

2006 年為了推廣讀報教育,全國 47 縣接受日本新聞協會的指導,在各地 都成立讀報教育促進會。在報紙內容的選擇上,只要是在當地發行的報紙,都 列入選擇範圍內,其抉擇選定則由學校與各縣的讀報教育促進會共同商議(陳世 敏,2007)。日本從 1996 年到 2004 年這四年間推動 NIE 的學校數不斷持續增 加中;而日本在推動 NIE 計畫之後,學生不管是在閱讀、表達和寫作能力上都 有顯著的提升(薛妙貞,2012)。

2007 年八月在日本岡山舉行「第十二屆 NIE 全國大會」,在場眾多教育人 士皆認為結合實際生活的 NIE 運動,對於提升日本公民的素養是有所助益的。

報紙的豐富資訊恰恰好提供了國民對世界了解的窗口,人民用自己的閱讀解讀報 紙上的資訊,不僅沒有課業學習的壓力,還能針對報導產生自我的見解,促進反 思能力的增生訓練自我意識的表達(鄭竹涵,2011)

日本文部省認為讀報教育能夠對國民教育課程有所幫助,同時也能提升國 民的閱讀認知及字彙豐富度。學校及教師們不應該只是拘泥於教授傳統教科書 的知識,學校更應該妥善運用報紙這項教材,運用報紙豐富的社會資訊及時事 更新,讓學校教育的學習能結合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國際觀。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根據上述,從身為亞洲經濟第一強國的日本在推行 NIE 讀報教育計畫不遺 餘力的情況上,可以得知推動讀報教育對於國人提升教育水準確有其顯著的效 果,日本在大力推動 NIE 計畫之後,發現學生在學習能力及閱讀能力上有顯著 的提升,對於自身思考的靈活度也有所進步。因此,同樣身處亞洲國家的臺灣 可以此作為借鏡,效法日本推行 NIE 讀報教育計畫。

三、其他各國讀報教育的發展

為了要能快速推展讀報教育,必須要世界許多國家的夥伴一起共同參與和 成長。為了能讓世界更多國家一起參與,讀報教育相關的成果展現就很重要。

2008 年 7 月,世界報業協會邀請第三世界國家的相關推廣機構與相關人士如:

毛利、利比亞、迦納、尚比亞、烏干達等國家,在南非的開普敦舉辦座談會。

茲整理自蘇美如(2011)各國推動讀報教育成果如下:

迦納:於 1998 年,透過南非政府協助成立媒體教育信託(MIET)負責讀報 講師的相關訓練。其中,迦納地區的標竿日報(Daily Guide)在獲得企業的贊助 下,為了提高國民的閱讀及識字,固定每週推出讀報教育的專刊。

利比亞:2005 年起,在報業工會與教育主管的大力推動支持下,培育訓練 了數百位讀報教育專業的教師,加入讀報推廣教育。

毛利:當地的民主及媒體識讀教育院(IDEM),為了讀報教育編有一套完 整讀報教材,甚至培訓老師及報社編輯具有相關專業能力。且從 2005 年起,積 極爭取報社及企業人士合作,推動此項教育計畫,至今不輟。

烏干達:到 2008 年為止,由當地報社推動的讀報教育計畫,而因此受到教 育的學生多達六萬人。同時發送一萬八千多本國際讀報護照給當地各小學生手 中。該報社同時制定了三年推廣計畫,在計畫中將會有步驟的訓練教師以及家 長了解讀報教育,在此同時也會積極說服當地企業主及教育主管的認同。

尚比亞:尚比亞透過當地的民營報:郵報(the Post),在過去數年的時間 中都會刊登四頁的教育專刊,以教育專刊的內容提升人民的教育知識水準。

除了非洲國家之外,世界報協在中東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也致力於推展讀 報。中東地區以約旦和黎巴嫩進展最為積極。其中,約旦在世界報協的支持幫 助下,替當地國小教師執行讀報教育的培訓。並於培訓完成之後進行後續追蹤。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在在黎巴嫩,世界報協除了向主管單位介紹該項計畫的重要性,並同時也在 當地選出數名名老師進行讀報教育訓練(葉義淦,2009)。

由上述各個國家如此積極推動讀報教育的情形來看,報紙的閱讀對於學生 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以及知識和寫作能力的提升都有明顯的助益。所以不論是先 進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都確實體認到閱讀的多元化對於學童的學習興趣是有 正面幫助的,因此讀報教育的推行才會為多個國家所重視。

貳、國內推行讀報教育的狀況

讀報教育,簡而言之便是以報紙做為教育學習的教材,是教師在上課時可 以拿來運用融合在各科目當中,包括國語、歷史、地理、健康、藝術等各大領 域中。報紙多元化的版面,可以當作一份完整的教材,也可以當作教材的補充 之用,報紙會因為使用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教育目標,學生在學習報紙知 識的同時也精進了自身的閱讀及識字能力。Richardson(2000)指出利用報紙上的 新聞報導可以讓學生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培養廣闊的國際觀。

由過去文獻得知報紙的閱讀在先進國家中相當早就被大力推廣,在美國這 樣的讀報教育被稱為 NIE 即「Newapaper In Education」的簡稱(陳世敏,2007)。

因此,閱讀人口的多寡以及閱讀能力的好壞,對於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具 有極大的影響的。

有鑑於近幾年來 3C 產品的崛起,學童使用電子產品情形居高不下,政府單 位或是各級學校及民間團體,面對學童閱讀能力及閱讀興趣的下降,無不都大 力鼓吹推展閱讀,培養讀書風氣與習慣。我國教育部於 2001 至 2003 年推動「全 國兒童閱讀計畫」希冀我國學童的閱讀能力能有所提升,國語日報於此同時也致 力於推動兒童閱讀,於 2003 年發起「送報到山巔」之公益活動,緊接著又發起 讀報運動,開啟國內 NIE 讀報教育的濫觴(臺灣讀報教育資源網,2013)。

馮季眉(2004)指出國語日報社推動 NIE 計畫,主要方向有四。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一、製作讀報教育專題

在每期的報紙版面裡規畫結合各國小教師實施讀報教育的方式及內容,讓 教師都能夠利用國語日報進行參考及輔助教學。

二、定期編製《讀報教育指南》

透過國語日報社出版的讀報教育指南,提供各國小教師作為較學的參考藍 本,使教師能夠方便使用報紙來教學,指導學生認識及熟悉報紙媒體。

三、走進校園

國語日報社主動與學校合辦閱讀報紙及閱讀寫作研習活動,透過結合社區 與學校深耕讀報文化。

四、網站宣導

製作讀報教育網站提供豐富、互動的讀報教育訊息 。其中國又以「報紙內 容對兒童教育的功能」,將所有欲傳達給學童的訊息透過報紙來傳達,依照版面 及內容選擇分為「時事閱讀」、「新知閱讀」、「多元閱讀」三大區塊(讀報教 育指南,2007)。

(一) 時事閱讀

為指引讀者掌握新聞所提供的「多元觀點」、「判斷思考」、「社會參與」

等功能。提供「解構新聞」、「思辨新聞」的方法及範例。

(二) 新知閱讀

指引讀者去知曉一份報紙所擁有的「公民素養所需的背景知識」,包括:國 際視野、法治觀念、文化眼界、鄉土情懷、環境保育、科技知識等資訊。

(三) 多元閱讀

指引讀者運用學習語文相關材料和圖像閱讀素材。每個單元都將會在報紙 版面上進行實例說明。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教育部於 2004 年針對弱勢及偏遠地區的小學推行「焦點三百國小兒童閱 讀計畫」,同時 2004 年 4 月 8 日國語日報社也開始推行讀報教育運動,成立國 內第一個「兒童讀報教育委員會」,開啟運用報紙活絡閱讀教學的風氣。2005 年 3 月 31 日國語日報社宣布全面推動讀報教育,成立「讀報教育小組」。

雖然如此,我國在 2006 年首次參加兩項國際素養研究的閱讀表現中所展現 的成績仍有待加強,顯示我國學生在閱讀能力上仍有待改善。針對該項數據我國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表示,我國在閱讀教學的推動上遇到了幾項問題。教師資源參 差不一、對於閱讀指導方法專業度不一、推動閱讀計畫的學校限於偏遠學校等種 種原因,顯示出我國在閱讀能力的推動上所遇到的困境與急需改進的問題。

有鑑於此,教育部於九十六學年度開始推動「國民中小學閱讀五年中程計畫」, 該計畫內容主要包括精進閱讀教學、增加閱讀時間、擴充國中小閱讀資源與設備、

鼓勵學童閱讀能力的提升。希望能夠培育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藉由芬蘭經驗來 鼓勵家長、教師教導學生閱讀的價值(韋雅寧,2010)。

而國語日報社自 2007 年起開始實施「讀報教育實驗計畫」,經過公開徵選決 定受贊助的班級,通過徵選的班級,國語日報社將會提供實驗班級足夠的國語日 報讓教師能夠透過國語日報進行讀報教學活動,並要求每週至少實施一節課的讀 報教育(國語日報社,2013)。

2007 年 4 月 23 日,全國第一所「NIE 讀報教育實驗學校」在桃園縣壽山 國小舉行揭牌儀式,推行「創意閱讀 開拓桃園 NIE」的讀報教育三年計畫。2008 年 4 月 23 日在澎湖縣龍門國小成立第二所;2008 年 10 月 22 日嘉義縣雙溪國 小成立第三所,臺北市、澎湖縣政府教育局也開始推動讀報教育計畫,彰化縣 政府教育局則推動「擁報幸福計畫」。除了讀報教育實驗學校之外,國語日報社 也於 96 學年度在全國 18 個縣市成立 112 個讀報教育實驗班,參加學生有 2602 人;97 學年度在全國 25 個縣市增設 109 個實驗班,總計 97 學年度繼續響應 並實施讀報教育實驗的班級有 129 班,參與的學生達 2874 人;2008 年 4 月,

臺北縣(今新北市)教育局全面實施讀報教育,2009 年開始推行「早讀 10 分鐘 讀報教育」,而苗栗縣與高雄市也在此時加入讀報計畫(謝巧莉,2008)。

到 2010 年 6 月為止,國語日報不僅出版了 11 本讀報教育相關叢書,同時 也成立讀報教育資源網;而為了能夠將報紙閱讀的好處推廣出去,在報上也會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不定期推出「讀報教育」、「讀報過暑假」、「快樂讀報」、「每週讀報精選」

等相關專欄,同時還舉辦讀報教育的教師研習,致力於推動讀報教育,到 2013 年 9 月止,全國已有 541 個讀報實驗班投入讀報教育的行列(臺灣讀報教育資源 網,2013)。

國語日報社在 2008 年進行一份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進行讀報教育後對學 生在學習情形上是否產生影響,其調查結果發現接受讀報教育的學生產生了許多 進步,包括增加知識和字彙量、學會重點整理和資料的分類、提升閱讀寫作能力 及興趣、增加同儕與家人之間的話題、讓學童更具有公民責任感、培養多元的觀 點等。

參、讀報教育的功能

報紙作為閱讀教材具有相當多的優點,不僅價格親民、方便取得,其豐富多 元的版面及內容與即時更新的知識,更是補足了教科書過於單一化的問題,給予 學生另一個開拓視野的媒體素材(陳秀枝,2010)。讀報教育一開始只是鼓勵學 生先接觸報紙,多欣賞報紙所帶來的資訊,沒想到因為報紙多元豐富的內容與教 科書的單一化大相逕庭,之後甚至運用融入至其他的學習領域,擴大學生的學習 範疇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林秋蓉,2012)。

Edward 與 Sherry(1999)的研究報告指出報紙所具有的內隱性知識及批判 性思考相當廣泛,因此利用報紙作為品格教育或是其他教育運用的媒材是非常適 合的。洪蘭(2003)更是認為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能讓我們花最少的時間 吸收到別人的研究精隨。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國家的公民必須要具有世界國際觀,

而報紙豐富多元的內容資訊正好符合,可以作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教材之用。茲 將其各研究者所認為之讀報教育功能分述如下:

吳清山、林天佑(2008)自美國實施讀報教育的經驗中歸納讀報的功能有以 下幾點:1、能夠自我引導和決定未來的方向,培養學生成為一位有知識以及積 極參與事務的公民。2、教師透過報紙閱讀教學,能培養學生閱讀批判思考能力。

3、提供教師一項便捷又有趣的教學媒材,得以融合其他學科。4、透過報紙所 提供的資訊,培養學生的人格成長。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楊育民(2009)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讀報教育具有五種功能,若教師能在適當 的時機下運用發會,將會對學生帶來很大的幫助,其五種功能羅列如下:

一、 培養閱讀習慣、提升語文能力

培養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不僅是一種建構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基本能力的 累積與展現,若能引發動機便可以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二、 體察時事、與社會接軌

報紙內容貼近現實,比起學校教材,報紙內容所強調的批判思考以及解決問 題的能力更具有優勢,即學即用的語文字彙,更是貼近學生的生活。

三、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與多元思維

新聞源於生活,受自本身學習經驗以及家庭教育或是個人想法,學生在接觸 新聞初步之時就已有概念與想法,對於資訊也並非只是一味被動的接受,教師若 能有效介入協助學生判斷,將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協助弱勢提升閱讀素養、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研究指出學生若是閱讀次數越多、時間越長、頻率越高,而且若是再加上有 教師或是父母親的陪同導讀,學生在生活的適應將會比起同年齡的學生更好。

四、 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九年一貫中其中心思想即培養學生擁有「帶得走的能力」,報紙即是一種垂 手可得的媒體素材,若是透過教師的教學,養成閱讀報紙的習慣,報紙上的豐富 知識將會帶給學生受用無窮的能力。

韋雅寧(2010)研究中認為報紙是學生與世界連結的重要管道,報紙那豐富 多元的資訊、快速更新的時事內容,是能夠支持學生終身閱讀的教學媒體素材,

不僅可補足教科書過於籠統及無法隨時更新的缺點,重點是報紙取得容易、閱 讀方便,實為重要的閱讀素材之一,其研究提出讀報教育功能有四: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一、 提升閱讀興趣及能力

研究指出學生若是長時間讀報可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報紙的多元性也 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繼續閱讀。

二、 增強溝通和討論能力

讀報教育若是透過教師的指導,可於課堂上進行公開討論與學習,將可以提 升學生的口語表達以及說話能力。

三、 強化批判思考

報紙提供許多具有爭議性的時事議題,可提供學生在閱讀時進行反思以及價 值判斷的空間。

四、 學習公民角色

報紙所提供的各種社會層面議題,可讓學生提早面對社會生活,為將來的生 活做準備。

透過上述整理得知,報紙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便是現代身為一位社會公民所應 具有的知識水準及反思精神,報紙能提供知識給與民眾同時已能開闊民眾視野,

培養更多具有國際涵養的社會公民,不僅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更加國際化,在 思想上也能提供學生更全面化的思考,因此,報紙的教育功能實在是不在話下。

而致力於推行讀報教育計畫的國語日報社(2013)本身也指出,在現今資訊 爆炸的時代,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氾濫的時代,報紙依舊能提供相當多元豐富的資 訊給社會大眾,因此國語日報社認為報紙依舊是非常重要的媒體識讀工具,其報 紙所具有的優點有以下四點:

一、搜尋標題,快速尋找資訊

標題製作為報紙的一大特色,報紙的編排會將每則新聞的重要性及影響性做 成簡短扼要的標題,因此讀者在沒有過多的時間閱讀時,在短時間內閱讀標題便 可以知道該則新聞的重點,標題製作讀者閱讀的幫手。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提供國內外最新消息

為讀者提供最快速、第一手的消息是報紙的責任,將國內外的重大事件依版 面、重要性編排,讓讀者得以最快速的速度獲知消息。此外,報紙的部分版面會 針對新聞事件進行討論與分析,也為讀者的思考及判斷提供了不同的思維。

三、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閱讀

報紙取得成本低、獲得方式簡便,讀者可以最低成本方式閱讀國內外大事,

就算只是閱讀標題也可以對各項消息有個大概的了解。此外,報紙輕便、攜帶容 易,在任何時間、空間都可以閱讀。

四、提供多元角度的思維

報紙的部分版面會提供專家、學者針對目前最重大的事件進行文章撰寫,讀 者可從中獲得不同專家、學者的多元思維,也可從中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甚至 自己也可投稿至報社,報紙的多元思維可以讓讀者具有更全面性的思考。

綜上所述,報紙的多元性與生活性的確是為學生的閱讀管道開了另一扇門,

透過報紙的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其多元思考的想法、貼近社會生 活的腳步、公民責任感的養成等。若讀報教育能透過系統性的教學教導給學生,

那麼對於學生的能力養成一定是多所助益的。

第二節 環境教育

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熱帶雨林的消失與全球暖化影響,使得高山冰川持 續融解、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非洲乾旱更嚴重,這類環境與天氣帶來的劇 變也加速病蟲害及傳染病的威脅。這全起因於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肆意濫用以及 大規模破壞環境,而直到大自然無法負荷進行反撲時,人類才開始驚覺大自然 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危機迫使人類面對並思考,社會普羅大眾應 拋棄「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的舊思維,而樹立「人也只是自然界的成員之一」

的新風範(林慶榮,2001)。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人類為了維持生存以及自我的慾望,發動高速的經濟成長,但卻也造就了無 數的環境污染與付出生態失衡代價,在一連串大自然對我們反撲之後,我們應該 警覺而開始去積極扮演對於環境保育的角色,增進政府和社會大眾正確環境知 識,並使之形成一股全民共識,進而培養正向環境價值觀,以達到保護環境的 目標。面對環境生態危機,我們必須採用各種方法來解決環境問題,其中教育 乃為百年大計,可從小教育紮根,培養正確愛護環境地球的意識,於是環境教育 的推動催生便成為了 改變人類思維著手的重要治本途徑與方法 (汪靜明,

2000)。

環境教育是為了珍惜地球環境保育而實施的一種教育理念,其中心思想為 教導人類去關心環境、善加運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界的各項生態與文化以及 善加處理相關的環境議題。汪靜明(2000)認為環境教育是一種全民且終身的價 值教育。透過科技整合,利用所需的環境知識,使人們瞭解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 係、人與社會文化關係,進而產生正確的環境信念、環境態度,並開始關心環境、

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面對環境、及相關環境議題時,使其能擁 有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以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要解決環境的問題除政策的 落實與社會大眾的協助之外,對於心中那股環境意識的覺醒啟發更是至關重要,

從根本著手便是教育問題(徐金章,2004)。

學校,是人類為教育而規劃與組織的特定學習場所。學校教育,是世界各國 統一並認定的基礎正規教育。透過這類教育的普及與正規化,能培養國民生活素 養與就業技能。因此,在全球興起一波對於教育方式改革的浪潮中,趁勢將環境 教育的理念紮根至學校體系內推動,成為學校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汪靜明,

2000)。因此,教育部將環境教育議題正式規劃並納為九年一貫的中重大議題其 中之一。以下茲就國內外環境教育發展分述如下。

壹、國外環境教育的發展

環境教育盛行於十九世紀未期,早期是以自然研究(nature study),戶外教 育(outdoor education)以及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等課程為主(楊 坤芳,2011)。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環境教育一詞首次出現在國際上是 1948 年在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終於巴 黎會議上提出。在保護政策發展方面,蘇聯在 1960 年制訂了「自然生態保育法 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保護環境的國家;1962 年美國遺傳生物學家 Rachel Carson 發表了《The Silent Spring》一書,在 Rachel Carson 的大力鼓吹影響下,

大眾對於環境問題保護的意識開始增強,並進一步產生了全新的公眾環境生態 意識,這股環境保護的意識直接或間接的引發了人類對於工業與科技發展所造 成的自然環境危害之省思(吳永瑞,2003)。

在環境教育的發展上,聯合國一直扮演著積極推動的角色,西元 1970 年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教育下了定義:「環境教育是一種辨識價值和價值澄清 的過程,為的是要去發展必要之技巧與態度以了解和欣賞人、文化、生物物理環 境間之相互關聯性」,此一定義為環境教育下了最佳的註解(羅敏華,2005)。

1972 年聯合國首次以環境議題為主題,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 環境會議」,在會議中對於環境宣言中清楚指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工具之 一就是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5),建議相關機構應訂制環境教育計畫,以 融入各科的方式推動環境教育,這是首次開始統整世界各國的國際性環境會議,

同時也促使人類開始關心並開始著手研究環境教育。

1975 擬定的「貝爾格勒」憲章對環境教育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與定義,其 目標如下:

(一)覺知(awareness):具備對整體環境問題的認識與對問題的敏感度。

(二)知識(knowledge):除了了解環境的相關問題,還能知曉人在環境問 題中所應扮演的角色與所負的責任。

(三)態度(attiude):具備強烈的環境關切及主動保護、參與改進環境的 動機。

(四)技能(skill):擁有改進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

(五)參與(participation):對環境問題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及迫切感,並採 取適當的方式解決。貝爾格勒憲章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包含了:整體性、終 身教育、科技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與發展合作。

而聯合國也對環境教育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環境教育是一項歷程,在現今的 環境底下,個體和社會分別是他們的環境,與組成這個大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 Providing participa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design appropriate tasks and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kills in selecting, extracting, summarising and

 Providing participa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design appropriate tasks and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kills in selecting, extracting, summarising and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Report to the class what you have found out about the causes of the social problem identified (i.e. what the causes are, and how detail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o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