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效能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學效能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林育賢(2008)認為教師是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中的第一線人員,同時亦是政府 推動各項教育政策之根基。當政府大方向之教育政策公佈施行後,其是否能落實 到全國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身上使之受惠,最關鍵的人物就 是基層教師。教師既然是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其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 角色,而教學活動是種「教」與「學」雙向回饋的歷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展 現有效教學,掌握與教學有關的各種因素,同時強化並降低有利及不利教學因素,

才容易達到教育目標(林進材,1998)。以下分別就教學效能意涵與相關研究進行 闡述。

壹、教學效能之定義

「效能」一詞源自Bandura(1977)提出的社會學習論,認為每個人對成功的期 望,決定於他們面對困難時是否堅持原來信念來完成其行為(李錦秀、梁雅雯,

2004)。Gibson 和 Dembo於1984在一個教師效能研究中正式驗證出效能的層面,

一為個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再者為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爾後相關 研究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隨著時空環境改變、不同研究者觀點差異而產生不同 研究內容與重點,因此對教學效能解釋也不盡相同,無一公認標準定義。由於教 師是教學中重要的引導與協助者,其教學成效往往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良 好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國內目前有關教學效能的研究,大部分集中於「教師自 我效能」(Teacher efficacy)的研究,採此一觀點的學者,通常認為教師能主觀地 評價自己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知覺或信念,這種知覺或信念分為兩種,包括 個人的教學效能與一般的教學效能(張碧娟,1999)。此外,也有部分學者從「教 師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行為層面來探討教學效能,其主要論點是以 有效教學為重心,指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材和激勵關懷學

28

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達到 特定的教育目標(陳木金,1997)。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而教學不僅是一種目的性與系統性的行動,更是師生間為了共同達成教育目標所 進行的活動(蘇素慧,2002)。研究者將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所做出之定義整理如 下表,詳見表2-2。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之定義整理表

學者 年代 教學效能之定義

陳怡君 2003 為達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講求教學策略、熟悉教材 內容及激勵學生學習等方法,表現出有效教學行為。

李航申 2004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有計畫蒐集教材、組織教材並擬 定完善教學計畫,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行動,並透過評鑑 來檢視這一連串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此活動可促成學生 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

楊麗香 2004

指教師在面對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本身教學能力之認知,

並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溫馨的班級氣氛,並有效 使用教學技巧,安排合宜的教學活動,呈現有系統的教學 內容,以達教育之目標。

蔡家廷 2004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自信,並能在其教學活動中運用 自己教學能力,發揮教學成效,促進學生達到特定的教學 目標。

林炯炘 2005 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有效使用不同的教學技巧和多元評 量,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

林維哲 2005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之適當教學行為,有助於增進 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並有利於教育目標之達成。

楊瑞麟 2005

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在有目的性地透過多項教學安排與 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表現出的有效教學行為,以期能增進 學生之學習成效。

(續下頁)

29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之定義整理表(續)

吳俐錦 2006

教師的教學信念及行為達到績效,包括教師效能與有效教 學。即教師對於自己所從事的教學活動能夠影響學生學習 的信念,以及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所表現的有 效教學行為,是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知覺、判斷 及信念,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具體優異的教學行為。

張建盛 2007

教師在教學時,會透過妥善的教學計畫與準備、系統呈現 教材、運用多元教學策略並善用教學評量,在良好的班級 氣氛中使學生參與學習,達到有效教學。

張信堯 2007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達成教育目標,依據教學計畫,透 過教學自我效能信念,展現服務熱忱、嫻熟教學技巧、系 統呈現教材內容、善用多向度教學評量及營造優質學習氣 氛等創造有效率學習環境,促使有效教學與成功學習。

陳蕙茹 2009 教師教學時為達教學目標,使用多元的教學技巧、教學評 量增進學生學習成效。

李純慧 2009

教師相信本身能夠展現出優異教學以影響學生學習程度 的一種教學信念與績效。是一種多面向能力的表現,不但 需具備與教學相關的知能和策略,也要透過師生互動營造 良好的教學環境與班級氣氛,並秉持相當地教學熱忱,以 達成教學目標。

Marsh 1991

教學效能是種多向度的評鑑,內容包括學習價值、教學熱 忱、表達清晰、團體互動、和諧師生關係、課程內容、評 量方式、課外指定作業及學習難度等九個向度來評鑑教學 效能。

Borich 1994

教學效能是能夠有效促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也就是教 學是要明確的、多樣的、任務取向和全心投入,並且能提 高學習成功的機率,以達成教育目標。

Coladarci 1997 教師教學效能即是教師要具有高度的教學熱忱、能有系統 地教學,並具備良好的組織以及擬訂教學計畫的能力。

(續下頁)

30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之定義整理表(續)

Lin 2001

教師教學效能是一種權能,即教師能知覺到自己有更多機 會去決策,有多元管道去獲得新知,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有 更大的影響力。

Yost 2002

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能引導學生好的學習,且不論在思 維的實踐、問題決策與解決,以及基本學科能力上,均具 有相當的影響力。

Pamela 2003

一種特殊情境的期望,用來說明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學習。

效能期望會影響一個老師想法、情緒、教室學習活動的選 擇、投入努力的意願和面對問題阻礙的堅持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國內外相關研究。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的闡述,可知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依 據本身教學信念,在相信自己能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本身能力進行完善教學準備以 因應學生個別差異使之順利且有效學習,達成設定之教育目標。其可分別從教學 計畫、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量乃至班級經營氣氛等眾多面向展現出教師 自我的能力表現。

貳、教學效能之內涵

教學內涵之設定,基於學者對教學效能之定義不同,其在教學效能之向度亦 有考量層面不同之處。為有助教師明白影響教學效能之因素,便於教學現場隨時 檢視本身之教學效能狀況,瞭解教學效能之內涵向度將有助於確保教師自我教學 品質,同時也利於學生有效學習之開展(林育賢,2008)。

國內外在教學效能的研究眾多,但對於教學效能所涵蓋之內容,因研究目的 不同,學者對於研究方向與重點也因而有所出入。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效能 內涵向度分類如下表2-3。

31

32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之內涵界定表(續)

葉又慈 2006

教學效能包含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有效教學兩部分,並分 別以教學策略與管理、教學成果評量、教學熱忱、教學計 畫與準備及教學調整等五個層面來檢核教師的教學效能。

陳蕙茹 2009 教學效能面向包括:一、教學計畫;二、教學內容;三、

教學策略;四、教學評量;五、學習氣氛五大向度。

陳文富 2009 教學效能分為教學計畫與準備、教學方法與技術、教材組 織與呈現、班級經營與管理及教學成果與評量。

Modaff 1992 教學效能分為五個向度,分別為:一、班級管理;二、動 機策略;三、教師期望;四、個別化教學;五、團體教學。

Money 1992

教學效能分為六大層面,分別為:一、能有效的教導教材 知識;二、能有效進行師生溝通;三、良好的教材組織能 力;四、能激勵學生學習動機;五、親切友善的態度;六、

教室管理技巧。

McHaney

和 Impey 1992

教學效能包括七大面向,分別為:一、課程設計和發展;

二、教學概念的替代選擇策略;三、教學統整的替代選擇 策略;四、問題解決的替代策略;五、利用課程發表分析 和評估教學成效;六、發展性成就評量鑑定學習成果;七、

現場教學經驗的分析評估。

Borich 1994

教師有效教學行為須具備五大層面,分別為:一、清晰性;

二、多樣性;三、任務取向;四、全力投入;五、能提高 學生學習成功的比率。

Griffith 2002

有效的教學效能學習向度包括:一、明確的教育指標;二、

良好的學習氣氛;三、高品質的教學;四、注重學業;五、

高度的期望;六、團隊合作;七、健全公民的養成;八、

家長參與。

Yost 2002 教學效能為四大面向,分別為:一、溝通技巧;二、教學 型態;三、計畫與管理技巧;四、學科知識的精熟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國內外相關研究。

33

34

表 2-4

教師教學效能向度歸納分析表(續) 林秀湖

(2006) ● ● ● ●

葉又慈

(2006) ● ● ● 陳蕙茹

(2009) ● ● ● ● ● Modaff

(1992)

● ● ●

Yost (2002)

● ● ●

Robert

(2005) ●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國內外相關研究。

参、教師教學效能相關研究

歸納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文獻,分別就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任教年資、

專業背景、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及任教班別等八方面加以探討,茲將分別說明如 下:

一、性別與教學效能

汪成琳(2002)在其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特殊學校教師之整體教學效能並無顯 著差異;惟各向度之「教學計畫與準備」及「優質學習氣氛」教學效能中,顯示

汪成琳(2002)在其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特殊學校教師之整體教學效能並無顯 著差異;惟各向度之「教學計畫與準備」及「優質學習氣氛」教學效能中,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