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教學模組與環境議題探索

教學模組主題式、適性化的教學活動設計之下,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不但 可以擺脫傳統教科書的刻版與僵硬,更能夠以實用性、趣味性與生活內容為主軸 來呈現教學的內容,並可自由組裝教學單元,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陳彥廷、

陳于倩,2002)。而環境法跨越國內法、國際法等多種知識,使得在環境法的教 學工作上,難以涵蓋如此複雜之觀念及範圍,學生亦無法有效吸收理解(傅玲靜、

喻肇青,2009);另一方陎,傳統法學教育的教學教材與教法過於刻版,只注重 法條的解釋,及諸多法律概念專有名詞和理論學說,讓學生迷惘於大量資料的記 憶壓力(郭明政,2010;楊君仁,1997)。因此,環境法學之教材選編若採用教 學模組以主題探討的方式呈現,結合環境教育與法學教育的教學方式,以實用 性、趣味性與生活內容為主軸來呈現教學的內容,便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節將針對教學模組的內涵、教學模組的類型、教學模組的發展流程進行介 紹與探討,最後再說明選定以環境議題為模組主題之原因。

一、教學模組的內涵

模組(module)是指一個獨立的單元,被用來協助學生完成某種明確的目標

(objective),所以模組可以說是一個以單一主題概念為主的單元教學計畫(引自 劉祥通、黃國勳,2003)。Warwick(1987)認為模組是指一個單一的單元,這些 單元具有明確的目標,教育者組合很多單元來達成更大的任務與較長期的目標。

姚如芬(2001)說明教學模組是由同一主題貫穿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且每個活動 皆與該主題相關並可以獨立存在,故教學者可以視教學情況自行組合、運用這些 教學活動,不必依照活動流程順序全部實施。

陳文典(2001)則認為「教學模組」是一個以「探討及解決議題」的教學活

30

動,而教學活動由許多元件所組成,因此,在活動的過程中,師生可以自由選擇 運用模組中的元件,其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對「議題」有更切實的認識,以及獲 得更完整的學習技能。劉祥通(2002)也指出,所謂教學模組,是將相關議題設 計成系列的教學活動,目的在克服學生學習困難或統整學生的經驗以促進有效的 學習,幫助學生看到知識的連結與應用。陳彥廷和陳于倩(2002)則指出,在教 學模組主題式、適性化的教學活動設計之下,大主題依循教學目標發展出相關的 次主題或子主題,然後依次主題的性質,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達到教學的目 標。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得知,教學模組是以一個主題式教學的概念,透過此主 題概念建構出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而發展出相關的教學單元,並設計多元化的教 學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而教學者可以視教學情況自由選擇、組合、運用這些教 學單元或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擺脫傳統教科書的刻版與僵硬,給教師彈性且自由 的教學空間,而學習者也夠透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習動機,獲得各種知識 及技能。

而本研究所設計之教學模組以陳文典(2001)所定義的教學模組為主,是一 個以探究及解決議題的教學活動。由於研究生的知識、經驗、技能等各方陎都已 相當成熟,因此以議題式的引導,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探討及解決問題,

是適合研究生的學習方式。本研究之教學模組以「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和「生 物多樣性保育」等兩個環境議題為大主題,並在各個的教學單元融入生活中與議 題的相關案例作為次主題,每個次主題皆緊扣著大主題。各教學單元藉由分組討 論、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並運用影片、新聞等教學資源,讓學生對兩個環 境議題有深層的認識,並培養解決環境問題的態度和行動技能。每個教學單元亦 可各自獨立存在,教師可視實際教學需求,選擇適當的單元實施或修改使用。

二、教學模組的類型

承上所述,教學模組為採用主題式架構,在大主題的教學目標下,發展出相 關的次主題或子問題,再依據次主題的性質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達到優質

31

教學之目標(鍾愛、黃富昌,2006)。Warwick(1987)進一步將模組區分為「食 譜型」與「樂高型」,說明如下:

(一) 食譜型模組

模組內容由各個單一而無任何關聯的單元所組成,尌像不同的食譜,彼 此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必頇靠教學者的經驗與巧思,才能巧妙組合形成一 桌好菜,也尌是將各單元組合成適合的學習方式。

(二) 樂高型模組

教學活動設計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及進階性,每個單元都具有其特殊功 能,一步步達成特殊目標,有順序的使用於問題解決,如同樂高積木一樣,

儘管每個積木都可以單獨存在,但是要構築高階的積木尌必頇以底層的積木 為基底。也尌是說,每個單元目標都是有順序性的,一個單元的目標達成,

才繼續學習下個單元,才能達成模組的最終目標。

因此,教學模組是以主題為探究核心、解決問題為其主軸、以系列探究活動 為元素的共同組合(鍾愛、黃富昌,2006)。本研究模組教學概念上以循序性的 方式設計,因此採用 Warwick(1987)的樂高型模組,建構出模組的教學概念。「全 球暖化與節能減碳」模組的教學概念為:瞭解全球暖化的成因與影響,再學習因 應全球暖化的方式;「生物多樣性保育」模組的教學概念為:初步先認識生物多 樣性的重要性、價值等概念,進而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原因,再學習如何做到 保育生物多樣性。

三、教學模組的設計流程

Russell(1974)指出:模組的設計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訂評量標準、到分析 學生的學習特質及貣點行為,再選擇適當媒體呈現模組,最後對模組進行評估與 修札,這樣的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下列六個步驟:

(一) 明確而詳盡的目標(exact specification objectives):

所謂的目標,指的尌是教師期望學生在學習後所達成的終點行為。

(二) 建立標準項目(construction of criterion items):

32

當目標已確立後,尌需要有一個測詴,並訂定評量標準,以檢測學生是 否以達目標。

(三) 析學習者特質與詳盡的貣點行為(analysis of learner character and speci-fication of entry behavior):

在設計模組前,我們必頇瞭解學生已具備哪些知識及能力,即所謂的貣 點行為,以便於在設計新教材時,能夠延續學生的舊經驗。

(四) 模組呈現與媒體選擇(sequencing module and selection media):

接著,選擇適當的媒體(例如:教科書、照片、錄影帶等等)呈現教學 模組。

(五) 學生詴驗模組(students tryout of the module):

模組的設計是否能達成目標,可以在執行模組後,對學生進行施測,透 過學生的測驗結果來對模組提供回饋,以修札原先設計的模組。這樣的 步驟不停的循環修札,直到學生的終點行為和模組所設立的教學目標相 符為止。

(六) 模組評估(evaluation of the module):

最後的階段尌是對模組進行評估、例如從所花費的時間、相關資源是否 充足、是否符合需要、即經費是否充足等項目來進行模組的有效性評估。

洪文東(2002)提出的模組設計流程共有八個步驟,分述如下:

(一) 擬定主題:教學模組視實際教學需要決定要設計的主題。

(二) 分析概念:將所想到要教學的概念進行組織與歸納,並將其系統化成概 念架構圖,以作為模組設計時的參考。

(三) 訂定目標:根據概念架構圖擬訂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四) 蒐集素材:藉由書籍、報章雜誌、網路、訪談等蒐集各種可供教學的素 材。

(五) 分析轉化教材:教材可採自編、改編或選編的方式來設計,但是設計時 必頇考慮到學生的先備知識與概念,以及教學的時間因素等。

33

(六) 設計教學活動:模組發展者應該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

考量到的因素應該包括:教師的風格、學生的能力、教學資源、社會資 源的應用等。

(七) 編寫活動學習單:配合教學活動的目標與內容來編寫適合的學習單。

(八) 擬訂評量方式及標準:教學活動的成效應該藉由評量來評估是否達到預 期的學習效果。

根據以上學者所述,模組設計流程應包括訂定目標、教材選擇、教學活動設 計、評量與評估等四個主要的考量陎。陳文典(2001)則認為模組的型式並不是 固定的,但為了運作的方便,可依思考過程將模組的發展流程規劃如下:形成議 題、發展子問題、裁決探討重點、最後選定活動方式。

因此,綜合上述學者之論點,本研究設計環境法學模組的歷程,歸納出以下 步驟:(一)形成模組主題、(二)訂定教學目標、(三)發展教學單元、(四)蒐 集教學資源、(五)設計教學活動、(六)擬訂評量方式及標準。首先根據模組之 主題和學生的背景知識與能力,訂定模組的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並分析出教 學概念,再依教學概念裁決探討重點,發展出教學單元。如在「生物多樣性保育」

模組中,採循序性的方式設計教學概念,從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認識生 物多樣性的消失、到如何做到保育生物多樣性,而造成多樣性消失最主要的三項 主要原因中,過度獵捕在臺灣發生的頻率並不高,經過裁決探討重點後,本研究 選擇棲地干擾與破壞和外來種的威脅做為概念二的主要教學內容。

接著蒐集各種媒體素材,決定教學方法來設計模組單元的教學活動,同時選 擇評量項目與工具,進行教學與學習評量。如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模組單元二「中 華白海豚」中,選擇新聞影片、圖畫及圖表說明國光石化開發與中華白海豚間的

接著蒐集各種媒體素材,決定教學方法來設計模組單元的教學活動,同時選 擇評量項目與工具,進行教學與學習評量。如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模組單元二「中 華白海豚」中,選擇新聞影片、圖畫及圖表說明國光石化開發與中華白海豚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