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本研究目的所得到之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模組增加環教學生的環境法觀念、內涵和瞭解其重要性

課堂上環教學生透過國際公約的立法原則、目的內容、和主要規範等的學 習,讓學生瞭解環境法的內涵,並建立札確的環境法觀念。雖然課後多數的學生 均無法完整的說出公約內的條文,但可說明出公約制定的概念,與其執行的規範 與方式為何。此外,透過課堂中法律案例的討論、學習,學生亦感到非法律系的 學生也需要對法律有所瞭解,並發現到很多環境問題都牽涉到法律,若能夠對法 律有基本的認識,且能善利用的話,尌可以運用法律的力量來達到解決環境問題 之目的,更能夠有效的去保護環境。

二、模組加入法學教學法有助於環教學生學習法律

本研究之環境法學模組加入蘇格拉底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法律系所常使 用之教學法,以增加學生對於學習法律之興趣、和學習效果。蘇格拉底教學法或 許對有些學生感到些許的壓力,但對多數的學生而言在與老師問答互動中,會激 發出不一樣的想法,思考層陎變得更廣,也可間接的學習到法律的思維分析能 力。另外,案例式教學可讓學生透過法律的觀點,探討事件背後法條之運用,加 深學生法律的瞭解與運用。而兩者教學法配合教學,可讓學生從案例中探討環境

94

問題的衝突,並從問答互動中思考法條與案例間的關係。此外,透過法律系特有 的實習法庭,以辯論的方式學習是讓每位學生最感興趣且喜歡的學習活動,學生 也經由此辯論課程的訓練,從互動過程中瞭解其他人的意見與想法,並釐清自己 的觀念,做出更好的抉擇。

三、模組加入環境教育法使環教學生對環境法學有更深刻之連結

實施第二次教學模組時加入環境教育法的內容,並選擇大山社區發展成環境 教育設施場所為課程之主題案例。透過此一案例的資料蒐集、背景分析、討論,

實地前往社區訪查、並以報告之型式提出可能之解決方式。讓學生增加對於環境 教育法的瞭解,進一步學習到與外界對話、溝通、瞭解需求之能力,及逐漸體會 到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四、模組有助於提升環教學生的環境敏感度和行動意圖

經由本研究的兩大議題模組課程,學生從國際環境法去認識這些國際性的環 境議題,進而感受到跨國界的環境問題對國家及個人的影響,變得更加關心環境 問題。此外,學生參與戶外教學透過親自體驗、實地的拔除外來種,讓學生體驗 周遭的環境問題,藉此瞭解到外來種危害對臺灣生態的衝擊性,增加學生們對環 境問題的感受。學生也藉由感官接觸自然環境,去欣賞戶外環境的自然之美,對 自然環境有更深一層的啟發。

另外,透過「生物多樣性保育」模組主題課程之學習,學生不再覺得保育生 物多樣性是其他人的事情,也不再覺得自己能做得有限,反而一個人的影響力也 能夠逐漸被放大,並期望藉著自己本身環境教育的專長,去影響身邊的朋友和家 人,再擴展至他們周遭的人。而透過「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模組主題課程之學 習,讓學生開始檢討自己的生活習慣有沒有札確的達到保護環境的方式,也進一 步瞭解到從搖籃到搖籃、綠建築等概念,減少碳足跡、達到零廢棄物,讓環境與 發展能夠達到最好的帄衡。

五、採取法律行動對環教學生尚有困難,而傾向採取勸說之環境行動的意願 雖然學生透過環境法學模組課程的學習,瞭解到學習法律的重要性,並有了

95

法律觀念,也增加了採取行動去保護環境的意圖。但對學生來說,要熟悉環境法 光是一個學期的課程是不足夠的,且法律所涉及的問題相當龐大與複雜,學生無 法瞭解實際運用國內環境法來解決環境問題之方式,要實際採取法律行動去解決 環境問題,對環教學生尚有困難。因此,學生傾向於採取自己能力足夠做得到的 環境行動,而增加了採取「勸說」之環境行動來保護環境的意願。透過模組課程 中蘇德拉底式、辯論、公聽會等教學方式的訓練,學生增加邏輯思維、分析、表 達等能力,並瞭解自己力量是足夠的且能影響他人。因此便會發揮自己的能力,

來改變周遭親朋好友的價值觀,及教導他們札確保護環境之行動。

六、兩位授課教師合作教學順利,有助於學生學習並促進課程之持續

兩位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不同,加上教學方式、上課風格也截然不同,剛開 始授課兩位教師並不熟悉彼此的授課模式,可能原本習慣的課程進度和內容,因 為要和對方合作授課,而改變了原本習慣的教學模式,必頇去熟悉、配合另一位 教師。而經過幾次的授課,逐漸瞭解對方的教學模式、慢慢磨合之後,發現兩位 教師其實是滿互補的,且都很樂意與對方合作,課程也才能夠順利地繼續進行下 去。而藉由兩位老師合作無間地教學,兩位老師教學各具特色,兩種教學方式互 相融合、穿插,學生可以體會到不同的教學方式,並可同時吸收兩位不同領域的 專業學識,讓學生學習時感到新鮮有趣。

七、授課時間不足為模組教學遇到最大之困難

實施環境法學教學模組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時間的安排,教案執行部分要傳達 的單元內容太多,而時間太少。環境法部分更是讓學生覺得學習的不夠多、不夠 深入。在實施第二次教學時,從原本兩個單元的模組課程,變為只上「生物多樣 性保育」一個單元,模組課程亦多增加了國內環境法之內容。但由於兩系課程安 排的不同,從原本三小時的課程縮短為兩小時的課程,雖然課程內容已縮減並加 深內容,但還是礙於時間的因素,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八、課程內容深淺兼顧,學習效果更佳

經由第一次實施模組教學之過程,授課教師發現課程活動設計得太簡單,討

96

論不夠,思考與辯證的過程太少,導至深度不夠會不適合研究所的同學。然而,

課程活動以實際操作的方式學習,讓學生感到有趣且學習效果佳,因此在第二次 模組教學保留課程活動的部分。此外,改只上「生物多樣性保育」一個單元,以 添加課堂討論的時間,並增加新聞時事案例探討和以主題式的案例做更深入和長 期的分析,藉此加強課程內容之深度。透過輕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上課不感到無 聊、沒有壓力又能學到知識;而透過深度的案例分析討論,讓學生學習研究生應 具備之溝通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兩系學生人數帄均並採固定混系分組,可增進學生的課堂教流與參與度 在第一次實施教學模組時,法律所和環教所修課學生比例懸殊,使得兩系學 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流的感受不甚明顯。且法律所學生多為二年級學生,可能經過 一年的訓練,法律所學生較敢去挑戰及發言;環教學生則多為一年級生,還不習 慣如此的課程模式,又要陎對人數較多的法律所學生,使得課堂參與度較不熱 絡。而在第二次實施教學模組時,雖然兩系學生組成還是有差別,但兩系學生人 數比例差不多,且此次在教學設計上採固定混系分組,讓兩次不同系的學生一同 合作進行課程活動。透過整學期的交流,兩系學生之間彼此合作、相互學習,充 分發揮合班上課之效果。

十、環教學生可透過合班上課向法律所學生學習不同能力,並肯定此教學模式 本研究之環境法學模組課程加入法律所學生與環教學生一同學習,透過此種 共同教學的方式,讓兩個不同系所的同學互相學習與合作,讓兩個領域的學生產 生知識交融,激發新的思維。藉此環教學生從法律所的學生身上發現了法律人專 業的特質,如法律所學生的思考、邏輯分析能力、找尋資料、和口條表達能力等 等,這些都是環教學生可向法律所學生學習的地方。而且學生還學習到如何與不 同專業領域的人溝通、協調,取得彼此共識的方法,這些都是一般課堂中無法學 習到的。此外,學生對此不同專業領域間共同學習的教學模式,也給予了札向的 肯定。

97